濟南幾大民俗
濟南民風淳樸,歷史文化厚重,可老濟南的八大民俗,現(xiàn)代濟南人卻少有說全的了。
1.明湖踩藕。濟南盛產(chǎn)蓮藕,明湖藕尤其聞名。早年間的大明湖,除歷下亭周圍及船行航道純?yōu)樗吠?,其余水面阡陌縱橫,形成了一塊塊水田。水田上東一塊蓮,西一塊蒲,土壩擋住了水,蒲葦又遮住了蓮,一望無際,因水較深,泥層又厚,所以只能栽種蓮藕、蒲萊等,要采摘蓮藕,只能下到水里去用腳踩。因此,“明湖踩藕”成為濟南一種傳統(tǒng)習俗。踩藕時,踩藕人身穿一件膠皮制的不透水“連衣褲”。膠皮衣見水后質(zhì)地變軟,穿者在水中手足可以運用自如。只見人頭或皮衣上口在水面上時沉時浮,很有節(jié)奏感。這是踩藕人用腳在水下探索找藕。找到藕枝后,還要找到合適的藕節(jié),然后用力一踩,一枝鮮藕便從根上斷下,再用腳將藕挑出水來,抓一塊藕上的黑泥,涂在斷口外,以免灌進水去。因藕內(nèi)有空氣,能夠浮在水面上,否則就會沉入水中。最后將漂在水面上的藕收集起來,再挑到市場上去出售。
2.千佛山廟會。濟南風俗,每年農(nóng)歷九月九日重陽節(jié),人們要到千佛山登山,站在“賞菊巖”上賞菊。自元代開始,就定九月九日為千佛山廟會。千佛山附近盛產(chǎn)柿子,尤以大盒柿為最著名,廟會期間,適值大盒柿成熟上市,趕廟會者,多買柿子而歸,故千佛山廟會有“柿子會”之稱。每年廟會期間,從山腳下到山腰興國禪寺間1千米多的山路兩旁有固定和流動攤位1000多個,經(jīng)營日用百貨、土特產(chǎn)、風味小吃、工藝美術品等,來自省內(nèi)外的民間藝術團體在廟會上表演雜技、馬戲、歌舞等,人流如潮,熱鬧非凡。
3.藥市會。濟南藥市會在清初就已經(jīng)興起,是全國三大藥市會之一,規(guī)模比河北祁州(今安國)、河南禹州(今禹縣)略小。舊時,濟南趵突泉南門偏西有藥王廟,傳說農(nóng)歷四月二十八日是藥王生日,每年這天,藥商、藥農(nóng)和民眾多到藥王廟祭祀,廟內(nèi)主持雇戲班演戲,觀者如堵,藥商、藥農(nóng)便攜各種中草藥和中成藥來此出售,其他商人也攜各種商品來此交易,買賣者多達上萬人,遂形成以藥王廟為中心的廟會,因廟會以買賣藥材為主,后又稱為“藥市會”。趕會的人逐年增多,會址便由趵突泉南門移到山水溝、三合街、正覺寺街、雙龍街、券門巷、祭壇巷一帶。1931年濟南市國藥業(yè)公會成立后,藥市會改從農(nóng)歷三月二十日開始,會期一般10~15天。趕濟南藥市會的主要是東北、華北、華南等省市及山東各地的藥農(nóng)、藥商,韓國仁川等地的藥商當年也有來趕會的。“七七”事變后,藥市會逐年衰敗,直到20世紀50年代初,藥市會才逐漸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十幾年內(nèi),藥市會興盛,每年趕會群眾多達幾十萬人次。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有幾百年歷史的濟南藥市會中斷。20世紀70年代末,濟南千佛山廟會恢復,藥商、藥農(nóng)多趕千佛山廟會,中草藥交易遂成為千佛山廟會的一部分內(nèi)容。
4.七月三十放河燈。在濟南,過去每逢農(nóng)歷七月三十日晚,各佛寺舉行盂蘭盆會打醮誦經(jīng)。有的人家要燒上大批線香,沿院內(nèi)墻根和甬路一根根插在地上,向地藏王菩薩表示虔誠;有的則用放河燈的形式超度死在河里的鬼魂。據(jù)說,農(nóng)歷七月三十日是佛教中地藏王菩薩成道的日子。他在成道時,曾發(fā)誓要普度有罪孽的眾生,使他們脫離苦海。因此,每年的這一天便成了超度“亡魂”的日子。河燈是用濕面做成的,晾干后,在燈碗里倒上豆油,再用棉花搓成燈芯,點燃之后,放在河里,讓它順流漂去。這時,只見滿河點點燈火,閃閃爍爍,飄飄蕩蕩,河水映得通紅。據(jù)說河里的溺死“鬼”見到燈火,就可以得到超生。當年濟南大明湖北岸北極廟里的道士們,也在農(nóng)歷七月三十日這天打醮超度亡魂。他們白天念經(jīng),招待來廟里燒香的“施主”,并找扎紙工人用彩紙糊成大型的“法船”,放在廟前的湖水里,吸引游人。到了晚上,道士們穿上花花綠綠的錦繡法衣,敲響鐃鈸,吹起笙笛,從幾十層臺階高的北極廟列隊出來,到法船前面焚化“疏頭”,同時,把彩紙扎的大型法船燒掉。一時間,烈火熊熊,照得滿湖通明,使整個濟南市為之轟動。以致廟內(nèi)、湖畔,萬頭攢動,擁擠不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放河燈”等活動已不復見。
如今,濟南趵突泉燈會每年在春節(jié)之后、農(nóng)歷正月十五之前拉開帷幕,為市民和海內(nèi)外游客提供一道豐盛且別具風格的文化大餐。燈會凸顯了老濟南的民風民俗,將老濟南的集市、梨花大鼓、茶藝、龍舟賽等民間活動和農(nóng)俗的七月七乞巧節(jié)、中元節(jié)、花朝節(jié)、龍?zhí)ь^等節(jié)日集中體現(xiàn)出來。
5.碧筒飲。荷花在濟南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利用荷花方面,濟南還有一些特殊的習俗。其中最有意思的,要算碧筒飲。據(jù)唐代人段成式在《酉陽雜俎》一書中記載:在古代,大明湖的荷花盛開之際,一些官吏、文人,常到湖邊避暑,他們把湖中的大蓮葉割下來,盛上美酒,然后用簪子將蓮葉的中心部分刺開,使之與空心的荷莖相通。人們從荷莖的末端吸酒喝,那滋味,用當時親身體驗過的文人的話說,就是“酒味雜蓮香,香冷勝于水”。這就是被唐宋文士傳為美談的“碧筒飲”。 在濟南,荷葉除盛酒外,還可以做成許多獨具風味的食品。如將鮮嫩碧綠的荷葉,用熱水略燙一下,煮粥時蓋在粥上,等煮好的粥涼后再加糖,色碧味香,名曰:“荷葉粥”,是濟南夏令著名的小食品;按做“米粉肉”或“粉蒸肉”的做法,先切好豬肉,炒好米,拌上醬油,然后選用大明湖產(chǎn)的只有碗口大的嫩荷葉,洗凈,一張荷葉包起一塊豬肉和適量的炒米,攤放在碗里,再上蒸籠,蒸熟后即成“荷肉”。吃是連肉帶荷葉一起吃,即有豬肉的美味,又有荷葉的清香,特別鮮美。用同樣的方法,還可以做成荷葉雞、荷葉魚等上等佳肴。此外,用荷葉包裝食品,也是濟南特有的風俗。以前食品店里賣的蒸包、鍋貼、熟肉以及腌菜等,許多都是用荷葉包裝,這樣既不透油、透水,又別有一番清香滋味很受人們歡迎。另外,過去濟南人還有吃荷花瓣的習俗。其中“炸荷花瓣”就是濟南夏季特有的名菜。將新鮮、完整、干凈的荷花瓣洗凈之后,掛上一層薄薄的雞蛋糊,再放到油鍋里炸,炸好后撒上白糖,吃到嘴里,清香可口,回味無窮,很為人們所喜愛。
6.曲水流觴。從漢朝開始,農(nóng)歷三月上旬的巳日,便被定為“上巳”。在這一天,人們要到水濱洗濯,以消除不祥,叫作“修”。魏晉以后,又把這一天確定為三月初三。在這天修以后,人們順便要舉行野餐宴樂和“曲水流觴”的詩酒盛會。游樂的人們,列坐在環(huán)曲的水溪旁,把酒裝入觴杯中,置于托盤上,放在溪流上游的水面上,使之順流漂下。觴杯飄至曲折拐彎處,往往會停住不動;即使在前一轉(zhuǎn)彎處未停,也會在后一個轉(zhuǎn)彎處停下。酒杯停在誰的近前,誰就得將酒飲下,飲后還要作詩吟唱,作詩不成便是罰酒,這就叫“曲水流觴”或“流觴曲水”。晉代宗在《荊楚歲時記》中,就有“三月三日,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間,為流杯曲水之飲”的記載。遠在北魏時期,濟南的士大夫就在現(xiàn)曲水亭街附近建起了曲水流杯池。北魏酈道元在《水經(jīng)注》一書中寫道:“歷祠下泉源競發(fā),北流經(jīng)歷城東又北,引水為流杯池,州僚賓宴公私多萃其上”。流杯池既現(xiàn)在的王府池子,池水北出,曲折東流,至今曲水亭街。當時這里清流映帶,楊柳依依,岸平草軟,是曲水流觴的理想場所?,F(xiàn)在曲水亭街,坐落在珍珠泉之北,大明湖畔的百花洲之南,曲水亭依在,流水依舊,但溪流已無曲折可言,水亭也早已拆除。但如循流上溯,由王府池子至起風橋一帶,溪流回環(huán)曲折、曲水流觴之跡,還是依稀可尋的。尤其這一帶還保留了更多的“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泉城風格,來此一游,盡管已看不到“曲水流觴”,但這里的秀美景色,乃足以使人流連忘返。
7.“吃春”。濟南人喜食香椿。香椿是一種樹木,其嫩葉芳香可食。清代人稱春天采摘、食用香椿的嫩葉為“吃春”,有迎接新春之意。濟南近郊仲宮一帶盛產(chǎn)香椿。每年春季,香椿萌芽抽葉時,也正是濟南人“吃春”之時。此時,農(nóng)民們把嫩紫或淡綠色的椿芽掰下來,拿到市場上叫賣;喜歡“吃春”的人們爭相購回家中,品嘗春天的香甜。香椿有多種吃法。而濟南的“香椿芽拌豆腐”遠外聞名。人們將香椿芽或嫩葉洗凈后用鹽稍腌,揉過,約腌一夜即可取用。用時將腌過的香椿芽切成末,再將蒸透后切小丁的豆腐與香椿芽末放入盤中,撒上精鹽,滴上香油拌勻即可食用。再一種做法是“炸香椿”——將嫩香椿洗凈,瀝凈水分,加鹽后揉搓均勻,再在調(diào)好的面糊中沾勻,放入熱油中炸黃,取出食之,又酥又香。因整支香椿炸成后形似魚,所以濟南民間又叫“炸香椿魚”。
(曾 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