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買賣合同是當前市場經濟活動中最為普遍的交易形式,但由于買賣合同中的欺詐行為,也有相當一部分經濟主體遭受了損失,本文結合買賣合同的主要概念和性質以及欺詐行為的常見形態(tài),從構成要件的角度分析了買賣合同中的欺詐行為,并將其與類似的概念加以辨析,幫助實踐中相應的界定和認定。
【關鍵詞】買賣合同;欺詐行為;合同欺詐
市場經濟不斷發(fā)展,商品貿易頻繁,商品流通呈現新的態(tài)勢,而利用合同進行欺詐的行為極大地妨礙了商品經濟的健康發(fā)展。合同欺詐行為日益增多,形式多樣化,更加不利于各類經濟主體的運行,本文主要著眼于對買賣合同欺詐行為的認定,力求能夠加深對其進一步的認識,揭露本質。
一、買賣合同與欺詐行為的概述
1.買賣合同概述
在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下,契約自由主要就是以合同的形式表現出來的,而買賣合同又是所有合同中最普遍和廣泛的一種形式。由于買賣合同屬于一種非要式合同,因此即使是普通人日常生活中也會時常接觸。《合同法》中有關于這類合同的定義,簡單來說就是出賣人和受買人之間轉移標的物并相應支付價款的合同。買賣合同的內容一般即為合同法規(guī)定的一般內容。買賣合同訂立后,對于雙方當事人,出賣人負有交付標的物、轉移標的物所有權的義務,而受買人則負有交付價款、受領標的物以及對標的物的檢查通知的義務。
在我國,通過因欺詐而訂立的合同如果只是違反了公平、自愿的原則,當事人申請相關單位審理后認定為不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則稱為可變更、可撤銷合同。合同的無效或變更、撤銷最終都是維護公平、自愿、公序良俗等基本的原則,維護國家和社會公共利益的制度。
2.合同欺詐概述
對于合同欺詐行為,我國法學界一般的定義是,故意欺騙他人,使人形成錯誤的判斷,并且使人在這些錯誤判斷的基礎上做出相應的意思表示和行為。欺騙行為基于故意,可能是告知對方虛假的信息,也可能是隱瞞了真實的信息。新合同法第54條有相關規(guī)定,若受欺詐的一方是由于欺詐而訂立了不符合真實意思表示的合同,那么其可以以此為由向人民法院或者相關的仲裁機構提出變更或者撤銷合同的申請。
二、買賣合同中欺詐行為的特點和表現形式
1.買賣合同欺詐的特點
(1)侵權手段的隱蔽性
在買賣合同欺詐中,為了隱藏真實目的,欺詐一方必然會基于隱蔽的手段,利用合同雙方信息的不對稱以及對方訂立合同中一定的急切心理,使合同相對人在不知道實際情況的狀態(tài)下就與其訂立了合同。
(2)合同表面上的合法性
買賣合同欺詐行為之所以能順利進行,關鍵還是在于雙方當事人中的一方順利實施欺詐,而另一方被欺詐,從而產生了表面上已經合法生效的買賣合同。因而在欺詐中,侵權手段的隱蔽性又是產生合同表面上合法性基礎。只有隱蔽欺詐手段,才能使合同相對人信以為真,從而使訂立的合同產生了表面上的合法性。但是這樣的合同,其合法性只是暫時并且脆弱的,一旦合同相對人知道了實際情況,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判斷,或者損失了一定的經濟利益,就有可能發(fā)現欺詐者的欺詐行為,從而提出異議,要求撤銷、變更合同或者是合同無效。前文關于合同欺詐的概述中也已經敘述了關于合同撤銷和變更的相關規(guī)定,從而提供當事人相應的救濟途徑,保護其合法權益。
(3)欺詐形式的多樣性
經濟活動豐富多樣,買賣合同更是應用廣泛,因而在大量實踐中也產生了形式多樣的欺詐行為。最為典型的有利用合同條款的模糊欺詐、惡意履行、虛假承諾以及利用從合同欺詐等形式。欺詐形式的多樣化,一方面使得經濟主體在訂立合同過程中不得不保持警惕;另一方面也使得買賣合同欺詐可能侵犯到更多合同相對人的利益。
2.買賣合同中欺詐行為的主要表現形式
(1)以虛假的質量實施欺詐
當事人雙方在合同訂立時一般會明確規(guī)定標的物的質量要求,但實際履行過程中,出賣人卻將次品、殘品作為正常產品交付給受買人,有的甚至還為次品、殘品附帶質量認證的證明和標志,使得受買人誤以為產品的質量合格,實則在交易中損失了利益。
(2)利用價格實施欺詐
利用價格實施欺詐的行為多見于零售行業(yè)中。一是虛假標價,即通過與實際成本不符的虛假價格,使相對人形成錯誤的判斷。例如2009年沃爾瑪、樂福等大型零售企業(yè)對其商品標示底價,在顧客最后結款時卻按照實際的價格加以計算,導致消費者在不知情的情況多付了價款,遭受了損失。二是虛假促銷,即通過抬高價格再打折的方式吸引消費者消費,但是商品打折后的價格卻仍然高于實際的正常價位,以此從消費者手中獲得更多利益。
(3)利用網絡計算機技術實施的新型欺詐
合同欺詐近年來也開始出現在信息網絡和計算機技術等新型領域。例如,百度公司通過推廣排名的應用技術,將繳納更多費用的網站置于關鍵詞搜索下自然排序生成的網站之前,而一些欺詐者就利用百度的推廣排名,推廣虛假的醫(yī)藥、保健產品,導致一些不熟悉網絡計算機技術的消費者購買虛假的醫(yī)藥、保健品,遭受利益損失。
總之,合同欺詐行為的目的根本上是不變的,但隨著其形式的不斷多樣化,合同相對人面臨著更多欺騙手段,容易遭受經濟利益的損失。
三、買賣合同中欺詐行為的界定
對于這個問題,一方面要分析并明確其構成要件;另一方面還要與一些相似的行為進行辨析和區(qū)分,從而全面地認識買賣合同欺詐行為的本質,促進我們對于買賣合同欺詐行為的認定
1.買賣合同中欺詐行為的構成要件分析
(1)主觀方面要件
欺詐行為的主觀方面是欺詐人要具有欺詐的故意,其使用一系列的欺騙手段,并且明知這些欺騙的手段會造成合同相對人產生錯誤的判斷并作出錯誤的意思表示,從而獲取非法利益。從這樣的角度來看過失就不構成欺詐。更進一步,欺詐人最終是否從欺詐的行為中獲取了非法利益,也不是欺詐的故意成立的必要因素。因為合同欺詐最主要的因素仍然是欺詐人主觀上存在的惡意,正式這樣的惡意最終導致相對人意思表示的自由受到了其虛假行為的干擾。
(2)客觀方面要件
欺詐人客觀上必須實施了欺詐的行為,不討論主觀上的心態(tài),一般即表現為告訴對方虛假的信息,或是隱瞞了真實的信息。在買賣合同中,欺詐行為主要就是將其主觀上的欺詐目的融入合同條款、標的物等并在訂立、履行合同過程中表現出來。例如故意隱瞞自己交付標的物時以次充好的行為,或是故意夸大商品的特殊功能和質量。這樣的行為才能夠導致合同相對人產生錯誤的判斷。
(3)因果關系要件
受欺詐的一方正是由于從欺詐方的欺詐行為中獲取了虛假的信息才會形成對合同條款、標的物主觀上不真實的認識,然后受欺詐一方才會因為對合同條款、標的物主觀上不真實的認識形成錯誤的判斷,最終做出實際上不符合自身利益的錯誤意思表示。若僅有欺詐行為而未能導致錯誤的判斷,或是其他原因導致了錯誤的判斷,那么欺詐方主觀上的合同欺詐未能順利實施,也就不構成買賣合同欺詐行為;如果因為欺詐行為產生了錯誤的判斷,但仍然作出了合理的或者說符合合同相對人自身利益的意思表達和決定,欺詐行為也無法成型,也就談不上構成買賣合同欺詐。因此,如果欺詐一方的行為與合同相對人的錯誤判斷以及所產生的與內心想法不一致的意思表達必須要有邏輯上的因果關系,否則就無法認定為欺詐行為。
2.認定買賣合同欺詐過程中應作辨析的概念
(1)對合同詐騙罪與合同欺詐的辨析
合同詐騙罪與合同欺詐確實存在一些相似之處,如兩者都發(fā)生于經濟活動領域的合同訂立和履行過程中,并且存在主觀上的故意,從手段上看,二者也都包含“欺騙”的手段。但是,兩者間還是存在著一些明顯的區(qū)別,能夠幫助我們有效地加以界定。第一,兩者在主觀目的上存在差異。合同詐騙罪的行為的最終目的就是要非法占有對方財物;而合同欺詐的主觀目的則是創(chuàng)造條件從而在交易中獲得本應屬于對方的利益。主觀目的無法直觀地發(fā)現和鑒定,但是通過行為人在合同的履行過程中以及獲得財物后的行為中可以分析得出其真實的主觀目的。第二,通過第一點我們又能進而分析得出,二者侵犯的客體也不同。合同詐騙罪由于非法占有了他人的財物,一方面侵犯了財產所有權;另一方面非法占有的行為和結果也是對社會經濟秩序的干擾。而合同欺詐行為只是侵犯了債券,因為其行為只是在實際上不公平的交易中獲取了一定的利益。因而只是侵犯了債券。第三,兩者對簽訂合同的態(tài)度存在差異。在合同詐騙罪案件中,詐騙者的真實目的是騙取財物,而其簽訂合同的意思表達則是不真實的;而合同欺詐的實施者具有訂立合同的真實意思表示,只是在合同具體內容的意思表示上通過欺騙來形成合同雙方的意思表示一致。第四,兩種行為的實施者在合同訂立后的履行能力存在差異。合同詐騙的行為人不會履行合同,往往也沒有履行的能力,其只關注在訂立合同后取得對方的財物;而合同欺詐的實施者必須通過履行合同才能獲益,只不過在履行過程中違反了誠實信用原則,導致合同雙方的收益不是平等的,欺詐一方得到了原本屬于被欺詐方的一部分利益。最后,實施兩種行為所導致的法律后果也有顯著差異。合同詐騙罪導致的一般是刑事法律后果,有時還要附帶承擔民事責任;而合同欺詐行為一般只涉及到民事法律后果。
(2)區(qū)分合同欺詐和重大誤解的不同
合同欺詐與對合同的重大誤解都是由于一方在對事物的錯誤認識判斷和判斷下做出與內心意思表示不一致的決定導致的。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導致實踐中,合同履行中因對合同存在重大誤解而受損的一方有可能為了挽回自己的損失,而認定另一方對其實施了合同欺詐,因而有必要從理論上對二者加以區(qū)分。第一,兩者的產生是由于不同的因果關系,合同欺詐中欺詐一方的欺詐行為與被欺詐一方的損失有直接的因果關系,而在對合同重大誤解中,受損一方自身的誤解才是導致其受損的直接原因。第二,主觀目的和認識上的差異,合同欺詐中欺詐一方事先就具有故意使對方產生錯誤判斷的目的;而在對合同重大誤解的事件中,雙方往往無法確切的知道到對方對于合同的理解。在這個問題上,第一點是二者最本質的區(qū)別,但由于實踐中受損一方往往不甘因為自身的失誤導致損失,所以需要通過第二點來進一步明確其受到損失的原因,防止實踐中合同欺詐與對合同重大誤解的混淆,這樣也有利于幫助當事人認清自身遭受損失的真實原因。
(3)其他需要注意的概念
買賣合同欺詐在實踐中還應當與乘人之危而為的合同行為以及顯失公平的合同行為等相區(qū)分,買賣合同作為十分廣泛和普遍的合同行為和交易形式,需要與經濟活動中的其他行為明確區(qū)分,才能加以準確地界定,從而有效保護經濟活動主體的合法利益。
四、總結
買賣合同特點和形式決定了其對整個經濟活動而言的重要性。由于當前實踐中經濟活動的復雜性和欺詐行為本身的多樣化,我們必須從本質上認識和分析買賣合同中的欺詐行為,從而擁有充分的理論支撐,防范這一類不法行為。
參考文獻:
①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130條:買賣合同是出賣人轉移標的物的所有權于買受人,買受人支付價款的合同。
[1]王惠,王潭海.經濟法.法律出版社.2014.
[2]熱孜古麗·艾衣沙.民商事活動中的合同欺詐行為研究.新疆大學.2012.
[3]唐政秋.試論合同民事欺詐.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04.
[4]趙明.淺論合同欺詐的認定及其防范.遼寧財專學報.2000.
[5]朱娜,劉穎.合同欺詐及其比較研究.科技信息(學術研究). 2007.
作者簡介:
田許鴻(1997—),男,學校:浙江警察學院,系別:偵查系,專業(yè):經濟犯罪偵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