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姝姝 何 芳 陳 莉
(麗水學院,浙江 麗水 323000;麗水市實驗幼兒園教育集團陽光園,浙江 麗水 323000)
【語言與文化】
接受美學視域下《夏洛的網》飲食文化的翻譯對比研究
譚姝姝 何 芳 陳 莉
(麗水學院,浙江 麗水 323000;麗水市實驗幼兒園教育集團陽光園,浙江 麗水 323000)
本文以接受美學理論為基礎,結合兒童讀者的特殊性,從中西方飲食文化的角度對比了《夏洛的網》兩個中譯本,總結出由于兒童的審美能力、知識水平、生活經歷以及心理狀況的不同,康馨和任溶溶采用了不同的翻譯方法,以使譯文符合兒童讀者的審美。但相比之下,任溶溶的翻譯更貼近生活,更符合兒童讀者的語言習慣,使原文更容易被接受、被理解,最終實現(xiàn)原文的真正價值。
接受美學;兒童讀者;飲食文化;《夏洛的網》
由于受年齡、語言、接受能力、心理特征、人生經歷以及審美情趣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約,兒童在閱讀時,往往會對作品有不同的期待和理解[1]。接受美學理論,強調讀者參與的概念,在體驗文學的過程中,文本和讀者相互作用,讀者的理解賦予了文本不同的意義,同時,還提出了文本閱讀時,讀者參與其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兒童文學翻譯者只有了解兒童讀者的心智世界和社交世界,掌握兒童的語言風格,其譯本才能更好地被兒童接受,真正實現(xiàn)譯文的價值。
《夏洛的網》由美國著名作家、散文家E.B.懷特所寫,是美國童話作品中的經典之作。它主要講述一頭小豬威伯與大灰蜘蛛夏洛同住在農場倉房的地窖中,聰明勇敢的夏洛在自己的網上編織出“好豬”“杰出”“謙虛”等字樣,使威伯在一次比賽中榮獲了大獎,救了他的性命。而威伯又懷著感激之情,保護夏洛順利生下了孩子。在中國,《夏洛的網》共有三個譯本,由于2000年出現(xiàn)的肖毛的譯作是網絡版,沒有版權,且存在不少翻譯錯誤,故文中選擇1979年康馨翻譯的和2004年任溶溶翻譯的兩個版本進行對比分析。
食物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最基本的材料,由于地理特點、環(huán)境溫度、習俗、宗教信仰以及其他因素的制約,不同國家的食物不僅在原材料的選擇上不同,烹煮的方式、味、飲食習慣等方面也都不同。因此,為了讓孩子在閱讀過程中理解并接受相應內容,在翻譯時,譯者必須考慮兒童的特殊性,經過仔細推敲揣摩,使翻譯更貼近孩子的日常生活,使譯本更適合兒童讀者。
1.原文:“Just in time for a piece of blueberry pie,”said Mrs.Zuckerman.[3]
康馨譯:“正是吃漿果餡餅的時候,”查克曼太太說。[4]
任溶溶譯:“來得正好,吃一塊果醬餡餅?!敝炜寺B忙說。[5]
在上例中,翻譯的重點應是“blueberry”。在中國,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見過或吃過藍莓。故康馨和任溶溶在翻譯時皆沒有采用直譯的方法。但康馨所譯的“漿果”在當下并不流行,相反,果醬面包、果醬糖果等食品卻是孩子們普遍食用的食物。與康馨的翻譯相比,任溶溶翻譯的“果醬”能避免孩子出現(xiàn)閱讀困難的情況,可確保兒童讀者接受并感受文章所要表達的內容與深意。
2.原文:……you will find a veritable treasure of popcorn fragments, frozen custard dribblings, candied apples abandoned by tired children……[6]
康馨譯:你會發(fā)現(xiàn)真正的寶藏:碎玉米爆花、一滴滴奶凍、疲倦的孩子放棄的糖漿蘋果……[7]
任溶溶譯:你會找到真正的寶貝:累壞的孩子們扔下的爆米花、一滴滴奶油冰淇淋、冰糖蘋果……[8]
以“popcorn fragments”為例,任溶溶翻譯的“爆米花”既簡練,又合乎孩子現(xiàn)在的生活?!八橛衩妆ā彪m然翻譯出了作者要表達的意思,但對孩子而言,就不如“爆米花”容易接受。兒童讀者習慣了“爆米花”一詞,突然出現(xiàn)“碎玉米爆花”,會使其產生疑問,打斷其原有的閱讀思維,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對內容的理解和接受。
不論在西方還是中國,“candid apples”都很常見。把蘋果放置在加熱的糖漿中,讓其充分吸收糖的甜份,隨著溫度的降低,蘋果完全被糖包裹住。這種食物一直都受到大部分孩子的喜愛。在翻譯時,康馨按照該食物的制作流程,把candid翻譯為“糖漿”。在中國,孩子們咳嗽的時候,父母總會讓他們喝止咳糖漿。因此,“糖漿蘋果”這樣的譯法不僅會讓孩子們產生疑問:為什么孩子們喜歡吃與藥有關的食物?甚至可能會給他們帶來不好的回憶。而“冰糖”的譯法,則較契合現(xiàn)在孩子們的生活實際。即便冰糖蘋果不多見,但冰糖葫蘆卻是孩子們經常見到和食用的食物。所以,毫無疑問,任溶溶的譯法更符合兒童讀者的審美,更易被接受。
3.原文:I must have eaten the remains of thirty lunches.[9]
康馨譯:我大概吃了三十多客剩午餐。[10]
任溶溶譯:我一準吃了三十頓剩飯菜剩下了的東西。[11]
中國歷史悠久,擁有豐富的飲食文化,比如餐桌禮儀、菜品的名稱與裝飾、某種食物的象征意義等。中國的孩子非常熟悉不同的物體使用的量詞。例如一條魚,一只雞,一碗飯等。但英語中卻沒有相對的用法,所以,翻譯時譯者應重視量詞在中西方使用的不同,避免譯文超出孩子的理解范圍。
當老鼠談到他吃了哪些東西的時候,原文用“thirty lunches”來表示它吃得很多,此句沒有使用量詞??弟昂腿稳苋芏甲⒁獾搅诉@一點,因此在翻譯時,都為自己的譯文加上了相關的量詞??弟八g的“客”,簡單來說就是表示“一份”。只是在中國,人們很少用“客”與飯來搭配,提到用餐吃飯,人們通常用“頓”來表示。兒童讀者在閱讀時,比較容易接受日常的表述方法,這樣才能順暢地閱讀,進而體會書本的內容及其包含的道理。
兒童文學是孩子們接觸世界,體會人生的一個有效途徑。外國兒童文學,由于地域、習慣、生活方式、文化內容的區(qū)別,與中國的兒童文學作品有較大不同。任溶溶和康馨在翻譯時皆意識到了兒童讀者缺乏人生經歷和足夠知識的特殊性,都采取了不同的翻譯方法以使譯文更加貼近生活。但因受時代、詞語的更新?lián)Q代等因素的影響,任溶溶的譯文相對更易被兒童接受,也使原文得以被體會、感受,實現(xiàn)了原文的價值及意義。
[1]Metcalf,E.M. Exploring cultural difference through translating children’s literature[J].Meta1,2003,48(1-2):322-327.
[2]Frow,J. Reception:texts,readers,audiences,history[J].Reception Study Society,2007,1(4):1-23.
[3][6][9]White,E.B. Charlotte’s Web[M].New York:Penguin Group,2010.90.162.194.
[4][7][10]康馨,譯.夏洛的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65.114.137.
[5][8][11]任溶溶,譯.夏洛的網[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69.119.143.
【責任編輯:王 崇】
漢 鹿甲天下
2017-01-03
譚姝姝(1983-),女,浙江麗水人,講師,主要從事文化與翻譯研究。
H315.9;I046
A
1673-7725(2017)03-019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