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曉華
“經(jīng)”(常道、常則)易“權(quán)”(權(quán)衡、變通)難,所以孔子才會說:“可以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quán)?!币馑际钦f和認知性的“共學”、實踐性的“適道”及修養(yǎng)性的“立”相比較,“權(quán)”才是最難把握的處世策略。課堂教學也是如此。
課堂教學的“經(jīng)”,即所謂規(guī)律、定則,不難尋找,在我看來,無非“兩基”:基于目標,基于問題。基于目標,從教的維度,把握教學的方向;基于問題,從學的角度,把握教學的起點。把這一頭一尾把握好,教學的路徑自然十分清晰。
但最重要、最困難的問題還是“權(quán)”變,即使你了解了所謂課堂教學的“真經(jīng)”,弄清楚了“兩基”,也未必能有效地實施教學。因為學生是活的,問題是活的,你必須根據(jù)學情的變化、情境的變化,不斷調(diào)整你的教學方法和策略。毛澤東同志多次把讀書和殺豬做過比較,他說殺豬比讀書難,因為豬會跑,書不會跑。話語通俗,道理深刻。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學不是教學生讀書,而是教學生“殺豬”,其難度可想而知。
也不是沒有辦法。
首先,要擯棄結(jié)果優(yōu)先的考量。工具理性讓課堂教學異化到什么程度,有目共睹。這種價值導向的課堂中,一個人怎樣思考已不重要,重要的是相信概念、記住結(jié)論,一切都整齊劃一。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一個人只有真正經(jīng)歷過一些事情才能真正懂得和相信,再完美的知識,也替代不了現(xiàn)實生活,替代不了現(xiàn)實體驗。所以,要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動手實踐,理性質(zhì)疑。
其次,要實現(xiàn)師生之間的主客一體化。也就是說,師生之間要盡量做到互相換位思考。實際上,在人際交往中,人們往往是以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對方。學生心靈的另一面是背對我們的,有時候,他們既不愿意讓我們看見,更不愿意讓我們評價。我們沒有必要總是試圖改變學生的觀念,他們應(yīng)該有自己對事物的看法。所以,尊重和包容就顯得格外重要。教師在師生關(guān)系處理上顯然處于相對強勢的地位,因此,就更肩負責任。他應(yīng)該是一個最堅定的人,知道把學生帶到哪里去;他應(yīng)該是一個最能點燃學生的人,激發(fā)他們對學科學習的興趣,提出啟發(fā)思路的問題;他應(yīng)該是一個最善解人意的人,以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
第三,要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學生的情況不同,教學方法自然不能一樣。那種抱定一種方法的態(tài)度和做法是不切實際而且是危險的。最好的辦法往往是獨特的、不可復(fù)制的,即便是具有普遍適用性的方法,在使用時也應(yīng)有所保留。當然,作為一種過渡,我們可以向教師提供某些教學案例或策略系統(tǒng),幫助他們形成自己的方法體系。
總之,課堂就像是一個瞬息萬變、波譎云詭的海洋,教師時刻面對各種各樣的可能性,這既是對教師權(quán)變能力與駕馭智慧的考驗,其實也是生活的本來面目。我認為,這種可能性是如此有趣而迷人,它給我們的教育生活增添了豐富的色彩和滋味,它使我們的教育世界具有了深刻的背景和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