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
二十世紀上半葉,照相機在中國老百姓眼中還是一件十分稀罕的舶來品,照相更是一種難得的奢望。只有很少一部分中國人,才有機會進入照相機的鏡頭。如此看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留存至今的陜甘寧回族人的一批老照片,就顯得格外珍貴。翻看這些老照片,就像揭開了歷史的帷幕,使我們一窺近百年前回族人的生活百態(tài)。
1936年,美國傳教士畢敬士深入回族聚居的陜甘寧地區(qū),沿途拍攝了大量以回族為主要對象的珍貴照片,從中可以看出那個年代甘肅和寧夏回族人的服飾容貌、民俗風情、建筑風格等面貌。時光荏苒,八十年過去了,這些老照片里的人物早已謝世。那些街道、店鋪、城門和清真寺的時代舊貌也早已不復存在,人世變遷,新舊交替的感受真是欲說還休。這也許就是老照片令人感懷的價值所在吧!
甘肅張家川縣歷史上就是一個回族聚居、商貿(mào)發(fā)達的地方。圖①是縣城的一道繁盛街景,沿街鋪面開門迎客。商販和各色行人,有的戴著無檐的白帽或黑帽,有的戴著款式各異的草帽。仔細看,其中還有戴著軍帽的軍人,令人不無驚奇的是,有的人依然還留著清代男人的長辮子。這樣的街景今天只有在電影中才會看到。
牛羊皮毛貿(mào)易歷來就是張家川商貿(mào)業(yè)的龍頭行業(yè),有著悠久經(jīng)商傳統(tǒng)的普通回族百姓奔走于各地收購皮毛,也吸引了全國各地的皮毛商販前來坐莊收購,使得張家川成為西北有名的皮毛集散地之一。皮毛貿(mào)易的興盛刺激了當?shù)厥止I(yè)、餐飲業(yè)、牛羊業(yè)等相關產(chǎn)業(yè)迅速發(fā)展,在張家川形成了一個集收購、制造、轉(zhuǎn)運、消費為一體的商業(yè)經(jīng)濟圈。張家川的貿(mào)易集市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呈現(xiàn)出了一時的鼎盛。圖②為一家皮革商鋪門口,各種待售的皮繩掛在門口兩側(cè)。門口的一張木桌上,放著一把中號茶壺,回族店主人正在拿著一把大號茶壺往一把小號茶壺里倒茶水。左右兩個站著和蹲著的年輕人,頭上戴著一樣的白色嶄新帽子,應該是當?shù)乇容^流行的遮陽帽。
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張家川一帶山區(qū)的主要交通工具還是毛驢。圖③是一張令人浮想聯(lián)翩、別有情趣的老照片,完全可以視為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回娘家”的一個真實留影。這是在張家川一帶的山路上,背景是種著莊稼的山坡地,一對回族夫妻,女人頭戴一種黑色帽子,穿著大襟寬袖衣服,騎著毛驢,毛驢的背上還馱著一堆行李,身著白褂黑褲的男人在后面趕著毛驢,兩口子就這樣走在山間小道上。從他們的面部表情和衣服可以看出,當時應該刮著風。
圖④是從隴州到平?jīng)龅穆飞?,在一家土木結(jié)構(gòu)的清真飯館門口。門上掛著一個寫有清真標識的招牌,這是那個時代特有的一種清真標牌。門口那位穿著長襟棉衣,戴著白色帽子的回族婦女正領著一個兩三歲大的孩子,左右各有一個小孩,他們都好奇地看著鏡頭。在西北這個偏僻的角落,這或許是他們平生第一次面對鏡頭,從而留下了這張珍貴的照片。
圖⑤同樣是隴州去往平?jīng)龅穆飞希刈迤そ痴脗鹘y(tǒng)的芒硝在一塊板子上加工皮革。躲在后面的回族婦女,是皮匠的幫手,她面對鏡頭顯然很緊張,也很羞澀。
在從平?jīng)龅焦淘穆飞希幸粋€叫蒿店的地方居住著大量回族人。圖⑥是一位裹著小腳,戴著黑色蓋頭的回族婦女,穿著長襟衣服,在自家門口抱著一個小女孩,用好奇的目光望著鏡頭。可以看出,她和那時許多百姓一樣,面對鏡頭時還沒有自覺形成“照相”的意識。
圖⑦這一張照片是蒿店城東關的大門,引人注目的是用白色石灰清楚書寫著“不分回漢”四個大字,照片的拍攝者還特別記述道,這個城關是當時內(nèi)地人到新疆的一個必經(jīng)之處。從歷史的眼光看,民族團結(jié)顯然不是當下才提出的口號,早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就已經(jīng)回響起這種聲音,這張老照片就是一個真實的佐證。
圖⑧是在固原的清水河谷,一個搭蓋頭的回族婦女抱著孩子,騎在馬背上,戴著白帽的男人提著東西緊跟在旁邊。從這些騎著毛驢或馬出遠門的婦女可以看出,由于當時陜甘寧一帶的回族婦女都實行裹腳,所以出門在外,不宜長途行走,只能騎馬或者騎驢。
寧夏固原自古就是一處重鎮(zhèn),圖⑨是那時固原城的南門,拍攝者有意識選擇了一個很好的取景角度,使我們可以從門洞里清晰看到城門外很深的街景。崎嶇不平的街道兩旁商鋪林立,街道上商販和百姓人來人往,生意紅火,而且就在幾百米開外,還聳立著另一座高大的城門。這樣的城門早已成為今天的固原人遙遠的記憶。
民國時期,寧夏南部山區(qū)孩子的讀書條件還非常落后,學生沒有書本,也沒有用來寫字的紙張,孩子們只能用駱駝或牛的肩胛骨充當寫字板,用來學習。圖12顯示,一群回族學齡兒童手里就是拿著這種叫作“書牌”的肩胛骨。
當時,固原縣城的回族人口占總?cè)丝诘陌俜种源蠼中∠锒加谢刈灏傩铡?月份對于干旱少雨的固原百姓來說,應該算是一年中比較清閑的時節(jié)。圖⑩是百姓在街頭喝茶聊天的情景。從圖片上可以看到,絕大多數(shù)人都是戴著小白帽的回族百姓,這或許是當時興盛的一種街頭茶攤吧。
圖11是固原城里一個回族商販在街道上一邊賣著鍋盔,一邊用毛線鉤帽子的情景。雖然從這張照片里看不到后面那個商販所賣的商品為何,但他的手里也是拿著一個正在鉤的毛線帽子。這一細節(jié)生動說明,當時固原一帶的男人在閑暇之余還有著用毛線鉤織衣物的習慣。
在固原的時候,畢敬士在一位留著長胡須的八十多歲的老阿訇的帶領下,陸續(xù)參觀了陜西寺、南方寺和東坊寺。歷史上,從銀川到平?jīng)龅慕煌ǜ删€上,設置了很多沿用至今、特色鮮明的地名。比如頭營、三營、七營……圖14就是運輸貨物的駱駝隊正經(jīng)過三營城門。這些駱駝隊將鹽運到南邊,再將糧食運往北邊。而當年這一路的駱駝客,大約都是回族人。
圖15為海原黃羊坪的一間回民黃泥小屋。照片拍攝者說,這一戶貧窮的回族人家倒水泡茶,非常熱情地接待了他們。1920年震驚世界的海原大地震后,百分之七十的人被地震奪走了性命。黃羊坪就是震區(qū)之一。
圖16為半個城(同心城)舊貌。歷史上這里曾發(fā)生多次洪災,十九世紀的一場洪水沖走了老城的一半,剩下一半,所以叫半個城。當時的半個城街道很窄,兩邊帶廊道的商鋪林立,每三天一次集市,羊的時價十五美元一只。路邊高高的建筑為同心清真大寺的邦克樓,這座古寺歷史悠久,具有典型的中國古典風格。
圖13定格的是固原城里一個老舊鋪面的大門口,收入鏡頭的人和物有機形成了一幅完整構(gòu)圖,慢慢品味就像一幅很講究明暗光影效果和濃淡筆法,充滿那個時代民間生活氣息的油畫作品。只見門口臥著一個早已不多見的老式爐灶,灶邊立著一個木制風箱,爐子上的水壺歡快地噗噗冒著熱氣,一個剛卸完貨物的老舊的獨輪車,無聲地停歇在門口的路邊,兩個戴帽子的人正在將一個剛卸下的大長口袋往店鋪里搬運。
通過靈武城門向里望去(圖21),雖然街道上人不多,但是那個騎著自行車的人給靈武帶來了一些現(xiàn)代印記,遠處好像是一座清真寺。那時,每座縣城古老的城門都還保留并正常使用著。
值得一提的是,1936年畢敬士途經(jīng)陜甘寧一帶時,中國工農(nóng)紅軍經(jīng)過二萬五千里長征,也來到這里建立了根據(jù)地。本文所錄的照片里的那些人物、那些街道、那些城門,一定也有紅軍當年留下的印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