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東斌
摘要 共產(chǎn)主義信仰是中國共產(chǎn)黨黨員的強大精神支柱,共產(chǎn)主義信仰體現(xiàn)著無產(chǎn)階級革命考的向往和追求。在中國,我們建立的社會主義國家,就是無數(shù)前輩和先烈以馬克思列寧主義及其中國化成果指導實踐,經(jīng)過艱苦探索奮斗,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因此,共產(chǎn)黨員政治信仰應當作為共產(chǎn)黨員思想之源、黨建工作之基、政治工作之本。當然,真正牢固地樹立起共產(chǎn)主義信仰,是極為不易的,也不是一蹴而就,更不是一勞永選的,要經(jīng)過長期的艱苦學習、實踐、思考過程,才能樹立起來。本文結合學習體會和當前黨建工作實際,試論當前共產(chǎn)黨員的政治信仰,希望對進一步樹立黨員信仰、加強黨建工作、推進政治工作有所裨益。
關鍵詞 共產(chǎn)黨員 黨建 政治信仰
中圖分類號:D26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2.349
“信仰”這個詞我們并不陌生。按照《現(xiàn)代漢語詞典》注釋:信仰是對某人或某種主張、主義、宗教極度相信和尊敬,用來作為自己行動的榜樣或指南。也有其它解釋認為,信仰是人們的一種高級精神活動,有了信仰,人們就有了精神的寄托。因此,共產(chǎn)主義信仰即是對共產(chǎn)主義學說和理論的信服、尊敬和崇拜。共產(chǎn)主義學說是由馬克思和恩格斯創(chuàng)立的無產(chǎn)階級的思想體系,既包括共產(chǎn)主義思想,也包括共產(chǎn)主義制度。它指出了無產(chǎn)階級解放運動的性質、條件和在全世界建立共產(chǎn)主義制度的美好前景。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和國家建立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為社會創(chuàng)造了極大財富,人民生活條件不斷改善,提振了民族信心和自豪感,但市場經(jīng)濟的商品交換原則和物質利益最大化原則,也使人們在共產(chǎn)主義學說認識上存在誤區(qū)。加之,中國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崛起的中國舉世矚目,面對世界格局的新變化,一些西方反華勢力培植親信,大搞似是而非的理論變通,爭奪輿論陣地,制造學術思想混亂,還利用我們發(fā)展過程中的問題和矛盾,炒作渲染,仇視否定,試圖通過所謂的“推墻運動”,來實現(xiàn)他們所稱之為的“顏色革命”,給我們的政治信仰形成嚴峻考驗。
那么,新的歷史條件下,怎樣樹立特別是牢固地樹立共產(chǎn)主義信仰呢?
第一,保持健康積極的心態(tài),把信仰當作人生價值和意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哀莫大于心死,有信仰的人生是航行,無信仰的人生是漂流。一個人有了信仰,生活在理想希望中,就如茫茫大??匆娺h方燈塔,才不會迷失方向。有了信仰,就有了奮斗目標,就有了干勁力量,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就不會彷徨徘徊,在困難挫折面前,就不會輕易氣餒。
健康積極的心態(tài)是基石,是光亮,讓思想通透,讓人生豐滿。人的心靈之門只有自己打開,而打開的情形往往是靈光一閃,或一閃而過,或一閃鋪就人生路。只不過這一閃可能來自于一個偶念,也有可能產(chǎn)生一個較長的因果鏈。人有什么樣的態(tài)度,就有什么樣的看法,往往也就會得出什么樣的結論。在信仰的問題上,我們不能沒有信仰,更不能有錯誤的信仰。當然,信仰也不一定是唯一的,我們可以有政治上的信仰,也可以有法律上的信仰,還可以有文化上的信仰。作為共產(chǎn)黨員,政治信仰就應該只有共產(chǎn)主義信仰。
人有德有才,可稱賢能。再若有志,方承重任。志有小志,如快樂幸福,有大志,如強國惠民。沒有志,德遇利易變,才成幫兇;志存高遠,則德澤四方,才為民福。人陷入絕望,往往是找尋不到目標。如果沒有共產(chǎn)主義信仰,我們就只能是形式的共產(chǎn)黨員,甚至可能是實用家,而不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
第二,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為信仰鑄造奠定良好的認識基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判斷一種理論是不是科學理論,最好的辦法就是用它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理論修養(yǎng)和信仰鑄造的道路上,絕不能當清談家,空洞地、脫離實際地高談理論,而是要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用馬克思主義指導實踐,關鍵就是用得上,特別是當我們遇到矛盾、困難、問題時,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作指導,能不能使我們思路豁然開朗,能不能使我們掌握正確方法,能不能使我們化解矛盾解決問題。社會是向前進步的,是發(fā)展變化的,因此理論也必須在傳承中跟隨形勢而發(fā)展變化。我們當前發(fā)展的步伐很快,遇到的矛盾問題也成倍增長,基層的同志主要是事務性的工作和服務工作,沒有時間精力也很難有理論素養(yǎng)完成理論的豐富發(fā)展,這就需要理論工作者注重匯聚信息,將觸覺延伸到社會每個角落,進行了整理、分析,找出方法,劃清理論界限,澄清混沌認識,不斷發(fā)展豐富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理論。
第三,努力培養(yǎng)責任習慣,為信仰鑄造奠定良好的品質條件。信仰包含責任元素,富有責任感是鑄造信仰的品質條件和意識基礎。很難想象,一個沒有責任感的組織,會擔當起歷史使命;一個沒有責任感的人,會有堅定的信仰。也可以這樣理解,信仰是高級責任,由使命感喚起;信仰是自愿責任,在內(nèi)心扎根生長。因此,黨員干部要努力培養(yǎng)責任意識、責任習慣。說到責任,其實是一整個體系,大到人類、國家、民族責任,小到工作、生活、家庭責任,無不包含其中,甚至于監(jiān)獄工作具體地講,也有執(zhí)法責任、保密責任、廉潔責任等等。正是一張張聯(lián)結緊密的責任網(wǎng),使得社會有序運行、不斷進步發(fā)展。
也許是相對于責任教育,權利教育的目標實現(xiàn)更容易取得,因為樂的方面,是人性的順從和發(fā)揮,而責任與付出,是人性的限制和約束。很難說清楚什么時候起,我們更多強調了權利,而忽視了責任。我們的教育,注重知識、技能掌握,舍棄了責任習慣養(yǎng)成。社會教育沒有專門的責任教育,家庭教育漠視責任教育。
責任有時是靠道德審視的,有時是靠紀律監(jiān)督的,有時是靠法律維護的。但感覺下來,通過自省、自悟這些自我認識方法而取得,存在于內(nèi)心,用自我約束手段的責任感,更為穩(wěn)定,更能有效的發(fā)揮作用。
當然,我們追求“慎獨”的境界,也可見處于內(nèi)心的責任感形成是極復雜的,是不易獲得的。責任心來自于使命感,使命可以產(chǎn)生于思想修養(yǎng),可以產(chǎn)生于體驗感受,可以由時代賦予,可以由職業(yè)價值賦予,可以由親情記掛賦予。
中國幾千年傳統(tǒng)文化,責任自成一體。包括古代所謂圣人、君子等社會精英,不僅要求有很高的德才,還必須有責任感使老百姓受到思澤。但自從我們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以后,維系社會運行的替代責任體系未能跟上時代步伐建立起來。今天的我們,必須認清重塑責任體系這一社會課題的重要性,而且,還需要認識到,將來要塑造的責任,是有限責任,而非無限責任,是具體責任,而非虛無責任。黨員干部除了普通群眾的道義擔當外,應有更高層次的政治責任擔當。因此,對責任的理解應該是更深層次的。我們要糾正對責任的消極認識,克服恐懼、排斥心理,不被動應付,不要談責任色變。在加強自律的同時,也要認清自律的易脆性和易棄性,主動積極接受他律,在責任認知和責任踐行方面也體現(xiàn)時代先進性。
第四,主動融入社會參與社會實踐,掌握信仰鑄造的基本方法。這個觀點看似有些問題,我們本身不就是處在社會當中嗎?或者說我們本身不就是社會的一部分嗎?還講什么走進社會。這里,我想說,我們的黨員干部,不管是干什么工作的,其學習、交往都有個固定范圍,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甚至還有許許多多是學生黨員、農(nóng)村黨員、辦公室黨員,對社會整體了解不多,沒有豐富的閱歷和開闊的視野,鍛煉形成思想的素材不少是“二手素材”,看待和思考問題點式的多、線性的多,缺少客觀和全面,缺乏精度和深度。
理論學習和社會實踐,是信仰鑄造的基本方法。當前,在信仰鑄造的問題上,理論與實際脫離得很嚴重,還常常出現(xiàn)學歸學、想歸想、說歸說、做歸做的現(xiàn)象。一些同志,更表現(xiàn)出是清談家,講問題評頭論足,講理論頭頭是道,講來講去,就是不講解決問題的方法。
可以這樣說,信仰很難通過單純的教育樹立起來,更不可能通過管理或強制力樹立起來!
感覺到比認識到來得更容易,認識到比感受到更深刻。實踐是很好的一種自我教育方法,實踐還可以使理論具體化。
革命前輩身處國家民族四分五裂、人民群眾水深火熱的艱苦年代,現(xiàn)實困難迫使他們,必須找到解決社會矛盾的方法。因此,很容易就鑄牢信仰;北京奧運會,成千上萬志愿者參與其中,集中體驗到愛國情懷,體驗到友誼和寬容,體驗到身上的責任,體驗到忍耐的精神,體驗到奉獻的快樂,一天工作16個小時,不敢多喝水,怕沒時間上廁所;24歲的小女孩許吉如,在美國哈佛大學求學,接觸同班敘利亞的同學,去以色列調研,親自感受國家強大、安全和人民幸福的不易,在北京衛(wèi)視發(fā)表了引起國人共鳴的演講。
為此,黨員干部除了必要的理論知識學習外,要充分利用一切條件深入社會,開展考察調研,在實踐中體驗、感受、對比、思考、摸索,用理論指導實踐,用實踐哺育理論,去偽存真,去粗取精,以滴水穿石的精神,建蓋起自己的信仰大廈。
第五,以困難思考和成績信心匯聚成堅定信仰。這里,主要是談“抬頭看”和“埋頭干”的問題。習近平同志講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我們黨把馬克思主義作為黨的指導思想,同時又注重國情,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不斷豐富、發(fā)展、完善馬克思主義。我們黨既堅持最高綱領,堅持遠大共產(chǎn)主義理想不變,又堅持最低綱領,區(qū)分各個階段,提出各時期任務。中國共產(chǎn)黨人追求的共產(chǎn)主義最高理想,只有在社會主義社會充分發(fā)展和高度發(fā)達的基礎上才能實現(xiàn)。社會主義制度的發(fā)展和完善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
在鑄造信仰的過程中,如果我們只埋頭干事,就會忘記當初為什么出發(fā)、要到哪里去,失去目標,失去信心,甚至南轅北轍,犯路線上的錯誤。如果我們只會抬頭看路,不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那共產(chǎn)主義也不會憑空從天上掉下來。要知道,正如我們行車走路一樣,只要我們明白要去哪里,現(xiàn)在看得見看不見沒有關系,因為可能有高山相隔,看得清看不清也沒有關系,因為可能是我們視力所不能及,只要方向對,往前走,目標遲早是會看見的,也是會越來越清晰的。
此時,讓我們重溫毛澤東同志1955年8月接見全國學聯(lián)主席胡啟立時說過的一句話:“整個社會的前途是越來越光明,不是越來越黑暗,但是也不會像探照燈那樣,筆直地照向天空?!?/p>
善積跬步,更易至千里。黨員干部要咬定目標,有克服一切困難的思想準備,謙虛謹慎,戒驕戒躁。每當我們遇到危險挫折時,或是緩行徘徊時,我們要看到已經(jīng)取得的巨大成績,強化信心;每當我們沾沾自喜,或是想止步休息時,我們要看到前進道路并不平坦,布滿荊棘,充滿挑戰(zhàn),前面的征程還很遠,遠得需要幾輩人、幾十輩人甚至是幾百輩人奮斗,進而懷揣夢想,闊步向前!
第六,信仰培育不能急于求成。樹立一種信仰,是長期的艱苦的過程。人的思想是復雜的,有時還會充斥著矛盾,很難說持有什么傾向和立場。而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慣性思維,也即固有看法,或破或立,都要在否定舊我中重塑新我,因此,需要身體、知識、經(jīng)歷、性格的綜合錘煉。
有的學者認為政治信仰是組織信仰,個人的信仰只能是價值觀的信仰。我本人并不贊同這種觀點,因為組織是個人基于價值認同或利益認同集合體,沒有個人的政治信仰,又哪來組織的政治信仰呢?
在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理論里,啟蒙被賦予重要地位。因為人的思想開戶,就是從無知到有知,從混沌到清澈,讓人渴求知識,養(yǎng)成學習興趣和習慣。當前,黨員干部面臨繁重工作、矛盾問題、錯誤思潮、金錢美色、庸俗風氣等考驗,首先必須喚醒責任欲、求知欲、立志欲,才談得上理論的自主學習,才談得上信仰的樹立鑄造。
故而黨性修養(yǎng)也好,政治信仰也好,急不得,求不來;只能平心靜氣,立足現(xiàn)實,加強學習,苦修苦練,如挑磚砌城,方能基礎扎實,建得牢靠。
以上是從黨員個人的角度,談怎樣認識和樹立信仰的問題。此外,從黨的思想建設的角度,我們也要注重抓以下幾個方面的教育:
一是國情教育。當前國情教育存在一些問題,雜音很多,搞得人們到底是信什么都不知道。在當前復雜的國際政治、經(jīng)濟、文化條件下,哪些國家發(fā)展好,哪些國家的人民過得幸福,事實非常清楚。當然,別的國家,別人選擇什么樣的道路,我們不好評判、無權決定,這是很簡單的事情。但是在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不容置疑。
二是理論教育。要培養(yǎng)一大批具有堅定政治信仰的理論工作者,自己都不信,道理能講通嗎?理論教育還是要自上而下,內(nèi)核部分,只能是一個口徑、一種聲音;直至外延,可以探討,可以發(fā)展,可以豐富;最終到基層,盡量少搞理論研究,多搞宣傳學習,注重實踐體會,善于認識總結反饋。
普通黨員不是理論的專家,是實際工作者,理論教育要嚴防形式,要防千篇一律,要使用生動事例,運用通俗語言,不能簡單照本宣科,照抄照搬。教育中,尤其要注重分層分類,甚至于有的時候,還要緊貼思想,聯(lián)系實際,用生動事例,才能搞好理論教育。
三是群眾教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也是一個重大課題。作為長期在基層工作的同志,我們也深深地感覺到,當前面對群眾的教育,常常連篇累牘,高高在上,虛張聲勢,沒有群眾想要的生動活潑、有趣味,最終離廣大人民群眾越來越遠。
馬克思主義之生命力,就是服務人民又在人民中汲取營養(yǎng)。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宣傳與常規(guī)思想教育的規(guī)律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我們必須搞清,向什么人宣傳,宣傳對象有哪些特點,文化程度怎么樣,社會背景怎么樣,實踐經(jīng)歷怎么樣。我們的報紙、雜志和各類刊物,語言也是要讓大家能聽瞳的,聽到以后容易理解的,理解以后會進行一些思考的。就像藝術,可以有專業(yè)學科,但多數(shù)要接地氣,要大眾化。有些時候,我們除了要有主張、理論、口號,甚至也可以有通俗讀物,甚至小說、漫話等等,只有這樣,大家才會愿意看、愿意聽,在學習中、在工作中、在生活中受到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