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毅
摘 要:琉球的“中山八景”淵源于瀟湘八景,由清朝赴琉球冊封使臣選定并賦詩以志。日本畫家北齋葛飾未去過琉球,依據(jù)清冊封使臣周煌撰《琉球國志略》所載“球陽八景圖”繪成“琉球八景圖”。何故易名“琉球”?中國使臣赴琉球行冊封典禮始于明代,瀟湘八景通過禪僧和冊封使臣傳去琉球之史實鮮為人知,探究于此,于對外文化交流史及東亞關(guān)系史之研究有重要的史料意義和學(xué)術(shù)價值。
關(guān)鍵詞:琉球;冊封使;瀟湘八景;球陽八景圖;北齋葛飾
作者簡介:冉 毅,湖南師范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湖南 長沙 410081)
引 言
琉球,距我國福建省最近,位于閩東南側(cè),自北向南延伸600多海里,總面積2 000多平方公里。琉球歷史最早見于中國的《隋書》,在《隋書》“東夷列傳”以及“陳陵傳”中都有琉球方面的記錄?!端鍟贰皷|夷列傳”稱,“流求國,居海島之中,當(dāng)建安郡東,水行五日而至” [1 ]而后的《北史》、《通典》、《通志》、《太平寰宇記》、《諸藩志》以及《宋史》、《文獻通考》都沿用這一說法。《宋史》、《元史》之“外國列傳”、《諸蕃志》,元編撰的《文獻通考》、《島夷志略》等史料有其習(xí)俗、文化、輿地的記載。尤其自《隋書》卷八十一專列“流求傳”始,唐編撰的《通典》卷一百八十六,宋編撰的《太平寰宇記》卷一百七十五、《太平御覽》卷七百八十四、《通志》卷一百九十四皆承襲其記載。學(xué)者曾定論“流求”是臺灣而非“琉球”,吳永寧論文《明前中琉關(guān)系史料考證》(2010),以出土實物及歷代相關(guān)文獻史料逐一勘對,最終定論“流求”即“琉球”。易名“琉球”之初始乃元代邯鄲文人張之翰著《西巖集》(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收入)卷三載詩“送吳泉陽使流求”:
建安郡東有琉球,八百年不通中州。天清風(fēng)靜曾極目,依稀但見云煙浮。
人言此地足奇貨,上請便于一皷收。吳君生長閩海曲,獨謂何足煩戈矛。
九重許辨非與是,折渠不倒不肯收。朝堂諸公為動色,一書能止萬貔貅。
詔令彼往君亦往,其意豈與陳張侔。海神不驚水安流,明年事了登歸舟。
看書竹帛垂千秋。
這是張之翰贈書生吳志斗赴琉球招安出使前的一首送別詩,緣起于元初世祖萌發(fā)與琉球建立宗藩關(guān)系。據(jù)《元史》引《元實錄》、《經(jīng)世大典·正典·征討》的記載,大將楊祥請兵征流求,文人吳氏力主睦鄰,諫“遣使往諭”,世祖納賢意,遣其往之,施招安。張詩高度評價吳君“其意豈與陳張侔”,褒美他非隋朝陳稜、張鎮(zhèn)周(州)武運征討之下策,而是睦近鄰、展宏圖、拓遠洋,志開發(fā),以感召藩屬人心的真實史實,這必將名垂千秋。這也印證了中華自古以底蘊深邃的軟實力文化,弘文治的優(yōu)秀傳統(tǒng)。詩的標(biāo)題保持史料載“流求”原文,詩句“建安郡東有琉球”是首次正式使用“琉球”稱謂的史料記載,以“玉”為偏旁的當(dāng)用字,有詩人本身的美意和期待。中國與琉球之交往,實際上遠遠早于明清官方認定的朝貢貿(mào)易之宗藩往來關(guān)系,這是不可否認的史實,明清兩朝的琉球冊封使臣出行路線及航舵方策制定,都是依據(jù)先人留下的文獻史料而為的。
琉球在明洪武初年,分為南山、北山、中山并各自立王(“山”即土語的“島”),大明朝與琉球官方交往始于洪武五年正月(1372,日本南北朝時代),明太祖遣行人楊載持詔諭往也,詔曰:“太祖即位建元,遣使外夷,使者所至,蠻夷酋長稱臣入貢。琉球遠在海外,未及報之,特遣使諭之?!?[2 ]同年十二月,中山王蔡度應(yīng)詔諭遣弟南山王泰期受明太祖洪武帝詔諭奉表入貢。以此為契機,琉球正式開啟向明朝納貢關(guān)系。大明遣使臣赴琉球冊封則始于永樂二年(1404),中山王世子武寧遣使大明稟告父喪,明成主命禮部遣官諭祭,“賻以布帛,遂詔武寧襲” [3 ],冊封為中山王,此為大明與琉球正式建立冊封關(guān)系之始 [4 ]。永樂十年(1412),中山王尚巴志即位后,以其強勢滅北山平南山遂統(tǒng)一全島。大明對琉球的冊封,作為琉球本土最大祭祀升格為王制。自洪武五年至崇禎二年(1629),計16次,派遣冊封使臣29人。直至清代,清朝非常重視與琉球的宗藩關(guān)系,據(jù)《清史稿》記載:“琉球國凡嗣位,先請朝命,欽命正副使奉敕往封,賜予駝鈕鍍金銀印,乃稱王,衛(wèi)冕前稱世子,權(quán)國事。” [5 ]持續(xù)至清代,派遣琉球冊封使節(jié)8次。
冊封,作為宗藩制不可或缺,在政體上的根本意義乃尋求政治保護傘。冊封使節(jié)赴任,不僅給藩屬琉球帶去巨大的經(jīng)濟實惠利益,也帶去先進的文化,這對藩屬的經(jīng)濟文化建設(shè)和倫理道德的提升以及政治教化都有重大意義。與此同時,清朝冊封使臣還帶去了帝國的文化形態(tài),對于屬地的文化開發(fā)及雙方的文化交流,都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這在琉球的歷史發(fā)展中起到了卓絕的作用,促進了經(jīng)濟隆興繁榮,推動了文化進步,產(chǎn)生了深遠的政治意義。下面以瀟湘八景詩傳入琉球為例作一論析。
潘榮著《中山八景記》(1463年)云:“山水清奇,遂命畫工繪八景圖(佚失),構(gòu)思出自士大夫程均?!?[6 ]日僧袋中《神道琉球記》(1603年)載有“琉球八景”:“泊汀落雁、西崎歸帆、首里晴嵐、金岳暮雪、景滿秋月、那霸夜雨、末好晚鐘、洋城夕照” [6 ]。這組八景的地名取自本土,主題詞完全承襲本原瀟湘八景。瀟湘八景源自北宋晚期文人宋迪(生卒年不詳)繪“八景圖”而題名,原圖不存甚憾,然沈括(1029-1093)著《夢溪筆談》 [7 ]卷十七“書畫”卻留下珍貴記載:“度支員外郎宋迪工于畫。尤善為平遠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遠浦帆歸,山市晴嵐,江天暮雪,洞庭秋月,瀟湘夜雨,煙寺晚鐘,漁村落照。謂之八景。好事者多傳之?!弊钤缳x瀟湘八景詩者翻釋覺惠洪所著《石門文字禪》載宋迪八景圖詩七律八首。詩“序”:“宋迪作八境絕妙。人謂之無聲句。演上人戲余曰‘道人能作有聲畫乎,為之各賦一首” [8 ]。變“八境”,折射出惠洪禪修有成的自意識?!熬场庇徐`境、心境意,含精神意象,抽象于地域觀念。佛教謂“境”指心靈。關(guān)于“演上人”,孫■(1081-1169)云:“見演公于龍舒白云?!?[9 ]“演公”即臨濟宗楊歧派五組法演(約1024-1104),圓悟克勤(1063-1135)之師?;莺轭}“瀟湘八景”詩,賦“有聲畫”,宋迪繪“無聲句”,二者以文字勾勒風(fēng)景畫,以繪畫表現(xiàn)風(fēng)物詩,恰好互為成對。惠洪賦“瀟湘八景”詩已有多個解讀版本,在此不贅。
據(jù)前述文獻表明十七世紀初,“瀟湘八景”已傳入琉球且融入本土。繼后又產(chǎn)生了“中山東苑八景”(1696年)、“久場川同樂苑八景”(1700年代初)、“圓覺寺八景”(1719年,冊封使徐葆光有賦詩)、“球陽八景”(1755年,冊封使周煌著作中有載圖)、“首里八景”、“崎山別宮八景”、“南苑八景”、“泊八景”(1800年)等,從這些八景產(chǎn)生的年代,可以鑒證琉球本土已深度認知八景文化。
一、清代赴琉球之冊封與八景詩作
清宮大臣徐葆光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 [10 ]六月一日受命朝廷,作為副使隨冊封使海寶,率649名(史上最大陣容)隨員赴琉球行冊封典禮。六月二十六日,行先王尚貞諭祭,七月二十六日行尚敬冊封典禮。徐滯留期間撰有“中秋宴小樂譜十章”、“諭祭中山王尚貞”、“尚益禮成恭紀二十四韻”、“冊封禮成恭紀四章”、“游山南記”、“中山竹枝詞”、“琉球三十六島歌”等文章,收于《中山傳信錄》中,徐滯留至翌年二月十六日,計252天,是歷史上中國冊封使臣滯琉球最長的朝廷命官。
徐葆光滯琉球期間,中山王府總務(wù)、外務(wù)權(quán)臣、文臣程順則、蔡文漙、蔡溫,陪同他游山南、中山、山北,至王府北側(cè)天德山頂“圓覺寺”(琉球王禮佛寺廟,由大王尚真于明弘治年(1488-1491)建),山門懸徑山法翤的墨寶“臨濟閣”,周圍風(fēng)景迤邐奇幽,徐聞禪僧介紹,周邊曾選有“圓覺八景”,即興賦“圓覺八景詩”示寺僧:
圓覺寺在中山巔,山圍轉(zhuǎn)橋稱龍淵。鑒圓池中水空碧,天女亭外環(huán)青蓮。
蓬萊庭中古松嶺,香枳廚下清冷泉。園里雜華四時好,朱幡朝夕香煙漂。
中山世紀三百載,八景昔由名僧傳。我來欲訪藹山徑,白頭子弟移興禪。
本師塔號猶高懸,咫尺珠林是遺跡。重提舊景空潸然?!酢酢酢酢酢酢?/p>
“中山世紀三百載,八景昔由名僧傳。”句,道出八景由禪僧傳去琉球的史實,表明徐對禪僧惠洪賦瀟湘八景詩諳熟。詩中“龍淵”、“朱幡”詞折射出中山王府命名的琉球地名有歸順明朝廷的烙印,透出沐浴著明皇帝澤福的潛意?!拌b圓池”是圓覺寺境內(nèi)的蓮花池,有佛緣鏡圓透心、清心寡欲之佛意?!鞍最^子弟移興禪”句敘述了杭州徑山的佛教禪宗傳去琉球,受到佛的慈悲和禪宗智慧過化,本土文化得以提升而具象,“蓬萊”應(yīng)和傳統(tǒng)文化東瀛蓬萊仙境的思考。“古松”、“香枳”栩栩如生地素描出南國琉球優(yōu)美的自然風(fēng)景。
徐滯琉球期間撰《中山傳信錄》,是他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回國向皇上的復(fù)命書。庚子秋七月十一日,徐往熱河行宮向皇上復(fù)命后,分二十章,上下兩冊六卷本,由鏢裝錦裏刊行,建安翁長祚寫序面世 [11 ]。其中載有徐所賦“中山八景詩” [12 ]:
筍崖夕照
日月晚來游,殘雪浮水外。卿心隨日下,不覺海東流。
粂村竹籬
村村編竹墻,筠綠滿秋徑。伴客迷東西,隔籬忽相應(yīng)。
泉崎夜月
明月送潮來,橋上不知暮。遙看渡頭人,紛紛東西去
臨海潮聲
晨鐘應(yīng)潮聲,夕唄應(yīng)潮止。老僧聞無我,常定潮聲里。
長虹秋霽
跨海臥長堤,秋來曉望宜。腳底生彩云,月在虹霓上。
龍洞松濤
中山松最奇,臨水更增勝。虛濤應(yīng)暮潮,颯然秋聽滿。
城岳靈泉
瑞泉托王居,巨榜標(biāo)金闕。玉乳瀉留巖,冷冷自幽絕。
中島蕉園
蕉影吊墻頭,人家住綠云。機聲織明月,幅幅冰綃紋。
琉球無雪,詩中詠皚皚“雪景”,應(yīng)和本原瀟湘八景“江天暮雪”意象,“八景”景觀意象已深深滲透于琉球可見一斑。贊中山王府如蓬萊仙境,民風(fēng)純化,意在歌頌王化之土猶如桃源鄉(xiāng)。
中山王府近郊同樂苑久場川也選有八景,王府儒官蔡文漙仰慕瀟湘八景,陪同冊封使臣周煌,乘興賦有“同樂苑八景詩” [13 ]:
延賢橋
江芷汀蘭映水清,風(fēng)飄香氣到前庭。曾傳東閣招賢地,可勝園橋聚德星。
恤農(nóng)壇
明王軫念草來民,時上農(nóng)壇望畝頻。省斂省耕行補助,海邦島里不無春。
洗筆塘
一曲銀塘供洗筆,光浮星斗自成文。金麟列隊爭吞墨,龍宮仿佛顯彩云。
望春臺
臺上新晴縮霧披,鸞旗掩映日遲遲。春和淑氣催黃鳥,正惟農(nóng)耕播種時。
觀海亭
嶺高路轉(zhuǎn)欲凌云,亭上風(fēng)光自成群。目縱遠觀滄海外,登臨何讀奇文異。
翠陰洞
似隔人間紅塵外,錯認桃源有路通。陰鎖洞門間寂寂,惟余月明中夢鶴。
摘茶巖
香出瓊樓種閬苑,長承雨露葉蒼蒼。春來每向巖頭摘,先制龍團獻我主。
種藥堤
聞道仙家延壽草,堤上移栽自成叢。莫教劉阮長來采,留與君主佐藥籠。
詩中“招賢”、“聚德”傳達出中山王施政遵循儒家“學(xué)而優(yōu)則仕”,以德才為標(biāo)準的“納士招賢”方略。詩人意有感恩天朝“明王軫念草來民”,歌頌朝廷“省斂省耕行補助,海邦島里無不春”,意識到清朝命官駕臨琉球,如“風(fēng)飄香氣到前庭”。琉球茗品必敬奉朝廷以報恩澤,“春來每向巖頭摘,先制龍團獻我主”,祈皇上“莫教劉阮長來采,留與君主佐藥籠”句,明袁宏道《托龍君超為覓仙源隱居,詩以寄之》有用典:閑中每愛天臺去,好與劉晨間屋居。這里化用劉晨、阮肇(約永平年間)攀天臺山采藥,遇兩仙女,邀家中食胡麻飯,寢前行夫婦禮,半載返家,子孫已過代。后再返天臺山尋訪仙女,行跡渺然。從物質(zhì)到精神,道盡恭順天朝,虔誠納貢心跡。
陪同冊封使臣的中山王府士大夫程順澤,乘興賦有“中山東苑八景” [12 ]組詩:
東海朝曦
宿霧新開敞海東,扶桑萬里渺鴻飛。打魚小艇初移棹,搖得波光幾點紅。
西嶼流霞
海角清明嶼色丹,流霞早晚漲西巒。搦管詩人若見教,定作簽頭看錦繡。
南部麥浪
錦阡繡陌南塘麗,天氣清和麥秧長。一自東風(fēng)吹浪起,綠紋千頃映西光。
北峰積翠
北來山勢獨嵯峨,蔥郁層層翠較多。始識三春風(fēng)雨后,奇峰如黛擁青螺。
石洞獅蹲
仙桃花發(fā)洞門開,猛獸成群安在哉。將石琢新為白澤,四山虎豹敢來前。
云亭龍誕
凌云亭子有龍眠,吐出珠璣滾滾圓。今日東風(fēng)秀文筆,好題新賦續(xù)甘泉。
松徑濤聲
行倒徂徠萬籟清,銀河天半生早潮。細聽又在高松上,葉葉迎風(fēng)作水聲。
仁堂月色
東方初月上山堂,萬木玲瓏帶晚霜。照見皇華新鐵筆,千秋東苑有輝光。
詩中“今日東風(fēng)秀文筆,好題新賦續(xù)甘泉”,洋溢著詩人贊冊封使臣帶來漢學(xué)新文風(fēng)猶如雨露甘泉,贊“八景”好題賦新詩?!罢找娀嗜A新鐵筆,千秋東苑有輝光”句贊王府政體輝煌,造福千秋子孫,寓有褒美使臣文風(fēng)鐵筆之功。詩中地名、主題詞完全本土化,置身琉球,浮想聯(lián)翩瀟湘八景,文意貫通,不局限地域、年代遙隔,所詠八景詩都有本源瀟湘八景詩意翩翩然之文意。蔡文漙與程順澤顯然是追隨冊封使臣徐而乘興詠八景詩,頌清代朝廷深意洋溢詩里行間,中國冊封使臣傳去了內(nèi)陸瀟湘八景文化,對琉球影響深遠,一有機緣,觸景生情,仰慕八景風(fēng)雅,同吟八景詩,鑒證八景文化對琉球的浸潤深度。
“瀟湘八景”在傳統(tǒng)的“瀟湘文學(xué)”風(fēng)土中孕育孵化中產(chǎn)生,瀟湘文學(xué)從其誕生就浸淫在幽怨情絲的深邃意緒中。瀟湘文學(xué)深層意蘊——舜帝南巡薨蒼梧葬九嶷的故事;凝漢文學(xué)精髓的古典巨著《離騷》問世,楚地瀟湘似乎就代表著幽怨愁思的文學(xué)意蘊。杜甫詩“回首叫虞舜,蒼梧云正愁” [14 ];李白詩“帝子瀟湘去不還,空余秋草洞庭間”和李白辭“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離苦。日慘慘兮云冥冥,猩猩啼煙兮鬼嘯雨?!圩悠饩G云間,隨風(fēng)波兮去無還。慟哭兮遠望,見蒼梧之深山。蒼梧山崩湘水絕,竹上之淚乃可滅” [15 ]寫盡皇英二妃死別舜帝,淚灑湘濱,泣血染竹的悲蒼,爰有湘竹、湘妃竹、淚竹之稱;錢起詩“瀟湘何事等閑回,水碧沙明兩岸苔。二十五弦彈夜月,不勝清怨卻飛來” [16 ]盡抒瀟湘文學(xué)深邃意蘊。
琉球八景詩不同于本源瀟湘八景詩的特質(zhì)在,它衍化為表達歸順天朝的文藝體裁。每首詩都細膩地表述漢土文化融入本土而激發(fā)生機,謳歌本土政體吸收先進的漢文化,受王化沐浴,全島處處充滿“桃源鄉(xiāng)”的恬靜。寫島民敬仰天朝,贊天子隆恩福澤一方,褒美王府厚德,歌頌風(fēng)情美麗,夸民風(fēng)純樸殷勤好客,敘廷臣忠誠節(jié)操高尚。折射出瀟湘八景文化遠播異域產(chǎn)生的文化張力和感召力。
二、“球陽八景圖”何故易名“琉球八景圖”
1401年,室廳幕府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派使者赴明朝求開貿(mào)易,翌年,在京都北山別墅(現(xiàn)金閣寺)恭迎明朝使節(jié)。義滿獲得明朝廷賜“勘合”書,以此為契機,1404年開啟朝貢式“勘合貿(mào)易”。日本輸出折扇、屏風(fēng)、蒔繪、刀劍等,輸入繪畫、生絲、絹織物、砂糖、書籍、陶瓷等,視“唐物”為瑰寶,全面實現(xiàn)銅錢貨幣流通。1429年,中山王在“三山”爭戰(zhàn)中獲勝,統(tǒng)一“三山”,名“琉球”,號中山王,繼續(xù)向明朝納貢,不斷擴大貿(mào)易,成為東亞貿(mào)易“津梁”,即津渡船貿(mào)橋梁(有萬國津梁鐘為證,再制鐘現(xiàn)存首里城)。代代新王即位,皆由中國朝廷派冊封使臣前往,行“冊封典”成為王制,迄清代同治六年(1866)“尚泰受封”,日本方面統(tǒng)計與中國統(tǒng)計不同,認為“明代十四回,清代八回” [17 ]。冊封使臣回國后必須向皇上復(fù)命并呈交冊封典禮復(fù)命書。1756年,冊封使臣周煌赴琉球行“尚王冊封典”,他曾悉心臨摹《石臺孝經(jīng)》(現(xiàn)存中山城博物館)贈給尚王。他題字的首里城(原中山王府)瑞泉名勝——“中山第一”刻碑(毀于二戰(zhàn))。滯留期間,著《琉球國志略》,其中收入了他的寫生畫“球陽八景圖” [12 ](主題同前述中山八景詩)?!扒蜿枴笔橇鹎蛘贰肚蜿枴返浼Q,由王府大臣鄭秉哲受命以漢文體編撰,延享二年(1745)完成正卷20卷,付卷3卷,外卷1卷,續(xù)編至明治九年(1876)。當(dāng)時琉球與薩摩(現(xiàn)鹿兒島)的關(guān)系部分編成付卷不呈送,蓄意回避清朝廷。
日本著名的浮世繪畫家葛飾北齋(1760-1849)未曾去過琉球,以日本本土大量增印的《琉球國志略》中收載的“球陽八景圖”為藍本,于天保三年(1832,73歲)繪成浮世繪“琉球八景圖”(紙本著色,25.5×37.6cm,沖繩縣浦添美術(shù)館藏),“球陽”易名“琉球”,琉球無雪,為保持“瀟湘八景”本原意象,“龍洞松濤”繪成“大和繪”雪景,“中島蕉園”佐以玉扇倒掛的富士山遠景,以藝術(shù)的風(fēng)景畫手法,暗合政體掀起的琉球風(fēng)潮,即時稱“琉球感冒發(fā)燒”,隱喻幕府對琉球的控制和存在,意圖性地張揚琉球被嵌入德川幕府體制,宣傳琉球擁有連著整個亞洲最廣大的世界觀,其價值不可多得,寓意琉球歸屬,淡化“琉球王府一直向明清朝廷納貢史實”,沖擊日本本土民眾尋幽探勝、熱衷湯治溫泉、賞花、納涼式“行動文化”后,憧憬異國文化的情緒,“琉球八景”意圖性地使本土民眾對琉球的歸屬記憶清晰化。
“球陽八景”的多處景點,迄今遺留有中國古風(fēng)文化且影響深遠。八景之一的“粂村竹籬”,遺留有隨中國冊封使來琉球的中國手藝人居住村落,稱為“唐榮”;當(dāng)時,為了冊封使節(jié)抵達那霸碼頭后,再前往首里城行走方便,建有“長虹堤”,這成為海邊的一道奇觀風(fēng)景,由此而產(chǎn)生了琉球八景之一的“長虹秋霽”。
三、結(jié) 語
清廷冊封使臣滯琉球期間,以本土地域風(fēng)情,吟有“中山八景詩”。中山王府的紫金權(quán)貴十分青睞瀟湘八景詩畫藝術(shù)題材,從而定格了八景文化在琉球作為高雅藝術(shù)的地位,旨在“以王府崇尚中國文化,彰顯王府代表先進文化,象征先進文化,既順應(yīng)民心,又順應(yīng)文化發(fā)展需要。促使瀟湘八景以其獨有的特性獲得廣大的延展空間和廣泛傳播?!?[18 ]折射出瀟湘八景文化本身的融通性和感召力。瀟湘八景通過禪僧和冊封使臣傳去琉球之史實鮮為人知,筆者實地調(diào)研獲得史料,謹作論析,這一研究于國內(nèi)歷史研究及東亞關(guān)系史研究有重要的學(xué)術(shù)史料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不僅如此,其對于琉球本土文化的開發(fā),以及大清帝國與琉球的文化交流關(guān)系,均有重大的史料價值和學(xué)術(shù)意義。
參考文獻:
[1]魏徵.東夷列傳[M]//隋書.上海:中華書局,1973:1823.
[2]明太祖實錄(卷七十一)[M].臺北:臺灣中央研究院.轉(zhuǎn)引自謝必震.明清士大夫與琉球[J].福建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2002(4):9.
[3]明太祖實錄(卷二十八)[M].臺北:臺灣中央研究院.轉(zhuǎn)引自謝必震.明清士大夫與琉球[J].福建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2002(4):9.
[4]張延玉.外國傳:琉球[M]//明史(卷三二三).轉(zhuǎn)引自李金明.試論明朝對琉球的冊封[J].歷史檔案,1999(4):82.
[5]趙爾巽.琉球傳[M]//清史稿.上海:中華書局,1977.轉(zhuǎn)引自吳迪.清代中琉關(guān)系概述[J].和田師范??茖W(xué)校學(xué)報,2011(1):10.
[6]上間清,青木陽二.沖縄八景における八景の狀況——文獻及びアンケート調(diào)査成果に基づく考察[J].東京:日本國立環(huán)境研究所第197號,2007:73.
[7]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七[M].胡道靜,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549.
[8]傅璇琮.全宋詩(第18冊,卷1075)[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8:15162.
[9]宋孫覿.鴻慶居士集[M]//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1135冊,卷42).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4:19.
[10]翁長祚.中山傳信錄(序)[M]//徐葆光.中山傳信錄(六卷本).鏢裝錦裏刊行上下兩冊,1764:序.
[11]三國交流誌.日本庶民生活資料集成(第二十七巻)[M].東京:厚徳社,1981:350.
[12]周煌.琉球國志略[M].訳者.平田嗣全.東京:三一書房,1977:198,109,225,272,279,226,302,267,199,453-454,456,16.
[13]李白.陪族叔刑部侍郎曄及中書賈舍人至游洞庭(五首)[Z/OL].全唐詩庫:179卷,第033首.http://www16.zzu.edu.cn/qtss/ zzjpoem1.dll/viewoneshi?js=179&ns=033.
[14]杜甫.同諸公登慈恩寺塔[Z/OL].全唐詩庫(216卷,第021首).http://www16.zzu.edu.cn/qtss/zzjpoem1.dll/viewoneshi?js=216&ns=021.
[15]李白.雜曲歌辭·遠別離[Z/OL].全唐詩庫(162卷,第001首).http://www16.zzu.edu.cn/qtss/zzjpoem1.dll/viewoneshi?js=162 &ns=001.
[16]錢起.歸雁[Z/OL].全唐詩庫(239卷,第098首).http://www16.zzu.edu.cn/qtss/zzjpoem1.dll/viewoneshi?js=239&ns=098.
[17]三國交流誌.日本庶民生活資料集成(第二十七巻)[M].東京:厚徳社.1981:19.
[18]上間清,青木陽二.沖縄における「八景」の狀況.『八景の分布と最近の研究動向』[J].日本國立環(huán)境研究所第197號,200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