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彤峻,賈曉慶
(上海理工大學 外語學院,上海 200093)
名人紀念館展板解說詞翻譯策略探討
——以王懿榮紀念館為例
王彤峻,賈曉慶
(上海理工大學 外語學院,上海 200093)
名人紀念館展板解說詞屬于外宣文體,但有著與其他外宣文體不同的語言特點,因此翻譯策略也應有所不同。以煙臺王懿榮紀念館翻譯展板解說詞為例,通過分析該館漢語解說詞的文本語言特點,即通俗化說明、專業(yè)術語、渲染性語言混雜,結合例子討論了應用的主要翻譯方法,包括直譯與意譯、增譯與減譯的結合運用,并著重探討了名人紀念館翻譯中的重點和難點,即術語翻譯,展示王懿榮紀念館展板解說詞出現(xiàn)的若干歷史術語的翻譯過程,討論了采用的翻譯策略,為名人紀念館展陳解說詞之類文本的翻譯提供參考。
名人紀念館;外宣翻譯;博物館翻譯
歷史名人紀念館既有承載歷史記憶、展示名人生平的功能,又能夠以通俗親民的方式將最新研究成果反饋給公眾,因此,各城市都在積極推動名人紀念館的開發(fā)、遷建、翻修等工作。王懿榮,山東省福山縣(今煙臺市福山區(qū))人,晚清官員、金石學家,以發(fā)現(xiàn)和收藏甲骨文第一人的身份聞名于世。王懿榮紀念館于1989年建于其故鄉(xiāng)山東省煙臺市福山區(qū),2014年遷建至現(xiàn)址,福山文博苑內(nèi)。
名人紀念堂展板解說詞屬于外宣文體。國內(nèi)對外宣翻譯的大規(guī)模關注始于20世紀90年代。在發(fā)表于1990年9月的《中國翻譯》的《呼吁:請譯界同仁都來關心對外宣傳》一文中,段連城指出,外宣翻譯主要存在兩個問題,一是由于英語功底不深厚或者粗心導致的錯譯,二是不善于跨文化交際,不了解英語行文特點和閱讀習慣造成的“死譯”,希望引起譯界注意[1]。此后,黃友義提出了“外宣三貼近”原則,即“貼近中國發(fā)展的實際,貼近國外受眾對中國信息的需求,貼近國外受眾的思維習慣”[2]。展板解說詞作為外宣文本的一種,其翻譯也應遵循此三原則,但它與其他類型外宣文本的語言風格有差異,因此在具體翻譯策略上又不盡相同。20世紀初,國內(nèi)對旅游外宣翻譯研究的關注開始轉向博物館領域。在中國知網(wǎng)搜索“博物館翻譯”與“展板解說詞英譯”的相關文獻有數(shù)十篇,如《淺談博物館文字翻譯的歸化異化》《博物館展覽陳列文案的翻譯》《傳播學視角下博物館解說文本英譯研究》等;也有些文獻關注博物館用語體系中某一特定類型專業(yè)術語的翻譯策略,如《博物館解說詞中書畫家“字”與“號”的翻譯》《目的論視域下博物館文物名稱英譯研究》《談考古詞匯的翻譯——以漢陽陵遺址博物館出土的文物為例》等?,F(xiàn)有的研究在一些問題上,尤其是部分術語的譯法上分歧較大。
名人紀念館作為一種博物館形式,當前譯界對其解說詞翻譯的探討很不充分。在中國期刊網(wǎng)搜索“紀念館翻譯”,相關文獻僅有幾篇,如《名人紀念館簡介漢英翻譯問題研究》《從目的論角度看周鄧紀念館旅游資料的漢英翻譯》等,且發(fā)表時間大都在近十年內(nèi)。因此,探索名人紀念堂的英譯方法是有必要的,它有助于提高名人紀念堂這一博物館形式對外國游客的吸引力,幫助他們更加深入細致地了解中國歷代名人和文化,促進兩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同時對我國博物館事業(yè)進一步走向現(xiàn)代化、國際化也有助推作用。下文以王懿榮紀念館展板解說詞為案例,探討展板解說詞語言風格,并針對各種語言特征分析其翻譯策略。
王懿榮紀念館展板解說詞具有較明顯的中國歷史文化類博物館語言特征,具體有以下幾種風格的文體。
(1)展板解說詞主體部分,大部分語句語言通俗易懂、邏輯清晰,用詞講究工整。如:
“王懿榮畢竟自幼秉承家訓,飽讀詩書,功力深厚,文采出眾,經(jīng)八次鄉(xiāng)試,終于脫穎而出,登上當時知識分子最高境界,考取了進士?!?/p>
(2)部分展板解說詞使用較多修飾性、渲染性的語言,表達較為繁復。此類文體在一般性歷史博物館中相對罕見。如:
“王懿榮不僅是金石文字泰斗和甲骨文的開山鼻祖,他還是我們尊敬和懷念的偉大愛國主義者和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民族英雄。在國家民族危難時刻,他挺身而出,顯示出中華民族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崇高氣節(jié)?!?/p>
(3)解說詞的史料補充說明部分,專業(yè)性強,歷史術語多,還夾雜了古詩詞、文言文和清代白話,用詞較為艱澀。如:
“李鴻藻(1820—1897)字季云,號蘭孫、石孫,直隸高陽人。咸豐進士,授編修。任皇太子載淳(同治帝)老師。歷任內(nèi)閣學士、戶部左侍郎、軍機大臣、武英殿總裁,工部、禮部、吏部尚書?!?/p>
袁曉寧指出:“外宣英譯應以目的語為歸宿,設法化解由文化、社會背景、邏輯思維、審美觀等方面的差異而帶來的理解困難,使譯文受者在攝取信息的過程中不會遇到障礙,能明確無誤地理解和把握譯文所傳遞的信息要旨,從而達到對外宣傳的目的。”[3]在該思路指導下,進一步結合紀念館文本的特點,展板解說詞的翻譯目標應為,在忠實原文內(nèi)容、保留必需術語的前提下,首先應盡量統(tǒng)一文風,向英語平白簡潔的語言風格靠攏,方便讀者獲取有效信息;同時應盡量控制篇幅,力求譯文簡潔,這是由于展板面積有限,且漢語解說詞原文已經(jīng)占據(jù)很大空間。
由于展板解說詞大部分語句用語規(guī)范、邏輯清晰,故多數(shù)時候可以采用直譯法。而部分語句措辭或結構較為繁復,或出現(xiàn)英語母語人士不甚了解的文化意象,此時應采用意譯。
例1這在當時晚清賄賂欲流,貪污橫行的官場上,王懿榮母子舉動,是難能可貴,獨樹一幟的。
譯文In late Qing Dynasty when officialdom corruption had become very common,the act of Wang Yirong and his mother was estimable and rare.
由于文化背景和價值觀的不同,漢英的語言邏輯也不盡相同,這在外宣文本,特別是解說詞中體現(xiàn)明顯。漢語解說詞講究辭藻的華麗,渲染性強,結構工整,而英語解說詞不講究辭藻的對仗工整,相反,更傾向于平實、直白、簡練的語言,重視客觀事實和具體信息的表述。本段出現(xiàn)了“賄賂欲流”“貪污橫行”“難能可貴”“獨樹一幟”等多個四字詞,形式工整、有節(jié)奏感,在信息表達上卻略有重疊。因此,譯文進行了合并處理,將“賄賂欲流,貪污橫行的官場”譯作officialdom corruption,將“難能可貴”“獨樹一幟”兩個成語的關鍵信息提煉,分別譯為形容詞estimable和rare。
例2京師士人稱清流為青牛,李鴻藻為牛頭,張之洞、張佩綸為牛角,王懿榮為牛肚,出謀劃策,運籌帷幄。他們往往一人言事,眾口相幫,聲勢浩大,形成了一股頗能左右朝中輿論的力量。
譯文Scholars and officials in the capital compared Qingliu to a black ox,with Li Hongzao as its head,Zhang Zhidong and Zhang Peiguan as its horns,and Wang Yirong as its stomach:they are all key members of the party often giving suggestions and devising strategies.When one of them made a proposal,the others would endorse him,and their voice was so influential that it could even control the opinions in the court.
由于此句結構較復雜,在翻譯過程中進行了拆分重組。首先,因為首句主語“京師士人”與句末“出謀劃策,運籌帷幄”主謂關系并不對應,如直譯將出現(xiàn)病句,因此譯文中補全了主語they。下一句,原文并列了3個四字詞和1個分句,根據(jù)邏輯拆分,將前兩個四字詞“一人言事,眾口相幫”譯作一個含有時間狀語從句的復合句,再將“聲勢浩大”與“頗能左右朝中輿論”相結合,組成so…that…結構,這兩句以and連接,形成并列句。最后一句,確定謂語為“成為”,然后將“以其卓越的文才”譯為插入語。
例3當時,流行將“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視為人生最大樂事。
譯文At that time,it was a fashion considering the wedding night and the success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s the two ecstasies of life.
“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出自《神童詩》的《四喜》篇,即“久旱逢甘露,他鄉(xiāng)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這首詩含義淺顯,在中國家喻戶曉,但如果在翻譯時強譯為英文,會出現(xiàn)“l(fā)ost in translation”的情況,不但詩句的對仗感蕩然無存,而且由于英語母語人士對“洞房”“金榜”等意象并不了解,會有莫名之感。為簡潔起見,譯文直接將這兩句詩簡化,意譯為the wedding night(新婚夜)和the success i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考試成功)。
在絕大多數(shù)外宣翻譯,包括博物館、紀念館的翻譯中,“凡逐字‘照譯不誤’者,往往以忠實開始,以費解告終”[4]。因此針對原文中的文化意象,適當運用增譯和減譯是必要的。
例4王懿榮次子王崇烈墓 1片(1976年挖墓時被群眾砸碎,上刻52字)
譯文Buried in the grave of Wang Chonglie,Wang Yirong’s second son 1 piece(with 52 characters carved on it,smashed after beingdug out in 1976 by the crowd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周風琴指出:“翻譯中有一個重要而常被忽略的問題,即隱含的文化信息如何翻譯。”[5]當作者和讀者擁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和認知時,一些約定俗成或者家喻戶曉的文化歷史常識會被作者自然省略,讀者也能不費力地將其解讀出來。但是,當讀者不具備原文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識時,如果譯文不加以說明,那么原本不言而喻的信息便可能成為理解障礙,讓讀者感到費解。本句提取自王懿榮的甲骨文藏品介紹,括號內(nèi)解釋該藏品被毀的原因是“1976年挖墓時被群眾砸碎”。結合挖墓的行為和1976年這個時間節(jié)點,國內(nèi)讀者能輕易了解其時代背景。英文讀者即便對相關年代與事件有所耳聞,如果不點出,仍可能無法理解群眾挖墓的動機和行為,因此在譯文中增添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這一信息是有必要的。
例5清代鄉(xiāng)試每3年舉行一次,于子、午、卯、酉的八月份在京城及各省省會舉行,稱“秋試”或“秋闈”。
譯文In the Qing Dynasty,the provincial exami-nation,called “autumn exam”,was held every three years in August in Beijing and provincial capitals.
減譯法在紀念館解說詞翻譯中運用較多,原因之一是因為展板空間的要求,譯文有字數(shù)限制,其二是由于原文部分段落在英文中難以找到對應的信息,必須根據(jù)主次信息有所取舍。此段語句出現(xiàn)子、午、卯、酉4個天干地支紀年法的年份名詞,而天干地支紀年在西方文化中沒有對應,如果將其音譯則將成為無效信息,徒增費解。此外,這4個年份只是對前文“每3年舉行一次”的進一步解釋說明。因此,譯文進行了省略,只保留held every three years in August。同物異名的省譯也較常見,此處出現(xiàn)的鄉(xiāng)試別稱,“秋試”或“秋闈”,由于與前文“八月”有邏輯關聯(lián),應予保留,但由于“試”和“闈”同義,因此合并譯作autumn exam。
例6王懿榮書法,篆隸楷行草諸體皆能。在晚清就有“翁(同龢)、王(懿榮)、何(紹基)、戴(彬元)書法四家”的譽稱。
譯文Wang Yirong was proficient in each style of calligraphy.He was known as one of “the four calligraphy maestros” of late Qing Dynasty.
本段兩處使用減譯法。首句說王懿榮書法諸體皆能,又列舉了篆隸楷行草5種字體。在漢語中這種重復不會損傷表達的流暢性,但如果在翻譯時全盤譯出,此句的譯文將非常繁復,且絕大多數(shù)譯文讀者對中文書法的字體不甚了解,故只譯出each style of calligraphy就足夠。后文書法四家的一一列舉從原文角度看已經(jīng)略顯臃腫,本段主要介紹王懿榮書法功底深厚,故譯文只保留了“the four calligraphy maestros”的稱呼,而將其他幾個人名略去。
該展板解說詞中的術語可分為以下幾類:1)清朝政府部門和官職:如戶部、軍機大臣、武英殿總裁等;2)科舉制度用語,如不第、探花等;3)紀年用語,如同治六年、庚子年等;4)考古學術語,如篆籀。
眾多術語,已有約定俗成的正確英譯的僅占小部分。丁寧曾談到,目前歷史文化類博物館有“翻譯混亂、很多文博術語在詞典中難以查到等問題”[6]。對于這類術語,需要通過查閱文獻、確定備選項、比對譯法等步驟來確定英譯。處理策略有以下三種。
一是意譯,適用于含義直接明了,較容易在英文中找到對應稱謂的術語。本案例使用意譯法的主要是清朝歷史類術語,如“大理寺少卿”譯作Supreme Court justice,“副榜第一”譯作the first in the waiting list。
二是音譯。英語作為拼音文字對于音譯詞匯相當寬容,早期便融匯了大量德語、法語詞匯,近代又吸收了來自西班牙語、意大利語、日語等語言的外來詞,同樣,像“kowtow”“typhoon”這樣音譯自漢語的外來詞也絕不罕見。但要注意,知識普及性質(zhì)的解說詞若夾雜過多音譯詞匯將降低其可讀性,故采用此法需慎重,主要應用對象是人名地名,及少數(shù)含義復雜且出現(xiàn)頻繁的專業(yè)詞匯。
三是省譯。部分術語僅作為補充信息出現(xiàn),無法在英語中找到對應,且譯出對于譯文的流暢無益的,省譯處理為佳。如該紀念館原文出現(xiàn)的天干地支紀年法表示的年份,譯文全部只保留公元紀年或年號紀年。
舉幾例項目原文中術語出現(xiàn)較為集中的段落如下。
例7翁同龢(1830—1904),字聲甫,號叔平,晚號松禪,江蘇常熟人。咸豐狀元。歷任陜西學政、戶部侍郎、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戶部尚書、協(xié)辦大學士、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大臣。
譯文Weng Tonghe(1837-1909),also known by his courtesy name Shengfu and literary names Shuping and Songchan(the latter one was used in his twilight years),was born in Changshu,Jiangsu province.He was a Number One Scholar(Zhuangyuan) in Xianfeng’s reign.The positions he held included education commissioner of Shaanxi province,assistant minister of the Ministry of Revenue,supervisor of the Court of Censors,minister of the Ministry of Punishments,minister of the Ministry of Works,minister of the Ministry of Revenue,associate grand secretary,grand councilor and foreign affairs minister.
“字”“號”翻譯歷來是文博翻譯難點。“國內(nèi)外將‘字’譯為courtesy name大多能達成共識”,“在‘號’的翻譯上分歧較大”[7]。本案例譯文采用了literary name的譯法,這種譯法考慮到了“號”一般是文人使用,體現(xiàn)出了其類似于藝名或筆名的功能。官職翻譯方面,以“學政”一詞為例,CNKI翻譯助手給出了“l(fā)iterary chancellor”的英譯,而“有道”及其他平臺的雙語例句給出的則是“provincial education commissioner”。辭海對“學政”一詞的解釋是“清中葉以后,派往各省,按期至所屬各府﹑廳考試童生及生員”。這里的兩個關鍵信息是“中央委派”和“各省”。21世紀大英漢詞典對commissioner的解釋為“名詞:1)被授權者,被委任者;2)委員,專員,政府特派員”。結合辭海的定義,顯然,“provincial education commissioner”的譯法更契合詞語原義。而CNKI給出的chancellor一般指中央部長級官員,并不合適,而literary一詞的含義則更含混不清。故本譯文使用后一種翻譯是恰當?shù)??!翱偫砀鲊聞沾蟪肌爆F(xiàn)有文獻中查不到權威譯法,該官職是清朝中期主管外國事務的部長級官員,將其譯為foreign affairs minister,簡潔準確,值得推廣。
例8二品銜國子監(jiān)祭酒王懿榮敦品績學,持躬清正,侍從南齋,迭承恩眷。
譯文Wang Yirong,second-class official,Jijiu of the National Academy,was a virtuous,knowledgeable,honest and upright man,who served in the South Pavilion,and was favored by the emperor.
“祭酒”在全館解說詞中出現(xiàn)17次,本意為首席,非官名,源自古時舉薦德高望重的長者進行祭祀的習俗,后演變?yōu)楣俾毭?即首席長官,王懿榮曾三次出任國子監(jiān)祭酒。由于祭酒是王懿榮擔任時間長,為后人銘記的職位,貫穿全文,且解說詞有一段專門介紹該詞詞源,直譯或意譯都恐難勝任,故音譯作Jijiu。本例中“二品”“國子監(jiān)”都是已有固定英譯的術語,在此不多贅述。
例9同治元年(1862)王懿榮首次參加順天鄉(xiāng)試。
譯文In the first year of Tongzhi’s reign(1862),Wang Yirong took the provincial examination for the first time.
年號紀年是中國古代具有特色的紀年方式。談及英國歷史時,也常用君主名字表示歷史年代,因此如果對年號紀年處理得當,譯文讀者也能夠理解并產(chǎn)生共鳴。因此不宜直接以公元紀年代替。能夠查找到的譯文對于年號的翻譯方式不統(tǒng)一,以本句“同治元年”為例,有直接譯作Tongzhi 1st year的,顯然較費解;也有譯作in the first year of Tongzhi period,這種譯法相對易于理解,但將“同治”譯為“period”(時代),無助于譯文讀者了解中國古代以皇帝年號紀年的文化傳統(tǒng)。為更加準確地傳遞信息,該譯文舍Tongzhi period而取Tongzhi’s reign,同時括號加注公元年份。
受限于篇幅,本文未對部分文博、歷史術語的翻譯作進一步的研究分析,這部分仍然有大量尚待挖掘的內(nèi)容值得翻譯界關注和探討。我們希望看到,博物館行業(yè)協(xié)會以及政府主管部門可以與翻譯界、文史界協(xié)同合作,早日打造博物館文本翻譯的資源共享平臺,在術語譯法上有例可依,在文風把握上有章可循,以期規(guī)范化國內(nèi)的展板解說詞譯文。
包括名人紀念館解說詞在內(nèi)的外宣翻譯,共同任務是把中國的文化介紹給世界,這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事業(yè)。從翻譯者和展館方角度,要打造優(yōu)秀的解說詞譯文,就一定要認識到,翻譯不是簡單的語言轉換,而應超脫原文的形式窠臼,在充分理解的基礎上,從邏輯上、內(nèi)容上、形式上轉化為目的語,用地道、忠實、流暢的譯文表達出來,要克服翻譯腔和中式表達,更要明確譯者目的,即盡量貼近目的語的語言規(guī)范。只有這樣,才能達到外宣翻譯的目的,讓我們了解世界,讓世界了解我們。
[1] 段連城.呼吁:請譯界同仁都來關心對外宣傳[J].中國翻譯,1990,11(5):2-10.
[2] 黃友義.堅持“外宣三貼近”原則,處理好外宣翻譯中的難點問題[J].中國翻譯,2004,25(6):27-28.
[3] 袁曉寧.外宣英譯的策略及其理據(jù)[J].中國翻譯,2005,26(11):75-78.
[4] 李欣.外宣翻譯中的“譯前處理”——天津電視臺國際部《中國·天津》的個案分析[J].上??萍挤g,2001(1):18-22.
[5] 周風琴.翻譯目的論視域下的外宣翻譯——以周恩來紀念館的譯文為例[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2(4):127-129.
[6] 丁寧.淺談博物館文字翻譯的歸化異化[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9(10):80-82.
[7] 顧毅.博物館解說詞中書畫家“字”與“號”的翻譯[J].中國科技翻譯,2012,25(4):40-43.
AStudyonTranslationStrategiesofInterpretiveTextofMemorialHalls
WangTongjun,JiaXiaoqing
(CollegeofForeignLanguages,UniversityofShanghaiforScienceandTechnology,Shanghai200093,China)
Although the interpretive text of memorial halls falls into the category of external publicity texts,it has distinctive linguistic features.Thus,the translation should be approached with different strategies.Based on translation of the interpretive text of the exhibits in Wang Yirong Memorial,this study analyzes the linguistic features of the Chinese interpretive textswhichis a combination of colloquial introduction,professional terms,and sensational languages.It discusses the application of translating methods,including literal and free translation,addition and omission.Also,it focuses onterminology translation and the translating strategies.The studyis expected to provide positivereference for translation of interpretive texts of historical celebrity memorials.
historicalcelebritymemorial;foreignpublicitytranslation;museumtranslation
H 315.9
A
1009-895X(2017)04-0317-05
10.13256/j.cnki.jusst.sse.2017.04.004
2016-07-24
上海理工大學教師教學發(fā)展中心2017年項目“MTI特色專業(yè)知識與翻譯能力課程設置研究——以上海理工大學為例”(CFTD17037Y)
王彤峻(1989-),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技翻譯。E-mail:cnqdwtj@163.com
(編輯: 朱渭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