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
無論是2002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還是2011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都明確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笨墒窃趯嶋H操作階段,很多老師對這一點把握不準。有的老師抓住了教材富有的時代特點和現(xiàn)代意識,過于強調關注生命、關注自然、關注生態(tài),把語文課變成了純粹的生命教育課、自然環(huán)境課、生態(tài)環(huán)保課;有的老師緊扣“繼承與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和革命傳統(tǒng)”這一要素,把語文課演繹為思想品德課、倫理道德課、歷史故事課,如此種種,不一而足。有的老師則迫于考試的壓力,把語文教學內容狹隘地選定為凡是考試要考的,就講,而且大講特講;凡是考試不考的,就一概省略不說,也不讓學生自主學習。他們把一篇文章切割成一個一個知識點,然后編成一道道題目。這些老師的眼里只有題目,不見文章,更不見文學和文化。
當下,我們到底該如何看待和使用語文教材?
葉圣陶說得好,“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是葉圣陶先生堅持一生的教材觀,在他深邃的語文教育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葉圣陶主張通過語文教材這個例子,使學生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寫作的技能。他認為語文教本只是例子,而不應該是終點,它是打開無限知識庫藏的“鎖鑰”。新課標(2011版)規(guī)定,語文教材內容的安排要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要有開放性和彈性。這就要求我們在使用語文教材時,注意以下幾點:
一、教材不是目的,而是途徑
傳統(tǒng)的教材觀是以教材為中心,把教材看作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教教材”。這種教材觀限制了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及其教學的個性化。葉圣陶主張教材只是一個例子,教學最終目的不在于教材本身,而在于通過教材的學習使學生觸類旁通,提高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新課改要求教師“用教材教”,是通過對教材中一篇篇文章的學習,使學生習得語言建構與運用、獲得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悟得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實現(xiàn)文化傳承與理解,而不是一般意思上的“教教材”。我們經(jīng)常聽到老師這樣說“我還有兩篇課文沒有教完呢,怎么能考試呢”,或者這樣說“本次考試的范圍是第幾單元到第幾單元”。好像把那幾篇文章教結束,就是語文教學的全部目的。殊不知,教材應該只是引導學生獲得語文知識、培養(yǎng)語文能力、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一種途徑而已,而不是學習語文的目的。在新課改深入發(fā)展的今天,教師一定要牢記“用教材教”這四個字?!坝媒滩慕獭笔前呀滩囊暈閹熒_展教學活動、進行意義建構的一種課程資源。通過對教材內容的學習,學生在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還獲得了真切而獨特的體驗,完整的過程與巧妙的方法,以及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也能得到相應的發(fā)展。
二、教材不是權威,而是參考
曾幾何時,教材怎么說,教師便怎么說,教師怎么說,學生便怎么學。教師沒有自己的見解,只是按照教參的解讀來解構教材;學生則成為被動接受的“瓶子”,他們不敢“越雷池半步”。這種教材觀把教材視為規(guī)范教學的“權威”和“圭臬”,它阻礙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還容易導致學生對教材的盲目崇拜。長期以往,教師不會教書,學生不會學習。葉圣陶認為教材只是眾多例子中的一個而已。新課改則更進一步指出,教材是實現(xiàn)課程目標的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但并不是唯一的資源。教材只是編寫者為實現(xiàn)課程目標而選擇的一個范例。教師不再是簡單地教授統(tǒng)一指定的教材,而是可以選擇適合的教材并有效整合多種課程資源,按照新課程理念的要求,實施教學,促進學生發(fā)展。除了國家課程規(guī)定的教材外,教師可以開發(fā)符合本校學生實際的校本教材。從各地各校校本教材的使用現(xiàn)狀來看,學生更喜歡這種接地氣的教材,教學效果也非常好。
三、教材不是封閉系統(tǒng),而是開放系統(tǒng)
近代以前是沒有“語文”這門學科的,那時學習語文,主要就是啟蒙的“三百千千”,要不就是為了參加科舉考試的經(jīng)學,稍微擴大點說,也不過是“四書五經(jīng)”而已。整個封建社會幾乎是沒有語文教材的。到了上個世紀初,才出現(xiàn)專門的國文教科書。進入民國時期,出現(xiàn)了《共和國新國文教科書》等教材,但由于戰(zhàn)亂頻仍也沒有什么影響,而且那些教材還處在一個比較封閉的系統(tǒng)之內。葉圣陶意識到語文教材應該是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他和夏丏尊合編了一套語文教材《國文百八課》。呂叔湘對這套教材進行了高度評價:“現(xiàn)在也有以作文為中心按文體組成單元的實驗課本,但往往是大開大合,作文講解和選文各自成為段落,很少是分成小題目互相配合,能夠做到絲絲入扣的。這就意味著,直到現(xiàn)在,《國文百八課》還能對編中學語文課本的人有所啟發(fā)?!盵1]新課程背景下的教材,是一個高度開放的系統(tǒng)。就以蘇教版初中語文教材為例,教材分選文、口語交際、誦讀欣賞、專題、名著推薦與閱讀、寫作、語文實踐活動等幾個部分。這樣看來,語文不再局限于語言和文字、語言與文學、語言與文化。我們不妨可以這樣認為:生活及語文。語文的開放性決定了語文教材也必須具有開放性。
新課改發(fā)展到今天,要求教師應具有二次開發(fā)的能力,敢于加工教材,超越這個例子。教師為了實現(xiàn)特定的教學目標,可以根據(jù)實際需要靈活地對教材加以改造、取舍、增刪……教師甚至可以大膽自選教材,走出這些例子。
四、教材又不僅僅是個例子
葉圣陶的“例子說”,顛覆了傳統(tǒng)的語文教材觀,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揭示了語文教材的性質,明確了語文教材在整個語文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如果不顧對象、時間和場合,把它當作“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那就走進了另外一個極端。
于漪就認為“教材不僅僅是例子”。她認為選入教材的文章應該既有思想性和藝術性,又有語言的規(guī)范性,是古今中外文化寶庫的精品,而非隨意從發(fā)表的文章中拉幾篇來作為教材。她在《語文學習》1992年第2期撰文說:語文教材不同于數(shù)理化教材,數(shù)學教材中的一些例子的確是例子?!惫诿髟凇墩Z文教學40年來的總體失誤》一文中,也不同意“教材只是例子”的說法。他認為“例子說”助長了語文教學的隨意性,他甚至把“例子說”看作是40年來語文教學總體失誤的原因之一。
的確,語文教材的“例子”,不同于其他學科教材的“例子”。語文課程除了工具性的特點外,還有人文性的特點。語文教材的“例子”主要是由一篇篇例文構成,數(shù)理化的“例子”則是由一個個例題充當。例文是結構完整飽含作者胸中塊壘的文章,例題則是概念、定理的簡單運用。入選語文教材的課文都是文質俱美的佳作,從中自然可以習得作者遣詞造句、謀篇布局的技法,匠心獨運的構思,更可以走進文章深處。慢慢走欣賞啊,課文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世界的影響是廣泛而深刻的,作者憂國憂民情懷、感時傷事的思想、積極進取的態(tài)度不知不覺就烙在學生的記憶深處,化為他們的嘉言懿行。
“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與“語文教材不僅僅是例子”這兩種教材觀,看似對立,實則統(tǒng)一,它們是一枚硬幣的兩面?!罢Z文教材無非是例子”體現(xiàn)了教材的例證性和工具性;“語文教材不僅僅是例子”體現(xiàn)了教材的目標性和人文性。兩者相輔相成,無論否定哪一種,都是偏見;只有辯證地看待它們,才是對教材性質的完整認識。
葉圣陶對語文教材的性質、功能、編寫及使用等一系列觀點和主張,構成了他完整而先進的語文教材觀。這種教材觀具有很強的現(xiàn)代意識,特別是對當下的語文教學而言,能起到提神醒腦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呂叔湘.國文百八課[A].葉圣陶,夏丏尊.國文百八課(第一冊)[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