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過去很久,再提起這件事,她終于能夠不哭。
他們是從全國各地調(diào)到總公司來培訓的,三十個人,恨不能一見如故,一起上課,課后一起郊游、打球、吃飯,他與她被安排去超市買飲品。時近下班,超市里人正漸漸多起來,許多小兩口模樣的人??丛趧e人眼里,他們也是吧?他推著購物車,她走在他身邊,留意著降價的標識,計算買幾送幾哪樣更劃算,舉著加多寶和王老吉比價的樣子,像極了一個溫柔的妻。
他是這么想的,也就這么告訴了她。他說到自己的孤單:和不熟的人強顏歡笑多么累,能安安靜靜和喜歡的人并肩看電視多么舒服,夜深人靜后獨自回宿舍多么冷……他想她應該懂。
一切開始得那么自然。男未婚女未嫁,同學們善意的取笑都像旁證,像花鳥蟲魚在同聲歌唱春天。三個月后,培訓快要結束,她終于能得心應手地用電飯煲做煲仔飯。她問他:“是我調(diào)到你那邊還是你調(diào)到我這邊?”
他反問:“什么?”
那可能是他們之間第一次嚴肅討論,充滿圖窮匕見的兇險。
他說:不,我說冷,就是冷,沒別的意思;我喜歡一回宿舍,就有香騰騰的飯菜,但其實我設想的是控制外賣送來的速度,讓菜不會冷,我也不必等;我當然也喜歡窗明幾凈,樂意有干凈衣服穿,但如果你叫鐘點工,我很愿意分攤——啊不,我付全部。
他說:不就是抱團取暖嗎?也許,它像愛情,但電熱爐還給自己起名叫“小太陽”呢。其實,沒人暖床,給我條阿拉斯加犬也可以,厚厚毛發(fā)的它,可能抱起來手感更好。
第二天,她是哭著上的火車,無論怎么期待了又期待,直到開動,他始終沒出現(xiàn)。
他說的話她始終忘不掉。等長大到某個年紀,心平氣和后,她終于承認:渣男之渣,來源于蠢女之蠢。他可能是有意表錯情,但她確實是真心會錯意。
冷就是冷,開空調(diào)、多蓋床被子、抱熱水袋、用暖寶寶……都成,她卻心生憐惜,當他是在呼喚“給我溫暖”。寂寞就是寂寞,唱歌、喝酒、逛夜店……哪樣不行?她卻帶著愛意,以為他在說“給我情意”。交往中他提過“我想要個家”,但每個人心目中的家不一樣:在女孩子想象中,可能是歲月靜好,與心愛的男人你挑水來我澆園;而男人是永遠的小孩,他們的家,主體是系著圍裙的媽媽。這不擰嗎?
愛情能給予一切:溫暖、照顧、體貼、陪伴,就像一臺功能強大的智能手機,能導航、能語音、能購物、能拍照……但有時,人家只想打個電話,不想花四五千元還得翻墻,199塊錢的老人手機對他就足夠。
男人的原欲是隨時心太軟,一沖動,場面話也說得無比真誠,自己也當了真;女人的原罪是腦洞開得太大,一糊涂,硬是無中生有,從談話里自己腦補出柔情蜜愛。
為什么,在重大決策——比如說決定交出自己之前,她不曾先問一句:你是準備與我開始一段通向婚姻的戀愛嗎?
別駭笑,別說聞所未聞,別說打消所有浪漫,這些是20世紀日劇的老套臺詞。所謂定義,有時候就是為了把曖昧厘清;丑話說到前頭,總好過到最后哭得那么丑的臉或者罵得那么丑的話。
她恨過他嗎?也許。恨病才懂吃藥,傷過我們的人,是最好的老師。
順帶說一聲,這故事最近收尾了:他們又在系統(tǒng)的全國年會上遇到,他聽到她先生的職位,眼神立刻啪一聲,像煤氣爐的電子打火。他事后打電話來,倒沒敢提那一段事,只是頻頻說“老同學”和“同學情誼”。
到這年紀,她已經(jīng)明白當年的培訓班上,為什么大家能那么快熟稔起來。她答:“嗯,同學就是同學?!蔽幢厥桥笥?,更不是情人,不用非得幫你這個忙。
PS:附近的大學校園里,寒假還有不多的一些學生在活動。走在路上,恰好前方有一個女生,正在大聲講電話,帶著哭音,一聽就是給男朋友:“我每一次談分手,其實都是希望你改。你為什么就完全不能理解呢?你以為我是那么隨便戀愛說分手的嗎?你都不想想,你做了什么說了什么,才逼得我說分手呢?”
——這一次,是她提了分手男生說“好”了吧?
大過年的,小路兩邊的便利店、水果攤都關門了,連個暫休的地方也沒有,我只能一路跟著她,聽她反反復復說這幾句話,最后……她停下腳步來失聲痛哭。
但我……我只是陌生人呀。
她意識到身后有人,強行收住哭聲,蹲下來,像塊脆弱的石頭。
我只能假裝什么也沒看到,從她身邊走了過去。
陽光白亮,是一個完全不像冬日的冬日,有白臉山雀飛過,一聲不叫,靜靜停在電線上。編輯/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