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慧鴿
摘 要:《年輕的布朗先生》是納撒尼爾·霍桑最著名的短篇小說之一,其中不乏其對清教教義的駁斥和對清教徒的諷刺,評論界普遍認為布朗先生失去了自己的信仰,然而筆者發(fā)現(xiàn)布朗先生并沒有失去信仰,相反,在最關(guān)鍵的時刻他的信仰在拯救了他。
關(guān)鍵詞:清教;信仰;原罪
納撒尼爾·霍桑,是美國十九世紀最杰出的浪漫主義小說家,被譽為“美利堅第一位偉大的小說家”?!赌贻p的布朗先生》是其最著名,也是公認的最優(yōu)秀的短篇小說之一。故事講述了布朗先生在某個黃昏告別妻子參加一個午夜森林聚會,在陰森恐怖的樹林中的一系列的所見所聞,清晨回到家后性情大變,郁郁寡歡,直至死亡。許多評論家根據(jù)小說中布朗的話語“我的費斯不見了”及布朗參加完聚會后的表現(xiàn)而得出布朗已經(jīng)失去信仰這一結(jié)論,筆者通過廣泛閱讀及多次推敲認為布朗并沒有丟掉其信仰,相反,他通過一夜的體驗更深刻的了解了他的信仰。
波蘭20世紀著名的哲學(xué)家和美學(xué)家羅曼·英加登曾在其主要著作《論文學(xué)作品》中寫道:一部文學(xué)作品的“產(chǎn)生可能是以作者很明確的體驗為條件的……作品也可能或明顯或不明顯地帶有作者個性的痕跡?!币虼耍私獠祭实男叛?,我們首先要了解作者霍桑的信仰。他出生在新英格蘭馬薩諸塞州薩萊姆,祖先幾代人都是狂熱的清教徒,從小便接受了嚴格的清教家庭教育,深受清教主義的影響。而19世紀中葉的美國正處于多方面的變革時期,清教主義逐漸喪失了其思想、道德上的意義。霍桑一方面以上帝的實在性為前提,向上帝的方向走去。同時又深受超驗主義和自由主義思潮的影響,對清教思想產(chǎn)生了懷疑和困惑。在《年輕的布朗先生》一文中,他的糾結(jié)與迷惑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
一、對加爾文清教主義的猛烈抨擊
加爾文主義出現(xiàn)在16世紀宗教改革時期,是當(dāng)時美國比較盛行的一種宗教。同時代的另一作家兼評論家赫爾曼·麥爾維爾就認為霍桑關(guān)于其作品黑暗主題的描寫與宗教有關(guān),他認為霍桑身上的黑暗力量來源于加爾文主義的原罪觀?!被羯ζ渥嫦葏⑴c臭名昭著的1692年的塞勒姆驅(qū)巫案耿耿于懷,他曾公開表示自己將代替祖先蒙受恥辱,洗刷他們的罪過。《年輕的布朗先生》,作為霍桑最著名的短篇小說之一,文中不乏對清教教義的批判以及對教徒的諷刺。
霍桑認為“原罪”是罪惡的根源,正是由于這與生俱來的原罪,在現(xiàn)實生活中表現(xiàn)為各種罪行。文中布朗先生是一名虔誠的加爾文教徒,有良好的家庭背景和幸福的新婚生活,對自己的信仰深信不疑,堅信自己最終會步入天堂。文章一開始就交代了他要進行一項神秘使命。而在去面見魔鬼的途中,敘事者也通過布朗的心理描寫告知讀者布朗先生的這次任務(wù)是邪惡的。因此,將神秘使命作為對原罪的反映是不無道理的,魔鬼其實是布朗先生的祖先,象征著布朗先生身上所背負的原罪。他在向那位老人解釋遲到的原因是,他說是費斯攔住了他,也就是說,他的信仰一直阻止他走向邪惡,但他自己心中的惡引領(lǐng)他不顧妻子的反對毅然前行。當(dāng)談?wù)摰阶嫦鹊臅r候,他認為自己的祖先是“誠實的好人,老老實實的基督徒”,但魔鬼很快就打斷了他:“說得好……你的祖父是一名治安官,當(dāng)年他命令一名貴格派的女子游街并且狠狠地鞭打她時......正是我從自家爐膛里面引燃了一根松枝,親手交給你的父親,讓他放火把印第安人的村子給燒了”。布朗先生心目中所認為的誠實的祖先其實是殺人放火的劊子手, 更近一步驗證了人是全然敗壞的。霍桑通過對一些細節(jié)和心理的描寫,表明了他對清教一些教義的諷刺及批判態(tài)度。
布朗先生走進森林之后的所見所聞是霍桑對清教的態(tài)度的集中體現(xiàn)。在剛進入森林時,布朗就看到自己的教義老師克勞伊斯老太太,她曾是布朗先生的道德和精神上的導(dǎo)師。作為老師,更應(yīng)該恪守教義,可我們卻在她的言語中聽到了充滿邪惡的聲音。涂油禮是基督教中極為神圣的一種儀式,神化或者任圣職的象征,但她卻用的是充滿邪惡的新生兒的油脂,她甚至接受了來自魔鬼的手杖,不顧自己年邁體虛,快步趕向林中聚會。隨后,布朗遇到在家中虔誠祭拜祈禱的顧金執(zhí)事和在講道臺上滔滔不絕地講述神圣的宗教教義的牧師。接下來,他又看到了許多鎮(zhèn)上的人,這些人有些人“第二天可能出現(xiàn)在大省議會的會議桌前”,有些人“可以在一個個安息日看到”,甚至還有一些念過駭人聽聞咒語的巫師,在這個聚會里,“善良并不拒絕與邪惡比肩為伍,而罪人也不因見到圣人而自慚形穢”。各種各樣的人都加入的聚會更充分說明了這并不是一個神圣的聚會?;羯M高^布朗的視角對這些人的行動和語言的描寫以及敘事者對布朗的心理描寫表現(xiàn)出對清教徒的諷刺。這些人表面上都是嚴格遵守清教教義的精神領(lǐng)袖,對教義了如指掌,實際也去參加了充滿邪惡的森林聚會,充分體現(xiàn)的清教徒的虛偽,霍桑對此毫不留情的揭露。
聚會中魔鬼的一席話是霍桑對人性本惡的直接描述,毫不留情的批判了那些在現(xiàn)實生活中令人尊敬、虔誠正直的清教徒的罪行,教士們猥褻侍女,婦女們謀害親夫,清純的姑娘們埋葬嬰兒。所有這些行為都是清教所禁止的,然而,在這些虔誠的教徒的身上得以體現(xiàn),足以說明清教雖然表面上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但實際上卻使人更加虛偽的活在世間。而魔鬼的演講直接揭露了清教教義中的人性本惡。牧師、執(zhí)事、教義老師和虔誠的清教徒均逃不開罪惡,他們都來參加了魔鬼的聚會,展現(xiàn)他們內(nèi)心深處的惡,霍桑借魔鬼之口寫出了自己對清教的態(tài)度,以及對虛偽的清教徒的厭惡。
二、對加爾文主義信仰的不懈追求
雖然林中之行是一次罪惡的旅行,我們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布朗對其信仰的堅持與維護。而一些評論家們憑借“我的費斯不見了”這句話以及布朗回到家中后的表現(xiàn)就斷言其失去了信仰甚至認為他的結(jié)局是慘敗的,是非常沒有根據(jù)的。
文章中布朗的妻子其實就代表著他的信仰,單純又美好,在布朗先生出門之前,他的妻子就一再懇求他等到日出之后再去,說明他的信仰其實已經(jīng)意識到自己受到威脅,從而阻止他參加林中聚會。當(dāng)魔鬼約他一同前行時,布朗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朋友,我已經(jīng)履行了約定……但現(xiàn)在我的想法是,從哪里來的還得回到哪里去”,從這句話,我們可以看出布朗本身的信仰并不希望他與魔鬼同行。
魔鬼繼而糾正了布朗對他祖先的看法。布朗一直認為他的祖祖輩輩都是“誠實的好人,老老實實的基督徒”,但魔鬼將他們的罪行告知布朗。布朗先生顯然不相信這種說法,他的信仰告訴他,如果發(fā)生了上述事件,早就應(yīng)該被逐出新英格蘭了。由此我們看出布朗先生是正義的化身,堅持世間的真理。在對魔鬼話語有所懷疑后,他提出了斷這件事,同時也想到了他的妻子,他擔(dān)心自己再繼續(xù)下去會傷害到妻子,由此可以看出布朗對信仰的化身----費斯是充滿憐愛和堅持的。
當(dāng)這個惡魔陳述他的下一個論點時,布朗先生的信仰慢慢有一點動搖了。魔鬼告知他克勞伊斯老太太也與他同行,布朗先生開始對清教中的一些教義產(chǎn)生懷疑?!八踢^我教義呢”,隨后敘述者又加了一句,話雖簡單,個中含義卻頗為豐富,克勞伊斯所教的教義并不是通往天堂,而是要去地獄。從此,布朗先生很快意識到他的信仰是有弊端的的。牧師和顧金執(zhí)事選擇與撒旦同行,使布朗先生明白了他所認知的信仰有一部分是邪惡的并不是神圣的。在布朗先生認出牧師和執(zhí)事的時候,敘事者寫道:“布朗先生差點一屁股坐到地上......像是生了大病一般......不知道有頂上是否真的有個天堂。但那里只有一片藍色的蒼穹,還有顆顆星星熠熠發(fā)光?!辈祭氏壬哪恐械膽岩蓮倪@開始叫囂,但天空中的星星象征著他心中微弱的希望。因此他說“蒼天在上,費斯在下,我誓與魔鬼對抗到底 ?!钡芸煊幸欢湓拼掖绎h過天頂,擋住了閃亮的星星。緊接著他聽到了來自費斯的聲音以及他妻子的粉絲帶。粉絲帶象征著他對自己信仰最初的認知,他深信能帶領(lǐng)他進入天堂。而當(dāng)這個粉色的絲帶從烏云中墜落下來時,布朗先生痛苦的大喊道“我的費斯不見了”,而此時,他說指的信仰已經(jīng)不再是最初的信仰了。他很快就得出了克勞伊斯教義課的宗旨:來吧,魔鬼,整個世界都給你了。
魔鬼在布道詞最后指出“邪惡是人類的本性......再次歡迎你們加入到你們的族類中”。這里面的族類并不是毫無意義的,早在布朗先生介紹他的父輩祖先時他就曾說我們祖祖輩輩都是誠實的好人。在聽完魔鬼的布道后,布朗先生最后一次為維護能帶自己走向天堂的信仰而努力,他大喊道:費斯,費斯,抬頭看看上天,要抵抗這邪惡的家伙。
布朗先生并沒有失去他的信仰,我們甚至可以說是他的信仰拯救了他。當(dāng)他說出“抵制這邪惡的家伙”時,魔鬼的聚會突然煙消云散,可以說是他的信仰戰(zhàn)勝了魔鬼。從他離開家一直到聚會結(jié)束,我們都可以看到他對自己的信仰充滿了依賴,即使已經(jīng)面見過他的殘酷及虛偽,他還是做了很多努力去拯救它。正是對他的信仰有了充分的了解,布朗先生才會在牧師講解神圣的宗教教義,圣徒的生活和英雄的死亡,對未來的賜福以及那些難以言表的痛苦時臉色蒼白,戰(zhàn)戰(zhàn)兢兢,也正是這種覺醒使他的墓碑上沒有鐫刻任何表達希望的銘文。雖然布朗先生變成了一個哀傷無情的人,但我們發(fā)現(xiàn)他仍然沒有拋棄那個充滿了偽善和邪惡的地方,他仍然生活在與牧師為鄰的環(huán)境中,也依舊參加家庭禱告。這些都說明他對自己所信奉的宗教有著矛盾的情感。
參考文獻:
[1]Connolly, Thomas E..“Hawthorne's "young Goodman Brown": An Attack on Puritanic Calvinism”[J]American Literature, 1956: 370–375.
[2]Jamil, S. Selina. "Carnivalesque Freedom in Hawthorne's Young Goodman Brown" [J]Explicator, 2007: 143-145.
[3]Williamson, James L. “‘Young Goodman Brown: Hawthorne's 'Devil In Manuscript'”[J] Studies In Short Fiction, 1981: 381-384.
[4]白岸陽,王巖,廖嶸君.《胎記》----霍桑短篇小說[M]. 上海: 華東理工出版社, 2010.
[5]尚曉進. 清教主義與假面劇——談霍桑創(chuàng)作前期的宗教思想[J]. 解放軍外國語學(xué)院學(xué)報, 2008(02):89-93.
[6]王培松. 后現(xiàn)代語境中作者作品讀者關(guān)系的重構(gòu)[J]. 學(xué)術(shù)交流, 2014(4):175-178.
[7]張曉毓. 論霍桑的罪惡觀[D]. 華中師范大學(xué),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