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秋琴
【摘要】文眼,是文章寫作中所用的專業(yè)術語,意在可揭示文章主題、升華內(nèi)涵、囊括內(nèi)容的重點語句,對整篇文章起到點名主題、奠定情感基調(diào)的作用。在一篇文章中,表現(xiàn)力強且可對文章主題加深理解的重要語句被視作“文眼”。通常而言,文眼是寫作者重點刻畫的中心,是作者最初的觀察點,是其選材之初的啟示語,可以說,文眼就是一篇文章的“點睛之筆”,是作者“心靈之窗”,通過文眼可對全文的感情基調(diào)與內(nèi)在律動準確把握,進而使整篇文章的精神風貌得以映射。
【關鍵詞】語文教學;教材研究;寫作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就一篇文章而言,文眼作為最重要的精神凝聚點,只要抓住文眼并正確理解,即可抓住整篇文章的整體內(nèi)涵。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語文教師應注重對文眼的把握,在對文章的講解中,緊扣文眼展開講授,以此達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效果,同時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的感悟能力,能夠做到舉一反三,增強其創(chuàng)新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我也試圖學著抓“文眼”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從“標題”中去找文眼,順藤摸瓜,水到渠成
如法布爾的《蟋蟀的住宅》,從題目中即可讀出本篇文章的內(nèi)涵,一般而言,“住宅”是針對人類而言的,而蟋蟀作為動物,將“住宅”設定為“蟋蟀”的,由此可推斷,本篇文章將蟋蟀通過擬人化的手法進行講述。
師:蟋蟀的住宅會是什么樣子的?作者對于蟋蟀的住宅是如何描述的?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來學習這篇課文。
這篇課文的題目(即主題)是《蟋蟀的住宅》,全文圍繞這個主題分三段。教師指導同學讀書,體會課文是從幾個方面介紹了蟋蟀的住宅,并討論10個自然段按內(nèi)容不同可以分為幾段,怎樣分?
第一段(第1自然段)講蟋蟀的住宅是使它知名的原因之一。
第二段(第2—6自然段)講蟋蟀住宅的特點。
第三段(第7—9自然段)講蟋蟀住宅的建造過程。
二、從“篇首”去找文眼,開門見山,一目了然
《春夜喜雨》是唐詩中的名篇之一。此詩運用擬人手法,贊美來得及時、滋潤萬物的春雨?!昂糜曛獣r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币婚_頭就用一個“好”字贊美“雨”。把雨擬人化,說它“知時節(jié)”,懂得滿足客觀需要。春天是萬物萌芽生長的季節(jié),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來了。接下來表現(xiàn)雨的“好”,好在“潤物”。春天的雨,伴隨著和風細細地滋潤萬物。然而也有例外。有時候,會伴隨著冷風,由雨變成雪。有時候,會伴隨著狂風,下得很兇暴。這樣的雨盡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會損物而不會“潤物”,自然不會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評。所以,光有首聯(lián)的“知時節(jié)”,還不足以完全表現(xiàn)雨的“好”。第二聯(lián)寫出春雨伴隨著和風的細雨,那個“好”字才落實了。這首詩題雖是《春夜喜雨》,但是全詩不露喜字,卻又始終充滿喜意。
三、從“篇中”中去找文眼,畫龍點睛,激發(fā)興趣
如豐子愷的《白鵝》,先講述“好一個高傲的動物”中的“高傲”就是作者在看到這只雪白的大鳥,伸長脖頸,左顧右盼的姿態(tài)時,情不自禁發(fā)出的贊嘆。然后提問學生:作者從哪幾個方面來寫白鵝的傲慢?結(jié)合文中的描寫作具體來分析——它的叫聲、步態(tài)和吃相中。最后體會:作者就在不動聲色中,出色地完成了意境的創(chuàng)造,深刻地揭示了文章的主題。
有些文章的文眼深藏在文章中,含而不露,不細心領會與反復琢磨,往往把握不住,捉摸不定。幸福本身就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但它的確存在于我們生活當中。讀了保加利亞作家埃 林·彼林的童話《幸福是什么》中,講述三位牧童起初對“幸?!边@個概念一無所知,所以他們問“你祝我們幸福。請你告訴我們,幸福是什么呢?”當接受“智慧女兒”的啟迪引導,他們分手了。十年后,三個小牧童,都長成了健壯的青年。往東的、往西的、留在村子里的,他們都找到了屬于自己的幸福;做醫(yī)生的、當工人的、做農(nóng)民的,不同的職業(yè)、不同的經(jīng)歷,對幸福的感受卻是相同的,用故事里一位人物的話來說,那就是——幸福要靠勞動,要靠很好地盡自己的義務,做出對人們有益的事情。
四、從“篇末”中去找文眼,導讀蓬勃,深挖內(nèi)涵
如《爬天都峰》課文的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話:“你們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會從別人身上汲取力量!”這是課文的目的,也是難點。我們要讓孩子們總結(jié)課文,明白道理,可以這樣設計:
1.讀爸爸的話,討論:“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爺爺是怎樣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從“爸爸”所說的話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表自己的看法。
教師評點:在人與人相處中,要相互學習,相互鼓勵,共同進步,不管多大的困難也能克服。
五、從“結(jié)構”中去找文眼,首尾呼應,舉一反三
以《富饒的西沙群島》為例,整篇文章均圍繞一句話來描述,并通過“泡泡”的形式給出提示,以此來引發(fā)讀者的思考。就本篇課文而言,段落構建具有十分鮮明的特點。所以筆者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不僅引導學生對字詞加以練習與掌握,而且將段落訓練作為教學重點進行講授。在課堂教學中,將課文內(nèi)容作為入手點,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認真解讀,并對每一段的課文內(nèi)容進一步明確,對關鍵語句重點理解與把握,同時運用生動的語言描述西沙群島的特點,并感受其魅力。
綜上所述,筆者將“文眼”當作入手點,按照“寫什么——如何寫——為何寫”的步驟,闡述文眼在語文課文中的妙用,充分尊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有效地開發(fā)了學生的思維,提升了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吳晶.文本解讀需要準確把握切入點[J].基礎教育研究,2015(18).
[2]董雪芹.淺談語文教學中的文本細讀[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4(2).
[3]趙明武.抓文眼巧突破——語文教學一法[J].學周刊,2013(26).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