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興海
(宿州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安徽宿州234000)
徽州古民居中堂裝飾藝術表征特點
許興海
(宿州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安徽宿州234000)
通過對徽州的社會思想文化及傳統(tǒng)生活方式的考察,分析了徽州古民居中堂裝飾藝術標榜學人身份、承載徽民情感及體現(xiàn)中庸之道的表征特點。這不僅有利于我們對中堂裝飾的文化內涵把握,更有助于我們對其文化傳統(tǒng)及精神形態(tài)的理解,從而證明中堂裝飾藝術及其文化傳統(tǒng)是徽州社會的重要資源和文化現(xiàn)代化的重要生態(tài)基礎。
徽州古民居;中堂;表征特點;精神
中堂裝飾作為明代晚期以來巨幅立軸字畫在徽州古民居廳堂的主要展示形式,其形成與發(fā)展與古徽州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徽商的商業(yè)實踐以及宗法思想之間有著密切聯(lián)系?;罩莨琶窬又刑醚b飾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體現(xiàn)了古徽州人對正統(tǒng)儒學的傳承與發(fā)展,同時這個世代相傳且具有規(guī)范模式的中堂裝飾樣式又加強了古徽州人對生活的積極態(tài)度,體現(xiàn)出了古徽州人大眾心態(tài)的變化。
徽商是受過一定正統(tǒng)儒學教育的文化商人,雖因生存問題不得不棄儒從賈、經商謀利,但這并非是古徽州人最高價值追求,古徽州人最初經商只不過是他們解決生活問題的一種手段而已,用經商之厚利促子孫業(yè)儒入仕、顯親揚名才是古徽州人的終極追求。所以,在徽州,不論富商大族,還是平民百姓都習慣于在廳堂懸掛中堂作為裝飾。一方面,古徽州人在崇儒重教的文化傳統(tǒng)的強烈影響下,回故土興土木、獎文讀,形成了古徽州人賈儒相通的獨特價值觀念??拷浬讨赂黄饋淼墓呕罩萑?,意識到有商業(yè)財富未必能取得相應的社會地位,中堂展示樣式在某種程度上能夠讓為古徽州人找到心理上的平衡點。亦賈亦儒的古徽州人為提升自身地位,擺脫“商人”的世俗之氣,也欣然接受了士大夫文人群體的這種巨幅字畫的組合展示樣式,既能符合徽派建筑對稱的裝飾結構布局,又能瞞足了古徽州人崇儒尚文的審美心理需求,營造“富貴”氣息,在某種程度上是符合古徽州人復雜矛盾的文化心態(tài)。另一方面,由于逃避戰(zhàn)亂而入徙徽州的中原世家,繼承著正統(tǒng)儒學精髓,有著良好的儒教傳統(tǒng),深刻體會到“文”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基礎,業(yè)儒入仕、顯親揚名才是人生的最高追求。
當然,古徽州人的這種富而思“學”、儒教成風現(xiàn)象的形成也絕非偶然。根據(jù)翟屯建《徽州古史二題》的考證,到三國時期,在古徽州棲息的居民來源六個方面。一是土著居民,早在秦以前就生息在這里,禹以前屬三苗族,禹以后屬左越族;二是秦始皇時期徙入的“大越徙民”;三是秦末吳芮部將所率后滯留徽州的“百粵之兵”,以及漢將陳嬰擁兵漸地滯留于徽州的漢兵;四是春秋戰(zhàn)國、楚漢相爭、中原戰(zhàn)亂,舉家遷徙徽州的北方居民;五是為逃避賦役陸續(xù)流徙而來的中原居民;六是官于此遂家于此,或游歷至此而居于此閑官達人。這六個方面的徽州居民,既有本地土著,又有南遷的漢族,北移的閩粵越族;既有功封遷居于此的公侯太守,也有逃亡流落于此的平民百姓。漢越兩族相互交融,融為一體。經過三國時期的吳國“賀齊討黟歙”、諸葛恪“討平山越”,封建政權治理加強,漢越融合同化更加明顯,同時因歷次戰(zhàn)亂等原因由中原等地大量遷徙徽州的士族官宦百姓,他們不僅給徽州帶來了中原地區(qū)的先進生產技術、生產工具,而且?guī)砹艘匀褰涛幕癁楹诵牡闹性幕Ed文重教、以眾幫眾、勤儉持家等,成為古徽州文化的重要特征。至宋代,古徽州更是程朱理學的桑梓之地。休寧茗洲吳氏宗族在其《家典》中,就曾對宗族成員提出明確要求:“我新安為朱子桑梓之邦,則宜獨讀朱子之書,取朱子之教,秉朱子之禮?!惫呕罩萆鐣母鱾€層面,無不被程朱理學深深烙印,古徽州人的日常行為已完全被納入了儒教禮儀的規(guī)范。據(jù)方志記載,古徽州人重教始于宋代,到了明清時期,古徽州的館塾、書院、學館、書堂、書舍等更是星羅棋布,致有“山間茅屋書聲響”,“后漸戶育家弦也”之說。據(jù)統(tǒng)計,明洪武八年(1357年),徽州六邑有社學462所;到清康熙時,徽州社學發(fā)展到562所[1]。文風的昌盛,教育的發(fā)達,使古徽州人才輩出。古徽州的這種儒教文化傳統(tǒng)、不屈不撓的拼搏進取精神為徽州古民居中堂裝飾文化注入了無限生機與活力,為心態(tài)失衡的古徽州“學人”找到了新的價值支撐點。
“一件藝術品就是一個符號”[2]。中堂作為承載“徽民”情感的特殊符號,反映了古徽州人最基本、最持久的生活愿望和信仰,其必然帶有古徽州人(民族社會階層、家庭及個人)敦人倫、崇孝悌、求平安、祈祥瑞等文化特征,而這種文化特征在中堂上的表現(xiàn)上是非勻質的,或多或少,有顯有隱,中堂裝飾已成為古徽州人展示身份和抒情言志的重要載體。
首先,獨特的題材內容是徽州古民居中堂裝飾承載情感的重要體現(xiàn)。徽州古民居中堂裝飾題材內容有著大量的雙關、寓意和象征。由于徽民的特殊的欣賞習慣、審美意識及審美心理,決定了大量的中堂裝飾猶如一幅幅一組組民族心理密碼,這種密碼不僅增強了徽州古民居中堂裝飾的主題文化內涵,同時具有了神秘感和神圣感,更重要的是滿足了徽民的特殊心理追求和思想崇拜,信仰的慰藉感,增強了他們的生存信心和民族繁衍的凝聚力。如徽州古民居中堂裝飾在題材選擇上就十分考究,內容多以正德納福為本,避免孤兀之物。故常以湖光山色、梅蘭竹菊、牡丹荷花、松鶴延年等作為主題,以展示身份,表達志趣、愛好、愿望等。主題的表達技巧對提振精神、營造吉祥氛圍極為重要。山發(fā)人丁,水聚財,如山水畫之作,要觀其水勢流向,水流入乃進財,水流出為喪財;船形頭向屋內,忌向屋外,因向外者損財丁,而向內者招財寶等等,最不宜的是描寫秋風蕭瑟、驚濤駭浪、夕陽殘照等。古徽州人之所以寄予中堂裝飾以描物狀景,抒發(fā)胸情臆念,這與古徽州人亦賈亦儒的人生經歷是分不開的。古徽州人有著榮與辱、成與敗坎坷人生經歷,他們在面對這些人生問題時,善于用深刻的思想反省,用敏銳的情思感知,用獨特的形式表達。萬趣融其神思,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古徽州人將其心中的苦痛和悵失,寄予家鄉(xiāng)的山水之間,融于丹青畫墨之中?;罩莨琶窬又刑醚b飾在客觀上美化了徽民生活,而主觀上卻帶有一種納吉避兇、祈福吉祥及某種巫術崇拜等意識觀念,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徽州古民居中堂裝飾實質上是徽民心理信仰、崇拜、意念的載體符號,同時也是徽民心理意識的外化。
其次,以祖先“遺容”替代中堂裝飾是承載“徽民”情感、崇宗敬祖的物化方式。懸掛祖先“遺容”為的是“伸孝思焉”,其目的是讓族人“入事父兄,出事長上,敦厚親族,和睦鄉(xiāng)鄰”[3]。古徽州人擁有良好的祖先“遺容”崇拜傳統(tǒng),“歲時禮俗:正月懸祖容于庭,張燈設飲,至元宵后三日撤,謂之十八朝”①,這已成為一種習俗。在古徽州人看來,對廳堂中之上的祖先“遺容”尊重與否,將直接關系后代的禍福。這是因為古徽州人對祖先既害怕又敬重,所以古徽州人就將祖先作為一種神靈來崇拜和信仰。[4]“重宗義,講世好,上下六親之施,村落家構祠宇,歲時俎豆其間”②。古徽州的這種將本族的祖先神化為保護神且懸掛于廳堂的做法,反映出徽州古民居中堂裝飾帶有明顯宗族地域特性的崇祖敬祖的文化特點。
徽州古民居中堂裝飾文化一方面是古徽州人標榜自己“學人”身份的特殊審美心理需求所致,是“徽民”情感外化體現(xiàn);另一方面徽州古民居中堂裝飾蘊涵著豐富的中庸和諧思想,已成為古徽州人傳承正統(tǒng)儒學的重要載體,它以形象生動的圖式及內涵豐富的語言詮釋著朱子之學與“中庸”之道。
“中庸”作為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范疇之一,既是治國之道又是修身之法?!爸杏埂奔从肋h恪守中正之道之意。“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5]。其中心思想就是儒學中的“中庸”之道,主旨在于修養(yǎng)人性,共創(chuàng)“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充分體現(xiàn)了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和社會價值的體現(xiàn)的高度統(tǒng)一。中規(guī)中矩的徽州古民居“中堂”裝飾充分反映了古徽州人“中正”的處世哲學觀念和道德至上、勤儉節(jié)約和精神自慰的文化心態(tài),至誠、至仁、至善、至和等內容在徽州古民居“中堂”裝飾中也都有潛移默化的體現(xiàn)。對于以商代農、以商促耕的古徽州人來說,其遠離家鄉(xiāng)、告別故土、告別親友是何等的艱辛與困難,身在舉目無親的他鄉(xiāng)異土,學會適量、守度、得當?shù)淖鋈颂幨涝瓌t對于古徽州人來說又是何等的重要。正如承志堂之堂聯(lián)所言:“淡泊明志,清白傳家”“敦孝悌此樂何極,嚼詩書其味無窮。”類似的楹聯(lián)警句還有很多,如“氣忌躁、言忌浮、才忌露、學忌滿,膽欲大、心欲細、智欲圓、行欲方”“能受苦方為志士,肯吃虧不是癡人”等等。這既是古徽州人精神的普遍性通過特殊的圖式語言及展示方式呈現(xiàn)其永久價值的外在標尺,又是其生命主體所表現(xiàn)的踐履與感知的內在活動體現(xiàn)。智慧的古徽州人通過中堂這一無聲勝有聲的獨特方式把自己在人生道路上所飽嘗的甜酸苦辣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禮教、修身結合起來,并濃縮成極富中國文化意味和特色的巨幅立軸字畫,懸掛于廳堂之正中,以文敘雅、以理說服??梢?,崇儒尚德、修身養(yǎng)性已成為徽州古民居中堂裝飾文化的重要特征,更是“中庸”之道在徽州古民居中堂裝飾文化中的集中體現(xiàn)。獨特的中堂裝飾,沒有一處“說”“教”,靜靜地立在那里,但當你靠近它,就會感覺到有一種強大的內在精神力量影響并感化你?;罩莨琶窬又刑醚b飾乃“中庸”之道在人生中,在藝術上的落實。徽州古民居中堂裝飾不僅是一種文化、更彰顯一種精神。
徽州古民居中堂裝飾樣式在近500年的發(fā)展演變過程中,一直在以其獨特的展示樣式抒情言志,追求著內容的完美和形式的規(guī)范,一方面是因為受正統(tǒng)儒學思想的強烈影響,這種以正德納福為根本內容的中堂裝飾文化實質上反映出古徽州人“中正”的處世之道及“和合”的文化心態(tài);另一方面,正因為有了對中堂裝飾展示樣式的高標準要求,才有效地保證了徽州古民居中堂樣式風格的統(tǒng)一和諧。
傳統(tǒng)持久的徽州民間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使徽州古民居中堂裝飾得以健康持續(xù)地延續(xù)、傳承和發(fā)展?;罩莨琶窬又刑醚b飾根源于徽州社會生活之內,既是古徽州人生活的一面鏡子,又是其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的構成要素,它以倫理貫穿始終,并緊密結合中國傳統(tǒng)的哲學、藝術、歷史、政治、文學、教育等,是古徽州人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的集中體現(xiàn)。首先,古徽州人在廳堂懸掛中堂裝飾的習俗,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古徽州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亦賈亦儒的古徽州人懂得睹物感懷、寄情翰墨,徽州古民居中堂裝飾寄寓著古徽州人所思、所想、所盼。當然,徽州古民居中堂裝飾除給人們帶來直接的審美“趣靈”之外,它的巨大文化價值還在于其“怡神”。中堂裝飾作為古徽州人凝聚群體、祈求納福、倫理教化特殊載體,已成為古徽州社會思想的物化表征。其次,獨特的徽州古民居中堂裝飾內容在某種程度上是也一種和圖騰崇拜、“交感”巫術密切關聯(lián)、合二為一的裝飾形式,古徽州人相信只要聲相同意投合,就有相互滲透的關聯(lián),就能相互發(fā)生作用。雖然這種密切關聯(lián)在社會的嬗變過程中使后人難以直接感受到古徽州人的那種狂醉、混沌風貌,但在所遺存的徽州古民居廳堂裝飾中仍可看到中堂裝飾與生活同在、與習俗一體的特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古徽州人對原始巫術思維的運用。再次,徽州古民居中堂裝飾是在正統(tǒng)儒學思想的影響下形成的一種特殊文化模式慣制。懸掛中堂成為古徽州人一種集體的心理習慣,是古徽州人普遍使用并傳承的集體文化生活方式。徽州古民居中堂裝飾展示了古徽州人傳承正統(tǒng)儒學的獨特方式,這種“儒學”的規(guī)范不僅促進了徽州地域文化與主流文化的融合,同時還加強了古徽州人這種對生活的積極態(tài)度,對促進古徽州各宗族間的交流,維護社會穩(wěn)定,增強民族團結,繁榮民族文化等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注釋:
①民國《歙縣志》卷一《風土》,1937年鉛印本。
②道光《休寧縣志》卷一《疆域志·風俗》。
[1]汪良發(fā).徽州文化十二講[M].合肥:合肥工業(yè)大學出版社, 2008:150.
[2]蘇珊.朗格.藝術問題[M].滕守堯,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263.
[3]朱熹.朱子全書:第25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卞利.明清徽州社會研究[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4:204-205.
[5]黎重.中庸全解[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7.
[責任編輯:錢果長]
J525
A
1674-1102(2017)01-0113-03
10.13420/j.cnki.jczu.2017.01.0028
2016-07-21
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研究成果(AHSKQ2014D121)。
許興海(1979-),男,安徽蕪湖人,宿州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設計藝術及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