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秀
【摘 要】想要實現(xiàn)學困生轉變,對教育者來講,首先要研究學困生的心理,分析學困生在學習中存在的誤區(qū),找出原因,并對癥下藥,這樣才能有效的治療他們學習心理。本文就以人教版普通高中地理教材為例子,來分析地理學困生的心理,以便提出解決對策,從而達到優(yōu)化教育的目的。
【關鍵詞】高中地理;學困生;心理狀態(tài);對策
引言:在我國的教育事業(yè)中,有一種這樣的詞語存在于每所學?!皩W困生”。曾經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說過這樣一句話,學困生只是一個稱謂,無論處于一個什么樣的學習環(huán)境,都不是成為“學困生”的理由。但很多學困生僅憑自身難以完成學困生的轉化,這其中心理因素占很大層面,作為教師就有職責幫助學生完成這一過程。
一、學困生的基本內涵
簡單的講學困生就是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在廣義上的學困生,是指因為每個同學的智力水平、天賦、學習心理、學習方法以及身體素質的不同,會出現(xiàn)一些成績偏下的同學;而狹義的來講是指智商是一樣的,但是卻有一些同學沒有找到適合自己的邏輯思維,也就是說沒有正常的發(fā)揮自己的潛能,因此,會出現(xiàn)成績偏低的情況。本文研究的學困生主要指的就是狹義方面的,這些學困生先天與其他同學沒有差距,并不是因為智力因素的影響而導致的成績不理想。
二、形成學困生的因素
(一)環(huán)境對學生的影響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并不是一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現(xiàn)實中,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痹诂F(xiàn)實社會中的學生,對其影響發(fā)展因素有環(huán)境、學校、和學生的自身個性,其中環(huán)境是決定學生能否學好知識的重要條件。本校處于城鄉(xiāng)結合部,是處于城市與鄉(xiāng)村的對接口,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對學生的自身原有的價值觀和對學習文化的心態(tài)及理念都會有強大的沖擊力,適應時代發(fā)展所帶來的轉型新觀念、新價值、新文化都可待建立。在這種接軌化的環(huán)境里,是導致形成學困生的主要因素。我們主要從形成學困生的心理及共性進行總結,把握類似學生的出現(xiàn),對學困生進行實際的轉化對策,來達到優(yōu)化教育的目標。
(二)內部原因
學生沒有明確的學習目的,缺少上進心。大部分的學困生都是因為自控能力較弱,上課無視課堂紀律,不愿意用心聽講,學習三分鐘熱血,平時愛抄作業(yè),總的來說就是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習方法運用不當,學困生對于學習方法不夠重視,沒有一個好的學習習慣,只是上課聽講,課后寫完老師留的作業(yè),沒有形成預習、復習的一體制學習,有時遇到延伸性的問題時就會退縮,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
(三)外部原因
在一開始學習地理時基礎就偏差,隨著知識量的增加想要填補好以前的缺失知識點,只會發(fā)現(xiàn)要填補的窟窿越來越大。在學習地理時由于章節(jié)的不同,會出現(xiàn)銜接點,學困生沒有正確的處理對接口,就會導致接口斷裂,知識點的流失。
隨著年級的增長,所學的科目也會越來越多,因此學習負擔逐漸加大,沒有正確的學習方法,導致學生消化不了知識點,影響地理學科的學習。
三、學困生學習心理狀態(tài)的分析
(一)自暴自棄心理
在高中階段,學習地理會帶來許多有關于理科性的知識點,而現(xiàn)在我國在高中學習時期會出現(xiàn)文理分科的情況,而地理處于文科的科目下,對于選擇文科類的同學大部分都是因為理科基礎差,地理雖然歸為文科,但是具體學習的內容屬性仍然歸于理科,因此在地理的初學階段是會遇到一些困難的。尤其是在自然地理的部分,如人教版高中地理的教材必修一第一章的第一節(jié)《宇宙中的地球》和第五章第一節(jié)《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這些知識都是初中階段從未提及的,導致很多同學對于這塊知識的認知非常少,給學生造成學習地理的困難之感;加之高中對于地理課程的安排很少,使部分學困生沒有及時的與老師交流,失去了老師對學困生的問題進行解答的機會。另外,基礎不好的同學遇到的現(xiàn)狀一直也沒有解決,時間長了,部分同學就會用自暴自棄的態(tài)度來對待地理這一學科;在老師批評、家長責怪和高考帶來的壓力下,煩躁的情緒就會不斷的增長,進一步的加大了頹廢的心態(tài),最終使他們對學業(yè)失去興趣。
(二)怯懦的心理
怯懦來自于次次失敗的打擊以及負面而產生的心理反應,表現(xiàn)在遇到困難時容易手足無措,受到挫折時容易自暴自棄。有怯懦心理的同學都很脆弱,會使他們陷入惡性循環(huán)中,與怯懦對立的是自信與不放棄;存有怯懦心理的同學多數(shù)在遇到困難時會不攻自破,沒有自信是怯懦存在的養(yǎng)料,隨著自信的喪失怯懦會逐漸壯大。據(jù)調查,大部門高中生對人教版的地理教材中的《宇宙中的地球》的章節(jié)有很大的抗拒,因為本章節(jié)要求對太陽的角度進行計算與對晝夜長短等的判斷,并要求把所學的知識進行整合與應用,類似于這種對于基礎要求比較高的課節(jié),對于學困生來說都是特別困惑的。對知識不能完全的理解,做練習題時也是處于無從下手的狀態(tài),找不到入手點,自然考不出理想的成績。
(三)習得性無助
在心理學的概念中有一個這樣的話是習得性無助,是研究心理學歸因的重要方向。習得性無助是指某個人在持續(xù)遭到失敗和打擊后,在面對困難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毫無辦法的心理和行為。美國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的實驗,當動物在多次逃跑的狀態(tài)下一直被抓回,到最后他們放棄掙扎,接受自己被安排的命運,表現(xiàn)出無能為力。對于學困生來說,也是同樣的道理,許多的教育家研究學生的心理特點時,發(fā)現(xiàn)很多學生會表現(xiàn)出習得性無助特點。對于習得性無助的概念,可以用倆個詞來解釋“屢次”與“挫折”,也就是說在屢次遭受挫折帶來的刺激后,習得性無阻的狀況才會出現(xiàn)。由于長時間的受低成績的打擊,學困生會出現(xiàn)一個自我否定的狀態(tài),否定學科、否定自我,這對于一個學生的成長是有害的。
四、針對性的解決措施
(一)推行高中地理分層教學
學困生的基礎知識不牢固,沒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另外加上存在著各種不同原因的心理問題,一個班級倘若繼續(xù)的實施一種教學方案,那么很可能使學困生走向邊緣化。所以在班級里推行分層教學法,在課堂中實行小組制,對于學習成績相近的同學構建一個學習小組,老師分別對各組進行知識講解,根據(jù)小組的實際情況,對接受知識的難易度進行對小組授課,這樣才會有整體的提高,對于學困生來講是他們找到存在感和自信的一種方式。
(二)建立科學閱讀法
對于高中地理的知識分為三大板塊:自然地理、區(qū)域地理、人文地理,學困生在學習地理時應注意在不同板塊應用不同的學習方法。
在學習自然地理時,把重點放在對自然原理和規(guī)律的研究上,在探討他們在實際的應用中,需采用一些理科的學習方法和思維邏輯。通過對學習建立宏觀的概念,來培養(yǎng)學生對于學習地理的理性思維。學困生在學習自然地理時對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一個一個的思考,對每一個圖都去用心的揣摩,一點一點的來加大學困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在學習區(qū)域地理時,把重點放在以圖表為學習載體的方法,對地理事物的空間定位、地圖、圖表的判斷能力進行偏重,學困生在學習地理的過程中注重閱讀課本與地圖上的知識;在各個部分找尋聯(lián)系關系,有針對性的找尋解決途徑;明確區(qū)域地理的細節(jié)性知識,有利于記憶與應用。
在學習人文地理時,注重以地理學的角度進行分析,對人文社會現(xiàn)象的形成原因及分布情況,對觀點及方法的偏重,結合實際來進行學習。要求每一位的學困生仔細觀察身邊的事物,對生活經驗進行積累;應該學會對課本迅速通讀,做好課前預習;建立他們之間的聯(lián)系,來掌握有效思路及方法。
(三)構建知識,理順邏輯
學困生在學習地理時會抓不住知識的重點,學習時出現(xiàn)做無用功的現(xiàn)象。教師可通過對知識點的有效整合,來幫助學生提高地理學習的效率,加強學生對概念、規(guī)律及原理的理解應用。因此,幫助同學們強化基礎、理解概念是學好地理的前提。另外,不少地理學困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出現(xiàn)邏輯思維混亂的現(xiàn)象。作為教師應當引導學生構建清晰、直觀的學習思路圖,理順知識點的前后關系,,做到有的放矢,平穩(wěn)提升成績。
五、結束語
對于高中地理學困生的轉化,是為了實現(xiàn)對于學生的理想化教育,是最基本的素質教育,老師把學生的身心健康作為教育的首位,其次是學習成績。秉持著對學生負責的態(tài)度,細心并且有耐心的教導學困生,在不久的將來一定可以轉化更多的地理學困生,那么對于學好高中地理也會手到擒來的。
【參考文獻】
[1]鄧婷婷.高中地理學困生類型分析及轉化對策探討[D].四川師范大學,2014
[2]孫恒杰.高中地理學困生學習心理狀態(tài)分析及對策研究[J].基礎教育研究,2011.22:29-30
[3]黃小燕.高中地理學困生的學習障礙分析及轉化策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
[4]劉洪華.高中化學學困生學習障礙分析及對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