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真朱
新時代面對新課改的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必須既會“傳道”又會“傳情”,既會“授業(yè)”又會“授情”,既會“解惑”又會“解情”。可見,“傳情藝術”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至關重要,那么,該如何“傳情”呢?這又是一門精深的“學問”。美學家王朝文指出:“只有訴諸感情的東西,才能引起強烈的感動?!蓖?,教學只有訴諸學生的感覺,才能使學生動情,進而實現(xiàn)由悅耳悅目到悅神悅心的過渡。筆者以為,可從以下幾方面嘗試為之:
一、情境引情
王夫之說:“景中生情……情者景之情也?!眳菃桃舱f:“情能移境,境能移情?!笨梢?,情與境相輔相成,密不可分。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若能運用形象化的教學手段,把課文中的某種情形、某種狀況、某種景象表現(xiàn)出來,定能使學生宛如身臨其境,在這樣的條件下,請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要求思考問題,由于學生已置身于情境之中,他們已經暫時變成了該情境中的一個角色,思考問題就會是主動的、積極的,情感也能得以生發(fā)出來,水到渠成地實現(xiàn)了“移情”、“生情”的目的。
創(chuàng)設情境的方式很多,主要有以下幾種:
1.實物演示情境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實物、實景,將教學內容中的事物、情景、過程再現(xiàn)于課堂,設法帶學生進入文章特定的情境之中,親身體驗,“披文入情”,并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獲取知識,定能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
著名教師錢夢龍在教《蘇州園林》時將課堂搬到公園,讓學生一邊讀文一邊賞景,大大調動了學生的審美情趣。
2.音樂渲染情境
每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不同,要求與之相適應的課堂氣氛、學生情緒也應有異,比如,在上《長城謠》時,由于中學生大都沒有客居他鄉(xiāng)的親身感受,很難被文中的鄉(xiāng)思鄉(xiāng)愁所感染,筆者適時地在結尾處播放張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國心》,“……洋裝雖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國心……”同學們也情不自禁地跟著唱:“長江長城,黃山黃河,在我心中重千斤,無論何時,無論何地,心中一樣親?!比呵榧ぐ海颜n堂氣氛推向了高潮。
音樂最能調動人的情感,撫慰人的心靈,教學中只要運用恰當、運用巧妙,“唱”有時可以勝過“講”。
3.畫面再現(xiàn)情境
根據課文內容,恰當?shù)剌o之以“圖”這一直觀手段,能有效地形成學生對事物表象的清晰認識,能提高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但在運用畫面再現(xiàn)情境時,教師要注意指點和啟發(fā),要由圖入情,便于學生充分感受形象,進入情境。
比如,筆者在教朱自清的《背影》中父親爬鐵道為我買橘子時,筆者是邊講解邊在黑板上用簡筆畫勾勒出一個年邁的、蹣跚的而又飽經滄桑的父親的背影來,學生看后無不動容。
當然,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課文中的相關畫面,引導學生進入情境。如一位教師教《周總理,你在哪里》時,邊播放哀樂,邊放映天安門廣場上人民悼念周總理的實況錄像,教室里籠罩著莊嚴肅穆的氣氛。學生們在心靈深處油然生起了對周總理的無限惋惜、無限崇敬和深切懷念之情。
4.角色體會情境
分角色朗讀——能讓學生聽到教材中各種人物的不同聲音,不見其人,卻能聞其聲,增進對課文的理解;
即興角色表演——在分角色朗讀的基礎上進行表演,體會人物的性格特征;
課本劇表演——根據課文編寫劇本,并進行表演,完成課文情感的全方位把握。
通過分角色朗讀或表演,更易讓學生進入到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和愛恨情仇中去。讓他們?yōu)橹魅斯虮?、或喜、或哭、或笑?/p>
二、美讀傳情
葉圣陶先生說:“所謂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情感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闭Z文學科是一門情感內容十分豐富的學科,美讀能引導學生入其境,通其心,感其情,進而借抑揚頓挫之聲,表身臨其境之意,抒深切真摯之情,以達到“情自心中來,情自口中出”的境地。美讀首先要準確把握課文的感情基調,如《沁園春·雪》壯美豪邁、《春》熱烈優(yōu)美、《最后一課》凝重悲壯、《小石潭記》清幽深邃中流露出孤獨與苦悶、《背影》平實樸素中蘊藏著深沉強烈的父子情……其次,要飽含激情,以情出語,以情發(fā)聲。具體說來,語調要抑揚頓挫、輕重相合:欣喜若狂處不妨聲如洪鐘,義憤填膺時讀得鏗鏘有力,溫情脈脈處則“切切如私語”,輕松愉快時讀得“恰恰如鶯囀”。再次,語速要快慢適宜,徐疾相間:讀到緊張興奮處,語速要快,如大江奔流,一瀉千里;讀到憂傷悲痛處,語速要慢,一字一頓,如泣如訴;必要時可嘎然而止,制造一種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另外,語氣要有鮮明的色彩:興奮喜悅時應氣滿聲高,焦急不安時要氣短聲促,冷淡時要氣少生平,疑慮時要氣細聲粘,憂愁煩躁時要氣沉聲緩,溫文爾雅時要氣徐聲柔??傊雷x要通過語調、語速、語氣的處理讀出語言中的情味、情趣和情調,讀出作者的情感流程,讓濃郁的情感汩汩地流進學生的心田,使學生的情感體驗得到進一步升華,在朗讀的熏陶感染中讓語文課堂的情感目標落實到每一個孩子心上。
三、激講喚情
愛因斯坦認為:“一個人的智力發(fā)展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語言的”。語文教師的教學語言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學生的情感調動。教師的教學語言應充滿激情,富有變化,富有感染力,當課文的基調清新明朗時,應以愉悅歡快的語調去引導學生;當課文的基調豪放悲壯時,應以高亢熱烈的語調去打動學生;當課文的基調哀愁悱惻時,應以沉郁凄涼的語調去感染學生。語文教師通過富有變化的教學語言,生動地再現(xiàn)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我手,如出我心,讓文中的景和物,人和事,情和意,理和義,猛烈地叩擊學生的心率,使學生能夠因文解情。
當然,充滿激情的教學語言若能密切配合生動傳神的表情和動作,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美國心理學家艾帕爾·梅拉別斯通過實驗證明:信息傳遞的效果是7%的文字加38%的音調和55%的表情,而在傳遞情感信息時表情的作用更大。因而,教師講課應像演員演戲一樣進入角色,高興時眉飛色舞、憤怒時咬牙切齒、悲痛時蹙額鎖眉、焦急時團團轉動。
如在教《南京大屠殺》時,有的教師以怒不可遏的語調輔之以咬牙切齒的神情和緊握拳頭的動作痛斥兩個殺人惡魔在華舉行殺人比賽的罪惡行徑,極大地引發(fā)了學生對日寇的痛恨,對中華民族慘遭劫難的深切同情,有的學生還當堂流下了悲痛的眼淚。
四、教材示情
語文教材中所選的作品大多是文質兼美、經久不衰的上乘之作,其無論是思想內容,還是語言形式,都是適合學生學習的范文。面對這樣的范文,作為情感中介的教師必須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情感資源,激起學生深厚的情感,從而使教學中豐富而復雜的情感三源點即教師情感、學生情感和教材中的情感交匯相融、和諧共振。
羅曼·羅蘭說,要播撒陽光在別人心中,總得自己心中有陽光。同樣,要使教師能夠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去激發(fā)學生、感染學生、打動學生,自己必須先被這種情感所激發(fā)、所感染、所打動。“要感動學生,先感動自己”,只有自己先被感動,先有了是非、善惡、美丑、愛憎的鮮明態(tài)度,其語言才會引起學生感情的共鳴。為此,教師必須深入鉆研教材,把握作者的思想脈絡,體會作者的情感波瀾,才能切實抓住文章的動情點,架起溝通作者情感與學生情感之間的橋梁,把教材的感情波瀾準確地傳達給學生,撥動學生的心弦,使學生迸發(fā)出情感的火花。
總之,沒有情感的語文課堂教學是蒼白無力的,它永遠無法感染學生,永遠無法引起學生感情的共鳴。只有將傳情藝術巧妙地落實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才能成為學生認識深化的催化劑。但是,語文教師要把情傳到學生身上,自己身上必須先有情。因此,語文教師在課前必須認真?zhèn)湔n,充分把握“文情”,課堂教學中才能有情可傳,才能傳出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