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草根行動:基層社會治理的框架分析
——基于上海的一項案例研究

2017-03-28 11:15:38楊秀菊劉中起
城市觀察 2017年2期
關鍵詞:集體行動草根動員

◎ 楊秀菊 劉中起

草根行動:基層社會治理的框架分析
——基于上海的一項案例研究

◎ 楊秀菊 劉中起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基層社會管理體制開始了重大的變革,單位制解體,社區(qū)制逐漸建立,社區(qū)公共物品的供給機制也隨之發(fā)生了重大變化。“陌生人社會”使得自主治理的集體行動難以產(chǎn)生,這是中國新型基層社會治理面臨的現(xiàn)實困境。與此同時,中國的城市社區(qū)參與在某種意義上仍然呈現(xiàn)出一種國家治理需要的自上而下的制度安排,居民的行動邏輯與行動策略以及政府與居民的互動過程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如何借力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激發(fā)基層活力的時代背景,通過構織基層組織網(wǎng)絡的框架擴散將宏大的基層社會治理與普通居民的日常草根實踐加以勾連?基于上海的一項社區(qū)治理案例分析試圖展示這一基層社會治理的框架整合模型及其草根行動的內在邏輯。

草根行動 基層治理 框架分析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Goffman于上世紀70年代提出“框架”(Frame)概念,指“使個體能夠定位、感知、識別和標記在生活空間和更廣泛的世界中所發(fā)生的世界的理解圖式”(Goffman,1974)①,它“賦予事件和事情以意義,從而發(fā)揮著將體驗組織化并引領行動的功能”(Benford & Snow,2000)。框架建構論②中的“框架建構”(Framing),表示用一個概念框架去塑造和建構人們對社會現(xiàn)實的解讀這樣一種行為和過程③??蚣芊治鲶w現(xiàn)了社會運動理論的“文化或建構主義轉向”(Melucci,1988;Touraine,1981;Della Porta& Diani,1999),它強調有別于實體性資源的觀念和話語在集體行動中的關鍵作用,力圖論述社會運動組織是如何通過社會互動和意義的生產(chǎn),從而獲取其他行動者對其目標的主觀認同和行動參與。后來經(jīng)由甘姆森(Gamson,1975)、D. A.斯諾和本福德(Snow et a.l,1986; Snow &Benford,1988、1992)等學者的理論拓荒,框架分析,與基于理性選擇和組織理論發(fā)展出來的資源動員理論和政治過程等理論一起,共同豐富了對現(xiàn)代社會中集體行動和動員機制的認識④。

框架分析將“集體行動框架”(collective action frames)作為獨立的影響因素,這一點與社會運動和集體行動的其他理論范式不同,它不僅指涉?zhèn)€體的認知過程,而且能在情境互動中生成事件或文本的組織理念,這種組織理念通過刻意強調事件的某個面向及象征意義,有助于在動員過程中轉換和鎖定某種社會價值,進而影響人們的行動取向。具體而言,框架包括三個相互聯(lián)系的核心任務:對某種事件或社會問題的診斷;關于所診斷問題的解決之道的陳述和提議;對參與集體行動的呼吁或論證(Snow& Benford,1988:199;Benford & Snow,2000)。鑒于受眾和其他行動者在詮釋事件時,也會加入自己的解釋框架并組建事件的另類意義。因此,社會運動組織需要通過框架的策略性互動,尤其是“框架整合”(frame alignment process)來連接與公眾以及其他潛在參與者的信念或價值觀,以產(chǎn)生共鳴并激發(fā)行動上的支持。聯(lián)結點和共鳴越多,參與者就越能認同其訴求,追隨其行動(Williams& Kubal,1999)。在這個意義上,框架分析就是對框架整合過程的分析,它契合了克蘭德曼斯(Klandermans,1988)所謂的“共識動員”⑤(consensus mobilization)。

在框架整合的過程中,動員主體所嵌入其中的社會關系網(wǎng)絡意義重大,在某種意義上,框架化過程和動員網(wǎng)絡的形態(tài)擴展相伴相生。社會運動理論中的網(wǎng)絡分析已經(jīng)指出了社會網(wǎng)絡的重要性,而且指出了不同的動員網(wǎng)絡會對運動的結果和產(chǎn)出帶來影響(Snoweta.l,1980; Gould,1991;McAdam& Paulsen,1993)。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基層社會管理體制開始了重大的變革,單位制解體,社區(qū)制逐漸建立,社區(qū)公共物品的供給機制也隨之發(fā)生了重大變化。雖然政府和居委會應成為公共物品的重要提供者,但它們均存在角色迷失的現(xiàn)象⑥,尤其是居委會出現(xiàn)了嚴重的行政化傾向,使基層社會自治形式化。其他的社區(qū)自治組織又尚未出現(xiàn),從而出現(xiàn)了社區(qū)公共事務自治主體嚴重缺乏的局面。不僅如此,“陌生人社會”使得自主治理的集體行動難以產(chǎn)生,這是中國新型基層社會治理面臨的現(xiàn)實困境⑦。上海作為高度現(xiàn)代化的城市社區(qū),其新興的商品房居住模式中,由于居民和居委會組織的相對微弱的利益關聯(lián),由此使得動員性參與(mobilized participation)在基層社會治理中成為必然。如何通過有效的框架整合與草根行動讓更多的居民參與到基層的公共事務已經(jīng)成為當前社區(qū)建設的重要議題。更為重要的是,在居委會主導的這種基層社會動員的具體過程中,行動主體如何通過微觀的框架整合模式將宏大的基層社會治理與普通居民的日常生活實踐加以勾連?本文的案例分析試圖展示這一框架整合的微觀機制及草根行動的內在邏輯。

一、行動:上?!癎REEN HOUSEWIFE”草根治理實踐

“GREEN HOUSEWIFE”草根治理案例源自上海市徐匯區(qū)凌云街道的梅隴三村社區(qū),該社區(qū)位于上海市西南端,建成于1990年,共有3個自然小區(qū)、2369戶人家、6500余居民,以動遷安置為主,小區(qū)規(guī)模較大、設施較為陳舊、人員結構繁雜、居民訴求多樣。該社區(qū)曾是遠近聞名的“垃圾村”。居民區(qū)黨總支敏銳地捕捉到居民的興趣點和需求點,以當今社會共同關注、人人皆可參與的“綠色、健康、低碳、環(huán)保”生活作為草根自治行動的切入點,逐步引導、培育、扶持“GREEN HOUSEWIFE”居民自治組織不斷成長壯大,最終成為基層社會自治工作的中堅力量,小區(qū)面貌也煥然一新,成為名副其實的“花園村”,目前正在全力營造低碳環(huán)保社區(qū)。“GREEN HOUSEWIFE”居民自治組織的孵化和發(fā)展,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并逐步逐層加以推進和深化⑧。

(一)綠色生活理念先行,培育草根自治意識

由廢舊塑料和利樂包裝作原料制作而成的簡捷、堅固的長凳——凌云社區(qū)學校內一張概念型的環(huán)?!笆啦┮巍?, 吸引住了梅隴三村幾位家庭主婦的目光,她們驚嘆于變廢為寶的神奇力量,被綠色環(huán)保的生活理念深深折服——“我們是不是也能做點什么?”于是,她們主動請纓,并得到黨總支立即回應。2011年初,在黨總支的推介和組織下,由10多名家庭主婦組成的“GREEN HOUSEWIFE”低碳環(huán)保自治行動小組應運而生。2012年—2013年期間,參與垃圾減量回收活動的居民超過了19,270戶次,實現(xiàn)生活源頭垃圾減量(包括可再生廢棄物和廢舊衣物)超過了45噸。

(二)家庭團隊志愿行動,豐富草根自治項目

垃圾減量回收活動初見成效后,2012年初,一條訊息傳到小區(qū):市婦聯(lián)聯(lián)手環(huán)保公益組織正籌劃開展一項以“美好家園綠色生活”為主題的“家庭陽臺一平米小菜園”種植活動。為了讓更多的居民融入小區(qū)建設,營造“熟人社會”,黨總支抓住這一契機,使種植活動落戶三村,活動計劃也隨之出臺,先由“GREEN HOUSEWIFE”和小區(qū)花卉小組成員組成的核心團隊試種?!癎REEN HOUSEWIFE”工作室也實現(xiàn)了華麗轉身,“上海徐匯區(qū)凌云‘GREEN HOUSEWIFE’環(huán)境保護指導中心”正式注冊成為民間公益組織。隨著“家庭陽臺一平米小菜園”活動項目的成效逐步呈現(xiàn),以“綠色環(huán)?!睘橹黝}的一個個活動項目——“GREEN HOUSEWIFE家庭微綠地”、“GREEN HOUSEWIFE家庭有機芽菜種植”等也不斷地推陳出新,并逐步推廣輻射開來。截止2013年10月底,“GREEN HOUSEWIFE”志愿者人數(shù)多達5000多名,參與“一平米小菜園”的居民超過了7780戶。

(三)公益項目議事平臺,構建草根自治網(wǎng)絡

隨著“家庭陽臺一平米小菜園”種植活動、“愛心編結”⑨向貧困兒童捐毛衣活動等一個個項目的推出,小區(qū)志愿者隊伍日趨龐大,居民對小區(qū)事務越發(fā)熱心,一人有難、眾人相幫的場景也時常發(fā)生,“小區(qū)是我家、建設靠大家”自治理念逐漸深入人心。黨總支見時機成熟,醞釀產(chǎn)生了“GREEN HOUSEWIFE”議事會。以議事會為樞紐,以“綠色環(huán)?!崩砟顬樽ナ?,黨總支和居委通過“GREEN HOUSEWIFE、我當家”行動小組旗下的老年讀報組、僑聯(lián)小區(qū)合唱隊、花卉興趣小組、凌梅梅藝術團、夕陽互幫服務隊,以及“GREEN HOUSEWIFE”工作室旗下的低碳環(huán)保宣傳隊、垃圾減量活動組、環(huán)保創(chuàng)意設計組、社情民意聯(lián)絡團等團隊和組織,引導居民融入小區(qū)“大家庭”,參加居代會、小區(qū)事務聯(lián)席會、聽證會、婦女代表會等自治會議,讓居民在社情民意交流平臺、小區(qū)需求受理平臺、小區(qū)矛盾調解平臺、小區(qū)問題處理平臺等自治載體上發(fā)揮重要作用。

二、進程:草根社會治理的框架整合模型

基層社會治理的有效推進依賴于草根行動參與者的公共性發(fā)育與框架整合策略。D.A. Snow& Benford認為“框架”來源于共享的個體經(jīng)歷。同時,要成功動員參與者,動員者就需要在框架過程中細分并運作三項任務:用來找尋問題和確認目標的“診斷性框架”(diagnostic framing),用以提供解決問題方案和建議的“策略性框架”(prognostic framing)以及用以論證行動合理性的“動機框架”(motivational framing)。對于框架性整合來說,框架與更大尺度的信仰系統(tǒng)的關系以及框架與參與者的互聯(lián)性(interrelatedness)也極為關鍵:越強的互聯(lián)性便越可以放大框架的動員效能⑩。這意味著,一旦框架具有這些規(guī)范特征,并且能夠按照如上原則得以建構,社會運動組織就可以通過框架整合來實HOUSEWIFE”治理案例的運作過程中,這一框架整合機制又是如何得以體現(xiàn)的呢?

(一)診斷性框架:草根社會治理難題的回應與解決

“診斷性框架”的第一步即是確認問題和行動目標的存在。為了提高集體動員的水平,社會運動必須增強人們的“問題意識”,將那些集體行動所關心的事物和現(xiàn)實變成人們意識中的“問題”。梅隴三村社區(qū)是20世紀90年代初建造的老小區(qū),原來是出了名的臟亂差,大家都叫它垃圾三村。居民的心情自然不會好,埋怨、吵架是常有的事。居委會作為基層組織,人手少事務多,在巨大的壓力下一直尋求突破傳統(tǒng)的基層社會管理方式,希望通過草根行動讓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從而改變社區(qū)的基本面貌?。

當前基層社會治理的一大難題是,政府單一的行政資源已越來越力不從心了,而小區(qū)居民的自治理念、自治能力還都沒有建立起來,在這種狀況下,居民自治團體的作用就顯得尤其重要。怎樣有效調動居民積極性參與社區(qū)治理,去解決基層社會治理中政府這一層面難以解決的事情呢,作為街道、居委會政府基層單位應怎樣去培育和扶持居民自治組織?如何尋找到使政府意愿同居民意愿能達成一致的“契合點”,實現(xiàn)雙贏的基層社會治理發(fā)展模式,應是實現(xiàn)社區(qū)自治的關鍵之所在?。梅隴三村正是通過對草根社會治理難題的有效回應,實現(xiàn)了對基層社區(qū)的“診斷性框架”整合。隨著我國城市社區(qū)的分化與利益關系的調整,基層社會面臨的任務與問題發(fā)生了新的轉變,由此凸顯出既有社區(qū)治理結現(xiàn)既定的目標?。那么,在上海“GREEN構的限度,包括社區(qū)利益多元化與表達機制單一化之間的張力、基層社會矛盾尖銳化與協(xié)調機制的有限性以及業(yè)主委員會等新社區(qū)治理主體的出現(xiàn)等。社區(qū)利益的多元化和基層社會矛盾的復雜化,凸顯既有社區(qū)治理結構的失效,即社區(qū)居委會作為定位于社區(qū)居民開展自治的組織,無法涵蓋和包容日趨分化的多元社區(qū)利益,以及錯綜復雜的基層社會利益矛盾。由此,從構建基層社會和諧穩(wěn)定出發(fā),需要充分發(fā)揮政黨、自治組織、社區(qū)居民及基層社會草根組織等多元參與,尤其是發(fā)揮基層群眾社團組織在基層社會動員中的框架整合效能,推動社區(qū)公共事務走向基層社會自治,從而實現(xiàn)社區(qū)治理結構新的轉型?。

(二)策略性框架:基層社會草根自治網(wǎng)絡的構建與運作

在社會轉型的背景下,社區(qū)營造受到國家與社會雙重力量的作用,同時因為社區(qū)內房產(chǎn)的商品屬性,市場逐漸成為創(chuàng)造基層社會動員話語的重要來源。要想使基層社會動員具有蓬勃生命力,動員話語的選擇既需要契合國家最新的政策,尋找到法理上的合法性,也需要考量社區(qū)居民已有的草根“文本”,回歸到社區(qū)居民最熟悉的日常生活和認知框架中,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梅隴三村抓住居民的需求點和興趣點,以“綠色、健康、低碳、環(huán)?!弊鳛椴莞幕那腥朦c,引導、培育、扶持本土化的“GREEN HOUSEWIFE”草根自治組織逐步成長,并基于“GREEN HOUSEWIFE”效應全面構織基層社會自治網(wǎng)絡,從而成功通過綠色環(huán)保主題和自治策略的轉換將基層治理的組織目標和價值與動員對象的利益和情感聯(lián)系起來,實現(xiàn)了基層社會動員的“策略性框架”整合。Snow等指出了社會運動組織的網(wǎng)絡對于社會運動動員的重要性?,即如果社會中存在著一些相互支持的動員組織的話,社會動員的水平必然會提升,那么社區(qū)參與中,如果基層社會其他組織能夠積極配合居委會的行動,必然能夠改善當前的主體間性狀況,提升居民社區(qū)參與率?。

在草根治理的基本網(wǎng)絡結構中,“關鍵群體”與行動精英對于治理的參與深度與行動有效性至關重要。Oliver等人(1985)通過對社會運動中“關鍵群體”(critical mass)的研究發(fā)現(xiàn),作為一種動員網(wǎng)絡,“關鍵群體”能夠在其他人不愿意加入的情況下也有旨趣進行動員,并且付出必要的社會成本(Marwell &Oliver,1993)?!瓣P鍵群體”形成了一個互相勾連的集團,而其他的參與者則依附于這一高密度的積極分子網(wǎng)絡?。凌云“GREEN HOUSEWIFE”正是通過一批關鍵性的行動小組群體全面構織基層社會的草根自治網(wǎng)絡,從而實現(xiàn)基層社會動員的策略性整合行動,包括“互助,共商共議共治”的民主自治小組管理網(wǎng)絡;以“合作,宣傳教育提升”的小區(qū)自我教育平臺等,尤其是以“GREEN HOUSEWIFE”行動小組和“GREEN HOUSEWIFE”工作室為主的關鍵行動群體,通過“GREEN HOUSEWIFE”行動小組旗下的老年讀報組、僑聯(lián)小區(qū)合唱隊、花卉興趣小組、凌梅梅藝術團、夕陽互幫服務隊,“GREEN HOUSEWIFE”工作室旗下的低碳環(huán)保宣傳隊、垃圾減量活動組、環(huán)保創(chuàng)意設計組、零積分卡兌換點、社情民意聯(lián)絡團組織的輻射性系列活動,逐步地讓居民從小家庭融入到小區(qū)“大家庭”,進而增強了“大家庭”的號召力和凝聚力,形成了由居委會支撐、“GREEN HOUSEWIFE議事會”主導、居民自我教育和民主互助管理穩(wěn)步前行的小區(qū)自治動員網(wǎng)絡?。涂爾干將由人們的相似性所產(chǎn)生的社會成員平均集體信仰和集體感情的總和稱為“集體意識”——“如果人們相互結成一個共同體,并在其中感受到了某種信念或感情,那么這種信念和感情會給人們帶來強大的力量”?。通過“GREEN HOUSEWIFE”議事會,居委會通過18名志愿者骨干成員網(wǎng)絡在培育基層社會自治和社區(qū)認同上成功實現(xiàn)了“策略性框架”動員。一方面,居民在自治管理中備感珍惜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增強了對小區(qū)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即涂爾干所謂的一種“集體意識”,進而形成了約束自己行為的責任感,以此實現(xiàn)小區(qū)的草根治理。另一方面,“GREEN HOUSEWIFE”議事會的草根自治網(wǎng)絡以及小區(qū)自助、互助服務體系,都是基于居民對小區(qū)集體觀念樹立的前提下形成的,并且網(wǎng)絡化管理與組團式服務又成為培育社區(qū)價值和公共利益觀念的重要途徑。

(三)動機性框架:基層社會草根需求的激發(fā)與對接

社會運動進行框架建構工作的最終目的是讓人們加入社會運動,但“診斷性框架”和“策略性框架”均不足以實現(xiàn)這個目的,因為接受某種信仰與愿意為這個信仰而采取實際行動,是既相聯(lián)系又不完全等同的兩件事——這正是奧爾森的“搭便車”理論以及資源動員論和政治過程論反復強調的觀點。因此,社會運動必須在“診斷性框架”和“策略性框架”之外提供一個動機性框架——讓人們能夠產(chǎn)生參加集體行動的動機。Benford (1993b)發(fā)現(xiàn),為了說服人們采取實際行動,社會運動往往會從四個方面對診斷出的問題進行進一步闡述:一是問題的嚴重性(severity);二是采取行動的緊迫性(urgency);三是采取行動的有效性(efficacy),即讓人相信只要按照運動的要求采取行動就一定能夠達到目的;四是行動在道德上的適當性(propriety),即鼓吹采取運動所要求的行動是每個人的道德義務?。動員結構一般包括集體行動產(chǎn)生過程中的核心行動者和行動策略。在劉能的解釋框架中,動員結構變量是集體行動產(chǎn)生的核心變量之一?!凹w行動所需的共同意識的形成需要動員,集體行動所需的資源和成員也同樣需要動員。”?但在中國現(xiàn)實情境下,“不利的政治機遇結構”、主要精英知識分子的角色形象和角色意識的變遷使社區(qū)公共事務治理集體行動面臨著積極分子供給不足的困境?,而“陌生人世界”則阻礙信任、社會網(wǎng)絡的構建和參與意識的提高,造成社會資本不足,再加上社會流動性的加快,使基層社會動員網(wǎng)絡構建更加困難。因此,社區(qū)公共事務的集體治理需要核心行動者采取一定的行動策略構建或激活社區(qū)的草根社會資本?,使得基層社會動員最終形成其發(fā)生的動機性框架。梅隴三村居民委員會根據(jù)小區(qū)的特點,把自治工作的突破口和重心放在女性居民上——最初由老年協(xié)會的負責人方翠英倡議,小區(qū)里自發(fā)組織起一支以“GREEN HOUSEWIFE”為主題的低碳環(huán)保行動小組,在居委會的引導、支持下成立了議事會,并有序組織、開展起一系列小區(qū)自治管理的工作??;仡櫩偨Y該項活動,其一大創(chuàng)新點是:活動的組織和發(fā)動是從家庭的領導人——女性居民開始,以女性為主導帶動家庭,由激活家庭到激活小區(qū),進而輻射更多草根居民,通過制造呼應社區(qū)生活共同主題和基層社會草根特征的動員話語,利用社區(qū)居民的共同利益需求以及共享的基層社會草根文化,通過集體認同感的激發(fā),塑造基層社會情感與社區(qū)意識?,從而將大量潛在的社區(qū)行動者——草根志愿者家庭成員動員起來,形成基層社會公共事務治理的集體行動效應。

傳統(tǒng)經(jīng)濟學認為個體的理性將導致集體的非理性,采取行動策略的主要目的則是將個體的理性轉化為集體的理性選擇。奧爾森的“選擇性激勵”?的行動策略,是將人的理性極端化,忽略了人的情感。在社區(qū)治理中,居民出于理性計算可能會選擇“搭便車”,但他們作為社區(qū)共同體中的一員,容易受積極或消極情感的驅動而改變自己的理性計算水平。因此,核心行動者的行動策略主要是通過改變社區(qū)居民的信任、信念和基層社會草根網(wǎng)絡?,培育他們的積極情感,如提高集體行動的信息透明度、讓居民體會到集體行動的成果等,進而改變其“搭便車”的理性計算,實現(xiàn)集體理性。尤其是對于“陌生人社會”的社區(qū)來說,構建這種網(wǎng)絡的一個現(xiàn)實途徑是組織形式多樣的社區(qū)活動,并使其制度化和常態(tài)化,以此增強社區(qū)草根成員的歸屬感?。凌云“GREEN HOUSEWIFE”案例正是從社區(qū)情感角度展示了基層社會動員的動機性框架即是基于社區(qū)居民的日常生活與草根實踐,“低碳環(huán)?!边@一基層社會公共需求通過核心行動者方阿姨的引領動員,很快成為居民茶余飯后的熱門話題和公共議題,使得環(huán)保行動理念在小區(qū)內廣泛傳播,再經(jīng)由大量的社區(qū)公益行動營造“熟人”網(wǎng)絡,從而使社區(qū)的草根社會資本得以迅速增長。

三、策略:基層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的草根議題

最近,習近平總書記就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做出重要指示,強調要“繼續(xù)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體系,努力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安全感。尤其是要更加注重聯(lián)動融合、開放共治,更加注重民主法治、科技創(chuàng)新,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yè)化水平,提高預測預警預防各類風險能力”?。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城市居民對城市生活的追求日益呈現(xiàn)多樣化、復雜化和個性化的特征,這一變化對基層黨委、政府的執(zhí)政能力和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Snow & Benford提出的“框架擴散”(frame diffusion)過程認為,在推進公共治理的進程中,各個社會運動或社會運動組織的框架建構活動不是相互隔絕的,而是彼此互動的。這種互動也不是只有對立和競爭,而是同時存在合作、借鑒和吸收。框架擴散主要有三種表現(xiàn)形式:一是在一個運動周期內,由先驅運動所創(chuàng)造的主框架會對后續(xù)社會運動的框架建構產(chǎn)生劇烈影響;二是在同一時期并存的多個運動有可能相互合作或影響,形成一個共享的主框架;三是同一時期并存的多個運動即使未形成一個共享的主框架,也會吸收其他框架的思想和元素,融入自己的框架?!爸骺蚣堋蓖窃谝欢〞r空內發(fā)生的諸多社會運動的共同主題, 它體現(xiàn)了一個時期主要的意識形態(tài)思潮。在社會運動史上,有影響的主框架曾經(jīng)多次出現(xiàn)。比如,美國民權運動創(chuàng)造的“權利框架”,后來就被婦女、老年人、殘疾人、印第安人等社會群體發(fā)起的社會運動所采用?,大家紛紛在“維護公民權利”這個大框架下建構符合本運動的框架。主框架對后續(xù)社會運動的影響有多種方式。一是為后續(xù)社會運動創(chuàng)造一套“解讀戲碼”(repertoire of interpretations),即創(chuàng)造一套現(xiàn)成的解讀社會現(xiàn)實的模式,借助這套模式所提供的觀點、概念、命題和語言等,后續(xù)的社會運動可以較為便利地對社會現(xiàn)實進行解讀,從而更快更好地建構出符合本運動的框架?;二是先驅社會運動并不直接為后續(xù)社會運動提供框架或意義元素,而是以自己的框架建構為其他社會運動的框架建構開創(chuàng)一個政治機會空間,使它們能夠發(fā)生和存在?。

上世紀90年代以來,伴隨著城市化與市場化進程的深入推進,社會結構的加速分化使得單位共同體日趨式微,如何重建社區(qū)、重構適應城鄉(xiāng)居民多元化需求的新的共同體成為基層政府面臨的新挑戰(zhàn)。從滕尼斯到鮑曼,“‘共同體’意味著的并不是一種我們可以獲得和享受的世界,而是一種我們將熱切希望棲息、希望重新?lián)碛械氖澜纭?。正因為如此,自90 年代以來一項旨在改革城市基層管理體制的社會工程——社區(qū)建設運動的興起帶來了社區(qū)研究的復興,顯然這構成了基層社會動員的主框架范疇。政府和學界為基層社會建設提供了理論和制度框架,但現(xiàn)實中形成的到底是什么樣的社區(qū)還需通過居民的基層社會參與和日常草根實踐來認識?。當前,越來越多的研究由社區(qū)參與和基層社會自治方面的制度建構轉向居民的社區(qū)意識和參與行為(王思斌,1991;馬衛(wèi)紅等, 2000;孫柏瑛等,2001;徐慶文,2001;王小章、馮婷,2004;張寶峰,2005)。

回溯中國城市基層社會的草根動員,基本上可以概括為一種地方性權威式動員——這一動員模式是在總體性社會解體的背景下適應城市社會變遷的一種新型的權力技術,既運用原有行政組織網(wǎng)絡的強大動員力量,又借用某些非正式因素,將社區(qū)居民納入社區(qū)建設和國家政權建設過程之中。因為在改革以前的總體性社會中,由于治理目標與治理手段不對稱,單純依靠行政系統(tǒng)難以實現(xiàn)對資源的總體性控制,群眾草根動員就成為黨和政府實現(xiàn)治理目標的重要手段。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單位制的瓦解和市場機制的確立使資源分配渠道呈現(xiàn)多元化,居委會手中所掌握的體制內的資源又十分有限,由此改變了組織化動員得以存在的根基。市場觀念的滲透、傳統(tǒng)意識形態(tài)的弱化和價值觀念的多元化使勸說、教育等參與式動員策略的效力下降。而黨和國家強調穩(wěn)定的新型治理理念也使他們拋棄了具有破壞性的運動式動員的手段?。由此,基層社會動員的草根機制、方法需要借力社會體制改革以尋求新的“主框架”得以支持、擴散。

黨的十八大明確指出“在城鄉(xiāng)社區(qū)治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yè)中實行群眾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jiān)督,是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的重要方式”,明確要求“改進政府提供公共服務方式,加強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體系建設,增強城鄉(xiāng)社區(qū)服務功能,充分發(fā)揮群眾參與社會管理的基礎作用”?。黨的十八大第一次把社區(qū)治理寫入黨的綱領性文獻,進一步指明了社區(qū)建設的方向、原則和任務,這在某種意義上為推進新形勢下基層社會動員的框架整合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依據(jù)。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體制、激發(fā)社會組織方式”“堅持系統(tǒng)治理,加強黨委領導,發(fā)揮政府主導作用,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面參與,實現(xiàn)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jié)、居民自治良性互動”???梢?,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激發(fā)基層活力是新時期基層社會動員“框架擴散”的時代命題。2014年上海市委“一號課題”重要成果——《關于進一步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健全自下而上的社區(qū)自治議題和自治項目形成機制,引導居民全程參與社區(qū)自治事務”?。正是在基層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這一時代“主框架”的影響下,梅隴三村黨總支以“GREEN HOUSEWIFE”公益項目推廣活動為平臺,將“綠色環(huán)保家園”這一基層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的草根議題作為新時期特大城市社區(qū)建設的框架整合策略,不失時機地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引導居民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培育社區(qū)公共精神與草根意識上,通過構織基層群眾草根自治組織網(wǎng)絡實現(xiàn)了基層社會動員的框架整合。

四、結論與討論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三個五年規(guī)劃的建議》指出,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推進社會治理精細化,構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而基層社區(qū)作為社會治理精細化和共建共享治理格局形成的重要場域,承擔著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基層實踐與社會行動方略,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xiàn)偉大中國夢這一治理主框架的重要整合路徑。自滕尼斯以來,西方社區(qū)研究的一個核心主題是:在個人至上的工業(yè)化和現(xiàn)代化社會,一群陌生人如何超越個體私利形成具有集體責任感和歸屬感的社區(qū)?經(jīng)典社區(qū)研究——人類生態(tài)學、社會系統(tǒng)與結構功能主義以及社會互動論分別從空間競爭、價值共識和符號互動的角度解釋了社區(qū)的形成和整合機制(Stoneall,1983;Poplin,1979;Lyo n,1987)。這些解釋都只強調了社區(qū)的某個方面:地域、共同聯(lián)系和互動。隨著現(xiàn)代社會空間改造步伐加快、價值日趨多元化和人際疏離加劇,這些經(jīng)典理論在解釋社區(qū)形成機制方面已顯出不足。社區(qū)研究的最新進展——社區(qū)形成過程研究將參與視為社區(qū)形成的核心機制,從動態(tài)的視角揭示了草根社區(qū)形成的具體過程?。

社區(qū)認同感的形成、社區(qū)意義的建構以及市民在空間政治博弈和社會改造過程中主體性的生長在一定程度上正是通過參與保護生活空間的文化特質和集體記憶的過程而實現(xiàn)的?,而基層社會參與的內在動力從某種意義上正在凸顯基層動員的框架整合路徑與草根行動效應。有學者將社區(qū)公共事務的治理比作一種化學反應過程——“社區(qū)居民對社區(qū)公共事務的共同需求以及居民的情感和理性,就如同化學方程式中的反應物,動員結構為反應發(fā)生的催化劑,制度為反應發(fā)生的附加條件,而集體行動則是反應的生成物。只把反應物放在一起,反應難以發(fā)生或者極其緩慢,但是當加入催化劑時,反應會加速,而制度使該反應持續(xù)發(fā)生。也就是說,在基層社會公共事務治理中,僅有社區(qū)居民的共同需求、情感與理性很難自發(fā)地產(chǎn)生集體行動,在核心行動者采取行動策略動員潛在參與者參與社區(qū)公共事務治理的情況下,集體行動才較易發(fā)生,其中動員結構是通過作用于潛在參與者的情感和理性使其加入集體行動。另外,該集體行動是可循環(huán)的,前期集體行動產(chǎn)生的結果——制度,又反過來指導和形塑人們的行為,使集體行動持續(xù)有效地運行”?。

當代中國社區(qū)發(fā)展從一定意義上講仍然主要由政府推動與主導,在社區(qū)建設的發(fā)展目標、結構構造、功能設計與運作機制等方面,都呈現(xiàn)出“行政性推進”與“社會化參與”兩個基本方向的互動。由此,政府主導推動社區(qū)建設的過程,并不單純是一個孤立的“自上而下”的行政性過程,同時也是一個有意識的探索性的發(fā)育草根社區(qū)的客觀過程,包括社區(qū)各類社會化組織的逐步發(fā)育和形成、公眾對社區(qū)活動參與的不斷擴大、基層社會公共服務供給主體的多樣化以及社區(qū)成員的社會化聯(lián)系和組織化程度不斷提高等?。大量基層社會草根組織網(wǎng)絡生成與運作的過程在一定意義上正是社區(qū)的核心行動者框架動員與草根行動的整合過程——如同凌云“GREEN HOUSEWIFE”的環(huán)保實踐邏輯。但與此同時,我們也關注到,凌云“GREEN HOUSEWIFE”的順利推進在某種程度上得益于其核心行動者尚艷華的框架動員。Kuhnert認為,在研究集體行動過程中必須關注企業(yè)家個體的角色、動機和能力?。尚艷華之所以成為上?!癎REEN HOUSEWIFE”的核心行動者,與其具備相應的角色資格、動機和能力是分不開的。在擔任上?!癎REEN HOUSEWIFE”環(huán)境保護指導中心負責人之前,尚艷華就有多年的農場鍛煉經(jīng)歷,也曾是某國企組織科的干部,加之梅隴三村黨總支書記的特殊身份以及她本人善于洞察政策機會的能力,使得上?!癎REEN HOUSEWIFE”在基層社會動員中實現(xiàn)了有效的框架整合與草根行動效應。這一經(jīng)驗也許對于中國未來基層社會治理的方向有一定的借鑒意義。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的戰(zhàn)略要求,而推進基層治理法治化的關鍵在一定意義上即是要廓清國家和社會的分界,對于基層政府而言,應為社會主體預留充分的自治空間,為基層民眾提供參與公共決策與草根治理的平臺和機會,提高公眾社區(qū)參與的水平,構建基層政府與社會之間的良性溝通機制???梢哉f,上?!癎REEN HOUSEWIFE”這一基層社會治理的框架整合案例在某種意義上正是對中央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的最好回應,也是推進基層公共精神發(fā)育提升基層草根治理能力的重要探索。

注釋:

①參見Goffman,Erving. Frame Analysis: 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 New York: Harper & Row,1974.

②從學術源流和譜系的角度說,認知框架分析(Frame Analysis)出自組織動員研究,和理性分析論一脈相承。這樣,運動參加者的主體意識得到了理性的詮釋,而不只是當作情感的破壞性宣泄。同時,認知框架分析不是理性行為理論的簡單延伸,因為這一概念實際上不得不超越理性分析模式,強化情感和文化分析的領域??梢哉f,認知框架分析正是要在理性的認知分析和非理性的分析(心理、情感)間建立起某種聯(lián)系。社會運動認知框架( frame)使群眾激情( emo tion)及其向集體行動的轉化,得到了理論上的表達。參見Nick Crossley,Making Sense of Social Movements,Open University Press,Buckingham,2002:136.

③在Snow看來,框架對于人類的認知和行動具有三個功能:聚焦、連接和轉變。參見Benford,Robert D. and A. Snow. 2000. “Framing Process and Social Movements:An Overview and Assessment.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6:611-639;Snow,David A. 2004a. “Framing Process,Ideology,and Discursive Fields. ” PP. 380-412 in 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Social Movements,edited by D. A.Snow,S. A. Soule,and H. Kriesi. Malden,MA: Blackwell Pub.PP384-385

④參見McAdam,Doug, John D.McCarthy, and MayerN. Zald. (eds. ). 1996. 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SocialMovement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劉春榮.選舉動員的框架整合——銀杏居委會換屆選舉個案研究.社會,2010(1).

⑤在Klandermans看來,集體行動的社會建構過程可分為“公眾話語和集體身份”、“說服性溝通”(Persuasive Communication)以及“意識提升”三個層次來討論。“框架配合”(Framing Alignment)、“共識動員”(Consensus Mobilization)和“目標與手段包裝”(Packaging of Goals and Means)等策略的主要目的是令行動所代表的理念能與社會的核心價值聯(lián)系起來。參見Klandermans,Bert & Sidney Tarrow 1988,Mobilization into Social Movements: Synthesizing European and American APProaches. in From Structure to Action: Comparing Social Movement Research across Cultures,( eds. ) by Bert Klandermans,Hanspeter Kriesi & Sidney Tarrow. International Social Movement Research,vol. 1. Greenwich,Conn.:JAI;劉春榮.選舉動員的框架整合——銀杏居委會換屆選舉個案研究.社會,2010(1).

⑥陳天祥,楊婷.城市社區(qū)治理:角色迷失及其根源——以H 市為例.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1(3).

⑦陳天祥,葉彩永.新型城市社區(qū)公共事務集體治理的邏輯.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

⑧2014年6月,“GREEN HOUSEWIFE”家庭可再生廢棄物回收志愿者服務團隊被中宣部授予全國最美人物之“節(jié)約之星”稱號;2014年12月,《“GREEN HOUSEWIFE”居民自治組織的發(fā)展歷程》獲得上海社會建設十大創(chuàng)新項目。參見《新民晚報》,2014.12.30;凌云街道黨工委:《從“垃圾三村”到“花園三村”的蛻變——“GREEN HOUSEWIFE”居民自治組織的發(fā)展歷程》,中共徐匯區(qū)委黨建網(wǎng)。

⑨愛心編結社前身是“GREEN HOUSEWIFE編結聊吧”,最初是由喜歡編織毛衣的阿姨們匯聚活動的場所,她們一邊編織毛線,一邊聊聊家長里短,獻愛心和民意收集兩不誤,聊吧的召集人經(jīng)常把收集到的社情民意匯總到“GREEN HOUSEWIFE議事會”,而梅隴三村黨總支則通過聊吧向居民開展一些宣傳發(fā)動工作,效果出乎意外的好。當然,“編結聊吧”愛心行動主要是為小區(qū)的獨居老人義務編織毛衣、圍巾、手套等過冬衣物,三年時間里,總共向老人們贈送了200多件過冬衣物。2012年秋冬時節(jié),“GREEN HOUSEWIFE編結聊吧”升級成為“GREEN HOUSEWIFE愛心編結社”,人數(shù)也增加到了70多位,“GREEN HOUSEWIFE”團隊編制的愛心衣物達1800多件(套)。參見凌云街道黨工委:《從“垃圾三村”到“花園三村”的蛻變——“GREEN HOUSEWIFE”居民自治組織的發(fā)展歷程》,中共徐匯區(qū)委黨建網(wǎng)。

⑩Snow, D.A., & Benford, R.D. Ideology, frame resonance and participant mobilization. International Social Movement Research ,1988,(1),PP197- 219.

?韓狄明,陳彬.梅隴三村社區(qū)自治的經(jīng)驗與啟示.檢察風云——社會治理理論???2015(1).

?居民自治必須先凝聚人心.檢察風云——社會治理理論???2015(1).

?劉中起.城市社區(qū)公共空間構筑與基層社會的動員整合——基于上海市G社區(qū)的案例分析.城市觀察, 2012(2).

?范斌,趙欣.結構、組織與話語:社區(qū)動員的三維整合.學術界,2012(8).

?Snow, D., et al. Social met words and social movements: A micro structural approach to differential recruitment. Americans Sociological Review,1980,(45)

?王冠.動員式參與與主體間性:居委會的社區(qū)參與策略考察.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04.

?正是這樣的網(wǎng)絡層層遞進地揭開了集體行動的帷幕,并生產(chǎn)出集體福利。由此,框架化過程有賴于特定的動員網(wǎng)絡結構的形成。動員主體的跨越制度邊界的、散布性的結構特征,可以擴展動員幅度,更好地綜合各種競爭性的解釋話語,從而更容易達成共識并實現(xiàn)框架整合。參見Kim, Hyojoung and Peter S. Bearman. 1997./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MovementParticipation.0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62:70-93;劉春榮.選舉動員的框架整合——銀杏居委會換屆選舉個案研究.社會,2010(1).

?凌燕.“GREEN HOUSEWIFE”以綠色先行,探索居民自治模式.檢察風云——社會治理理論??? 2015(1).

更為重要的是,因為閑書的閱讀,沒有壓力,沒有強迫,沒有功利,純粹是根據(jù)個人的興趣和愛好,所以往往更能引領自己尋找到自己的真正擅長,真正打開屬于自己天賦的靈田。很多人在人生路的中途又獨辟蹊徑,答案正在這里。一個農民成了作家,一個醫(yī)生成了詩人,一個教師成了畫家,不都是因為他們橫向的尋找嗎?

?參見Durkheim, Emile,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Society. Trans. by W.D. Halls. London: Macmillan,1984.

?馮仕政.西方社會運動理論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219-220.

?曾鵬,羅觀翠.集體行動何以可能? ——關于集體行動動力機制的文獻綜述.開放時代,2006(1).

?劉能.怨恨解釋、動員結構和理性選擇——有關中國都市地區(qū)集體行動發(fā)生可能性的分析.開放時代, 2004(4).

?陳天祥,葉彩永.新型城市社區(qū)公共事務集體治理的邏輯.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

?韓狄明,陳彬.梅隴三村社區(qū)自治的經(jīng)驗與啟示.檢察風云——社會治理理論???2015(1).

?范斌,趙欣.結構、組織與話語:社區(qū)動員的三維整合.學術界,2012(8).

?因為“公共物品一旦存在,每個社會成員不管是否對這一物品產(chǎn)生做過貢獻,都能享受這一物品所帶來的好處。公共物品的這一特性決定了當一群理性的人聚在一起想為獲取某一公共物品而奮斗時,其中的每一個人都可能讓別人去為達到該目標而努力,而自己則坐享其成”。所以必須運用選擇性激勵手段去促進所有利益相關社區(qū)居民的參與,選擇性激勵是某些社區(qū)居民如果不參與則會失去某些東西,唯有如此,才能使理性的個體積極地參與到社區(qū)建設中。參見趙鼎新:《集體行動、搭便車理論與形式社會學方法》,《社會學研究》2006年第1期;王冠:《動員式參與與主體間性:居委會的社區(qū)參與策略考察》,《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4期.

?帕特南( Putnam) 認為:公民參與網(wǎng)絡是社會資本的基本組成部分,在一個共同體中,這類網(wǎng)絡越密,其公民就越有可能為了共同利益進行合作,而這網(wǎng)絡指的是橫向的公民參與網(wǎng)絡。參見:[美]羅伯特D.帕特南著,王列、賴海榕譯:《使民主運轉起來: 現(xiàn)代意大利公民傳統(tǒng)》,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3頁;陳天祥、葉彩永:《新型城市社區(qū)公共事務集體治理的邏輯》,《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3期.

?李妮.社區(qū)社會資本與社區(qū)自治的關聯(lián)及其發(fā)展.重慶社會科學,2008(10).

?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體系 努力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人民日報,2016,10,13.

?Snow, D.A. and R.D. Benford. Master Frames and Cycles of Protest, 1992,Pp. 133-155 in Frontiers in Social Movement Theory, edited by Aldon D. Morris and Carol McClurg Mueller.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P148

?Mooney, Patrick H. & Scott A. Hunt. “A Repertoire of Interpretations: Master Frames and Ideological Continuity in U.S.Agrarian Mobilization.” 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 Vol 37,1996,PP177-197

?馮仕政.西方社會運動理論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230-231.

?齊格蒙特·鮑曼.共同體.歐陽景根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3.

?楊敏.作為國家治理單元的社區(qū)——對城市社區(qū)建設運動過程中居民社區(qū)參與和社區(qū)認知的個案研國究.社會學研究,2007(4).

?楊敏.公民參與、群眾參與與社區(qū)參與.社會,2005(5).

?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人民出版社,2012.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出版社,2013.

?參見《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的意見》,2014年12月31日.

?楊敏.作為國家治理單元的社區(qū)——對城市社區(qū)建設運動過程中居民社區(qū)參與和社區(qū)認知的個案研國究.社會學研究,2007(4).

?夏鑄九等.朝向市民城市:臺北大理街社區(qū)運動.臺灣社會研究,2002(46);莊雅仲.五餅二魚:小區(qū)運動與都市生活.社會學研究,2005(2).

?陳天祥,葉彩永.新型城市社區(qū)公共事務集體治理的邏輯.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

?徐中振,徐珂.走向社區(qū)治理.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4(1);劉中起.城市社區(qū)公共空間構筑與基層社會的動員整合——基于上海市G社區(qū)的案例分析.城市觀察,2012(2).

?Stephan Kuhner,“An Evolution Theory of Collective Action: Schumpeterian Entrepreneurship for the 僑Common Good”, Constitutional Political Economy, 2001( 12) ,PP 13—29

?李樹忠.全面認識基層治理法治化.光明日報,2014-11-8.

Framework Analysis of Grass-root Social Governance: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

Yang Xiuju, Liu Zhongqi

The institution of grass-root social governance in China has undergone substantial changes since the 1990s following the collapse of the unit system and the gradual establishment of the community system. The supplying mechanism of public goods has also been changed. The real plight facing the new type of social governance in China is that the existence of the strangers’ society makes collective actions such as self-governance never an easy task. Meanwhil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urban communities, to some extent, resembles more of a topdown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for national governance. The logic and strategies of people’s actions manifests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so are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its people. It is worth studying that in such a time when the grass-root activity is motivated by innovation in social governance, what can be done to join together the massive subject of grass-root governance and the everyday practice of the general public through organization networks at the grass-roots level? The paper is based on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

grass-root action; social governance; framework analysis

C916

10.3969/j.issn.1674-7178.2017.02.009

楊秀菊,上海徐匯區(qū)委黨校、徐匯區(qū)行政學院教師。劉中起,中共上海市委黨校社會學教研部教授,復旦大學社會發(fā)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博士后。

(責任編輯:盧小文)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集體行動的內在認同機制及其消解策略研究”(項目號:13BSH031)、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第58批面上資助項目(項目號:2015M580278)的階段性成果。

猜你喜歡
集體行動草根動員
幾百萬鯡魚的集體行動
海底總動員
國防動員歌
青年歌聲(2018年3期)2018-10-20 03:25:16
草根
足球周刊(2016年15期)2016-11-02 15:46:29
草根
草根論調
金色年華(2016年8期)2016-02-28 01:39:40
微博時代:參與集體行動對群體情緒和行動意愿的影響
心理研究(2015年1期)2015-10-27 06:27:59
給草根創(chuàng)意一個舞臺
國防動員
江蘇年鑒(2014年0期)2014-03-11 17:10:08
什么帖子容易被“小秘書”刪除
華聲(2014年3期)2014-03-10 08:34:09
丰镇市| 通化县| 广南县| 周至县| 宁远县| 虞城县| 莎车县| 班戈县| 蓬莱市| 灵台县| 利辛县| 咸丰县| 酒泉市| 额尔古纳市| 泽普县| 佳木斯市| 小金县| 曲水县| 永胜县| 正宁县| 雅安市| 岳阳市| 兴城市| 柯坪县| 甘孜| 洪雅县| 桂林市| 绍兴县| 乌鲁木齐县| 新龙县| 宁城县| 班戈县| 余干县| 四子王旗| 红桥区| 陆河县| 读书| 潞城市| 大厂| 藁城市| 石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