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敏
民國時期報業(yè)發(fā)展與彼時信息需求*
何明敏
以1935年復旦大學舉辦的“世界報紙博覽會”紀念刊《報展》為分析文本,發(fā)現(xiàn)收錄的文章集中關注中國報業(yè)的發(fā)展方向問題。在植根本土、放眼國際的思想上,主要探索出了報紙的小型化、地方化與國際化三條道路。它們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公眾日益增長的信息需求,反映出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形勢的發(fā)展,對中國報業(yè)的發(fā)展亦有承前啟后的作用。
世界報紙博覽會 民國報業(yè) 新聞傳播
1935年,世界報紙展覽會第一次在中國舉辦[1],“搜羅宏富,規(guī)模宏大,慘淡經營”[2],各類展品逾三千件,“這是我國新聞史上僅有的一次世界報紙展覽,也是繼1928年德國科隆萬國新聞博覽會后唯一的世界性報展”[3]。蔣金戈的《五十年前的一次世界報展》、鐘韻玉和樊迪民的《記者節(jié)和全國報展》、齊輝的《民國報業(yè)展覽會與中國現(xiàn)代新聞業(yè)的成長》等都對此次報展的盛況和意義進行了研究,但是對此次報展的紀念刊物《報展》關注甚少。這本紀念刊物不僅記載了此次報展的展品和籌備工作情況,而且還收錄了大量優(yōu)秀的國內外新聞學研究論文和評論文章,因此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本文擬從《報展》所收錄的文獻出發(fā),分析1935年前后民國新聞研究的熱點,總結此時期報業(yè)的發(fā)展路徑。
此次報展以復旦大學30周年校慶為契機,由復旦大學新聞系的學生組織“新聞學會”發(fā)起,旨在“喚起國人對于新聞事業(yè),更發(fā)生無窮之興趣,而共謀新聞事業(yè)之前途發(fā)展”[4]。在復旦大學新聞系的師生辛勤籌備和社會各界的鼎力協(xié)助下,1935年10月7日至10月13日“世界報紙展覽會”在上海圓滿舉辦?;I備委員會聘請李登輝校長擔任世界報紙展覽會的會長,新聞系主任謝六逸擔任副會長,盛維棨、胡宗僑等九位為籌備委員會委員。謝六逸詳細介紹了舉辦報展有四個目的:一是介紹世界發(fā)達國家新聞事業(yè),“取人之長,補我之短”;二是回顧報業(yè)歷史——“幼年、少年、中年”;三是向普通公眾展示“報紙的制作過程”;四是實現(xiàn)“新聞教育與報業(yè)謀合作”。[5]報展籌備委員會成員按照這四個目的,積極開展工作,還得到了上海新聞界、北方報界同仁的幫助,相關政府部門也給予了支持。展品包括國內外的報紙、報界先烈照片、報紙印刷設備、電訊設備等,共計六個展廳。報展期間,社會名流、業(yè)界報人、學界名師、新聞師生和普通公眾共享此次文化盛事。輿論界對此次報展給予高度評價,認為報展“不但收羅了全中國的報紙,抑且是全世界的報紙”[6],“使吾人自知所短,力求改變之”[7],“影響我國文化前途”[8]。
報展結束后,籌備委員會出版《報展》紀念刊,旨在將“世界報紙展覽會”的籌備經過、最后成績以及開會情況等進行記錄。載文有發(fā)刊辭、論著、新聞漫畫、附表等內容。其中有《美國的報紙大王海爾斯的營業(yè)狀況》《英國銷數(shù)最多之報紙》《法國六大報紙及其銷數(shù)》《蘇聯(lián)五年計劃中新聞的生產量》等有關國外報業(yè)狀況的文章;有《新聞職業(yè)與大學教育》《中國報業(yè)的出路問題》《改善地方報紙的商榷》《我們所需要的新聞報紙》《地方報紙國際新聞編輯的商榷》等涉及我國報業(yè)發(fā)展方向的文章;其中新聞漫畫有《記者的悲哀》《編輯室》《新聞記者今后采訪難》《賣報童子》等;還刊登了許多著名報人的照片,如戈公振、邵飄萍、黃遠生等。
憑借豐富多樣的內容,《報展》在一定程度上可視為當時南北新聞學術交流的平臺。它征集的學術論文沒有明確的主題限制和門檻要求,故而既有謝六逸、成舍我、馬星野等眾多頗有影響力的學者撰文,亦有業(yè)界人士和新聞學學子投稿,涉及報業(yè)發(fā)展前途、新聞教育、新聞采寫編輯技巧等諸多方面。因此,《報展》能為我們打開一扇新的窗戶,使我們更好地理解1935年新聞學界、業(yè)界的關注熱點和發(fā)展動態(tài)。
中國報業(yè)的發(fā)展方向是1935年學界、業(yè)界研究的重要話題,他們認為報紙需要植根本土、放眼國際,而報紙的小型化、地方化與國際化則是重要的發(fā)展方向,它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中國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形勢的發(fā)展,滿足了公眾日益增長的信息需求。
“今年的出版界,最值得吾人注意的,莫過于小型報紙的風行了”[9],可見報紙的小型化是當時最熱門的報紙發(fā)展方向之一。追溯歷史,小型報紙起于清朝末年,盛行于民國時期,它不同于近代小報,“小型報并不僅是借給讀者茶余飯后的刊物,小型報也不是一種消極的刊物,而是和大型報有著同等的責任和力量”[10]。在20世紀30年代,中國報刊的讀者群呈現(xiàn)出兩極分化現(xiàn)象,一方面是社會上層閱讀《時報》《民報》《申報》《大公報》等,使這些報紙離社會底層越來越遠,甚至成為政治斗爭的工具;另一方面是社會中下層閱讀消遣趣味的小報,使這些報紙越來越低俗化。而小型報的出現(xiàn)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這種報刊讀者群體的割裂對立局面,讓不同階層的讀者匯聚一堂,有利于共謀“救亡圖存”事業(yè)。
小型報紙憑借自身鮮明的特色,受到越來越多的讀者的歡迎。首先是小型報紙的價格低廉,僅僅為大報的一半甚至更低,因而普通公眾能夠負擔得起;其次是小型報紙的內容更適合大眾口味,它實時刊登那些有趣味和短小精悍的文字,如名人軼事和故事小說,更有那些大報不便登載或者不敢登載的新聞;除此之外,小型報紙由于登載的內容比大報少,也有利于提高新聞資訊的速度更新、節(jié)省讀者的閱讀時間。當時已經比較成熟的小型報,如《官報》(華北,創(chuàng)辦人管翼賢,日銷七八萬份),《新天津報》(天津,創(chuàng)辦人劉髯公,日銷四五萬份),《朝報》(南京,創(chuàng)辦人王公弢,日銷萬份以上)。[11]這一年,成舍我在上海辦《立報》成為小型報紙的典范。面對小型報紙的風靡,不免有人對大型報紙的生存產生了質疑。成舍我解釋說:“有人常以為社會上在某一種報紙勃興的時候,其余的報紙就要受到威脅,被淘汰。我覺到世界上各種事業(yè),固然有許多不同的盛衰起伏,但人類的數(shù)目,究竟是太大了,尤其在中國,四萬五千萬人,就有四萬五千萬人的不同趣味,只要肯努力,能夠滿足一部分人的需要,無論如何,總有存在的價值?!盵12]小型報紙的發(fā)展?jié)M足了普通公眾的閱讀興趣,但是大報仍舊有其核心閱讀群體。成舍我指出政治的、大型的、高貴的大報仍舊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并以英國泰晤士報為例進行了分析,認為它雖然日銷量并非最高,但憑借其在全世界享有的聲譽仍舊可躋身高收入的報紙之列,原因在于它在政治上保持了獨立的觀點,注重國內和國際間的消息并且文字優(yōu)美。[13]總的來說,小型報紙、大報和小報等各有其生存空間,小型報紙的發(fā)展促進了當時新聞生態(tài)的多樣性,適應著當時社會政治經濟形勢的發(fā)展需要。
報紙的小型化與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狀況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從政治環(huán)境來看,日本侵華擴大,國民政府意圖加強文化控制。在這種不穩(wěn)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下,公眾急需獲取信息以降低不確定性從而獲得安全感。與閱讀大報相比,普通公眾更愿意通過小型報紙迅速獲得重要信息,而非花大量時間閱讀內容深刻的大型報紙。從經濟環(huán)境來看,1929~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已經波及中國,經濟面臨嚴重的通貨緊縮甚至瀕臨崩潰的邊緣。人們不愿意在文化產品的消費上支付過多,而小型報紙的價格低廉正好符合了公眾的這一訴求;同時,對小型報紙經營者而言,選擇辦小型報紙的成本相對較低而銷量比較大,存在可觀的盈利空間。因此,小型報紙的特點正好符合了當時社會政治經濟發(fā)展的需要,推動了民國報業(yè)生態(tài)的多樣化,更好地滿足了公眾對新聞的需求。
實際上,報紙的小型化也是為了適應各地的不同需求,其中也彰顯著報紙地方化的發(fā)展趨勢。這種趨勢的一個重要背景是全國性的大型報紙在地方上的發(fā)行量較低的現(xiàn)狀。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大報在地方上的定價過高,普通讀者的購買力不足;另一方面則是大報內容較少涉及各地地方新聞,新聞接近性不足,地方公眾的閱讀興趣不濃厚。大部分的大型報紙在地方上發(fā)行困難,大多數(shù)的地方性報紙由于專業(yè)性不夠同樣發(fā)行困難,“太過于消極而注意于社會市井碎屑一類的記載,這種所謂的有聞必錄,不過是一時的談笑資料,而無關國家及社會的建議和改革”[14]。地方報紙的這種專業(yè)性不足主要是由于經費和人才的短缺,各縣商業(yè)不發(fā)達因而廣告收入較少,缺乏報紙經費來源;各縣辦報人才的缺乏,報人的素養(yǎng)較低因而報紙質量較低,難以滿足地方公眾的需求。但是,隨著地方市民階層的發(fā)展壯大,公眾日益增長的信息需求與地方報紙的信息生產能力之間的矛盾愈加尖銳化,因此地方報紙必須嘗試進行改良。
改善地方報紙是一個艱苦卓絕的過程,在原則上,“地方報紙應注意由政治推行而到廣義的社會,以至農村社會,并且應注意興趣化,適合一般人民日常生活的要求,同時地方報紙,應以使其價格低廉,使大多數(shù)人容易購買,容易閱讀為目的”[15];在具體操作方法上,應該重點解決經費和人才問題,“重新訓練一般新的人才,使他們切實負起辦理地方報紙的責任,人才的來源,可就現(xiàn)在各地方報紙辦理有成績者,及高中畢業(yè)生中,具有編輯能力思想清楚者。一方面給以文字上的訓練,一方面給以技術上的訓練,如排印稿子以至校對發(fā)行編輯社論各種訓練,養(yǎng)成手腦并用的人才”[16];在經費上可以向社會集資或者向政府申請公款。除此之外,還應加強各地新聞界的合作問題,無論關于材料供給、消息傳達以及人才、廣告發(fā)行和經濟等方面都需要互相合作。在編輯層面上,還應該重視對國際新聞的編輯?!叭藗兊纳钍菙[脫不了國際新聞關系的,國際間的稍有變動,全世界和全人類,就受到其影響,自從‘九·一八事變’發(fā)生后,國人漸有了解國際大勢的要求?!盵17]地方報紙編輯國際新聞,既不必過多也不能太少,應該是“介紹一般聞者明瞭世界大勢,使民眾有低限度的國際智識,以適應于現(xiàn)代,而完成一個健全的國民資格,并不是供給少數(shù)人為研究的作用”[18]。
對地方報紙的重視,從側面可以看出經濟對中國報業(yè)的影響。經濟的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啟蒙了國民的公民意識,使內地國人也逐步有了開眼看世界、了解資訊的需要;另一方面則是內地報紙市場受限于資本和人才的匱乏未取得長足發(fā)展,但是公眾的信息需求在日益增長,而全國性的大報在地方上的發(fā)行又較為慘淡,這意味著地方報紙還有較大的生存和盈利空間,所以當時地方報紙的改良勢在必行。然而,1935年受美國經濟危機的影響,中國整體的經濟并不景氣,地方經濟的發(fā)展也可能難以推動地方報業(yè)的改良,所以在此背景下內地地方報紙的改良更加舉步維艱。
國際新聞,無論是在大報、小型報紙還是地方報紙的編輯中都愈加受到重視,這與當時的政治經濟形勢密切相關。國際新聞在公眾的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公眾迫切需要了解當前的國際形勢,比如日本侵華是否會逐步擴大、國際社會對日本侵華是什么態(tài)度等。
中國報業(yè)欲實現(xiàn)國際化,在當時學習西方發(fā)達國家辦報經驗是一條便捷的途徑?!秷笳埂吠ㄟ^圖表展現(xiàn)了英國、法國、德國、蘇聯(lián)、美國、日本等國家銷量最高的報紙、創(chuàng)辦時間和創(chuàng)辦人的情況,還詳細分析了歐洲、美國和日本的報業(yè)發(fā)展情況。關于歐洲新聞事業(yè)發(fā)展,沈頌芳認為“歐洲三大民族之新聞事業(yè),多帶其民族色彩及民族心理,拉丁民族注重文藝,日耳曼注重科學,斯拉夫注重社會,盎格魯撒遜克注重商業(yè)”[19]。關于美洲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盛澄榮重點介紹了新聞怪杰黑斯脫(Hearst,今譯為赫斯特),從他的生平事跡到辦報經驗都有詳細的介紹,“現(xiàn)在美國有22家報館是屬于他的,另外辦12種雜志及數(shù)10家通信社,8家電影公司,每天有一千萬人讀他的報紙與刊物”[20]。關于日本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謝六逸對其報紙、通訊社的發(fā)展歷史也作了詳細的梳理,他認為“新聞經營的歷史,大別于個人經營時代、政治機關時代、股份公司經營時代,日本現(xiàn)在的新聞事業(yè),應屬于最后階段……日本新聞事業(yè)能有今日的發(fā)達,實為輸入轉輪印刷機并使之改良進步的原故”[21]。除此之外,《報展》還登載了其他國家新聞傳播的新形式,比如“最近有一個阿根廷發(fā)明家,發(fā)明了一種有聲新聞紙,在這種紙上有規(guī)則的點和線,此即是聲音的痕跡。把這種紙放在特制的發(fā)音機上,你便可以聽到它報告許可奇異的新聞”[22],“法國新聞電影院,多為各大報館主辦,取費僅有普通影院的五分之一。設在火車站附近,以便候車的乘客消磨時間”[23]。這些介紹和分析他國報紙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國內報人的視野,有利于推行報紙的國際化戰(zhàn)略。
實際上,20世紀30年代的報紙國際化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應對國際宣傳戰(zhàn)?!爱攪H宣傳戰(zhàn)到了最激烈的時候,在世界的區(qū)域中,我們永遠不會聽到真確的信息,同時在事實上,也永不會再有真理發(fā)現(xiàn),而國際危機也愈形尖貌化,隨時隨地都有發(fā)生沖突的可能性”[24],雖然中國無意卷入世界宣傳戰(zhàn),可面對這樣一個特殊的國際傳播環(huán)境,一味消極只會導致失去國際話語權,在世界輿論場中失聲。1928年的“濟南慘案”就是一個典型的反面例子,當時“我國缺乏電信無以宣傳,坐使日本倒置是非,抹煞事實,致遠處的西方各國,不明真相,未能邀得同情和援助”[25],因此主動應對國際宣傳戰(zhàn)非常重要。高明德認為應該從兩個部分入手,“一是實行統(tǒng)制新聞政策。對于國外傳入之消息,以及國內輸出之消息,均須由政府設專門機構檢查之,這里各國帶有色彩的宣傳品,不致任意傳入,同時國內之不純正消息,亦不能藉駐華的外國通訊機關,自由遞出,致?lián)p國譽。對于中國領土內所設之外國報紙,亦須受當局對本國報紙同樣之檢查,防止登載不確消息,淆亂世界聽聞。二是樹立國際宣傳機關。樹立大規(guī)模之有力宣傳機關,其經費可由國內各大報社集合供給,同時政府也應予以相當之便利及輔助。各國之京都及大商埠,應設立該宣傳機關之支部,可取用留學生中富有新聞經術者章理之,并探取各國新聞,供給中國報紙?!盵26]這些政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對新聞的管制,但是在應對國際宣傳戰(zhàn)上有一定的進步意義。
民國報業(yè)在小型化、地方化和國際化發(fā)展道路上并非一帆風順,而是受限于政治經濟局勢和新聞人才,其中重要阻力是與新聞業(yè)相關的法令章程逐步嚴苛化?!秷笳埂犯戒洸糠挚橇舜罅坑嘘P新聞的法令章程,包括了《出版法》(1930 年)、《取締不良小報暫行辦法》(1933年)、《宣傳品審查標準》(1932 年)、《新聞電報規(guī)則》(1934年)、《交通部對于航空載報減收資費之規(guī)定》(1933年)、《新聞電報延遲到達退費辦法》(1935年)等十幾種專門針對新聞事業(yè)的法律規(guī)定。這些法律法規(guī)使民國新聞事業(yè)做到了有法可依,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例如,1932年出臺的 《宣傳品審查標準》中將宣傳分為恰當?shù)摹⒅囌`的、反動的三類,認為封建迷信宣傳是謬誤的宣傳,這就有利于推動社會的科學化進程;標準中還反對分裂民族的宣傳,對維護民族團結也具有重要的進步意義。最值得關注的是《中央對于報紙不得登載侮辱女性文字之規(guī)定》:“國內各地報紙,每有侮辱或謾罵女性一類文字或新聞之登載,察其內容雖非全無根據(jù),但類多徒知消極的暴露女性弱點,而鮮有積極的指導婦運正軌,致其結果,非獨有損全體婦女之令譽,仰且妨害整個社會之風化等情,已轉告各省禁報紙登載此種侮辱女性文字。”[27]這條法令體現(xiàn)了民國時期女性地位的提高,官方用法規(guī)的形式保障了女性的尊嚴,具有一定的進步作用。另外 《交通部對于航空載報減少資費之規(guī)定》,也有益于降低新聞生產的成本,促進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
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國民黨對新聞事業(yè)的嚴格管控,某些法規(guī)過于嚴苛,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新聞自由,阻礙了報業(yè)小型化、地方化和國際化的發(fā)展路徑。以1932年出臺的《宣傳品審查標準》為例,“(一)恰當?shù)男麄魇顷U揚總理遺教者,闡揚本黨主義者,闡揚本黨政策綱領者,闡揚本黨決議案者,闡揚一切經中央決定之黨務政治策略者。(二)謬誤的宣傳是曲解、誤解本黨主義綱領政策及決議者,思想怪癖或提倡迷信足以影響社會者,記載失實足以淆惑觀聽者,對法律認可之宗教,非從事學理探討從事詆毀者。(三)反動的宣傳是為其他國家宣傳,危害中華民國者;宣傳共產主義及鼓動階級斗爭者;宣傳無政府主義、國家主義及其他主義,而有危害黨國之言論者;對本黨主義、綱領、政策及決議,惡意詆毀者;對本黨及政府之設施,惡意詆毀者;挑撥離間,分化本黨危害統(tǒng)一者;誣蔑中央,妄造謠言,淆亂人心者;挑撥離間及分化國族間各部分者”[28]。這個法規(guī),將國民黨的利益置于首位,反對一切其他主義,企圖用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統(tǒng)一所有的輿論,實現(xiàn)國民黨的文化管控?!秷笳埂飞峡堑氖?930年出臺的 《出版法》,實際上1935年又出臺了修正版的 《出版法》,從總體上加大了對新聞報紙及雜志的處罰,對新聞事業(yè)的控制更為嚴苛,遭致新聞界的一致抵制。南京、上海新聞界的代表到國民黨中央黨部請愿,南京新聞學會致電全國新聞界要求全國新聞界共同抵制新的《出版法》的實施,最終以新聞界的暫時勝利告一段落。燕京大學新聞學系主任梁士純在談及新聞界的團結時說到,“最近各地報館及記者公會對于立法院所通過之出版法的一致抗議與請求”[29],這體現(xiàn)出中國報業(yè)開始摒棄過去各自為政、黨同伐異的積習,“各報之間,既無公會,且少聯(lián)絡,當時并有一種風氣,各報善于筆戰(zhàn),夸己之長,蹈人之短,所爭者乃極細而無意義之事”[30],這種團結精神也推動著中國新聞界的抗日救亡戰(zhàn)線的形成。
實際上,新聞出版法制化和嚴苛化是國民黨意圖加強文化控制的結果。1935年,中國共產黨的力量已經發(fā)展壯大,8月 1日 中共中央發(fā)表《為抗日救國告全國同胞書》,得到了大批愛國人士的支持。國民黨政府當時頒布了大量新聞出版法規(guī),這些嚴苛的法律法規(guī),不利于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的發(fā)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著民國報業(yè)在小型化、地方化和國際化路徑上的探索。
總的來說,追求報紙的小型化、地方化和國際化,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著民國報業(yè)的進步。梁士純將當時報業(yè)的幾個進步歸納如下:“辦報理念進步、記者職務高貴、記者生活改善和報界團結”[31]。第一,辦報的理念更加進步,辦報不再被看作一種無聊的事業(yè),不再被看作宣傳或者敲竹杠的工具,“在現(xiàn)在的中國來辦報,若是對于社會沒有一種特殊的貢獻是不會成功的,而是一種很愧心的事”[32],因此辦報更強調一種對公眾負責任的理念,體現(xiàn)在報紙的小型化、地方化和國際化上就是致力于為公眾提供更加優(yōu)質的信息服務。第二,記者的地位有所提升,記者不再被污名化為搬弄是非之人,新聞記者本身也感覺到自己職業(yè)的神圣從而有了一種責任意識。第三,報界行業(yè)內部也趨于團結,1933年國民黨中央通過了《修正新聞檢查法》,“杭州市新聞記者公會首先于1935年夏末發(fā)出通電,要求言論自由,力爭撤除新聞檢查制度,各地報社及新聞記者公會同聲抗議”[33],最后新聞檢查所得以撤銷,彰顯了民國新聞界的新覺醒與團結一致,而此次報展的順利舉行也是報界內部協(xié)作的結果。
盡管民國新聞業(yè)取得了這些進步,報業(yè)仍需要不懈改革以進一步實現(xiàn)報紙的小型化、地方化和國際化。民國人心中理想型的報紙就是要“大眾化、簡單化、科學化和國產化。用自造的紙張油墨,印出內容精彩、字字可讀的新聞,以最低廉的報價,最恰當?shù)钠?,最美觀的印刷,最迅速的傳送,給最多數(shù)的大眾”[34]。實現(xiàn)這樣一個目標,需要報業(yè)自身的努力,離不開人力物力的支持。首先,需要健全報人的素養(yǎng),“報人品性應竭力使其耿介端莊;報人學識,宜盡力使之充實宏博;報人生活,須努力使能強毅向上”[35],造就這樣素養(yǎng)的報人需要依靠學院式教育而非傳統(tǒng)的報館學徒式訓練。其次,報業(yè)的經營要合理化,各種報紙都有其發(fā)展的空間,報紙作為一種商業(yè)形式,它的小型化、地方化和國際化實際上都是一種經營策略,正是由于經濟形勢的不景氣,才迫使中國報業(yè)向內向外不斷尋找出路以實現(xiàn)更大的利潤。最后,組織上的學術化,上?!缎〕繄蟆返挠浾咭μK鳳先生說:“中國新聞事業(yè)進展甚遲的原因,在于一般從事于報業(yè)的僅把新聞記者的生涯當作一種勞苦的職業(yè),而不能有自發(fā)的興趣和熱情”[36],因此杜紹文建議“須另設一規(guī)模宏大內容豐富的參放部,包括圖書館照相所研究室等”,這樣記者便可以利用業(yè)余時間充電,提高自己的理論修養(yǎng),最終健全記者的素養(yǎng),更好地服務于公眾。
1935年世界報紙博覽會是“中國新聞史上的創(chuàng)舉”[37],是中國新聞史上輝煌的一頁。在1935年復旦大學報展之前,國際上僅有1928年德國“萬國新聞博覽會”,“當時南京政府剛建立不久,僅僅選派了少量幾份中國報刊參加展覽和兩個從事手工造紙的工人制作桑皮紙的手工制作表演,中國館展覽成效不佳”[38];這次展覽會并未充分展示中國報業(yè)的發(fā)展情況,也未能讓中國報人廣泛學習國外的辦報經驗。在國內,1931年戈公振在杭州舉辦過 “全國報展”,1935年杭州記者公會為慶祝反抗新聞檢查的成功在杭州又舉行了第二次 “全國報展”[39],這兩次報展的展品少、時間短、規(guī)模小,影響力也較小。在1935年復旦大學報展之后,1939年重慶中央政治學校新聞系舉辦了 “世界報紙雜志展覽會”,受戰(zhàn)時交通不暢影響,許多國外報紙展品未能及時送達,展會禮堂被日軍炸毀[40],展覽會的效果可想而知。因此,1935年復旦大學的世界報紙博覽會是民國時期規(guī)模最大、影響力最廣的一次報展,它的紀念刊物《報展》也對研究民國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有著重要意義。
《報展》中對中國報業(yè)發(fā)展路徑的探索——小型化、地方化和國際化,本質上就是應對受眾日益增長的信息需求和國際輿論話語權的問題,對中國報業(yè)的發(fā)展具有承前啟后的意義。具體而言,報紙的小型化、地方化和國際化目標,一方面更大程度地滿足了公眾更快獲取多種新聞的要求,促進了公民意識和媒介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另一方面則是提升了媒體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公信力,最終實現(xiàn)更多的盈利。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傳統(tǒng)媒體的受眾正逐步流失,報業(yè)危機彌漫全球,但1935年的報業(yè)發(fā)展之路仍舊具有借鑒意義。誠如前文成舍我所談到的那樣,大眾傳播變?yōu)椤罢ァ?,滿足小部分受眾的興趣就有可能獲得盈利空間。盡管未來可能會出現(xiàn)各種新新聞形式,但是歸根到底還是要解決如何滿足不同受眾的差異化需求問題。
[1]方漢奇 李矗:《中國新聞學之最》,新華出版社,2005年,第 335頁
[2]仇培之:《舉辦報展之意義及今后之愿望》,《報展》,1936 年,第 5~7 頁
[3][40]謝國明:《我國有過兩次世界報紙展覽會》,《新聞大學》1984年第 2期,第 111~112頁
[4]汪伯奇:《世界報紙展覽感言》,《報展》,1936年,第 3~4 頁
[5]謝六逸:《發(fā)刊詞》,《報展》,1936 年,第 1 頁
[6][7][38]轉引自蔣金戈:《五十年前的一次世界報展》,《新聞大學》1988年第3期,第42~43頁
[8][9] 李家祿:《談談小型報》,《報展》,1936 年,第 131~132頁
[10][11]吳秋塵:《小型報》,《報展》,1936 年,第55~57頁
[12][13]成舍我:《三種報紙的出路》,《報展》,1936年,第 45~53頁
[14][17][18]邢頌文:《地方報紙國際新聞編輯的商榷》,《報展》,1936 年,第 39~42 頁
[15][16]陳康和:《改善地方報紙的商榷》,《報展》,1936 年,第 35~38 頁
[19]沈頌芳:《歐洲新聞事業(yè)觀感》,《報展》,1936年,第 62~63 頁
[20]盛澄榮:《美洲新聞怪杰黑斯脫》,《報展》,1936年,第 139~142頁
[21]謝六逸:《日本的新聞事業(yè)》,《報展》,1936年,第 67~75 頁
[22]佚名:《有聲新聞紙》,《報展》,1936 年,第 115 頁
[23]佚名:《法國新聞電影院》,《報展》,1936年,第82頁
[24][25][26]高明德:《怎樣應付國際宣傳戰(zhàn)》,《報展》,1936 年,第 43~44 頁
[27]《中央對于報紙不得登載侮辱女性文字之規(guī)定》,《報展》,1936 年,第 276 頁
[28]《宣傳品審查標準》,《報展》,1936 年,第264~265頁
[29][31][32]梁士純:《中國報業(yè)的幾個好現(xiàn)象》,《報展》,1936 年,第 64~66 頁
[30]戈公振:《中國報學史》,三聯(lián)書店,1955年,第103頁
[33][39]鐘韻玉 樊迪民:《記者節(jié)和全國報展》,《新聞與傳播研究》1983年第4期,第183~186頁
[34][35][36]杜紹文:《我國報業(yè)的新路》,《報展》,1936年,第 125~128頁
[37]陳桂蘭:《復旦新聞館天下記者家——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創(chuàng)辦70年成就斐然》,《新聞愛好者月刊》1999年第11期,第48頁
[38]蔣金戈:《五十年前的一次世界報展》,《新聞大學》1988年第3期,第 42~43頁
Development and Information Requirements of Newspapering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1912~1949)
He Mingmi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World Expo”,held by Fudan University in 1935,this paper finds that the collected articles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Chinese newspaper industry.Rooting in the local development and looking forward to the international situation,this paper mainly explored three development approaches of Chinese newspapers:miniaturization,loc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These reforms meet the public's growing information needs at a certain extent and refle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ituation,which are of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modern Chinese newspaper industry.
the world newspaper fair,newspapering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news communication
山東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山東濟南 250100
*該標題為《重慶社會科學》編輯部改定標題,作者原標題為《從〈報展〉看民國報業(yè)發(fā)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