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賀禎
摘要:柏拉圖“愛”的理念看似被世人廣泛普遍接受和解讀,但更多的并非真正的理解。很多人認為“柏拉圖式戀愛”或者“柏拉圖式的愛欲”是柏拉圖的“愛”的思想。本文通過柏拉圖的《會飲篇》試圖進一步探尋柏拉圖真正的“愛”的思想。
關鍵詞:愛;愛若;柏拉圖
《會飲篇》以愛為主題。泰勒作如此評價:“《會飲篇》也許是柏拉圖作為一個戲劇藝術家所有成就中最富有才華的作品;或許正是由于這個理由,它比他的任何別的著作更加被曲解?!边@篇對話幾乎集中了在那個時代的所有重要人物,是對愛的大規(guī)模的集體述說,是這些崇尚邏各斯的理性心靈第一次對非理性破例。這次破例是如此的豪邁,又彌足珍貴,鑄成了柏拉圖的“愛”思想的核心。本文對于柏拉圖的“愛”的思想的探討則依據此篇對話進一步深入研究。
一、“愛”的闡述
“愛”被普遍的運用,然而卻成了生活中最難懂、最易引起誤解的詞?!盎?,愛也”、“愛施者,仁之至也”等說法只是描述某人對于某人或物的喜愛之情,只是主觀意義上的情感需求并沒有涉及到愛的本身。而英文中一般會把愛用love或者desire(欲望)。對于欲望的意思還是比較清晰明了,但是love則含義較多,大致分熱愛、慈愛及性愛等幾種意思。
究竟什么是愛呢?愛其實是一種涌動的力量,根據愛的原發(fā)性看,一定是源于某種能夠流動的東西,就如前蘇格拉底時代的哲學家主張的“流射說”一樣,一定與某種力量有關,如果流射過來的東西我能接收,則意味著我有“空”的前提。世間的“空”即“某種空虛”, 也就是某種需要補充的缺乏。
二、對話中關于“愛”的幾種觀點
斐卓對“愛”贊頌的前提是愛若的存在,它是一個偉大的神,為人類和諸神所敬仰。是一個古老的神,是人類幸福的來源。斐卓似乎暗示著有愛就可以戰(zhàn)勝一切,如一位怯懦的人也會因為愛神的鼓舞變成一位英雄可以做出英勇無畏的事情。在斐卓看來,愛即是情人之愛,這種愛可以超越生死,是親情都無法比擬的,這一切都是愛神賦予給人類的,它也是最能導致品德和幸福的。
包薩尼亞則不認同斐卓對于愛若的禮贊,認為斐卓沒將愛分類,愛的定義也很模糊。他則把愛分為 “屬天的愛若”和“屬民的愛若”認為其行為本身不存在美與丑,兩者界限僅僅在于行事與做事的方式。對于愛也做了界定,認為真正的愛是純粹的不因外在的勢力、名位和金錢而改變。如何達到呢?愛的獲得需要兩種途徑:一是兩者之間有純粹的愛情;另一種是在學問道德方面的長進。
鄂呂克錫馬柯作為來自醫(yī)學世家的傳人,職業(yè)特征充分地表現在他對愛的理解中:萬事萬物都有愛,即都有渴望;醫(yī)學是研究愛,是如何培養(yǎng)如何排泄的知識,醫(yī)生能分別出身體上美好的愛和惡劣的愛;好的醫(yī)生要善于促成愛轉變,以好的愛代替惡劣的愛續(xù)而引起身體里潛伏的愛,消除身體里不實際的愛,使身體里的愛趨向美好。鄂呂克錫馬柯繼承包薩尼亞關于世俗愛和神圣的愛的區(qū)分,但是從醫(yī)學角度做了很多養(yǎng)生法的添補,并強調了畢達哥拉斯派關于數的和諧比例等觀點。
阿里斯多潘則以戲劇家的身份贊頌愛神,他把人分為三種性別:“雙雄性”、“雙雌性”和“雄雌同體”,認為由于自然的自足者強大到觸犯了宙斯,而被劈成兩半?!皭邸本褪菑倪@一劈展開,“劈成兩半”則意味著對整體的破壞,使人由于缺乏而渴望另一半,渴求圓滿的狀態(tài),修復人的自然情欲;愛者與被愛著一刻也不愿意分開,渴望和追求這種完整的狀態(tài)就是愛。
“渴望”的思想似乎是已經發(fā)言的四個人的共同觀點,愛來源于缺乏,而愛神似乎給予我們這種缺乏的補充,不管是物質欲望,性欲,還是德性的欲望都是體現這種缺乏。他們都在有用性、工具性上討論愛神,從沒有涉及愛本身,這使得阿伽通不樂意了。
阿伽通用華麗的辭藻贊美來說明愛神的本質和功能,他認為:愛神年輕,輕柔,體態(tài)柔軟,優(yōu)雅,氣色鮮美,與鮮花為伴;愛神在德性上,即不傷害,也不被傷害,遠離暴力;它正義,明智,勇敢和智慧,還有無窮的詩樂創(chuàng)造力。
經歷了那么長的前奏之后,似乎已經到了該峰回路轉的時刻了。從斐德羅到阿伽通,他們越發(fā)剝離了肉體和性愛特征,而逐漸走向對美德的渴望.
三、柏拉圖關于“愛”的思想
蘇格拉底轉述了一段他和第俄提瑪的對話,在談論中,第俄提瑪的“愛”的觀點,是從值得愛開始,愛一切美好得東西,這種愛一定要伴隨著一種智性活動在其中,要有明智。不明事理的人不清楚該愛什么和不該愛什么,盡管明智僅僅是介乎不明事理和洞見之間,但至少有明智相伴,在愛的選擇上能把握住方向和航向。如此,明智的人就一定會愛智慧,愛哲學,似乎只有愛哲學才能把人們引向洞見。
在柏拉圖看來,只有哲思的生活才能善于運用兩種“看”,一種是肉眼的看,知道什么該看和不該看,另一種是 “思”來把握索愛的本質和愛的對象,最終通過純粹觀念的引導,得見最美最善的愛對象,那就是“善”本身。柏拉圖希望人們像虔誠的教徒一樣忠貞的追求著至善理想,在這個過程中,要不斷擺脫金錢、物質、肉體的束縛,超越自己的欲望,凈化靈魂,才能成為至善至美。
不難看出,柏拉圖對于上述觀點進行整合,在此基礎上構建了愛的大框架。在他看來,“愛”是從低等的世俗觀念升華到至善至美的層面。
參考文獻:
[1]柏拉圖.會飲篇[M].王太慶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2]A.E.泰勒.柏拉圖-生平及其著作[M].謝隨知等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1.
[3]王曉朝.柏拉圖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