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崖
(杭州師范大學(xué) 美術(shù)學(xué)院,浙江 杭州 311121)
?
“泥金彩漆”史實辨析
江 崖
(杭州師范大學(xué) 美術(shù)學(xué)院,浙江 杭州 311121)
寧波“泥金彩漆”自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申報工作開展以來,相關(guān)的文獻越來越多,對傳播“泥金彩漆”文化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但其中有些觀點值得商榷,故就泥金彩漆“明宣德年間聞名中外”的歷史,“沉花”“平花”“浮花”三大工藝分類的學(xué)說,以及2009年日本奈良寧波特展上的長命富貴黑漆箱“將寧波泥金彩漆歷史往前推了數(shù)百年”等說法展開討論。
泥金彩漆;描金漆器;工藝
“泥金彩漆”是寧波地區(qū)具有傳統(tǒng)特色的著名手工藝,集髹漆、堆塑、金飾等手工技藝于一體,它與朱金木雕、金銀彩繡和骨木鑲嵌一起被合稱為寧波的“三金一嵌”,也是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項目之一。從現(xiàn)存的實物看,寧波“泥金彩漆”自清代至民國時期,運用最為廣泛,品種也很豐富,從寺廟中莊嚴的佛像、匾額、柱子等裝飾,到民間的眠床、櫥柜、飯桶、提桶、果盒、燭臺等生活用品,都能見到“堆泥、貼金、漆彩”的工藝表現(xiàn)。它隆起的浮雕花紋,華麗的朱地、金飾、彩漆,與朱金木雕相得益彰,演繹了古越大地上“十里紅妝”婚嫁風(fēng)俗的富麗喜氣。
“泥金彩漆”自2006年列入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項目以來,其發(fā)展歷史的溯源,工藝及實物的介紹等引起各界的關(guān)注,相關(guān)的文獻也越來越多。在對其理論體系梳理的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其中一些觀點值得商榷。
(一)《浙江通志》中沒有宣德年間“泥金彩漆”的記載
關(guān)于“泥金彩漆”名稱的最早文獻記載,許多著述*參見范佩玲《十里紅妝:浙東地區(qū)民間嫁妝器物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年,第22頁、第200頁;趙福蓮《寧海泥金彩漆口述史》,北京:時代出版?zhèn)髅焦煞萦邢薰荆?015年,第11頁;萬劍《寧波泥金彩漆工藝及其開發(fā)保護研究》,杭州:浙江大學(xué)出版社,2016年,第7頁。中都引用“大明宣德年間,寧波泥金彩漆、描金漆器聞名中外”的記載,說是出自清雍正《浙江通志》。然而,在清雍正朝版的《浙江通志》中,僅“物產(chǎn)”欄目中有關(guān)于漆器的記載,“嘉靖《寧波府志》:寧波出描金漆器”,后有編者按:“寧郡切近海洋,自設(shè)立海關(guān)以來,外洋諸貨畢集,居民遂模仿為之,如漆器之類,雖不及洋制,而民間也資之以為利?!盵1]這些文字說明,寧波物產(chǎn)是描金漆器,且是模仿“外洋”的。而在同頁的上方,有一段關(guān)于假倭扇的文字記載:“假倭扇《七修類稿》:寧波人造泥金,彩漆縹霞。宣德間,遣人至彼傳其法?!盵1]這里出現(xiàn)“泥金”、“彩漆”和“宣德間”等詞語。在《浙江通志》中,我們可以看到“描金漆器”作為寧波的地方物產(chǎn)被提及,“泥金”、“彩漆”和“縹霞”則作為扇面的一種工藝表現(xiàn)手法被提及,但并無“泥金彩漆”作為一種工藝品種的記敘。
泥金,首先是金的一種材料形式,在黃成的《髹飾錄·利用第一》中,將“金”分為“泥、屑、麩、薄、片、線”,指出漆器用的金,分為泥金、屑金、麩金、薄金、片金、線金等[2]4。其次,泥金是指描金工藝,《髹飾錄·描飾第六》中稱:“描金,一名泥金畫漆,即純金花文也?!盵2]60清代黃遵憲的《日本國志》中記載:“其碎金作泥如繁星點者,為泥金?!盵3]由此可見,明宣德年間楊勛之父到日本學(xué)習(xí)并引起寧波人仿效的“泥金畫漆法”[4],是一種描金工藝,即日本的蒔繪,馮佐哲的《中日文化交流史話》書中也將日本蒔繪稱為泥金漆[5]。此外,王世襄在《髹飾錄解說》中對近代“泥金”一詞的概念還作了三種補充解釋*前兩種解釋是:“(一)研得極細的金粉,是繪畫和漆工所用的一種材料。(二)泥金的研制,也叫泥金,將‘泥’當作動詞用。”見王世襄《髹飾錄解說》,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3年,第4頁。,第三種解釋是“器物上的全面敷金,就像現(xiàn)在紙店所賣的全金扇面”,指的是福州地區(qū)沈氏漆器的“薄料”*“薄料”技法據(jù)稱是福州脫胎漆器創(chuàng)始人沈紹安的第五代傳人沈正鎬、沈正恂兄弟發(fā)明的,把金箔或銀箔研成粉末與少量漆調(diào)制成泥湖狀,或加入少量色漆,拍敷到漆面后制成的光澤漫射的、厚重的各種金銀彩漆。工藝,是一種不同于描金工藝的泥金漆繪技法。
因此可以推斷出,泥金在宣德年間是指用金泥進行的繪制,這也符合《浙江通志》中關(guān)于寧波物產(chǎn)“描金漆器”的記載,因此以“堆泥、貼金、漆彩”為特征的“泥金彩漆”,在宣德年間就聞名中外的說法不屬實,也無從考證。
(二)記載“泥金彩漆”漆器的最早出版物
現(xiàn)查閱到的文獻史料,最早出現(xiàn)“泥金彩漆”名詞概念的正式出版物,可能是1995年10月中華書局出版的余福海主編的《寧波市志》,其中“輕工業(yè)·工藝制品·漆器”卷中記載:“1960年起,市工藝美術(shù)研究所、工藝美術(shù)實驗廠(今市工藝美術(shù)廠)生產(chǎn)泥金彩漆工藝品?!盵6]
比《寧波市志》更早的記載,是出自一本1961年12月由寧波市科學(xué)技術(shù)委員會編印的內(nèi)部資料《寧波著名工藝品》,前言部分注明是由“市手工業(yè)局、工藝美術(shù)研究所、古物陳列所、有關(guān)廠、社等單位共同參加”編寫,故雖非正式出版物,但可信度高,具有一定的歷史價值,從中可以看出寧波市工藝品在那個年代的品種類型及其概貌?!秾幉ㄖに嚻贰饭?0多頁,記錄了1961年期間寧波21個著名工藝品,其中“泥金彩漆”和“描金漆器”是被作為兩種工藝品分別介紹的?!澳嘟鸩善帷?“泥金采漆”應(yīng)為“泥金彩漆”,“采”字為新中國成立初期文字不規(guī)范所致。位列第四,“描金漆器”位列第五,還有“骨木鑲嵌”“寧波刺繡”等?!爸旖鹉镜瘛鄙胁辉诹?。從書中的目錄可以看出,現(xiàn)在寧波著名的“三金一嵌”,至少在1961年還未曾被提及。
上述資料可以看出,正式出現(xiàn)“泥金彩漆”這個名詞的文字記載是1961年的《寧波著名工藝品》,此前,寧波漆器通常被記載為寧波“描金漆器”。
(三)“泥金彩漆”名詞的由來
關(guān)于“泥金彩漆”名詞的由來,在2010年6月24日中國寧波網(wǎng)發(fā)布的一篇李廣華撰寫的《著名書家曹厚德·多觸角下的藝術(shù)人生》提到:“曹厚德主持和挖掘整理出傳統(tǒng)工藝50余項,許多工藝的命名都是他親自確定的,像朱金木雕、泥金彩漆、骨木鑲嵌、金銀彩繡等,名稱均定為四個字,易記便傳。”[7]為確定史實,筆者專程拜訪曹厚德先生,就取名的問題他當即給予肯定的答復(fù)。曹厚德在寧波是一位為人平易厚道,通識多個藝術(shù)領(lǐng)域的著名藝術(shù)家,2015年當選為首屆寧波中華文化十大人物之一。他的親口確認,加上文字的記載,可以基本證明“泥金彩漆”名稱的源頭。
在有關(guān)“泥金彩漆”的一些文獻中,將“泥金彩漆”工藝分為“沉花”“平花”“浮花”三大類介紹。*參見章亞萍《寧波泥金彩漆》,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15年,第6頁;萬劍《寧波泥金彩漆工藝及其開發(fā)保護研究》,杭州:浙江大學(xué)出版社,2016年,第56頁;趙福蓮《寧海泥金彩漆口述史》,北京:時代出版?zhèn)髅焦煞萦邢薰荆?015年,第11頁。其中,“沉花”,又稱暗花,即在漆器表面描金或繪彩后,均勻薄罩一層透明大漆的工藝?!捌交ā?,即在漆器表面直接描金畫彩,畫面基本沒有高度?!案』ā保丛谄崞鞅砻嬗闷崮喽迅咚苄?,紋樣高高地浮于器物表面。
然而在《寧波著名工藝品》中,將“描金漆器”工藝分為“沉花”“平花”“浮花”三種形式,其中“沉花”和“平花”工藝的介紹與現(xiàn)代“泥金彩漆”工藝介紹相同。而“浮花”工藝介紹為“在漆器上的印錦,堆漆上彩,填形或金銀薄片粘貼于漆器上等”*見《寧波著名工藝品》,寧波市科學(xué)技術(shù)委員會編印,1961年,第10頁。。關(guān)于“泥金彩漆”工藝的介紹為“它是用生漆在各種木制坯件上,堆塑成立體人物、山水、花卉、鳥獸以及各種圖案浮雕,上貼金銀箔,并以朱砂、藤黃、藍錠、螺鈿、鏡片等裝飾。色澤鮮艷、光彩奪目,極盡富麗堂皇之能事”。*見《寧波著名工藝品》,寧波市科學(xué)技術(shù)委員會編印,1961年,第8頁。這里的“泥金彩漆”工藝沒有“浮花”概念,造型特征與現(xiàn)在的“泥金彩漆”的“浮花”概念一致。
那么,關(guān)于“泥金彩漆”工藝的介紹中,何時開始包含“沉花”“平花”“浮花”三類工藝呢?目前,筆者能查閱到2007年發(fā)表的《寧波傳統(tǒng)工藝漆器“泥金彩漆”》*《寧波傳統(tǒng)工藝漆器“泥金彩漆”》,見《寧波傳統(tǒng)工藝美術(shù)三金一嵌高峰論壇論文集》,2007年11月,第21頁。一文。文中作者將“描金漆器”三大工藝與“泥金彩漆”概念合為一談,使“泥金彩漆”在除“浮花”外的原有工藝基礎(chǔ)上額外增加了屬于“描金漆器”的“沉花”和“平花”兩大類。自此之后,該觀點被引用與傳播。
實際上,無論是寧波當?shù)厝藢Α澳嘟鸩势帷钡恼J知,還是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項目對該項工藝的認定,都是將堆塑成型、貼金彩繪的這種“浮花”工藝視為主要特征,稱之為“泥金彩漆”漆器,而具有“沉花”“平花”工藝的描金漆器,全國各地均有,現(xiàn)在的寧波并不具備太多特色。因此,“泥金彩漆”的定義,若能“回歸”至1961年《寧波著名工藝品》書中所敘,似乎更為合理。
長命富貴黑漆箱自2009年8月《寧波晚報》一篇題為《一展品將寧波泥金彩漆歷史往前推了數(shù)百年》[8]的報道之后,在一些介紹“泥金彩漆”的資料中被確認為是出自寧波的南宋“泥金彩漆”實物。長命富貴黑漆箱現(xiàn)珍藏于日本神奈川·鶴崗八幡宮,該漆箱是一個接近正方形的有蓋印漆箱,箱長19.5厘米,寬19.7厘米,高12厘米,箱底是以竹編為胎。這個漆箱是于2009年8月日本奈良舉辦的“圣地寧波——日本佛教1300年的源流”特展中展出的。該展覽由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讀賣新聞社、NHK奈良放送局合辦,浙江省文物局、上海博物館和寧波市人民政府等協(xié)辦,是日本首次舉辦以寧波古代佛教文物為內(nèi)容的專題展。
然而,根據(jù)對長命富貴黑漆箱銘文和圖片呈現(xiàn)的工藝分析,筆者認為它并不一定是出自寧波地區(qū),也非“泥金彩漆”實物。
(一)銘文說明該漆箱并非出自南宋時期寧波地區(qū)
奈良的此次特展展出了浙江省博物館、奈良國立博物館及日本各地等收藏的珍貴文物展品179件。這些展品的時間跨度從唐代一直到明代。據(jù)說展覽物件全部帶有寧波“印記”,或是歷史上由寧波工匠制作,或是經(jīng)由寧波輸出到日本。在長命富貴黑漆箱的箱底,有銘文落款,年代為“金明昌元年”。金明昌元年為公元1190年,是金章宗完顏璟(1168—1208)的第一個年號,也是南宋光宗紹熙元年。1190年我國處于金朝與南宋并存時期,該漆箱朱漆銘文寫著“贈予日本番僧榮西禪師,金明昌元年侍郎周宏”,應(yīng)是侍郎周宏以金人的身份饋贈給日本榮西禪師的禮物。而明州此時屬于南宋,一位金朝侍郎將南宋漆箱贈送異邦友人,可能性不大。所以,長命富貴黑漆箱是否出自寧波工匠之手,以及是否經(jīng)寧波輸出到日本,值得商榷,有待考證。
(二)長命富貴黑漆箱并非“泥金彩漆”工藝制作
長命富貴黑漆箱與“泥金彩漆”,尤其是“堆泥”工藝還是有著本質(zhì)差異的。這表現(xiàn)在“泥金彩漆”是在制好的器物底上用漆泥塑造紋飾,向上堆起堆高造型,而長命富貴黑漆箱是在漆灰制好的厚實底子上,向下刻灰雕琢紋飾。
長命富貴黑漆箱分為箱蓋和箱體兩個部分,通體滿飾裝飾紋樣。蓋子頂面是一個九宮格,“長命富貴”四字和我國傳統(tǒng)八寶紋樣中的四寶依次分飾其中,蓋子側(cè)面為菊花折枝紋樣和靈芝植物紋樣,箱身四壁裝飾有神獸及植物云氣紋樣。這些紋樣呈淺浮雕狀態(tài)高于底面,從裝飾的局部細節(jié)中可以看出有許多刀刻的痕跡。如箱蓋側(cè)面的靈芝紋樣和箱體的神獸植物紋樣,高于底面的表面平整,邊緣銳利。箱蓋菊花紋樣和盒體云氣紋樣的露底部分,能看到明顯的線條排列的刻灰刀痕。九宮格紋樣底面的刻灰線條明顯呈網(wǎng)狀交叉。箱蓋的菊花紋樣表面處理不似其他紋樣那般平整,而是略有高低起伏,像是經(jīng)過雕琢的,但是紋樣邊緣垂直的截面,仍然傳遞出刀刻的信息。這些細節(jié)表明,該漆箱不是用漆泥向上堆疊塑型的“泥金彩漆”,而是向下雕刻的具有刻灰裝飾工藝特征的漆器,即首先在整個器物表面制作了一層厚厚的漆灰地,然后黑漆涂面,再將菊花、神獸及植物等紋樣向下雕刻出來。當然,有些地方也可能先刻灰再涂飾黑漆。另外,長命富貴黑漆箱的裝飾風(fēng)格非常像盛行北宋的白釉黑彩磁州窯裝飾藝術(shù)。磁州窯是我國古代北方最大的一個民窯,窯址在今河北邯鄲磁縣一帶,創(chuàng)燒于北宋中期,并達到鼎盛。這也許可說明,長命富貴黑漆箱的生產(chǎn)地會在北方金國。
“堆泥、貼金、漆彩”是認定泥金彩漆工藝的主要特征,其中“堆泥”用的“泥”是該工藝的核心技術(shù),通常是用青子泥、熟桐油、大殼粉、生漆、氧化鐵紅等一些材料混合,反復(fù)敲打而成,本地人土話稱之為“拷泥”。這種“拷泥”工藝曾經(jīng)是浙東地區(qū),乃至東南沿海地區(qū)被廣泛運用的一種民間工藝,20世紀60年代寧波地區(qū)對這種工藝進行研發(fā)和拓展,起名為“泥金彩漆”,獲得“廣交會”訂單,成為當時寧波出口換匯的主要工藝品之一,影響甚大。20世紀90年代,隨著寧波工藝美術(shù)廠的轉(zhuǎn)制,“泥金彩漆”失去了正規(guī)生產(chǎn)廠家,幾乎不見于市。隨著國家對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工作的展開,“泥金彩漆”的傳承再次得到重視。
目前,在許多關(guān)于“泥金彩漆”的出版物中,寧波“泥金彩漆”與“寧波漆器”已被作為同一概念在解讀,原本以“浮花”工藝為特色的寧波“泥金彩漆”涵蓋了歷史上寧波“描金漆器”的概念,成為當今寧波地方物產(chǎn)的唯一漆器,走上了被談?wù)摵完P(guān)注的歷史舞臺。
[1] 浙江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浙江通志[M].北京:中華書局,2001:2394.
[2] 王世襄.髹飾錄解說[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13.
[3] 黃遵憲.日本國志[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1001.
[4] 陳霆.兩山墨談[M].臺北京:新文豐出版公司,1984:155.
[5] 馮佐哲.中日文化交流史話[M].北京: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2011:131.
[6] 俞福海.寧波市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5:1102.
[7] 李廣華.多觸角下的藝術(shù)境界[J].人物,2010(9):71-75.
[8] 梅子滿,龔國榮.一展品將寧波泥金彩漆歷史往前推了數(shù)百年[N].寧波晚報,2009-08-13.
Clarification on Some of the Facts on "CLPWGCD"
JIANG Ya
(College of Arts, Ha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Hangzhou,Zhejiang 311121)
Since the beginning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pplication work for Ningbo "Colorful Laquer Painted Ware with Gold-coated Clay Decorations", more and more relevent literature has appeared, which plays an active promoting role in spreading the culture of "CLPWGCD". However there is still some room for further clarification on the views from some of this literature. This research effort aims at putting forward my points of view on some of the "CLPWGCD" facts. For example, the historical fact that "CLPWGCD" was well-known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e period of Xuande emperor, Ming dynasty; the doctrine of the three technological classifications of "Pattern under Transparent Paint", "Planar Pattern" and "Embossment Pattern"; and the conclusion made in a newspaper report that "the history of Ningbo "CLPWGCD" could be traced back for several hundred years" and on the emergence of the black laquer case named Longevity with Wealth and Honor at the special exhibition for Ningbo Products in Japanese Nara in 2009, etc.
CLPWGCD; Lacquer with Gold-Coated Pattern; Technology
J527
A
2095-0012(2017)04-0023-04
(責任編輯:劉 晨)
2016-11-23
萬竹青(1983—),女,江蘇連云港人,華東師范大學(xué)美術(shù)學(xué)系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美術(shù)教育史、美術(shù)課程與教學(xué)論研究;王昌景(1966—),男,江蘇徐州人,南京師范大學(xué)美術(shù)學(xué)院副教授,碩士生導(dǎo)師,主要從事美術(shù)教育與油畫創(chuàng)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