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現梅
初識張齊華老師,是在2016年牟平舉行的“中華名師大講堂—全國小學數學名師魅力課堂與教學風格展示活動”中。當時張老師執(zhí)教的“圓的認識”,令全場聽課老師時而掌聲雷動,時而陷入沉思。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張老師把這節(jié)課的數學思維推向縱深,課堂上特別注重讓學生去思考、去講為什么?真正體現了一名數學教師深厚的核心素養(yǎng)。比如:在講到半徑有多少條?讓學生去探索尋找理由;每條都相等嗎?讓學生去講為什么;直徑有多少條?每條都相等嗎?亦是如此。即使最簡單的知識,也蘊含了深刻的思想,這恰是很多老師身上所欠缺的。
出于好奇,我上網看了他所有的教學錄像,并訂閱了《審視課堂—張齊華與小學數學文化》這本書。這本書總共分三個模塊:課堂打磨篇、理念探索篇和記憶解讀篇。原來今天聽到的“圓的認識”已經是第5個版本。是什么樣的教育理念支撐著這樣一位教師一次次走向輝煌,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時間細細品味起這本書來。
最初的張老師認識到數學是一種文化,因此在第一次執(zhí)教“圓的認識”時他設計了一次極具文化味的數學課:從平靜水面上漾起的一圈圈漣漪、陽光下朵朵綻放的向日葵,到“長河落日圓”中夕陽西下的余暉,再到古老的陰陽太極圖等生活現象,都真實體現了大自然中蘊含著神奇的“圓”。不僅充分放大了圓所內涵的文化特性,更增添了數學課堂的一份厚重和美麗。這節(jié)課給聽課教師和評委老師一種別樣的感覺,大家一致認為這是一節(jié)“美麗的好課”。張老師也由此受到關注。在一片贊揚聲中張老師并沒有止步,而且陷入深深反思,數學課中應該給學生留下更厚重的東西,那就是數學思想、數學思維。教師應該設法引導學生超越對數學內容的外部形體美感的唯一關注,而致力于關注其內部的美與和諧,這才是數學課堂上對數學美的正確態(tài)度。帶著這個問題,他又進行了新一輪探索。在第二節(jié)“圓的認識”定下“三不”:(1)絕不出現任何聲音,這應該是一堂表面寂靜而內心熱烈的數學課;(2)絕不出現任何畫面,包括生活中最常見的圓,這應該是一堂素面朝天的數學課;(3)數學語言回歸純正的數學思辨,拒絕無病呻吟的抒情與感懷。這些元素促使張老師有了一次“華麗的轉身”。在外人看來,張老師成功了,但他并不滿足,一次次進行修改,一次次突破創(chuàng)新,才有了不同版本的經典。看到這些,我不禁對張老師這種執(zhí)著、癡迷進取的品質肅然起敬!
張老師認為,作為一名年輕的數學教師,當你無法超越別人時,你完全可以超越你自己,用你對數學課堂獨特理解與個性化演繹,成就屬于自己的精彩課堂。有時回到原點,回到兒童,回到數學和教育的源頭,也是一種超越,甚至是一種更具哲學意味的超越。從這個角度出發(fā),我們能夠真切地看到張老師一節(jié)“精、準、透、深”的“用方向和距離確定位置”、從統計的角度重新審視的“平均數”、課堂向深處挺進的“認識負數”、把握數學內容本質內涵的“分數的意義”……他能從生活中不斷捕捉到數學的素材,他能從兒子分巧克力的題材想到“分數的初步認識”問題的設計,還能從學生用圖畫形式表達負數的一個細節(jié)中獲得設計靈感……他經常告訴自己:衡量一節(jié)課好不好,不僅要看教師做了什么,更要看因為教師學生能做些什么。也就是說,學生在課堂上的發(fā)展狀態(tài)和發(fā)展程度是評價一節(jié)課的最重要指標。從今天的現狀看來,我們多數老師過多關注表面的東西,而忽略了數學課堂最本質的問題。
數學折射出的精確、抽象、公理化思維方式,務實求真的理性精神,不斷超越及自我否定的創(chuàng)新氣度以及簡潔、對稱、和諧、秩序等獨特美感的敏銳洞察等,卻是其他所有文化門類中所鮮有的。而這正是數學內涵更為豐富、廣遠的文化價值,也是我們的教學實踐在彰顯數學的工具價值之后,更需著力開掘的文化寶藏。如果說多年前關于“圓的認識”的“躊躇滿志”,作者還停留在用數學課堂外在的“豐富與充盈”來理解與展示數學文化,那么,峰回路轉的“軸對稱圖形”一課,已經將重點放在讓學生通過對話和思辨獲得知識的辯證思考,對思維全面性和深刻性的豐富體驗上,讓學生于無聲處獲得一種數學的真理感,數學思考的內在美。
在探索與實踐的道路上,只有起點,沒有終點,每個人永遠都只是在路上。因為,新的問題已經在不遠處向你招手。思想的改變是行動改變的前提。教師不要自己總當“導游”,而應該把“導游路線”設計的“天機”有意識地泄露給學生,使他們能體驗出“導游”是怎么當,從而自己也能盡早成為“導游”。學生成為導游的過程就是學生自主探索學習的過程,周邊的景致就是激發(fā)、誘導學生創(chuàng)造的力量,這種力量來源于設計的“天機”與景致的自然融合。學習不只是知識的積累,更是自我的完善與創(chuàng)造。只有教給學生會思考、會探索、會提問、會溝通、會合作、會交流的方法,學生的靈性才能得到舒展,智慧才會得到綻放!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