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延安
[摘 要]數學基本活動經驗是學生個人經驗中的組成部分,是學生學習數學、提高數學素養(yǎng)的重要基礎之一。教師要準確洞察,有機匹配,強化交融,借助遷移策略提升數學活動經驗的應用。
[關鍵詞]準確洞察;有機匹配;強化交融;遷移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08-0085-01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在落實“雙基”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兩基”——數學基本活動經驗與數學基本思想方法。其中的數學基本活動經驗是學生不可或缺的數學素養(yǎng),需要教師在深入把握、積極激發(fā)、準確引導幫助學生形成和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一、準確洞察,在緊扣聯(lián)系中鏈接原始經驗
學生所具備的知識基礎和經驗是課堂學習的起點,是實現新的學習目標的堅強后盾。因此,教師要分析學生的學習現狀與知識的掌握情況,在探尋遷移點的過程中,讓新的學習在已有知識和經驗中順利地發(fā)生,從而為學生主動建構全面的數學體系提供支撐。
如教學“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時,課前教師分析了學生對三角形知識的把握與理解的情況及學生能否借助拼小棒的方法自己動手拼出三角形,是否清楚在拼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什么。在分析了學生所具備的知識和經驗基礎后,教師再制定合理的教學方案。
教師對學生的原始經驗進行調查可以充分激活學生的經驗資源,為學生學習新的知識打開綠色通道。只有基于這樣細致的調研才能順應學生學習的需求,才能充分激活學生的原始經驗,有效地幫助學生完成新知識的梳理,形成新的數學活動經驗。
二、有機匹配,在精確探尋中定位原始經驗
教師對學生整體學習狀態(tài)的準確評估,是學生“正遷移”活動經驗的必要保障。學生的數學基本經驗一旦被激活,教師就要做到心中有數,從而為學生理順新知識鋪路,全面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益。
如教學“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時,學生對于“任意”一詞無法理解。為此,教師出示練習題:1.分別用4厘米、5厘米、6厘米的三條線段圍三角形;2.如果將其中最長的線段變成7厘米、9厘米或10厘米,能否圍出一個三角形,從中能發(fā)現什么;3.如果將最長的線段變成5厘米,或4厘米,或3厘米,你又有什么發(fā)現?教師通過增加及減少三角形中最長邊的長度,引導學生動手操作,使學生從中發(fā)現兩條短邊的和不能等于(9厘米)或小于(10厘米)第三邊。接著又讓學生動手操作,驗證這一發(fā)現,最終學生理解了三角形三條邊之間的關系。教師緊扣學生的活動經驗,引導學生對三角形三邊關系進行逐層的理解,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教師根據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適當地對教學內容做出調整:在學生對新知不理解時,及時降低學習的難度,采用攙扶的方式引領學生前行;在學生已掌握新知時,采用放手的方式讓其獨立思考,自主嘗試。只有教師選擇與學生活動經驗匹配的教學方式,才能發(fā)揮出教學應有的作用。
三、強化交融,在知識鏈接中重建數學經驗
數學活動經驗的積累,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教師應打破新舊知識間的壁壘,幫助學生建構新的知識體系。
如教學“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時,教師基于學生已經學過同分母分數加減法和通分,要求學生計算+,顯然之前學習的計算分數加減時分母是相同的,這次的分母不一樣。對于學生的這一發(fā)現,教師及時肯定并提出:“是不是可以想辦法使它們的分母相等呢?”“對,我們可以通分,使它們的分母相同?!毙碌闹R在學生的思維碰撞中迸發(fā),學生將原有的通分經驗和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經驗進行有效聯(lián)接,構建出新知識的輪廓。教師在必要時引導學生將原本形成的數學基本經驗進行擴展,幫助學生建立全新的知識體系,提升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
學生對原有經驗和知識的開發(fā)、提煉及重組,是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識與運用知識的體現,是獲得數學思想和創(chuàng)新意識的重要過程。因此,教師在數學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在原有數學活動經驗的基礎上掌握新知,為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奠定良好的基礎。
(責編 韋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