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實驗中學 王雪梅
古詩詞是我國上下五千年文明的文化的精粹,是世界上文學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古詩詞教學一直貫穿學生從小學到大學,乃至到人生盡頭的學習中,高中語文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要格外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古詩詞學習意識,教授學生在閱讀古詩詞的過程中,從各種文學角度感知古詩詞中作者飽滿的感情、高超的寫作藝術、豐富的詩詞意境等等。
高中語文 古詩詞教學
高中語文是學生在高中學習當中重要的三大主科之一,高中語文教材中有關古詩詞的教學內容多于以往的任何學生學習階段,因此,壓在高中語文教師的教授任務更加沉重。高中語文教師在進行古詩詞教學中對特定的古詩詞意境進行仔細分析,并努力在教學方案上依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改進,以使學生在教學課堂上能獲得更好的學習體驗,提高教師的教學成效和教學質量。
高中語文教師教書育人的目的不僅僅是幫助學生獲得較為優(yōu)良的解題技巧的傳授,也是帶領學生進入文學的天地,感知文字的美妙,當然,育人是高中語文教師的終極目標。隨著經濟和社會的高速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以保證新一代的國民的人文素養(yǎng)跟得上經濟和社會的迅猛發(fā)展,成為了素質教育中的重要宗旨。高中語文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還應明晰古詩詞教學對學生培養(yǎng)人文精神的重要意義,我國古詩詞文化璀璨輝煌,是世界文學史上的一顆明珠,經過幾千年的沉淀和積累,古詩詞文化已經逐步發(fā)展成人類精神棲息的家園。教育學生學習古詩詞,有利于學生提高人文素養(yǎng),“腹有詩書氣自華”說得就是這個理,當學生肚里有幾瓶墨水,自然就是以精神飽滿的狀態(tài)示人,當國家的青少年一起學習歷史悠久的古詩詞文化,整個中華民族的精氣神就顯現(xiàn)出來,我國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乃至世界發(fā)展的方面都會出現(xiàn)積極的發(fā)展趨勢。因此,高中語文教師應始終以古詩詞教學為教學重任,時刻緊繃一根幫助學生學習更多賞析和感知古詩詞文化的技能。
在古詩詞教學中,古詩詞的意境和氣氛是高中語文教師教學的重點,輔助高中語文教師在教授古詩詞的教學過程更加有效,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妨試一試在上課伊始營造濃厚的古詩詞教學氛圍,更好地將學生帶入古詩詞意境中,從而有利于學生穿越時空隧道與古詩詞作者一同促膝長談。例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語文的必修一的古詩《蜀道難》的過程中,高中語文教師可以根據(jù)“連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掛倚絕壁。飛湍瀑流爭喧豗,砯崖轉石萬壑雷”兩句古詩為學生挑選適宜的音視頻,進行播放。在進行教學的過程利用生動形象的音視頻對學生感官上的各種觸動,有利于學生提高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學生在教學課堂上的學習興趣就能提高上課集中注意力,從而就更加容易吸收教學內容,靈活掌握教學知識點。
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現(xiàn)有的教學資源進行教學來達到提高教學效果。例如,在進行教學《詩經》中的《采薇》《氓》新課中,高中語文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通過播放有關的音視頻,來提高古詩詞教學的有效性。充分利用現(xiàn)有的教學資源,也包括在教學中可以利用現(xiàn)有的校園環(huán)境進行教學,例如,在學習《雨霖鈴》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模擬古詩詞環(huán)境來進行教學。同時,在學習古詩詞的過程中,高中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設備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高中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在播放背景音樂的時候教授學生朗誦詩詞的技巧。高中語文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能進行有效的教學方法不一而足,高中語文教師可以在教學中不斷總結經驗或是借鑒其他教師的優(yōu)秀教學方法,來達到提高教學的有效性的目的。
古詩詞文化并不是局限在高中語文的教材中,不管是南朝詩人還是南宋的詞人,不管是豪放派的詩仙還是現(xiàn)實主義的詩史,古詩詞文化是相互聯(lián)通的。高中語文教師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擴展學生的古詩詞接觸面,鼓勵學生在課外學習古詩詞。開展班級就古詩詞競賽,組織學生在學習古詩詞中不斷提高學習能力,例如,高中語文教師也可以通過古詩詞賞析、“飛花令”、作詩詞,根據(jù)古詩詞中給的故事梗概進行故事擴寫等等方式。組織古詩詞不僅僅是只在“一春長費買花錢”,也在除卻“春天”的其他時光中進行。高中語文教師在教學古詩詞中明晰,一點一滴的積累有利于學生在學習古詩詞乃至整個語文學科中所擁有的重要地位。
高中語文教師在進行古詩詞教學中應做好打持久戰(zhàn)的心理準備,并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反省、總結教學經驗,同時,高中語文教師的教學準備需要從學生的角度和實際學習情況出發(fā),加強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唯有在教學中不斷收到反饋和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了解,高中語文教師才能貼切學生學情進行教學設計。
【1】劉玉娟.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內容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 2014
【2】張曉燕.淺析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方法【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