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銳涵
【摘要】少年強則中國強。當代高校學生價值觀狀況直接影響中華民族復興事業(yè)進程。當今大學生價值觀呈現(xiàn)出復雜的演變趨勢,由一元價值觀到多元價值觀的的繁衍;集體主義到自由主義的發(fā)展;現(xiàn)實主義向空想主義的“升華”。五花八門的各類思潮和價值觀念像雨后春筍般茂盛繁出。這些新的觀念和思潮在當今互聯(lián)網的快速傳播下極大的沖擊和影響著傳統(tǒng)價值觀的主導地位。在這種新常態(tài)下,適時調整大學生價值觀教育的對策,科學價值觀為主導,多種價值觀并存;鞏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導地位;充分開發(fā)大學價值觀教育的潛力,正確引導大學生的自我修養(yǎng),已經成為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互聯(lián)網時代 價值觀 發(fā)展趨勢 教育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1-0233-02
當代大學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接班人和傳承人,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他們的價值觀、人生觀,直接決定了“兩個一百年”偉大事業(yè)的歷史進程。因此,研究大學生的價值觀的發(fā)展趨勢,演變規(guī)律,完善大學生價值觀教育模式,引導大學生樹立科學的價值觀,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賦予教育的重要命題。
一、大學生價值觀現(xiàn)狀分析
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使得社會變革更加迅速,信息傳播更加便捷與廣泛,有著巨大能量的信息傳播促使整個社會發(fā)生著深刻的變革,深刻的社會變革對我國當代大學生價值觀、人生觀的確立與發(fā)展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社會劇烈變化中迫使學生去思考、體驗、甄別、比較、什么才是科學的、正確的價值觀。其中不乏一些極具時代特證,積極向上的利己利人,有助于推動社會進步的價值觀念。但也有一些極端個人主義、急功近利、重利輕義、享樂至上的觀念影響了部分大學生的價值觀,甚至使部分大學生的價值觀出現(xiàn)混亂與扭曲。近幾年,我國大學生價值觀主要呈現(xiàn)出了三大變化趨勢:
1.一元價值觀向多元價值觀轉變:大學生價值觀去向的流動性增強。以往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是大學生價值觀的唯一選項,溫良恭儉讓、勤奮好學、積極向上是大學生的道德標準。隨著網絡時代的來臨,大學生的眼界更開闊,接受的信息更加多元化,東西方文化思想交流愈發(fā)頻密,在多種價值觀念的沖擊中,許多大學生在進過思考、體驗、反思,開始逐步得接受新的價值觀,或是重新省視已經形成的價值觀。互聯(lián)網技術的發(fā)展為價值觀的多元發(fā)展提供了信息資源和外生動力。目前多元價值觀并存已成為思想意識領域的新常態(tài)。
2.集體主義向個人主義發(fā)展: 集體主義是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理念,與資本主義宣揚的個人主義相對立。它提倡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相結合,兼顧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利益,在堅持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眼前利益服從長遠利益、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的前提下重視個人利益以及個人健康的個性發(fā)展。集體主義原則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道德理想,也是個人修養(yǎng)的理想境界。在當代大學生中大多數(shù)贊成并且踐行著這一價值理念。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互聯(lián)網技術的廣泛應用,各種觀念和思潮的快速傳播,促進了大學生自我意識的發(fā)展和自我實現(xiàn)的強化。使他們對人生價值出現(xiàn)不穩(wěn)定的評價標準。在全社會都改變了過去從上到下一律只講集體發(fā)展,諱言個人利益的價值觀念的同時,又產生了大學生對人生價值評價的多重標準。尤其是一些負能量的信息在網絡上廣泛傳播,使個人主義,利己主義在部分大學生中大行其道。集體主義精神的光芒漸漸的被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所遮蔽。一些大學生認為人的本質是自私的,一事當前,要先為自己打算,最大限度的實現(xiàn)個人價值才是人生價值的最終體現(xiàn)。一些人則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視為等價交換,時時從“利己”出發(fā),有利就搶,無利就讓,缺乏社會責任感。一些人在崇尚個性發(fā)展、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理念感召下,一切從個人利益出發(fā),不擇手段的去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
3.理想主義到現(xiàn)實主義的發(fā)展: 理想主義大體有三個特征,第一,追尋長期的目標勝過短期的目標。第二,對理念的堅持勝過對利益的追逐。第三,思維與行動常超越自我的界限,能為更多人的福祉擔當。我們今天處在一個現(xiàn)實主義的時代,是理性時代,不是浪漫時代。對于一些人而言,神不存在,上帝不存在,天堂不存在。眼前抓不住的東西都不存在。既然生命不過百年,生命內的物質享受就是一切。所以,個人的物質得失最重要,理想是不重要的。由于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由此衍生出來的功利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越來越改變著人們的價值取向??粗貍€人的價值,精于計算個人得失,注重盤算個人的付出和個人的收益。一些大學生們開始傾心于“注重實用、追求成功”的價值觀念,這顯然與傳統(tǒng)的“重義輕利、默默奉獻”的價值觀形成沖突。
當代大學生在價值觀逐步形成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五大鮮明特點:(1)主動性;思想的解放以及價值觀的多元化喚醒并強化了當代大學生的主體意識。他們不再輕易的相信或接受某種價值觀。巨大的社會變革,促使當代大學生自覺得去思考,去體驗,去認真比較,去謹慎選擇;研究哪一種價值觀是正確的?什么樣價值觀念是科學的?應該確立怎樣的價值目標?當代大學生對價值觀的選定與確立具有鮮明的主動性。(2)務實性:當代大學生進入網絡時代的洪流洗禮后,對“本本主義”、“形式主義”已不屑一顧。他們渴望成材、成名、致富、關心實際的好處,注重實效,其價值觀具有明顯的實用性。(3)兩重性:當代價值觀早以沖破教條主義的禁錮,開始注重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通過互聯(lián)網提供的海量信息,涉獵各種不同的價值觀念,樹立各種思想意識。但是大學生思想并不成熟,容易受負面思想的侵蝕,因而當今大學生價值觀存在許多偏激與幼稚之處。許多大學生在形形色色的價值觀念中尋找、平衡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對立統(tǒng)一,構建利己利他的科學價值觀,既有內在矛盾,又有鮮明的雙重性。(4)多元性:社會的變革帶來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裂變,多種價值觀的碰撞,“傳統(tǒng)”價值觀不再一枝獨秀。當代大學生單一的價值觀已經逐步地走向多元化。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多元化特征與多元的社會格局相關,不過,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多元格局中,健康、向上的價值觀扔是主導地位。(5)可塑性:當代大學生主流價值觀是健康的,他們有著強烈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意識。中國社會正在經歷巨大的變革,正逐步向信息化社會過度,年輕人思維活躍,樂于探索,善于接受新鮮事物,這也是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具有鮮明的可塑性的社會原因。
二、調整和完善大學生價值觀教育若干思考
大學生價值觀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戰(zhàn)略的一項基礎工程,多年來我國高校一直重視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并且取得了一系列豐碩的成果。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改革開放不斷深入,互聯(lián)網技術的更新,中國已進入信息化時代,在這一背景下高校價值觀教育出現(xiàn)了諸多新挑戰(zhàn)、新問題,以往的教育內容,方發(fā)、手段,以及效果早已不能適應于當今社會和當代大學生的需求。進一步探索、研究、在實踐中完善大學生價值觀教育模式以迫在眉睫。
1.確立科學價值觀為主導與多種價值觀并存。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每一個社會意識決定了社會價值觀體系。21世紀的中國存在不同政治制度、分配方式、利益團體,職業(yè)分工,多種文化并存,這種現(xiàn)實決定中國社會,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多種價值觀并存于世的局面。高校價值觀教育必須符合當今中國國情,統(tǒng)籌兼顧科學性,先進性,廣泛性,針對性,這對高校價值觀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不同的大學生要樹立不同價值觀教育目標,具體可按學生擇業(yè)方向進行不同價值觀教育,對于立志于與服務大眾,夢想進入黨政機關,要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黨的先進性教育,要樹立他們“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之樂而樂”的奉獻精神、對于要進入職場在平凡中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學生要樹立“水滴石穿”、“愚公移山”的務實精神,對于要進出商場在風云變化的商業(yè)世界里實現(xiàn)自己財富夢想的同學要樹立他們“公平競爭”、“童受無欺”的守信精神。無論要樹立何種價值觀念教導學生遵紀守法,恪守道德底線,健全其人格,錘煉其心志。
2.鞏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陣地”。進入21世紀以來,時代變化和中國發(fā)展的廣度和深度已經遠遠超出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當時的想象。與此同時,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事業(yè)的新發(fā)展和遭遇的新情況新問題,不僅需要我們在實踐上大膽探索、在理論上不斷突破,而且也需要我們在文化理想上實現(xiàn)新的充實和高瞻遠矚,通過面向并指向未來的“推動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把當代西方文化霸權的現(xiàn)實性和不合理性都視為“當下的東西”而收攝并涵化在中華民族和我們黨的文化理想的視野和把握之中,從而牢牢占據(jù)推動人類社會進步、實現(xiàn)人類美好理想的道義制高點。黨的十八大首次以“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這24個字來高度概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最核心的體現(xiàn)。大學是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需要科學的教育與引導。充分發(fā)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在價值觀教育中的主導作用。在當今大學校園中多種價值觀并存,其中不乏一些腐朽的價值觀念,面對五花八門的價值觀,更應該教育和引導大學生們堅定立場,堅定信仰,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擯棄腐朽的落后的價值觀,牢牢的鞏固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陣地和制高點。
3.充分發(fā)掘高校價值觀教育潛力。教育要從小抓起,從學校抓起。核心價值觀教育也是一樣的,對高校來講,改善思想政治課的課堂教學質量是深化價值觀教育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然而在互聯(lián)網時代,一方面,當下大學生由于其認知世界的多元化、精神世界的分眾化、情感世界的碎片化導致的對抽象語意概念淡漠疏離。另一方面,如果教師只是一味地灌輸思想而不能結合學生關注的內容使抽象生澀的教學內容具體化,最終的結果就是教師自說自話,學生對教學內容的關注度降低,教學達不到預定效果。思想教育只有融入到鮮活的生活之中,才能發(fā)揮其精神的激勵力量。理論學習是為了指導實踐,實踐反作用于主體的認知。目前高校已經有了一些傳統(tǒng)的實踐活動,富有涵養(yǎng)的社會實踐活動能夠讓大學生更早更融洽地融入社會大集體中,更深入地認識思考社會現(xiàn)象,這和文化知識的學習是相輔相成的。社會實踐活動也是豐富課余生活,深入認識社會的必要途徑,在陶冶情操的同時也加強了人與人的交流溝通,培養(yǎng)了深厚的感情。校園文化。文化是歲月的積淀,帶有歷史的厚重感,是人們對某種價值觀念、生活方式、思維習慣等的普遍認同感凝聚而成能夠傳承的意識形態(tài)。那么校園文化也是類似的,是以學生、教職工、校領導為主體,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校園文化是學校本身形成和發(fā)展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包含學校最高目標、價值觀、校風、傳統(tǒng)習慣、行為規(guī)范和規(guī)章制度在內的精神總和。校園文化內涵是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化內容,大學精神是建立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更具體的價值判斷,與核心價值觀內涵是一致的。大學精神具有歷史傳承性和鮮明的時代感,弘揚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又緊跟時代步伐,與時俱進。每個學校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它是學校的魅力所在,是學校綜合實力的反映。校園文化對其中人的品性形成具有選擇性、持久性、滲透性等特點,其對于提高學生的人文道德涵養(yǎng)影向深遠。
4.引導大學生的自我修養(yǎng),在實踐中自我升華,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一方面靠外部的教育引導,更為重要的是一個長期的自我修的過程?;ヂ?lián)網時代下更需要保持清醒的認識,學會正確使用互聯(lián)網現(xiàn)在的大學生人手一部手機隨時隨地使用互聯(lián)網但要在紛繁復雜的信息中去之糟粕、取之精華,不要沉迷網絡荒廢學業(yè)。使用網絡接觸不同的價值觀,用實踐檢驗自身的價值觀念,一個人的價值觀念是否正確只有通過社會實踐來檢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社會實踐是是智慧的源泉,是檢驗自我價值觀的準繩,自身的所見所學只有在社會實踐中找到與社會的契合點,才能使理論轉化現(xiàn)實之,不斷調整,不斷改良中完善自我。
以銅為鑒,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鑒,可以明得失,價值觀的培養(yǎng)的目的在于如何做人,做事。大學時代是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以楷模作為目標與榜樣,三人行必有我?guī)熢跉v史中學習古代先賢的為人之道,在現(xiàn)實生活中吸取英雄人物的高貴品質,注重在自己的生活圈中發(fā)現(xiàn)人性的閃光點,發(fā)生在自己身邊的事,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人,更能發(fā)人深醒。
面對考驗,經歷挫敗是人生必經之路,大學生心志敏感,甚至是脆弱,如何對待失敗是價值自我修養(yǎng)的一項重要能容,大學生一定保持樂觀心態(tài)、自信、積極的心態(tài),大學生形成初期往往處于理想化的狀態(tài),在遇到不平等的境遇是會對自生的價值觀產生嚴重的打擊,嚴重者會扭曲或顛覆原有健康的價值觀,當面對這種情況時極有可能采取不平等的手段改變自己不平的境遇,從而產生悲劇性的結果。
總之大學生價值觀教育是一項細致的系統(tǒng)的教育工程,貴在持之以恒,功在業(yè)之以專。只有積極引導學生正確的認識自己、認識社會,保持健康、樂觀的心態(tài),慎獨自省,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才會水到渠成。
參考文獻:
[1]彭揚,李忠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制度體系建設格局、現(xiàn)狀與建議[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5(03)
[2]楊嶸均.論虛擬公共領域對公民政治意識與政治心理的影響及其對政治生活的形塑[J]. 政治學研究.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