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晶晶
摘要:嚴歌苓是著名的華文女性作家,她創(chuàng)作的《陸犯焉識》塑造了一個典型的男性形象-陸焉識,陸焉識是一個在美國留過學,精通多門外語的高級知識分子,記述了從1925年到1990年之間他跌宕起伏的人生。男主人公陸焉識的原型是嚴歌苓的祖父嚴恩春,小說中男主人公陸焉識的一生堅守著自由的信念,卻難逃淪為“犯人”的命運。自由于他或許只是美麗的理想,可是他卻如飛蛾撲火一般,傾其一生去追尋。
關鍵詞:陸犯焉識;自由;追尋
一、對自由的堅守
留學的日子里,他不參加各種社團組織,他認為在這個陌生的國度里,可以自由自在的享受生活,而不能讓其他的事情占用自己的時間,國外的五年時間,他覺得只屬于自己。對于個人感情問題,陸焉識對繼母給他安排的馮婉喻缺乏興趣,他認為戀愛是自由的,在他的意識里,戀愛自由和個性解放連為一體,因此從這個角度看,婉喻對他來說像是枷鎖,是束縛。而現(xiàn)實中發(fā)生的事情也沖擊著他對自由的認知。
歸國后,三十年代的上海文壇已經是拉幫結派,明爭暗斗了,他想一心一意地專注于自己的學問,是非卻主動找上門。他認為自己對學術的堅守是對自由的堅持,卻不懂復雜的人際交往,不把學術成果贈與他人,招來了別有用心的同學的筆墨討伐,使自己在學校里名聲掃地,成了眾矢之的。他依然不放棄自由的信仰。“他總是可以晚一點去找他們,晚一點失去他的清高獨立”。
戰(zhàn)亂之時的重慶時光,他在國民黨的黑暗統(tǒng)治之下,因為堅守自己的教學理念,被囚禁兩年多的時間。他每一次想爭取自由,想做一個獨立的知識分子,可是現(xiàn)實總會把他從云端狠狠地摔到地下,他為此付出了很大的代價。越是想追求自由,越是被陷入束縛的牢籠中,這對他來說是一個可怕的怪圈。
西北勞改營里,在犯人眼里,這個高級知識分子也不過是個結巴性格懦弱的“老幾”,犯人間為了生存互相利用結伙,但是他從來不加入任何團伙。陸焉識在惡劣的環(huán)境里已經徹底失去了人身自由,他活的像個畜生,但心中的自由之地沒有因惡劣的環(huán)境被污染,他的內心仍然是一個為自由而戰(zhàn)的戰(zhàn)士。
陸焉識不屑于充當任何政黨或幫派的傳聲筒,他總是刻意游離于任何政黨、任何組織或立場之外,他只愿意以個人身份在公共空間中發(fā)聲,他追求的是純粹的自由和獨立,并以此渴望實現(xiàn)知識分子個人的主體性。從嚴歌苓對男主人公的總體敘事來看,她把陸焉識描述為一個治學嚴謹、做人純正的讀書人。在他身上,讀者自始至終可以強烈地感受到他的人格特質與各個階段的中國社會現(xiàn)實之間的緊張關系,而正是這一對峙關系構成了小說情節(jié)的張力。我們也由此逐步理解,他面對中國社會主動選擇了一條追求自由的道路,而正是這個主動選擇讓他陷入了外在社會的被動裹挾之中。作者把人物的身份定位為自由的追尋與守望者,即使他飽受多年的肉體折磨和精神侮辱,也有過無助與彷徨,但是他始終沒有放棄過對這一信念的堅守。這種對自由宗教般的虔誠,照亮了他晦暗人生的獨孤旅途,升華為獨立知識分子的人格魅力,從而體現(xiàn)了陸焉識作為一個精英知識分子對現(xiàn)實的超越性和前瞻性。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這也意味著嚴歌苓將這位知識分子置于整個社會結構中的邊緣地帶,無法得到主流社會的認同。
二、自由的代價
陸焉識的“非政治”人格與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儒家思想形成了強烈的反差,他逆時代潮流而行,執(zhí)迷于對自由的追求,其精神動力不僅來自于對西方知識分子話語的正向認同,而且還表現(xiàn)為對中國傳統(tǒng)家庭理念的變相反抗。在小說中,嚴歌苓設置了兩條線索展現(xiàn)了陸焉識對自由的追求,一條是他事業(yè)上的“無用”,另一脈絡則展現(xiàn)了他與家庭,尤其是他與妻子馮婉喻之間的種種糾葛。
小說中圍繞著個人與歷史、家庭間的關系展開陸焉識追尋自由的主線,但他與歷史、社會、家庭的關系是以斷裂的形式存在的,看似是互動關系,其實伴隨著深深的斷裂感。小說名為“陸犯焉識”中“陸焉識”與“犯”之間就是斷裂式組合,所謂“焉識”,即哪里懂得派得上用場?暗示了主人公高級知識分子的特質,他才華橫溢、卓越超群;而“犯”則象征了他一生的命運,他不僅是政治傾軋下監(jiān)獄中的囚犯,而且也是社會、時代、家庭的“囚犯”,他執(zhí)著追求自由而又不得不面對被“囚禁”的現(xiàn)實,小說充滿了斷裂帶來的荒誕感與悲劇感,并一直將這種斷裂延伸到結局。無所歸依的陸焉識,帶著妻子婉喻的骨灰再次回到曾經囚禁自己的大西北,再去經歷一次被放逐,或許那里才是他真正的自由烏托邦。這樣,情節(jié)按照一個環(huán)形發(fā)展,以青年焉識離家去留學為開始,以晚年的焉識從紛繁的現(xiàn)實世界退隱為終結。陸焉識一開始進入小說就是個“局外人”的角色,到小說結尾,他還是個局外人。盡管家庭把陸焉識逼迫到大西北,但事實上,家庭和社會的鄙俗也沒有征服他。陸焉識與家庭的斷裂,表面上是家庭倫理的崩塌,其實也是他主動的選擇,他摒棄社會、摒棄時代、摒棄了家庭,將自我徹底放逐的同時,也獲得了精神的自由。即陸焉識以看似孤獨的人生選擇,回歸到自己本真的狀態(tài)之中,這也是作為“局外人”的他對社會的反諷與對抗。陸焉識以自我放逐到社會邊緣的方式,踐行了傳統(tǒng)人文知識分子對自由烏托邦的堅守。他回歸到邊緣的狀態(tài),質疑權威質疑主流,既沒有社會轉型期知識分子的精神陣痛和靈魂浮沉中的掙扎;也沒有上世紀90年代市場經濟時代后,知識分子義無反顧地由書齋走向市場大潮中的樂觀與激越、自信與膨脹。
三、自由是否無用
就現(xiàn)實人生而言,陸焉識是一個慘淡的失敗者。但作為一個藝術形象,他卻由此獲得了一種卓然的審美品性。嚴歌苓也因陸焉識,在社會價值觀急劇轉型時代背景下,完成了對舊時代中國人文知識分子獨立人格的緬懷與精神禮贊。在陸焉識身上,我們也看到了嚴歌苓游離于大陸主流的文化傾向與美學追求。
嚴歌苓說過:“陸焉識一輩子的掙扎和渴望都是圍繞自由的,他很多時候都感覺自己被一個無形的枷鎖套牢。后來他回憶起在青海時的流放生活,他一步步顛覆自己對自由概念的詮釋,但是一輩子他都在渴望自由?!边@部作品之所以取名為《陸犯焉識》,正是因為主人公陸焉識一生的身份定位,這是一種形式與內容的相悖,陸焉識終其一生都在追尋自由,可是他又總是被各種有形無形的牢籠囚禁。
這個天才般的陸家少爺,他一直都保有獨立的人格并拒絕群分,但嚴歌苓沒有把他概念化成一個心高氣傲,不食人間煙火的人物。與此相反,陸焉識隨和風趣,親切文雅,不管是誰都能從他那里得到點好處,他并不以清高孤傲示人。米歇爾.??抡f過:“知識分子的工作不是去塑造他人的政治意志,而是通過他在自己研究領域的分析,對那些自說自話的規(guī)則質疑,去打擾人們的精神習慣、他們的行事與思想的方式,去重新檢驗那些規(guī)則和體制,在這一重新之一的基礎上參與政治意志的形成過程?!标懷勺R便是如此,在生活中的不標榜,不孤傲,不追隨明顯表明了在他內心深處有他自己對世界的看法和對自我的堅持。在自由浪漫的異邦、在是非糾葛的上海文壇、在艱難緊張的戰(zhàn)亂陪都、在渺無人煙的邊塞草漠,他沒有把自己歸類到任何群體之中。盡管他也深切體會到群體的力量,他卻如大海中的一只孤舟,命運的洪流也許可以將他打翻,但是他那不符時代的獨立人格卻從未遺失。陸焉識對自由的執(zhí)著是他一生的訴求,獨立知識分子的精神讓他無論處于何種境地都未放棄這種執(zhí)著,在陸焉識身上嚴歌苓寄予了對祖父的仰望以及對那一代知識分子獨立人格的崇敬。
參考文獻:
[1]嚴歌苓.尋找祖父[J].當代(長篇小說選刊),2012(1).
[2]嚴歌苓.陸犯焉識[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