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妙蘭
昆笛之變
不是所有笛子都適用于昆曲。笛子的歷史幾乎與中國音樂同步演進,在昆曲前時代的戲劇形態(tài)中,笛子已經是主奏樂器了。昆笛材質以五年齡苦竹、白竹為佳;相較于梆笛,其管徑較大、管身亦長,音色于渾厚、柔婉、清脆、亮堂、穿透力之間游刃有余。這種笛子在傳統(tǒng)民樂、宗教音樂中也常用,因昆曲之緣故,今多稱之為曲笛。昆笛在當代最大的變化,是由平均孔變成非平均孔。
一笛翻七調。笛有六個音孔(按指孔),傳統(tǒng)曲笛六孔間距均等,一支笛子可以通過指法變換和吹奏技法控制,吹出七個調門,滿足昆曲歌唱時所有的調高需要。舊時昆曲獨特的韻味,與此旋調法有關。
新曲笛。近半個多世紀以來,均孔笛被詬病為“音不準”,通過樂律和樂器的改革,以十二平均律制笛。曲家將離吹孔最近的音孔做為①孔(以下按此順序稱為①②③④⑤⑥孔),新曲笛的①②孔間距、④⑤孔間距縮小,呈半音關系。如此則一笛一調,理論上就需要多支笛子來滿足調高變換需要。
傳統(tǒng)曲笛實際上可以兼容多種律制,對吹奏者的技術要求極高。當下人們聽音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是十二平均律,改制后的昆笛音準與鍵盤樂器相同,七聲音階關系清楚、穩(wěn)定。但昆曲的朦朧意蘊則大大削弱,傳統(tǒng)均孔笛技術的研究和保護迫在眉睫。
笛色:工尺七調
“笛色”指笛子吹奏昆曲時的調高,屬于“工尺七調”。昆曲七聲音階工尺唱名為:上、尺、工、凡、六、五、乙,昆曲所用七個調命名為:尺字調-C調、工字調(小工調)-D調、凡字調-E調、六字調-F調、五字調(正工調)-G調、乙字調-A調、上字調- B調。為何以工尺音名作調名呢?
一笛七調的指法與宮調的旋相為宮法相似,笛子吹出的每個有效音都有固定的音高,同一個音高可以在不同調中處在音階組合的不同位置。曲笛六個孔音加一個筒音,共有七個基礎音。當閉①孔音作“工”音時,此調稱為工字調,俗稱小工調,從第①孔到第⑥孔按序逐次閉合,至⑥孔全部閉合形成的音序為:工/3、尺/2、上/1、一/7(高吹為乙/7)、四/6(高吹為五/6)、合/5(高吹為六/5),⑥孔全開或閉②③孔為凡/ 4或4。這個指法俗稱“筒音作5”或稱“悶5”。
以小工調為標準,每一個基礎音都可以作為“工”音來使用。如小工調的“尺”音作新調的“工”音,新調即為尺字調,各工尺唱名不變,但實際音高依次轉換。又如小工調的“凡”音作新調的“工”音,新調即為凡字調。以此類推,得出七調。昆曲使用笛色最多的是小工調,因其音域處在中間位置,能上下通達;上字調較少,乙字調罕用,其余四調相當。
目前昆笛使用小工調(D)和尺字調(C)兩支必備笛子,這是新律制笛子中音色最適合吹昆曲的。假如按照一調一笛吹,一則昆曲演出實際操作不方便,二則其余調門的笛子音色不適合昆曲。所以昆曲演奏為取得其他所需調門,在小工調笛子上翻出凡字調、正宮調和乙字調,在尺字調笛子上翻出六字調和上字調,當然翻調時也需要吹者掌握音階關系的技術控制。
笛色與宮調
元明時期隨著戲曲歌唱的發(fā)展,宮調的定調系統(tǒng)逐漸轉化為工尺七調定調法。這個變化過程比較復雜,其結果是給昆曲目前使用的各宮調與笛色之間,留下了微妙迷離又不可分割的關系。宮調與笛色的詳細對應法,可參照相關曲學書籍,這里只就兩者的表象關聯(lián)作簡單介紹。
關聯(lián)交叉性。昆曲的每個宮調可以使用特定的一個或多個笛色,每個笛色也可以吹奏幾個不同的宮調。比如仙呂宮可以使用小工調、尺字調、凡字調等笛色,而小工調笛色可以應用于仙呂宮、中呂宮、南呂宮、正宮調、越調等。余略。
關聯(lián)固定性。有些宮調可以使用的笛色選擇范圍較小,比如越調南曲只用小工調和凡字調兩種笛色,越調北曲只用六字調和凡字調兩種笛色。黃鐘宮只用六字調和凡字調兩種笛色,北黃鐘宮可偶增正宮調笛色。余略。
關聯(lián)同一性。曲牌按宮調組成套數(shù)時,同一套數(shù)內的曲牌則是同宮調且同笛色組合。一套一色,換套數(shù)時可更換宮調允許的笛色,若笛色可以互通,則換套時也可不換笛色,但笛色更換時一定是換套數(shù)了。
笛色與曲牌
在同一個宮調系統(tǒng)內,因有些牌子是獨立成套的,有些是聯(lián)牌成套的,昆曲所用的曲牌對應笛色也會有一些定性。
以南南呂宮曲牌釋例,就宮調而言其所屬曲牌適用的笛色較廣,但具體到某個曲牌則可能產生笛色的唯一性。比如【懶畫眉】【三仙橋】只能用六字調,【一江風】【刮鼓令】只能用小工調,【梁州序】【香羅帶】只能用凡字調等。【宜春令】套則可以用凡字調或六字調,【梁州新郎】套只用凡字調,【錦堂月】套只用小工調。如此在使用南南呂宮曲牌制曲時,其笛色就了然于心。其他宮調曲牌亦如是。
近些年來昆曲笛色的使用出現(xiàn)了隨意性趨向,或因未知曲牌與笛色的關系,或因聯(lián)牌不當又不能頻繁更換笛色,或因某個演員的嗓音調門需要遷就等。笛色混亂正是導致昆曲制曲同一化的弊病之一。
笛色與唱行
曲笛的氣流成聲法以及主要音區(qū),與人聲歌唱相配最佳。但人的發(fā)聲有一定音域,高低都有極限,因各行用嗓發(fā)聲音區(qū)的差別,笛色的使用與昆曲歌唱行當也有一些客觀關系。小生、旦行因真假嗓結合,高音區(qū)域較高,鮮用尺字調,不用上字調、乙字調。凈、末、老外等行當,因闊口多用本嗓,低音區(qū)域較低,常用尺字調或上字調。但原則上必須先符合曲牌的笛色規(guī)范。
另有“高吹低唱”技法。指某笛色內不具備某個低音,以高吹代替,唱者依然唱低音。如小工調笛色最低音為5,唱曲時經常用到3,笛聲就以高八度的3音代替。另指演員為適應嗓音而比笛色低八度唱,俗稱唱“調底”,此法會改變曲子韻味。而習曲或排練時的低八度哼唱,則不屬于這種笛色技法。
唱笛:昆笛的境界
笛子是昆曲伴奏的靈魂樂器,其吹奏要素主要有三。領帶:以笛頭領起腔格唱音,帶動唱者起聲。貼伴:歌唱行腔過程中,吹音即為唱音,笛聲緊貼著唱者曲聲同步行腔。填托:唱腔中在適當?shù)奈恢眉尤胄|音,托著唱聲行走,另有長腔時,唱者氣息欠弱而未及終腔,笛聲為之充代,尤以宕三眼時最常見。
笛子吹奏者一般稱為“笛師”或“司笛”,曲界亦稱“扌厭笛”。吾師瑞深老以為吹奏昆笛的最高境界是“唱笛”,以笛為喉、以管為腔,吹笛即如唱曲,吹者與唱曲者的運氣轉息同步、字聲輕重相隨相輔、腔聲緊融、曲情至則笛聲達,猶如同聲合唱。吹者若只是吹譜,往往兩相不合,甚至脫節(jié)。故昆曲笛師需習唱曲,即為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