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顏
1968年,上海浦江電表廠來了一名小工。
這名小工除了工作認真踏實外,還酷愛學習英語。別的同事下了班,往往都相約去打牌,喝酒,聊天,或是去踢球。他卻一人形單影只地留在宿舍里,默默沉浸在一個人學習英語的快樂中。
有時為了節(jié)約時間,他干脆不去食堂吃飯,時常坐在床沿邊,一邊啃著干硬的饅頭,一邊背誦枯燥無味的英語單詞。那時他癡迷學習英語,常常學到夜深人靜。一貫我行我素的他,顯得與別人格格不入。久而久之,他遭到同事們的譏笑和諷刺:“你一個小工,就算英語學得再好,恐怕這輩子也只能是個電工!”雖然同事們對他再三挖苦,但絲毫沒有動搖他的學習熱情。
后來,廠里宣傳科急需招一名文員,這可是個好機會,廠里但凡有點文化水準的小工都踴躍報名,這名小工也不例外??闪钊诉z憾的是,在競選的時候,這名小工落榜了!因為這次選拔重漢語不重英語。這時候,身邊同事的冷言冷語更難聽了,有人甚至罵他書呆子。工作的時候,大家也不怎么搭理他。
小工有些消沉,意志也有些動搖,但又不甘心放棄夢想就這么茍且下去。就在這時,小工的媽媽語重心長地對他說:“孩子,不要因為一點挫折就灰心,做任何事情都得有恒心。不管結果如何,媽媽會一如既往地支持你?!眿寢尩脑捊o了小工莫大的安慰和鼓勵,他又重拾過去的希望和信心,夜以繼日地學習英語。
不久,電表廠收到一些英文材料,工廠上下沒有一個人能看得懂,廠長急得團團轉。這時,大家不約而同地想起了那位不起眼的小工,結果小工輕輕松松就翻譯完了所有材料。從那以后,全廠所有人都對這名小工刮目相看。但這并沒有改變小工在廠里的身份。
直到1972年,由于外交需要,政府面向全國招考英語人才。那位小工因為考試成績優(yōu)秀,有幸獲得這次學習的機會,并作為外派留學生赴英國深造。
從此,這位小工的命運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有人說他是幸運兒,也有人說他是通過不斷努力學習才改變了自己的命運。這名小工叫楊潔篪,后來成為我國第九任外交部部長。
在一次淡話中,楊潔篪回憶在電表廠的那段生活時說:“一個人最好別讓茍且成為了習慣,機會總是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p>
(摘自七一客戶端/《做人與處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