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素群
只有通過廣泛的閱讀和大量的積累,才能真正學好語文,這是語文教育界專家及一線教師的共識??墒牵斍霸谖覀円恍┬W語文老師的教學中,存在著不少與這種共識相悖的問題,諸如: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脫節(jié),教師只重視教材中篇目的學習,課本被當作唯一的學習材料,閱讀教學只局限于“學教材”,而忽視了課外作品的閱讀和積累;只重視課文的分析,而忽視了課外相關內容的滲透;只重視閱讀知識的傳授,而忽視了對學生閱讀習慣、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等等。鑒于此,我們郾城區(qū)以嘗試課內外閱讀有效結合為突破口,著力引導教師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既要立足教材,又要拓寬領域,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發(fā)掘語文教學資源,將相關的資源與語文教材進行整合、互補,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引進更多信息,豐富課堂內容,促進學生理解,提高課堂效率。
一、整合同主題的作品
在小學階段學習的課文和課外閱讀材料中,有不少作品所表達的主題或情感都是相同或相近的。如果教師在教學時能根據教學內容,將相關資源有效整合,凝聚主題,學生就能在大量閱讀中加深理解、促進感悟。
如安亞楠老師在執(zhí)教《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課時,通過朗讀、填寫表格、創(chuàng)編兒歌等方式,學生很快理解了文本的含義,掌握和拓展了在大自然中若迷路可采用的辨別方向的方法。她在課堂上沒有止步于文本的分析,又帶領學生拓展閱讀了《花鐘》和《大雨快要來臨啦》兩個片斷,在圖文賞析和梳理完成表格中,孩子們又感知了根據花開辨別時間的方法和從小動物身上觀察天氣變化。接著老師又給大家推薦閱讀《神奇的大自然》《大自然的奧秘》等有關大自然的書,一個《神奇的大自然》主題,串聯起了多個文本,不僅讓孩子們充分感受到了大自然這座知識寶庫的神奇,還很好地激發(fā)了他們讀書和探究大自然奧秘的興趣。
二、整合同一作者的作品
從一篇作品感悟作者的生活、思想、情感、語言特點等,往往比較浮淺,如果能多讀一些同一作者的作品,相互進行對比印證,就可以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并對新舊信息進行整合,建構自己對作者和作品的全面認知和理解。
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四組圍繞“作家筆下的動物”這一專題,編排了中外作家寫的4篇文學作品,前兩篇《白鵝》《白公鵝》,是不同作家寫同一種動物,后兩篇《貓》和《母雞》是老舍先生寫不同的動物。根據教材安排,在學習完本單元的文本內容后,實驗小學的趙老師上了一節(jié)有關老舍作品的賞析課,讓學生快速閱讀兩篇課文后,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貓》和《母雞》這兩篇課文都是老舍所寫,而且都是寫小動物的,在寫法上和情感表達上各有哪些特點?在學生的充分討論和匯報交流中,老師與同學們一起梳理出結論:結構都非常清晰,都是以過渡的方式將前后兩部分的內容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在敘述動物的特點時,老舍善于用總分段式,如寫貓,先寫“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再具體寫它的表現;在表現小動物的特點時,作者用事實說話,通過對點滴小事生動具體的描寫,使筆下的小動物呼之欲出;在語言上,老舍喜歡運用不加過多雕飾的生活化的語言,直白自然,讀起來令人親切舒服。在此基礎上,再拓展閱讀老舍的《北京的春節(jié)》《濟南的冬天》,感悟他樸實簡潔、生動形象、耐人尋味的語言風格。在對比中閱讀,在閱讀中感悟,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和對該作者寫作風格的把握,在不知不覺中得以實現。
三、整合寫作方法相同或類似的作品
寫作方法是文章表情達意、陳述觀點、說明事物的表現形式。在作品中,作者有意識地運用比喻、排比、擬人等修辭方法和語言、動作、神態(tài)、心理描寫等手法,能使文章生動形象,富有感染力。在教學中,教師若能幫助學生分析理解作者的這些方法,不僅可以加深對文本的理解感悟,而且有助于學生的語言表達和運用。
五年級上冊第六組《學會看病》這篇課文中,作者畢淑敏通過語言和心理活動的描寫,反映出母親內心的矛盾和飽含其中的愛子真情。趙輝老師執(zhí)教這節(jié)課時,就緊緊抓住心理活動描寫這條主線,對作者所寫的《學會看病》和《剝豆》兩篇文章進行了整合,在整體感知《學會看病》這篇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梳理“在兒子獨自看病的過程中,母親的心理活動經歷了哪些變化?最打動你的是哪一處?說說你的感受”。在精讀品析的基礎上,感受心理描寫的傳神作用,然后鏈接第二篇課文,引導學生快速閱讀課文,找出描寫母親心理活動的句子,同時抓住母親動作的變化,感受“瞻前顧后”這樣的心理活動背后深深的母愛,使學生情感上產生共鳴,寫法上受到啟發(fā)。接下來,老師讓學生嘗試仿寫心理,在仿寫中學生大都學會了如何使心理描寫更細膩、更跌宕起伏。
四、整合描寫同一人物的作品
在教材和課外閱讀資料中,有許多紀念性的文學作品,不同的作者從各自不同的角度對同一人物進行了肖像描寫、心理描寫、對話描寫、行為描寫和環(huán)境描寫。把這些作品整合在一起進行閱讀教學,既能展現這一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談舉止和衣著服飾等外在形態(tài),也能呈現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內在活動,還能完整展現人物與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關系,從而在學生的頭腦中塑造出豐滿的人物形象,讓學生在認真品析、相互補充中對該人物的了解更全面、更具體。
有位老師在講《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時,從課文中抓住魯迅的動作、神態(tài)、語言,引導品析相關語句,從幫助車夫中發(fā)現他熱愛勞動人民,從他的語言結合社會背景,了解了他的幽默風趣,不屈不撓,毫不畏懼,學生初步感知了魯迅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接下來,拓展鏈接了《自嘲》這首詩,在老師的講解中加深了對魯迅人物形象的理解,一篇阿累寫的關于魯迅的文章《一面》,又讓學生進一步感知了魯迅關懷進步青年的形象,再延伸巴金《永遠不能忘記的事情》,進一步理解人們?yōu)槭裁磳︳斞高@么敬仰。在一個個文段的品析中,魯迅的形象越來越豐滿,越來越清晰,越來越高大,學生對魯迅的印象也越來越深刻。
當然,課外閱讀鏈接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一定要適當合理。只有切實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根據文本內容的特點,備課時不斷追問和思考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才能恰當地尋找文本的切入點,對使用的教材和課外閱讀資源適度適量進行整合、取舍、補充,適當增強思維深度,擴大思維廣度等,實現扎扎實實的鏈接。同時,教師要在教學中指導學生學習和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將其運用到課外閱讀中去,從而提高學生整體閱讀、深層剖析、快速獲取知識信息等能力,切實提高閱讀教學效率。
【本文系2016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有效整合拓寬教材提高閱讀教學效果的研究》(JCJYC16021102)研究成果】
(責 編 子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