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珍
歷時11年,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慈善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慈善法》于2016年“兩會”閉幕式上落地。
這是中國慈善領(lǐng)域的一個里程碑,更是中國開門立法之典范。從民政部起草,到全國人大牽頭;從民間組織提交的至少7份慈善法意見稿,到兩次公開審議形成的草案,社會各方群策群力,民間聲音充分表達。
在公眾看見或看不見的舞臺上,一群學者和公益領(lǐng)袖的身影始終活躍。他們也許立場各異,也許并肩作戰(zhàn),向下以專家身份解讀每一個法條的確立與依據(jù),向上以公民身份傳遞著民眾的意見與需求。他們的觀點碰撞、交融,在持續(xù)多年的立法秀場中,扮演著“最強音”的角色。
慈善法進入立法程序始于2005年,而真正確定名稱,卻是在10年后。
2005年9月,民政部向全國人大和國務院法制辦提出起草慈善事業(yè)促進法的立法建議,2009年提交《慈善事業(yè)促進法(草案)》。
楊團對這部歷經(jīng)四年產(chǎn)出的草案并不滿意。她是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自2005年起參與慈善法立法工作?!笆紫?,‘慈善事業(yè)促進法這一提法就不妥當,”她認為,這一提法傾向于制定一套政府對慈善領(lǐng)域的管理辦法,“過于狹隘”。
在一次研討會上,楊團向全國人大內(nèi)務司法委員會提出將“慈善事業(yè)促進法”改為“慈善法”,謂之“大慈善”,最終這一建議被采納。
楊團能直接向內(nèi)司委提意見,得益于慈善法起草機關(guān)的“易主”。最初,慈善法由民政部主導,但因“一些問題有爭議且部門利益太重”,各部門對于慈善未有統(tǒng)一的認識,立法程序推進困難。
2013年11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將慈善法的起草機關(guān)從國務院換成了全國人大內(nèi)司委,便于社會各界參與發(fā)表意見,“開門立法”的基調(diào)由此奠定。次年2月,內(nèi)司委成立立法領(lǐng)導小組并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研究立法時間表和法律框架。
金錦萍作為北京大學法學院非營利組織法研究中心主任參加了內(nèi)司委主導的專家論證會??吹絻?nèi)司委列出的慈善法立法路線圖,她的內(nèi)心燃起了一把火,“我們就是以研究法律為主線的,這個時候應盡一把心力?!?/p>
有同樣想法的還有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長王名。作為政協(xié)委員,王名曾提過近20個關(guān)于慈善法的提案,得知全國人大要開門立法,他主動向內(nèi)司委主任馬提出,“我們學者搞個平臺,反饋社會各界不同的聲音?!?/p>
恰巧金錦萍也打算舉辦系列論壇,她想到了王名。一個電話,兩人“確定合作意向”,并把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劉培峰拉了進來。
這便是后來被媒體稱為“催生出《慈善法》”的“慈善立法半月談”。從2014年4月26日起,論壇每半個月談一到兩個主題,圍繞慈善法草案可能涉及的題目,邀請相關(guān)專家詳細解讀,其他人進行點評。
有媒體記者全程親歷,發(fā)現(xiàn)“幾乎每場都有激烈爭論,有時甚至爭得面紅耳赤”,常常有發(fā)言人向主持人請求加時。
參加論壇的不僅有鄧飛、鄧國勝、楊團、馬劍銀等公益界人士,內(nèi)司委、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和民政部等部門的人員也“基本每次都來”,常常是“兩手空空來聽,再帶回一份份書面的討論材料,直至材料越積越厚。”據(jù)悉,14場論壇共有60多位專家代表出席,累計10萬字會議紀要。
北大與清華的合作,是《慈善法》民間自主立法階段濃墨重彩的一筆—參與人數(shù)多、討論問題全面而聚焦、反饋即時,引來大批媒體和公益界人士“圍觀”,使得慈善法立法真正成為全民參與和討論的大事件。
與此同時,各大高校和研究機構(gòu),如北師大中國公益慈善研究院和中山大學中國公益慈善研究院等,也于各自所在的城市,逐一舉辦了各類規(guī)模大小不等的研討會、講座。據(jù)統(tǒng)計,僅2014年,學界以及慈善組織召開的立法研討會不下百場。
經(jīng)過近一年的努力,《慈善法》7個版本的民間建議稿相繼上呈。其中包括由金錦萍和王名帶頭的北大清華版本、王振耀帶頭的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版本、楊團帶頭的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版本、朱健剛帶頭的中山大學中國公益慈善研究院版本,以及徐家良帶頭的上海交通大學第三部門研究中心版本等。而具體參與到慈善法建議稿起草事務中的專家學者及公益人士,更是不計其數(shù)。
一些公益機構(gòu)的組織和參與,也助力慈善法加快落地。2014年12月21日,中國靈山公益慈善促進會收集了五個版本的慈善法建議稿,于北京舉辦了慈善法民間版本研討會,邀請政界、慈善界、企業(yè)界、學界、傳媒界、公民代表等社會六界代表參會,形成全面的、正式的、關(guān)于慈善法立法的“大討論”。
徐永光、金錦萍、楊團、鄧國勝、馬劍銀、康曉光、鄧飛、袁瑞君、徐家良、賈西津、李勁等人悉數(shù)參與當天的五場專題討論,全國人大負責慈善立法的領(lǐng)導出席旁聽。
學界帶頭,民間掀起討論,起草機構(gòu)旁聽—雖然各版本的慈善法意見稿在“慈善組織認定”、“募捐資格”、“管理費”、“信息公開”等方面的主張各有不同,但仍然為全國人大立法提供了重要支持。
“我們打底稿,他們修改?!蓖趺@樣描述專家、學者與立法者的關(guān)系。據(jù)透露,最終出臺的《慈善法》中,有70%左右的內(nèi)容來源于這7部民間意見稿。
2015年2月,慈善法征求意見稿形成。8個月后,慈善法草案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一審,修改后又于2015年12月提交二審,再次修改后正式提交全國人代會審議。
慈善法出臺漸行漸近,民間的討論也達到了高潮。據(jù)媒體報道,截至2016年3月16日,百度搜索慈善法相關(guān)新聞報道12.4萬篇,新浪話題#中國首部慈善法#閱讀量達442.6萬次,微信文章1.85萬篇。金錦萍、徐永光、楊團、王名等人的聲音頻繁見諸媒體,為公眾參與討論提供了重要的認知參考。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鄭功成是《慈善法》起草領(lǐng)導小組成員、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項目“慈善事業(yè)立法研究”首席專家。慈善法立法期間,他領(lǐng)導課題組召開了18次慈善立法專題研討會,400多人次的專家學者、公益界負責人及政府官員、法律界人士參與討論,持續(xù)為《慈善法》起草小組提供了16份專題研究報告。每份報告均對慈善法相關(guān)章節(jié)需要解決什么問題、寫入哪些條款、為什么要專門成章等,系統(tǒng)提出看法。
輿情不斷上漲的同時,行業(yè)里也出現(xiàn)了“潑冷水”的聲音—徐永光在慈善法民間版本研討會上提出:《慈善法》研究的是過時問題。作為行業(yè)前輩,其觀點令公益圈嘩然。但也正是如此“離經(jīng)叛道”的聲音,將慈善立法的諸多爭論帶回本質(zhì)上,更多去反思立法的初衷。
在《慈善法》即將公布結(jié)果的“兩會”閉幕前夕,輿論又一次炸開了鍋。2016年3月9日,全國人大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慈善法(草案)》出現(xiàn)了一審稿、二審稿中未有的一條:“慈善組織中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基金會,開展慈善活動的年支出,不得低于前三年收入平均數(shù)的70%,年度管理成本不得超出當年支出的15%?!?天后,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的修改版再次審議,“年度管理費不得超過當年總支出的10%”。
從管理費用無規(guī)定,到統(tǒng)一限定15%,到進一步縮小為10%,這一規(guī)定在公益界引起了軒然大波。
徐永光在微信群里緊急指導部署在北京大學召開了一次研討會,金錦萍、楊團、劉培峰以及民政部巡視員陳金羅到場。徐永光的目的不言而喻:讓輿論影響幾十公里外的“兩會現(xiàn)場”,阻止10%規(guī)定的出臺。
2016年3月16日,《慈善法》于兩會閉幕式上表決通過,年度管理費仍然限定為10%。
《慈善法》的起草過程,實際上是尋找最大公約數(shù)的過程。十多年來,滿懷熱情參與立法的學者們有共同的目的—推動《慈善法》出臺,并盡最大力量使其成為一部“良法”,為慈善部門的發(fā)展爭取更多的空間。
盡管最后他們的主張沒有全部實現(xiàn),但無可否認,他們參與締造了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