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弘瑛
【摘要】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形式,因而如何提高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效率一直是大家所關心的問題.本文從教育教學實踐出發(fā),重點闡述提高數(shù)學課堂教學效率可從四方面著手,讓學生獲得最大限度的學習效益,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數(shù)學課堂;提高;教學效率
課堂是學校教學的主陣地,數(shù)學教學的主要目標都必須在課堂中完成.如何提高小學數(shù)學課堂教學效率一直是大家所關心的問題,用盡量少的時間與精力,讓學生獲得最大限度的學習效益的課堂教學,是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提高學生素質(zhì)的根本所在.但對于小學生來講,由于其年齡小、自學能力差的特點,使得教師對課堂效率的提高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呢?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啟發(fā)引導,善于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
建構主義教學論認為:知識不是由教師向?qū)W生的簡單傳遞,而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學生不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是信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這種建構不能夠由其他人代替.教師當然也不能替代學生去完成這一工作.
但在平時的課堂中,我們?nèi)钥砂l(fā)現(xiàn)學生圍著教師轉的普遍現(xiàn)象:教師不敢或者不會放手讓學生自主學習,如“分數(shù)能否化成有限小數(shù)”一課教學,許多教師通常采用的教學方法是出示例題,讓學生計算,然后直接要求學生觀察分母并進行分解質(zhì)因數(shù),最后引導學生觀察歸納得出結論.這種教學方式,學生始終被教師牽著鼻子走,雖然學生在教師的灌輸下,也能夠機械地模仿知識,但并不能獲得對知識的深刻理解.有經(jīng)驗的教師是這樣做的:當學生把一些分數(shù)化成小數(shù)后,教師應并不急于讓學生觀察分母,先讓學生討論能否化成有限小數(shù)跟誰有關?引發(fā)學生猜測得出結論后再讓學生觀察分母,最后讓學生自己舉例來驗證自己的猜想.讓學生經(jīng)歷了觀察、猜測、爭論、交流、驗證等數(shù)學活動;學生敢于探索,敢于評判,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關注差異,著力提高學生的參與廣度
曾看到過評價教學過程的基本標準是: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廣度、深度和有效度,這是很有道理的.
有一位教師在教學兩步混合運算時,創(chuàng)設了一個“過河”的情境:河岸上有男生29人,女生25人,每條船限乘9人,至少需要幾條船?學生思考并討論后,教師組織全班進行交流.
生1:9+9+9+9+9+9=54(人),需要6條船.
生2:29÷9=3(條)……2(人),25÷9=2(條)……7(人),2+7=9(人),3+2+1=6(條),需要6條船.
生3:54÷9=6(條),需要6條船.
生4:(29+25)÷9=6(條),需要6條船.
生5:29+25÷9=6(條),需要6條船.
學生將所有的算法都展示到黑板上以后,教師說:“大家看一看并想一想,這些解法都正確嗎?你們看懂了誰的解法,看不懂誰的解法,都可以發(fā)表自己的觀點.”
生6:我想問問生3,54是哪兒來的?
生3:54是29+25得來的.
生6:我建議你把29+25=54寫出來,免得別人看不懂.
生7:我覺得生4和生5的解法差不多.
生8:不一樣,一個有括號,一個沒括號,生5的解法實際是錯的,按照他寫的算式,應先算25除以9,再與29相加,這樣就不得6了,所以應該把29和25用小括號括起來.(學生自發(fā)鼓掌.)
生9:我看不懂生2的解法,請他講一講.
生2:先讓男生坐船,需要3條船,余下2人,再讓女生坐船,需要2條船,余下7人,男女生共余9人,剛好用一條船,所以需要6條船.
生9:我覺得你的解法雖然對,但有些麻煩,分別除,不如整體除簡單.
生10:我覺得生1的解法雖然對,但也有些麻煩,用加法不如除法簡單.
從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學生學習活動的結果不是單一的,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視角,有不同的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這就說明學生是不同的,是具有差異、富有個性的個體.面對學生探索結果的差異,教師沒有直接告訴學生哪種解法正確,哪種解法錯誤,哪種解法簡單,哪種解法麻煩,而是組織學生通過討論、辨析和交流來比較各種解法,發(fā)現(xiàn)各種解法的優(yōu)點和不足.
三、及時反饋,充分利用學生的錯誤素材
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掌握知識點后,還要利用多種形式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檢測,從檢測結果反饋哪些知識學生掌握了,哪些學生還不甚理解?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有一句話值得我們深思,他說:“課堂上學生犯錯誤不要緊,只要不犯同樣的錯誤.”允許學生犯錯誤,給學生一個重新認識、思考的過程,在我們數(shù)學教學中尤其重要.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錯誤是一種非常寶貴的教學資源.我們可以在嘗試練習中找錯,讓學生及時理解新知.如在學習完“減法的驗算”方法后,我安排學生獨立完成兩題,巡視時我發(fā)現(xiàn)有少數(shù)學生在驗算50-16=34時采用了加法:34+16=50,方法沒錯,但我睜大眼睛一看,他居然在橫式50-16=后寫上了50.這是對例題盲目模仿的結果.我隨即讓他上臺板演,通過比較,學生深入地認識到驗算是檢查前面計算是否正確的一種手段,而不是最終結果.這一點學生在課堂總結中也再次提及.可見及時的糾錯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們也可以在綜合練習中找錯,提高學生靈活應用知識的能力.如學習了“百分率的運用”后,我設計練習:取95粒種子做發(fā)芽實驗,有5粒沒發(fā)芽,求這批種子的發(fā)芽率.讀題后我故意讓快速舉手的學生回答,因為快速舉手的學生很可能是理解發(fā)生偏差的學生,通過錯題辨析進一步明確求百分率要靈活找準相應數(shù)量進行計算.
有些錯誤可能我們應刻意去找,就如上兩則案例,但更多的錯誤是學生在課堂上思維的自然流露.若發(fā)現(xiàn)問題就要及時矯正,留時間讓學生訂正錯題.讓錯誤轉化為我們有效的教學資源.
四、巧語評價,觸發(fā)學生的學習情趣
獨立意識尚未完全形成的小學生會十分敏感和關注教師對他的評價,課堂中教師的評價語言會直接影響到小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及思想感情的發(fā)展.許多名師的課堂教學,都有一種內(nèi)隱的“魔力”——讓學生感受到自己是課堂的主人,讓他們自信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形成這種魔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他們精當?shù)恼n堂評價語言.
吳正憲老師在上“認識平均數(shù)”時,有一名學生在估計節(jié)假日博物館每日平均門票數(shù)時,將估計的數(shù)估得很大,居然超過了單日的最大值.后來吳老師請他去采訪其他的學生,在學生的熱烈發(fā)言中,他發(fā)覺了自己的錯誤.此時,吳老師轉過身來,撫摸那個學生的頭:“聽了剛才同學們的發(fā)言,你有什么感受?”憨厚的小男孩搖搖頭,不好意思地說:“人家估計的都在里邊,我估計到外邊去了.”吳老師激動地拉著他的手,說了一段感人肺腑的話:“我非常羨慕一開始一次就能估計得比較準確的同學,你們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做出了準確的判斷,但我更敬佩身邊的這位小男孩,雖然他第一次估計到外邊去了,但是他能在和同學們的交流中接納別人的意見,調(diào)整自己的思路,能夠進行自我反思,這是一種很好的學習習慣,是一種可貴的學習方法,我們都應該向他學習.”吳老師緊緊地握著小男孩的手,小男孩感動不已.在吳老師的課上,我們永遠看不到她對學生的否定,更沒有批評.她總是以熱情的鼓勵和巧妙的疏導與學生同喜同樂;她總是能夠發(fā)自內(nèi)心地欣賞每一名學生.讓所有學生都揚起自信的風帆.
綜上所述,提高數(shù)學課堂教學效率,要研究的方面還很多,但最關鍵的還是教師,教師的基本素質(zhì)、教學水平與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都有著直接的關系.作為一線的數(shù)學教師,要堅持不斷地更新教育觀念,提高業(yè)務水平,勇于實踐,敢于創(chuàng)新,為了學生的終身發(fā)展,踏踏實實地上好每一堂數(shù)學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