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摘 要:卞之琳的兩篇短篇小說《石門陣》和《紅褲子》凸顯出了單純樂觀的主題,小說內(nèi)容簡單不復雜,所流露出的樂觀情緒也是高漲而鮮明。卞之琳對黨的信任以及對戰(zhàn)爭的關注點使這兩篇小說具有了微妙的戲劇性、獨特的趣味兒,成了游擊“傳奇”小說。《石門陣》的關注點在于王木匠的“手”,《紅褲子》則關注“紅褲子”的流動變遷。卞之琳所有的小說都是經(jīng)過了精心安排,而這兩篇洋溢著單純樂觀主題的小說成為其小說鏈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
關鍵詞:卞之琳 單純樂觀 關注點
一、卞之琳的轉(zhuǎn)變
卞之琳是江蘇海門人,1910年出生,2000年去世。以詩人、文學評論家、翻譯家聞名海外。卞之琳于20世紀30年代出現(xiàn)于詩壇,曾經(jīng)受過“新月派”的影響,但他更醉心于法國象征派,并且善于從中國古典詩詞中汲取營養(yǎng),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他的詩精巧玲瓏,聯(lián)想豐富,跳躍性強,尤其注意理智化、戲劇化和哲理化,善于從日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詩的內(nèi)容并進一步挖掘出常人意料不到的深刻內(nèi)涵,詩意大多偏于晦澀深曲,冷僻奇兀,耐人尋味,難怪常人每每提及他,總想著“詩人”的頭銜。本文則以其創(chuàng)作的兩篇小說《石門陣》和《紅褲子》為重點,探討卞之琳在小說方面的創(chuàng)作。
在20世紀40年代,卞之琳將心力重點投放在了小說的創(chuàng)作。是什么促使卞之琳放棄自己擅長的詩歌寫作而轉(zhuǎn)向了并不熟悉的小說寫作呢?
抗戰(zhàn)爆發(fā)尤其是進入20世紀40年代以來,卞之琳的創(chuàng)作有了一個很大的轉(zhuǎn)變,即由抒情向敘述的轉(zhuǎn)移。戰(zhàn)地生活速寫、游擊戰(zhàn)小故事以及關于戰(zhàn)時中國敘事的長篇小說,這些都成為了他寫作的重心所在。即使是他的詩作《慰勞信集》,也是抒情兼帶著敘事的。而這些轉(zhuǎn)變,都是他自覺的轉(zhuǎn)變。
20世紀40年代,對于中國人民來說是個苦難的時代,同時也是全民抗戰(zhàn)的時代,卞之琳作為一個文學家,同時作為一個有著愛國情的中國人,也投身到了文學為抗戰(zhàn)服務的洪流之中。古往今來詩言情,而且詩的體式難以表達復雜的現(xiàn)代事物,相比之下,散文的小說體在容納詩情詩意的同時,還可以表達出詩所不能傳達出的內(nèi)容。想要以創(chuàng)作回應所處的時代,小說無疑是最為合適的選擇。這就理解了卞之琳為什么將重心放在了小說創(chuàng)作,以及他自覺地由抒情轉(zhuǎn)向敘事的選擇。
卞之琳在1929年創(chuàng)作了短篇小說習作《夜正深》之后便不再進行小說創(chuàng)作。《夜正深》無疑深受魯迅雜文的風格影響,其后轉(zhuǎn)向了詩歌方面。在詩歌當中,他如魚得水一般,創(chuàng)作得淋漓盡致。直到1938年到達延安之后才又開始了小說的創(chuàng)作。延安一年,他創(chuàng)作了兩篇短篇小說《石門陣》和《紅褲子》。
二、單純樂觀的情緒高漲而鮮明
初讀《石門陣》與《紅褲子》這兩篇小說,就完全可以感受到洋溢在小說中那高漲而鮮明的單純樂觀的情緒。在閱讀過程中,一氣呵成,沒有半點猶豫,一路高興地看下去,有種觀看電影《舉起手來》的感覺,屬于“游擊傳奇”系列的小說。
小說敘述呈線性展開,故事有頭有尾?!妒T陣》一文主要講述了木匠王生枝給村人們講述“石門陣擺退鬼子兵”這樣一個故事,從開始的《三國演義》當中的“石門陣”講起,講到如今抗戰(zhàn)發(fā)生在身邊當中的“石門陣”;《紅褲子》主要講述因為日本人要沿鐵路挨村“宣撫”,安居村的娘兒們一齊換去了紅褲子。關小雙因為老婆沒有可換的衣服而與自己的老婆互換了褲子,并借著“紅褲子”成功活捉了三個日本兵,最后換上了一套灰色的軍衣的故事。
小說的敘述形式采用了傳統(tǒng)的全知敘述,甚至“說書人”的角色都開始出現(xiàn),文字形式也是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不論是1938年秋創(chuàng)作的《石門陣》還是1939年完成的《紅褲子》,兩篇小說文字均是簡單化、口語化的,全文都運用了大量的對話。例如《石門陣》中有這樣一段論述:
“他們先在遠處山頭上向鎮(zhèn)上望望,用望遠鏡,看得清清楚楚的?!?/p>
“那條小街上有人嗎?”“沒有?!?/p>
“那個院子里有人嗎?”“沒有?!?/p>
“那堆小樹叢背后有人嗎?”“沒有?!?/p>
“八路軍走光了。老百姓坐在屋子里等‘皇軍去‘宣撫呢?!?/p>
“‘開步走!他們下來了,那五十個鬼子,騎了馬?!?/p>
“這條鎮(zhèn)不是就完了嗎?”宋長發(fā)很擔心地插上了一句。
王木匠并沒有理他,干咳了一聲。
文本中人物很少使用心理描寫,大多直接描述,這些都加強了故事性,增強了小說的通俗性。例如《紅褲子》中有這樣一些描寫:
半天,他受氣的回來,說不出什么話。
可是雷霆已經(jīng)在他頭頂上響了。糊涂中他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了自己被綁在一棵白楊樹上。
全村人都慌了。
好了,有人拉來了一個十一二歲的孩子,一邊說:“他知道,他知道。”
“你知道他們到哪里去了?”
漢奸駝了背,氣焰可也不小。
文中并沒有講述漢奸在心里是如何的生氣,并沒有表現(xiàn)他生氣的心理活動,而只是用一句“漢奸駝了背,氣焰可也不小”,簡單明了,符合通俗文學的風格,而且兩篇小說整體給讀者以敘述者絕對可靠的心理感受,全文洋溢著單純樂觀的情緒,抗戰(zhàn)絕對勝利的激昂心理掩蓋了戰(zhàn)爭本身的殘酷性。
三、卞之琳對戰(zhàn)爭的關注點
上文已經(jīng)講到兩篇小說流露出的樂觀情緒高漲而鮮明,接下來,將主要探討形成這一風格的主要原因。
首先,如上文所分析的那樣,小說采用了向傳統(tǒng)復歸的形式,不免會加強敘述風格。文本中既沒有英雄主義的高歌,無論是木匠王生枝還是村民關小雙,都是活生生的人,他們有自己的脾氣性格,有自己微小的生活憧憬與愿望;小說也沒有對戰(zhàn)爭進行直接描述與評價,文中內(nèi)容沒有涉及戰(zhàn)爭的正義性、道德性,有的只是小人物們的正常心里愿望,只是他們?nèi)饲槿诵缘谋磉_,從而淡化了戰(zhàn)爭的殘酷性與艱難性。
其次,卞之琳來到延安后,通過認真閱讀毛主席的《論持久戰(zhàn)》,對國內(nèi)的抗日戰(zhàn)爭充滿了必勝的信心,對中國共產(chǎn)黨和人民充滿了信任,盼望著盡快實現(xiàn)抗戰(zhàn)勝利的這種激動的心情必然會不自覺地帶入他所創(chuàng)作的文本之中,從而也加劇了他的樂觀情緒在文中體現(xiàn)。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便是來源于卞之琳對戰(zhàn)爭的關注點不同。他所關注的重心不在“抗日”,即不在抗日的相關具體事件的描述,也不在抗日的殘酷性與艱難性的塑造與描繪,而在于一個事件中某些東西的流動。例如在《石門陣》中,他著重描寫了木匠王生枝的“手”,在《紅褲子》一文中重點描述“紅褲子”的一系列流動。
《石門陣》中有這樣一些話語:“王木匠不但口巧,而且手巧”“他的手藝不止見于他的本行”。王木匠不僅在他的本行工作當中游刃有余,在生活里還可以搞一些小的但很實用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這足以稱他是一位好木匠了;但是好木匠給人的通常感受就是只會一絲不茍的好好做他的木匠活,哪里還會關心別的,但是王木匠卻不同于我們一般常人的理解,他不但手巧,嘴巴也很巧——因為他會講“石門陣擺退鬼子兵”,聽得村人如臨其境一般。文末最后那段:“他常常想做一張極精致的衣櫥,已經(jīng)設計了多年,現(xiàn)在想不久總可以有做成的一天了。不過他知道大家還得先擺多少次真正的石門陣,自己這個村子遲早也免不了擺幾次,不是用口,而是用真正的手?!驳糜檬?。想到這里,王木匠看看自己結實的突起了整齊的老繭的掌心,說不出由于哪一種情感,不由感嘆了一下:‘我這雙手呵!”這段話重重地敲擊了人們的心,給人一絲悵惘的同時也留下一絲激情。
《紅褲子》一文中的情節(jié)重點就是圍繞著“紅褲子”的不停流動。由開始的大家因為日本兵的到來女人們紛紛要脫去紅褲子,到關小雙與他老婆互換褲子,屬于前奏;故事中間三個日本兵被穿著紅褲子的關小雙成功吸引,去追那個“紅褲子”而不見了,到胖頭兒要求把“紅褲子”找來;高潮部分便是“紅褲子”自己來了,卻把日本兵嚇得屁滾尿流地跑了;最后,關小雙脫下了老婆的紅褲子換上了軍裝,將紅褲子疊得整整齊齊還給了老婆,要“等將來太平了再穿”。
卞之琳不論是對“手”的特別關注,還是對“紅褲子”流動的注意,都使得這兩篇文本具有了微妙的戲劇性,產(chǎn)生了獨特的趣味兒,使這兩篇小說成功轉(zhuǎn)型為了“游擊傳奇”式的小說,雖是游擊卻重在“傳奇”,從而形成了單純樂觀的主題。卞之琳所創(chuàng)作的這兩篇小說整體單純簡單,處處洋溢著樂觀主義,但放在他所創(chuàng)作的所有小說長鏈中,卻也是簡單而又經(jīng)過了精心安排的結果。
參考文獻:
[1] 肖佳.卞之琳研究文獻綜述[J].中國詩歌研究動態(tài),2008(5):305-319.
[2] 解志熙.靈氣雄心開新面——卞之琳詩論、小說與散文漫論[J].現(xiàn)代中文學刊,2011(1):76-83.
作 者:王 偉,西南大學中國新詩研究所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編 輯:曹曉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名作欣賞·下旬刊2017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