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詩經(jīng)》始,花草意象就在文學(xué)作品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這一意象對《楚辭》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在《楚辭》中,花草意象形成了一套嚴密的象征比喻系統(tǒng)并得以深入運用。本文試從“以花草喻人”之手法、花草之“烘托作用”和“寄于花草之情”三個方面來分析《楚辭》對《詩經(jīng)》花草意象的繼承和發(fā)展。
關(guān)鍵詞:詩經(jīng) 花草 楚辭
《詩經(jīng)》作為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很多篇章中出現(xiàn)了紛繁復(fù)雜的花草果木,即花草意象,正如王逸所言:“依詩取興,引類譬喻”,這一意象在《楚辭》中得到了更加系統(tǒng)的整理和運用,形成了一套復(fù)雜嚴密的象征比喻系統(tǒng)——“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F(xiàn)以《離騷》和《九歌》為例,分析《楚辭》在花草意象上對《詩經(jīng)》的繼承和發(fā)展。
一、“以花草喻人”之手法
《詩經(jīng)》中運用“以花草喻人”手法的典型代表是以“花草”喻“女子”,其中最耳熟能詳?shù)哪獙佟吨苣稀ぬ邑病?。“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薄对娂瘋鳌吩疲骸柏藏?,少好之貌。灼灼,花之盛也。木少則花盛。”詩歌以桃花在春日盛放之貌起興,引出對新婚女子的描寫。朱熹云:“然則桃之有華,正婚姻之時也。”桃花盛放之時正值女子出嫁之時,詩人用桃花的艷麗比喻新娘的年輕貌美,恰到好處。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曰:“桃夭不過取其色以喻之子,且春華初茂,即芳齡正盛時耳,故以為此?!笨梢姟短邑病芬辉妼⑻一ū让廊耍环矫孀鳛榕用烂驳挠黧w,彰顯出女子的青春活力,另一方面桃花又給人吉祥歡樂之感,襯托出女子出嫁的喜樂氣氛?!墩倌稀ず伪艘印分幸渤霈F(xiàn)了以花喻女子的描寫:“何彼矣?唐棣之華……何彼矣?華如桃李?!庇锰依钪ū扔髻F族女子,彰其美貌。
及至《楚辭》,屈原將“以花草喻人”的手法加以繼承,并將其由喻女子擴展到喻君王、賢臣、佞臣等范圍,在《離騷》中的貫徹尤為突出。屈原慨嘆君王被讒佞蒙蔽時,在“荃不察余之中情兮”一句中,用了“荃”一字。王逸云:“荃,香草,以喻君也。人君被服芬芳,故以香草為喻。惡數(shù)指斥尊者,故變言‘荃也?!蓖醴蛑峨x騷通釋》云:“荃,與蓀通,似石上菖蒲,而葉無劍脊,亦香草也,以喻君?!庇纱丝梢?,屈原用“荃”此種香草喻君王,表達對君王受讒人蒙蔽的哀嘆和對自己被君王疏遠的痛心之感。
除以花草喻君王之外,《離騷》中還多次出現(xiàn)以花草喻賢臣?!拔羧笾兇赓猓瘫姺贾?。雜申椒與菌桂兮,豈惟紉夫蕙。”《五臣注文選》中解釋道:“椒、菌桂皆香木?!蓖跻菰疲骸稗ァ?,皆香草,以喻賢者。言禹、湯、文王雖有盛德,猶雜用眾賢,以致于治,非獨索蕙,任一人也?!贝颂幱谩敖贰?、“菌桂”、“蕙”、“”等香草香木比喻賢臣,來表現(xiàn)賢君純粹之美德,善于養(yǎng)賢用賢。此外,屈原在寫到自己為君王蓄養(yǎng)賢人時這樣寫:“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畦留夷與揭車兮,雜杜衡與芳芷?!蓖跻葑⒃疲骸岸藕?、芳芷,皆香草也。言己積累眾善,以自潔飾,復(fù)植留夷、杜衡,雜以芳芷,芬芳益暢,德行彌盛也?!鼻咧冶M智,為國家培育人才,希望他們可以枝繁葉茂,為楚國的興盛出謀獻策?!凹街θ~之峻茂兮,愿時乎吾將刈。雖萎絕其亦何傷兮,哀眾芳之蕪穢?!笨墒乔目嘈墓略剠s沒有得到君王的認可,正是:“以言己修行忠信,冀君任用,而遂斥棄,則使眾賢志士失其所也?!鼻⑽磦凶约罕痪跏桦x,真正讓他悲傷的是自己辛苦培育的眾賢士無用武之地,猶如芳草為霜雪所傷而凋落。此處屈原將賢士賢臣比作香草,在彰顯賢士賢臣如香草般芬芳美德的同時,也表現(xiàn)了自己對于賢臣不見用的惋惜和痛心。
與以香草喻賢臣相對,屈原在《離騷》中用惡草比喻奸佞?!耙杂屹猓歇氹x而不服?!睂τ凇啊?、“”、“”三者,王逸認為“三者皆惡草,以喻讒佞盈滿于側(cè)者也?!鼻颂幱糜覑翰荼扔髯约荷磉叡姸嗟淖嬝∪??!皯舴杂?,謂幽蘭其不可佩?!薄鞍狈窍悴?,卻被人當(dāng)作配飾,幽蘭反而成了不可佩之物,屈原在此處用艾草來比喻小人。“以言君親愛讒佞,憎遠忠直,而不肯近也。”可見屈原對楚王這種親讒佞遠忠正的做法感到痛心疾首。他用惡草比喻小人和奸臣,與用香草比喻賢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他所營造的香草、惡草的象征系統(tǒng)中,表現(xiàn)出對于賢士和小人的不同態(tài)度,用花草作比,既含蓄婉約又能夠以其性質(zhì)寄托態(tài)度,一舉而兩得。
在《離騷》中,屈原除了將“以花草喻女子”的范圍擴大以外,隨著《離騷》中情感基調(diào)的變化,其中花草的性質(zhì)也隨之發(fā)生變化,反映出花草所喻之人的變化?!皶r繽紛其變易兮,又何可以淹留。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豈其有他故兮,莫好修之害也?!蓖跻葑⒃疲骸把蕴m芷之草,變易其體而不復(fù)香,荃蕙化而為菅茅,失其本性也。以言君子變更為小人,忠信更為佞偽也?!鼻羧赵暈橥收呶茨苁刈〔偈兀瑨仐壷鞠蚋臑榕c世俗同流合污。蘭芷不芳,荃蕙化茅,昔日的香草不能保持芬芳本性,曾經(jīng)的賢士忠臣變?yōu)樾∪素?,正如洪興祖云:“當(dāng)是時,守死而不變者,楚國一人而已,屈子是也。”屈原通過對香草性質(zhì)變化的描寫反映出現(xiàn)實中人性的墮落,揭示了其“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現(xiàn)狀,表現(xiàn)了他對現(xiàn)實的失望和死不變節(jié)的堅貞。
二、花草之“烘托作用”
在《詩經(jīng)》中,用花草植物烘托人物形象的藝術(shù)手法已經(jīng)運用得較為嫻熟,花草往往作為環(huán)境描寫的一部分,烘托出詩中主人公的形象。如《陳風(fēng)·澤陂》:“彼澤之陂,有蒲與荷。有美一人,傷如之何。寤寐無為,涕泗滂沱。彼澤之陂,有蒲與。有美一人,碩大且卷。寤寐無為,中心!彼澤之陂,有蒲菡萏。有美一人,碩大且儼。寤寐無為,輾轉(zhuǎn)伏枕!”此詩描述的場景是在蒲葦茂盛、蓮花盛開的時節(jié),一位女子在水澤旁思念自己欽慕的男子,通過用水澤邊的植物香蒲、蘭草、蓮花起興,引出女子對男子的思念。同時,香蒲、菡萏等既是對環(huán)境的描寫,又是對女子形象的烘托,作者用環(huán)境之美襯托出女子容貌之美。《鄭風(fēng)·野有蔓草》也是如此:“野有蔓草,零露兮。有美一人,清揚婉兮。”男女相遇是在清晨的田野,芳草萋萋,露水搖曳,整個場景彌漫著清新氣息。在此場景下男女主人公相遇,女主角“清揚婉兮”。朱熹注:“清揚,眉目之間婉然美也”,可見女子的美貌也如同相遇場景一般,清新婉麗,開頭對環(huán)境的描寫正是對女子美好容貌的鋪墊和烘托。
在《楚辭》中,屈原繼承了這一手法并將其運用到人物描寫中,在《九歌》中不乏此類描寫。《湘夫人》為《湘君》的姊妹篇,描述了赴約的湘君來到與湘夫人的約會地點,卻錯過了所約之人的悵惘之情。其中有“沅有兮澧有蘭,思公子兮未敢言”一句,王逸注云:“言沅水之中有盛茂之,澧水之內(nèi)有芬芳之蘭,異于眾草,以興湘夫人美好亦異于眾人也?!庇纱丝梢姡趯憣Α肮印钡乃寄钪榍跋扔勉渲?、澧之蘭來表現(xiàn)所思之人的美好品質(zhì),以芬芳之物比其品性,烘托出“公子”的完美形象。在此篇中,后有一段湘君幻想與湘夫人如愿相會的場景:“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蓋。蓀壁兮紫壇,播芳椒兮成堂。桂棟兮蘭,辛夷楣兮藥房。罔薜荔兮為帷,擗蕙兮既張。白玉兮為鎮(zhèn),疏石蘭兮為芳。芷葺兮荷屋,繚之兮杜衡。合百草兮實庭,建芳馨兮廡門?!痹娙擞昧撕?、蓀、椒、桂、蘭、辛夷、藥、薜荔、蕙、石蘭、芷、杜衡等十幾種香花異草來極力表現(xiàn)相會處的華美艷麗,就是通過流光溢彩的外部環(huán)境來烘托和反映人物內(nèi)心的歡樂和幸福,同時表現(xiàn)出約會之人亦如外部裝飾般浪漫優(yōu)雅的形象。
除此之外,《楚辭》不僅將花草作為環(huán)境的一部分來烘托人物形象,還將其運用到多方面來實現(xiàn)其烘托作用,最典型的是《離騷》中對主人公形象的描寫?!办杞x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薄爸栖梁梢詾橐沦?,集芙蓉以為裳?!蓖跻菰疲骸芭?,飾也,所以象德。故行清潔者佩芳,德仁明者佩玉,能解結(jié)者以為配飾;博采眾善,以自約束也?!敝魅斯孟悴葑麟S身配飾和服裝,是其過人才干的外在表現(xiàn),其內(nèi)在的美好品質(zhì)通過外在的配飾和衣著表現(xiàn)出來,而這些花草也對主人公的高潔品質(zhì)起著烘托作用。
除了將花草作為衣著和配飾,主人公還終日采摘花草?!俺褐咎m兮,夕攬洲之宿莽?!蓖醴蛑冻o通釋》曰:“搴、取也。木蘭、香木。辛夷之白者。宿莽、卷。拔心不死。言上陳善道以輔君,下修訓(xùn)典以治民。晨夕不遑。以靖國有功績也。以上述己素修之志業(yè)……急于效能修職之勤勞無怠如此?!蓖ㄟ^終日不輟地采擷花草象征自己精勤不息地修養(yǎng)道德,通過香草來襯托主人公的高貴品德。除此之外,以花草為食也表現(xiàn)出主人公的美好品性:“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蔽宄荚疲骸叭∑湎銤崳院霞褐??!睂⒅参锏木A作為自己的食物,從服裝配飾到飯食飲水都清潔芬芳,可見主人公從內(nèi)而外都同樣貞潔。通過花草的描寫,未直言己之品德高潔,但字里行間都可見其美德懿行。
《楚辭》繼承了《詩經(jīng)》中利用花草烘托人物形象的手法,并且在其基礎(chǔ)上通過對于花草多維度的描寫擴大了其表現(xiàn)范圍。花草不再僅僅作為環(huán)境的一部分,它們被更多地用作配飾、服裝、飲食等多方面,來多角度地烘托人物形象。通過花草多方面功用的描寫,人物形象也在其烘托下進一步地飽滿和立體起來。
三、寄于花草之情
《詩經(jīng)》中有為數(shù)不少的愛情詩,其中又有不少篇章中寫到男女通過互贈禮物來傳遞愛情,而花草果木往往成為他們寄托情感的良好載體。如《邶風(fēng)·靜女》:“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敝祆渥ⅲ骸败瑁┲忌摺造o女又贈我以荑,而其荑亦美且異。然非此荑之為美也,特以美人志所贈,故其物亦美耳?!睂υ娭心凶觼碚f,“荑”已不再是尋常花草,而是自己心儀之人所贈定情之物,“荑”在此詩中作為男女愛情的載體,被賦予了不尋常的意義。在《鄭風(fēng)·溱洧》中,花草也承擔(dān)了一樣的功能。“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兮。女曰:‘觀乎?士曰:‘既且?!彝^乎!洧之外,洵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鄭箋云:“其別則送女以芍藥,結(jié)恩情也?!瘪R瑞辰《毛詩傳箋通釋》云:“又云‘結(jié)恩情者,以勺與約同聲,故假借為結(jié)約也?!睙o論學(xué)者對“芍藥”作何種解釋,有一點是可以確認的,在此處“芍藥”是作為男女表達愛意的載體存在的。男女將彼此的愛慕之情寄托在芍藥之中,用以相贈,它便成了寄托愛情之物。
《楚辭》對《詩經(jīng)》“寄情香草”的藝術(shù)手法加以繼承,并在一定程度上對所寄之“情”的范圍加以拓展。《九歌·大司命》一篇是祭祀大司命之神的歌舞辭,據(jù)王夫之《楚辭通釋》可知“大司命統(tǒng)人之生死”。此詩中寫道:“折疏麻兮瑤華,將以遺兮離居?!焙榕d祖《楚辭補注》云:“瑤華,麻花也。其色白,故比于瑤。此花香,服食可致長壽,故以為美,將以贈遠?!甭勔欢唷毒鸥杞庠b》云:“蓋疏麻是隱語,借花草中的疏字以暗示行將分散之意?!壁w逵夫認同聞一多的觀點,但認為折麻主要是因為麻稈折斷后皮仍連在一起,故以“折麻”喻藕斷絲連之意??梢姶颂幾髡呤墙琛笆杪椤边@一植物折斷后皮仍舊相連的特性,來寄托抒情主人公對大司命即將離去的依依不舍之情和思念之情。
少司命是主管人間子嗣之神,因為主管兒童,故稱“少司命”。《少司命》一篇開頭寫道:“秋蘭兮糜蕪,羅生兮堂下。綠葉兮素枝,芳菲菲兮襲予。夫人自有兮美子,蓀何以兮愁苦?”王夫之《楚辭通釋》云:“糜蕪、當(dāng)歸苗。芳草,生于堂下、喻人之有佳子孫。晉人言芝蘭玉樹,欲其生于庭砌,語本于此,言人皆有美子。如芳草之生于庭,而翳我獨無,蓀何使我而愁苦乎。此述祈子者之情?!薄毒鸥杞庠b》引《爾雅翼》卷二云:“蘭為國香,人服媚之古以為生子之詳,而蘼蕪之根主婦人無子,故《少司命》引之?!弊髡咴诖司渲杏蒙谔孟轮疾荼扔魅酥凶訉O,用“秋蘭”、“蘼蕪”兩種與生子有關(guān)的植物巧妙地表明此祭祀是為求得子嗣,將求子之情委婉含蓄地寄托在花草之中。
《楚辭》繼承了《詩經(jīng)》“寄情香草”的藝術(shù)手法,并將其所寄托的情感由愛情擴展到“相思離別之情”、“求子之情”等方面。這一發(fā)展體現(xiàn)了《楚辭》對花草這一意象運用得更加系統(tǒng)和熟練,而這一手法的運用,也使得花草成為《楚辭》敘事和抒情的重要工具。
花草意象發(fā)源于《詩經(jīng)》,從以花草比喻年輕美貌的女子到作為環(huán)境烘托人物形象,再到用花草作為傳遞男女愛情的重要載體,花草意象在《詩經(jīng)》中得到了較好的運用。《楚辭》深受《詩經(jīng)》影響,在以上三方面繼承了花草意象并將其進一步發(fā)展。首先,《楚辭》不再局限于用花草喻女子,《離騷》中用不同的香草喻君王、喻賢臣、喻佞臣等,都得到了良好的表達效果,使得抒情敘事委婉含蓄。除此之外,隨著花草所喻之人行為、情感的變化,花草的性質(zhì)也隨之發(fā)生變化,相比于《詩經(jīng)》顯得更加靈活多樣。其次,花草在《楚辭》中不再僅作為環(huán)境的一部分來烘托人物形象,作者更多地將花草運用到人物的配飾、服裝、飲食等多方面,從多個角度來烘托主人公的過人才能和高潔品性。最后,相比于《詩經(jīng)》借花草寄托男女之情,《楚辭》借花草所寄托的感情擴展到其他領(lǐng)域,如相思離別之情和求子之情,這一發(fā)展是對花草意象運用得更加熟練和系統(tǒng)的體現(xiàn)。在《楚辭》中,花草意象得到了系統(tǒng)的整理和運用,形成了一套復(fù)雜嚴密的象征比喻系統(tǒng),對《楚辭》的敘事和抒情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宋)洪興祖撰,黃靈庚點校.楚辭補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
[2] 姜亮夫等撰.先秦詩鑒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
[3] (宋)朱熹集注,趙長征點校.詩集傳[M].北京:中華書局,2011.
[4] (清)方玉潤撰,李先耕點校.詩經(jīng)原始[M].北京:中華書局,1986.
[5] (清)王夫之.楚辭通釋[M].北京:中華書局,1975.
[6] 屈原著,聞一多注.九歌解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作 者:耿英杰,首都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兩漢文學(xué)。
編 輯:曹曉花 E-mail:erbantou2008@163.com
名作欣賞·下旬刊2017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