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艷青 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大灘鎮(zhèn)畜牧站733300
羊痘病的診斷及防治措施
劉艷青 甘肅省武威市民勤縣大灘鎮(zhèn)畜牧站733300
羊痘是由羊痘病毒引起的一種急熱性接觸性傳染病。發(fā)病羊體溫升高時血液中會存有大量病毒,臨床上以羊只皮膚和黏膜上出現(xiàn)特異痘疹為主要特征,可導致孕羊流產(chǎn),影響羊肉品質,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當可致其死亡。筆者現(xiàn)結合工作實踐,對該病進行綜合闡述,同時提出防治措施。
羊痘;診斷;預防;治療
該病由羊痘病毒引起,俗稱“羊天花”。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羊的皮膚、黏膜的丘疹、膿包、痂皮和鼻黏膜分泌物中,對寒冷和干燥有較強的抵抗力,在羊舍內(nèi)可存活半年左右,在牧地能夠存活2個月。對熱抵抗力不強,55℃條件下20分鐘即可被滅活。對2%硫酸鋅、10%漂白粉有一定的抵抗力,在1%高錳酸鉀、5%甲醛及3%石碳酸中數(shù)分鐘即可被殺死。
(1)不同年齡、性別和品種的羊均可感染,羔羊比成年羊敏感,尤其是斷奶前后的羔羊具有較高的病死率。相比土種羊和粗毛羊而言,細毛羊較易感染。在自然條件下,綿羊和山羊都能感染,綿羊痘和山羊痘不會發(fā)生交叉感染。
(2)病羊是主要傳染源,通過呼吸道感染,亦可通過消化道、受損的皮膚或黏膜感染。被病羊污染的飼料、飲水、牧草土壤、飼具、皮毛產(chǎn)品及病羊糞便、體外寄生蟲等均為傳播媒介。人可因接觸病羊污染物而被感染,發(fā)病者多為牧羊人、屠宰者和獸醫(yī)。
(3)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多見于冬末春初,呈地方性流行。飼養(yǎng)管理不良、霜凍及雨雪等不良因素會促進該病的發(fā)生和加重病情。病羊多因繼發(fā)細菌或病毒感染而死于敗血癥。
病羊發(fā)病初期體溫升高至41~42℃,精神頹廢,食欲下降甚至廢絕。輕咳發(fā)抖,眼、鼻黏膜充血,有漿液膿性分泌物從鼻孔流出。眼瞼腫脹,在四肢內(nèi)側、口角、乳房、眼周圍、陰囊、陰唇等無毛或少毛部位出現(xiàn)丘疹和紅斑,隨著病情的發(fā)展呈為水皰、膿皰和結痂等。鼻、口部嚴重丘疹,部分覆蓋出血性分泌物。瘦弱羊尤其是羔羊可能全身發(fā)痘,孕羊發(fā)生流產(chǎn)。若有壞死桿菌繼發(fā)感染,則病部壞疽發(fā)臭,形成“壞疽痘”。
該病的潛伏期通常為7天,初期為紅色或紫紅色的小丘疹,質地堅硬,以后擴大成為頂端扁平的水皰,可發(fā)展成出血性大皰或膿皰。在24~48小時內(nèi)皰破表面覆蓋厚的淡褐色焦痂,痂四周有較特殊的灰白色或紫紅色色暈,其外再繞以紅暈,以后變成乳頭瘤樣結節(jié),最后變平、干燥、結痂而自愈。病程一般為3周,也可長達5~6周,獲得永久性免疫。
病死羊口腔、咽喉部黏膜增厚水腫,有紅斑點和丘疹水皰,鼻腔、氣管和支氣管黏膜上散布丘狀隆起或潰瘍。瘤胃、皺胃內(nèi)壁有半球狀或圓形堅實的結節(jié),大小不等,或糜爛或潰瘍。肺呈卡他性、出血性肺炎和丘疹樣肉變,淋巴結腫脹。
根據(jù)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及剖檢病變可做出初步診斷,確診須進行實驗室檢測。采集病羊皮膚、黏膜上的膿皰、丘疹和痂皮,將新形成未化膿的丘疹制成切片,經(jīng)姬姆薩染色后在光學顯微鏡下可見橢圓形的原生小體,或將病料放在電子顯微鏡下可見病毒包涵體,即可確診。也可采用瓊脂擴散試驗、中和試驗及血凝抑制試驗等方法進行診斷。
(1)治療。對于潛伏感染的羊群用羊痘一針靈進行緊急預防,對于病死羊尸體和糞便等進行消毒并做好無害化處理工作。發(fā)病羊皮膚上出現(xiàn)痘疹可采用1%醋酸或2%來蘇兒清洗。出現(xiàn)潰瘍可先用1%高錳酸鉀沖洗后再涂以碘酊。黏膜上出現(xiàn)痘疹可用紅霉素軟膏處理。口腔、無毛或少毛處皮膚潰瘍可先用碘制劑消毒,再用冰硼散化開噴灑于潰瘍灶上。
采用羊痘痊愈血清進行肌肉注射,成年羊30~50mL、羔羊15~20mL。若繼發(fā)感染或并發(fā)癥,則應根據(jù)臨床情況進行消炎、補液和強心治療,如肌注黃芪多糖按0.15~2mL/kg體重用藥,2次/天。同時配合消炎清毒、去火的中草藥進行灌服。方劑為金銀花、黃連、甘草各3g,沙參、梔子、當歸和黃芪各6g,連翹10g,黃柏20g,水煎每天2次灌服。
(2)預防。日常注重飼養(yǎng)管理,冬春季節(jié)要適當補飼,做好防寒過冬工作。夏季注意通風良好,冬季注意防寒保暖。保持衛(wèi)生,避免羊群過度擁擠,定期采用生石灰給羊圈周圍消毒。對病羊接觸過的飼具、飼料和飲水可采用10%~20%石灰乳、30%草木灰或2%福爾馬林等嚴格消毒。堅持自繁自養(yǎng),如需購羊必須加強檢疫,在引進羊的時候要了解引種羊場是不是疫區(qū),是否發(fā)生過羊痘,對新購羊只隔離觀察至少20天,確認無病方可混群飼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