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保見
(河南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
王安石佚詩二首考論
張保見
(河南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宋刊王安石文集存在文字異同以及收羅不全等問題。晚清以來,學界已經輯補較多條散佚詩文。現存于明清方志中的《春日過天童寺》和《虎跑泉》兩首詩,未見諸家輯佚。這兩首詩當作于王安石官鄞縣時,對于王安石研究有一定參考價值。
王安石;文集;佚詩
張保見.王安石佚詩二首考論[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6(1):1-3.
Zhang Bao-jian.Study on Wang Anshi’s two lost poems[J].Journal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7,36(1):1-3.
王安石文集在宋代經多次編刊,流傳至今者分別為杭州《臨川先生文集》本和龍舒《王文公文集》本兩種體系。兩種本子間存在文字異同以及收羅不全等問題。針對王集存在的問題研究,晚清以來,學界已經取得了較大成績,但散佚詩文輯補工作仍有必要進行。
王安石文集的編撰似在宋徽宗朝由薛昂等奉敕完成*(宋)葉夢得《石林詩話》卷上:“肇明后被旨編公集?!?清)瞿鏞《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卷二〇引王玨語:“政和中門下侍郎薛公、宣和中先伯父大資皆被旨編定?!薄J潜窘浘缚抵畞y,南渡后已不見流傳。紹興中,又有臨川、龍舒本刊行,“尚循舊本”[1]。王安石曾孫玨任職兩浙西路時,以家藏及薛昂所得遺稿為基礎,兼采眾家,定本付梓,題作“臨川先生文集”,是為杭州本。南宋又有麻沙本流傳。宋代諸本,流傳至今者僅杭州、龍舒二種,龍舒本題作“王文公文集”。比照來看,目前所能見到的宋后諸種傳本,非宗杭州,則祖龍舒[2],而杭州本流傳較廣,“荊公詩文在過去八百年間,杭本實居獨占地位”[3]。然二者編撰體例不同,所收文章亦有所不同,即使相同篇章,文字也或有不同,各有優(yōu)缺點,具有互補性。于此可窺,官書散失后,南宋諸本所刊王安石詩文集已存在不少問題。元代已有學者嘆息,“私集竟無完善之本”[4]。清代學者也認為,“是當時遺篇逸句,未經搜輯者尚夥”[5]。
宋刊王安石文集存在的一些文字問題,元以來的刻本有所更改,但缺佚詩文,而杭州、龍舒二本間收錄存在差異的,未見整理。至遲晚清,學者已經關注到以《臨川先生文集》為底本,使用龍舒本《王文公文集》及其他相關史籍,如李壁《王荊公詩注》等,進行輯佚工作。民國時期,此一工作繼續(xù)開展,其間出現了一些成果,如《群書校補》《全宋詞》之輯錄,及《臨川集拾遺》和《臨川先生歌曲補遺》等。海外,則有日本漢學家島田翰輯得遺文一卷。
建國后,王安石文集的輯佚工作仍有延續(xù)。1959年,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整理排印本《臨川先生文集》,將《群書校補》《臨川先生歌曲補遺》《全宋詞》和島田翰等輯補詩文匯為一卷,作為補遺附于書后。1986年,來云新輯詩15首,題作《歐陽修、蘇舜欽、王安石詩文拾遺》,發(fā)表在復旦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的《中國古典文學叢考》第二輯。1991年,周少雄輯詩一首[6]。1992年,北京大學出版社版《全宋詩》,以《臨川先生文集》為底本,共輯王氏佚詩百余首。1993年,巴蜀書社版《全宋文》,以《臨川先生文集》為底本,共輯遺文百余篇?!度卧姟泛汀度挝摹穬刹繒氖珍?,可視為此前王安石文集輯補工作之階段集成之作。2003年,湯江浩補輯詩一首[7]。2005年,大象出版社版《全宋詩訂補》收錄詩八首。2007年,湯華泉又得詩三篇[8]。日前筆者在翻檢明清方志時,偶發(fā)現王安石兩首詩,不見于諸家輯補之中,今錄之并簡要考釋于下。
村村桑柘綠浮空*村村:嘉慶《天童寺志》卷一作“山山”;綠:雍正《浙江通志》卷二三〇作“錄”,據上下文及文意,“綠”是。,春日鶯啼谷口風。
二十里松行欲盡,青山捧出梵王宮。
按:此詩今首見于明成化《寧波郡志》卷八,因個別文字漫漶,且不題詩名,故此處摘錄是據明代楊明的《天童寺集》(清初鈔本)卷二所收。
此詩在清代一些方志中多有收錄??滴酢钝纯h志》卷五、雍正《寧波府志》卷三五收錄,無題。雍正《浙江通志》卷二三〇收錄,題作“春日過天章寺”*童:雍正《浙江通志》卷二三〇作“章”,據上下文及文意,“童”是。。乾隆《鄞縣志》卷三收錄此詩,題作“游天童山”。嘉慶《天童寺志》卷一收錄,無題。光緒《鄞縣志》卷四亦收錄此詩,題作“天童山”。
天童寺,位于今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qū)東南三十五公里的太白(天童)山麓,曾經多次毀建。該寺始建,如南宋寶慶《四明志》卷一二“天童山”條云:“晉永康中,僧義興廬山間,有童子來給薪水。久,乃辭去,曰:‘吾太白一辰,上帝遣侍左右?!杂櫜灰?。太白、天童之名昉于此?!笨芍冀ㄓ跁x代永康年間,后毀。又據寶慶《四明志》卷一三:“唐開元二十年(737),僧法璇按圖記,披榛莽,得故跡,建精舍于山麓之東。”可知它重建于唐代開元年間。法璇當時建寺的居處,俗稱“小天童”,即今天人們稱之為“古天童”的地方。唐至德二年(757),僧宗弼移寺于距義興開山處一公里左右之太白峰下今址。唐乾元初,聽從相國第五琦奏請,以“天童玲瓏寺”為名。唐咸通十年(869),更寺名為“天壽”。宋朝景德四年(1007),賜“景德禪寺”額。寺之前,有松夾道二十里,宋大中祥符間僧子凝所植。明代洪武二十五年(1392),定名“天童禪寺”,稱天下禪宗五山之第二。
天童山,又名天潼山,為太白山之一峰,也稱太白山,可參看清嘉慶《天童寺志》卷一“山川考”。
虎跑泉
供廚煮浴方成沼,轉磨鳴舂始到田。
還了山中清凈債,卻來塵世作豐年。
按:此詩見于清康熙《鄞縣志》卷七,然無題,故今錄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鄞縣志》卷二五所收。清嘉慶《天童寺志》卷一亦收錄此詩,無題。
虎跑泉,據明代楊明《天童寺集》卷一云:“在寺西澗邊蒙堂之外,有虎跑地,出泉,味甚甘冽,以濟僧用,利益無窮焉?!?/p>
從詩的內容看,這兩首詩無異是王安石在游覽天童山景德寺時所作。據李德身先生考證,王安石于慶歷七年(1047)春至皇祐二年(1050)春為鄞縣知縣[9]。王安石曾于慶歷七年冬十一月視察鄞縣時游覽景德寺,《臨川先生文集》卷八三《鄞縣經游記》記述了此事,云:“甲申,游天童山,宿景德寺。質明,與其長老瑞新上石望玲瓏巖,須猿吟者久之。而還食寺之西堂,遂行?!庇郑杜R川先生文集》卷七一《書瑞新道人壁》云:“始,瑞新道人治其眾于天童之景德,予知鄞縣,愛其材能,數與之游?!蹦敲?,這兩首詩當作于王安石官鄞縣期間,應該是沒有問題的,但具體年月則不能斷定。另,《臨川先生文集》卷三四尚收錄有《天童山溪上》詩一首,或為同期作品。
據上所述,則此兩首集外佚詩當為王安石初出仕官鄞縣時的作品。王安石鄞縣經歷對其一生影響甚大,這兩首詩在具有輯補王安石文集作用的同時,還提供了一些王安石在鄞縣的行蹤、交游線索,故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由于王安石早年作品存世相對較少,因此這兩首詩也是研究王安石文學(尤其是早期詩歌創(chuàng)作)發(fā)展歷程的有價值資料。同時,這兩首詩反映出的與僧侶的交往,以及詩中體現出的禪意,對于研究王安石思想的發(fā)展演化,也有一定的參考意義[10]。
[1] 瞿鏞.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卷二〇[M].咸豐瞿氏家塾本.
[2] 楊天保,徐規(guī).王安石集的古本與新版[J].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7(3):24.
[3] 趙萬里.宋龍舒本王文公集題記[M]//王安石.王文公文集卷首.上海: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2:1.
[4] 吳澄.臨川王文公集序[M]//吳文正集:卷二〇.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5] 永瑢,等.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五三“臨川集”條[M].乾隆武英殿刻本.
[6] 周少雄.王安石早年佚詩《寒穴泉》[J].文獻,1991(2):287-288.
[7] 湯江浩.王安石詩輯佚與辨證[J].中國韻文學刊,2003(1):27.
[8] 湯華泉.新見宋十二名家詩輯錄[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22-23.
[9] 李德身.王安石詩文系年[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7:61.
[10] 史俊杰.王安石詩歌中的怨刺探析[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2):101-104.
Study on Wang Anshi’s Two Lost Poems
ZHANG Bao-jian
(DepartmentofHistoryandCulture,HenanUniversity,Kaifeng475001,China)
Some problems exist in Wang Anshi’s printed anthology in the Song Dynasty , such as different characters, insufficiency in collecting articles. Since the late Qing Dynasty, many scholars have compiled some lost articles of Wang Anshi. However, the two poems: “Spring over Tiantong Temple” and “Tiger Spring”, which were edited in the Ming and Qing chronicles have not yet been compiled. The two poems were written in Wang’s official time in Yin County and have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study on Wang Anshi.
Wang Anshi;corpus;lost poem
2016-08-10
張保見(1973—),男,河南信陽人,副教授,歷史學博士,主要從事宋遼金元文獻及中國區(qū)域歷史地理研究。
I207.22
A
1674-3512(2017)01-0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