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 琳, 姜勇彪
(東華理工大學 地球科學學院,江西 南昌 330013)
?
江西省丹霞地貌山水詩淺析
華 琳, 姜勇彪
(東華理工大學 地球科學學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江西省是我國丹霞地貌分布最廣泛的省區(qū)之一,類型多樣、形態(tài)典型,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旅游觀光價值。文章根據(jù)收集的120首描寫江西省丹霞地貌的古代山水詩,從丹霞地貌的景觀特征再現(xiàn)了江西丹霞地貌的山水風光。山水詩是自然美的藝術表現(xiàn),它是連接古今不可或缺的紐帶。在山水詩中,我們體驗到了丹霞地貌獨特的美。山水詩是一座寶藏,值得我們不斷地探索研究。
山水詩;丹霞地貌;江西??;景觀特征
華琳,姜勇彪.江西省丹霞地貌山水詩淺析[J].東華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36(1):37-41.
Hua Lin,Jiang Yong-biao.A brief analysis of the landscape poetry of Danxia landform in Jiangxi province[J].Journal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7,36(1):37-41.
我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孕育出豐富多彩的中國山水文化,在這五千年的滄桑巨變中,遺留下來許多具有珍貴價值的文學作品。山水詩,應該是以自然山水為審美對象,以自然山水為其題材,它是寫山寫水,寫出一個比較廣闊的天地,不是只寫一花一草,一木一石的;同時它既要描寫出自然景觀,又要表現(xiàn)與自然山水有關的人文景觀,即表現(xiàn)出來的不是單純的自然山水,而是詩人化了的自然風光[1]?!对娊?jīng)》作為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有許多描寫自然山水景物的詩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等等。不僅是為了表達對自然景物的喜愛,更是為了抒寫感情,敘述戰(zhàn)爭與徭役、風俗與婚姻、祭祀與民風等內容。楚辭開創(chuàng)了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詩篇,敘寫楚地的名山泉水、花草樹木,具有濃厚的地域文化色彩。詩篇中感情奔放,想象奇特,借助自然山水抒發(fā)志向:“登昆侖兮四望,心飛揚兮浩蕩”(《九歌·湘君》),“吾將蕩志而愉樂兮,遵江夏以娛憂”(《九章·思美人》)。《詩經(jīng)》和《楚辭》共同開創(chuàng)了我國古代詩歌現(xiàn)實主義和浪漫主義,但還沒有出現(xiàn)一首專門描寫自然山水的詩篇。
曹操(155—220)于建安十二年北征烏桓,路過揭石山時所寫的《步出廈門行·觀滄?!?,是最早的一首完整的山水樂章,撥開了山水詩新的開篇。這首詩純粹以自然景物作為詩歌摹寫的對象,只作客觀描寫,描寫得山水沉雄健爽、氣象壯闊。曹丕(187-226)是建安文壇的領袖人物,在此期間創(chuàng)作了《芙蓉池作詩》,詩中描述了芙蓉池畔的優(yōu)美夜景和作者的怡悅心情?!暗は紛A明月,華星出云間”中第一次出現(xiàn)了“丹霞”一詞,它指的是天上的彩霞,勾勒的是傍晚時分霞光下一派月明星隱的自然景象。雖然其意義于現(xiàn)今的丹霞地貌大相徑庭,但是萬紫千紅的色彩卻是丹霞地貌的靈魂。中國歷史上最早描述丹霞地貌的作品出自王貞白的《仙巖二首》“……江暖客尋瑤草,洞深人咽丹霞”,詩人在乾寧年間(894),首次使用“丹霞”一詞描述龍虎山二十四巖地貌特征[2]。山水文學自魏晉逐步走向成熟,經(jīng)過唐宋時代的空前繁榮,明清的綿延和多元化發(fā)展,山水詩越來越受人們的喜愛。
江西省丹霞地貌景觀主要分布在周邊丘陵低山區(qū),贛東、贛東南丹霞地貌景觀最為密集,贛西和贛西北有零星分布,明顯受不同級別河流的流域控制。中國目前已知的1 003處丹霞地貌分布在28個省區(qū),中國丹霞基本形成三大區(qū)、十大省區(qū)和近 300 個景觀組合良好、 類型、發(fā)育等相對完整的分布區(qū)[3]。江西省丹霞地貌景觀數(shù)量躍居第一,截止2015年已查明203處。江西省丹霞地貌旅游資源開發(fā)程度較高的主要有鷹潭的龍虎山、弋陽的圭峰、寧都的翠微峰、贛州市的通天巖等,廣泛發(fā)育峰林、峰叢、石柱、石梁、石墻、穿洞、天生橋、洞穴等地貌類型。豐富多樣的丹霞地貌景觀,高聳的石峰、形狀各異的洞穴、宛若天成的穿洞,引來無數(shù)文人競相俯首折腰(見表1)。
表1 丹霞地貌景觀詩歌數(shù)量及代表作
古往今來,游覽丹霞山水的名人不可勝數(shù)。他們在觀賞風景、陶冶情操的同時,也留下了諸多包括詩詞、歌賦、散文、游記等文藝作品。根據(jù)江西省各縣市的地方志、《江西名山志叢書》中清朝婁近垣編撰《龍虎山志》和1998年版清朝黃家駒編撰的《麻姑山志》等,收集描寫丹霞景觀的古詩120首。其發(fā)跡于唐代,詩歌數(shù)量較少,僅有8首,但為山水詩打開了一個廣闊的境界。自唐代以來,宋代有了很大的突破,在藝術上又有新的創(chuàng)造,詩歌數(shù)量達到34首。元代由于存在時間較短,詩歌數(shù)量僅為7首,明清時期詩歌總數(shù)為71首,占整體比例的59%。在各個不同時代,山水詩有了新的風貌和姿態(tài)(見表2)。
表2 歷代丹霞地貌山水詩數(shù)量
丹霞地貌是以赤壁丹崖為特征的紅色陸相碎屑巖地貌,具有頂平、身陡、麓緩的特征[4]。其獨特的風姿、奇幻的色彩、磅礴的氣勢,吸引著無數(shù)的文人學士流連忘返。
3.1 怪石凌空突五湖
赤壁丹崖是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特點,是構成各類丹霞地貌(如石峰、石堡、石柱等)坡面的最基本成分。在水流沿裂隙或節(jié)理長期沖刷侵蝕作用下,紅色巖系組成的山體沿裂隙或節(jié)理發(fā)生較大規(guī)模崩塌后所露出較新鮮丹崖赤壁,在丹霞地貌分布區(qū)廣泛發(fā)育。龍虎山云錦石赤壁和龜峰展旗峰大崖壁、天女散花赤壁是赤壁丹崖的典型代表,垂直而下,氣勢磅礴,五彩斑斕的顏色,令人嘆為觀止。
雨花巖位于龜峰畫壁峰下,因其山頂終年不斷飄落雨花而得名。徐霞客興游至此,稱它“飛珠卷雪,為此中絕勝”,清代詩人舒振奎也贊美到“個中消息有真詮,滿地落花無覓處”(舒振奎《雨花崖》)。這順壁而下的雨花,從百米高崖而下,猶如仙女散花,落入凡間無處可尋。清代《廣信府志》載:“白華巖,廣豐南六十里,巖前有奇石,稍進清風襲人,名曰‘清風峽’。”高聳的崖壁,遠望如大甕斜立,底部向里凹,建有廣福寺。不少文人墨客慕名來游,并留下大量題詠,清代詩人徐兆倫曾登臨銅鈸山,在《游白華巖》一詩中曰“兀傲東南第一峰,半開靈境白云中”,從此銅鈸山獲得了“東南第一峰”的美譽;明代狀元孫繼皋在七絕《白花巖留題》中寫道:“怪石凌空突五湖,登臨回首白云孤”,奇峰突兀,白云相襯,美不勝收。
3.2 山腰千古掛冰輪
在石墻或石梁中發(fā)育的洞穴不斷擴大,兩側的洞穴貫通后,形成穿洞,江西省較為典型的穿洞包括上饒縣的月巖、紅巖石、宜豐縣仙隱洞,龍虎山仙人城的河豚堡,弋陽龍門寺臥佛的頸等[5]。最具特色的當屬月巖,清同治間《上饒縣志》載:“石橋山在縣西三十余里石橋鄉(xiāng),其山上平坦如橋,山半一穴嵌空,遠望如月,又名月巖”。因其山體高聳挺撥,外形似月亮且半山腰有一穿洞,此洞因形似半輪明月,稱做月亮洞,此山又被稱為月亮山。從古至今,文人墨客被其身姿所折服,對月巖勝景,嘖嘖稱奇。
宋代大詩人朱熹的父親朱松,上饒婺源縣人,賦有《月巖》:“鑿透巉巖不記春,山腰千古掛冰輪?!边@首詩妙筆傳神,寫出了月巖之天公造化。山腰的穿洞,猶如冰輪鑲嵌其間,蔚為壯觀。宋代詩人程公許游覽月巖之后聯(lián)想到峨眉山,作詩《題半月巖》:“巖際半輪月,神工幻怪奇……能令萬里客,為爾憶峨眉?!弊阋砸姷妹唤?jīng)傳的月巖卻有三山五岳的秀美與風范?!皩逢庩幒霭胍?guī)……照見江東幾勝衰?!?陳杰《題信州月巖》)月巖經(jīng)歷了滄海桑田,記錄了歷史的變遷和朝代的興衰,而形似半輪明月的穿洞卻無盈無虧。
在諸多月巖詩中,最負盛名當屬陸游流傳千古的山水名篇七言絕句《游月巖》。陸游曾經(jīng)居住在信州,凡信州山水,游歷殆遍。他曾與其友人多次游覽月巖,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山水詩佳作,其中最有名的是他晚年從四川回山陰道中,再登月巖所作的《游月巖》:“幾年不作月巖游,萬里重來已白頭?!彪m多年未登月巖,但她生動流暢的線條,楚楚動人的形態(tài),即使“萬里重來”,仍記憶猶新。可見放翁對月巖的評價之高,喜愛之深。穿洞獨特的形態(tài)特征,也越來越吸引著四面八方的文人墨客。
3.3 獨石忽成橋
天生橋是上天的刻意雕琢之筆,非人工巧匠能為之,它無需人工濃妝淡抹,向人們展示的是它驚世駭俗的美。在石墻穿洞的基礎上,繼續(xù)受到風化剝蝕及洞頂崩塌,當穿洞的高度大于頂上的巖層厚度時,在下部出現(xiàn)長條狀空洞,上部的巖體懸空成為天生橋。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在貴溪縣城及城南游覽時偶遇仙人橋,在其游記中記載著:“乃石架兩山間,非磚砌所成也,大異之,即欲渡,無梁。”
仙人橋在貴溪縣城東南距市區(qū)約1公里處,是天然而成的紅色獨拱石橋,因其中空如月,故稱月橋巖。橋身寬度約10米,跨度長達60米,橋面西端,已無路可尋,更引人神往。歷代文人紛紛登臨懷詠,賦詩作畫?!捌媸孕劭?,仙橋誰侈石”(高賓《詠仙橋》),詩人贊譽她的宏偉神奇;“連山奇復釜,獨石忽成橋”(朱彝尊《貴溪》),詩人驚嘆她的渾然天成;“萬山縈合處,窈窕洞門開”,元朝趙漢則用夸張的手法,向我們展示了仙人橋的氣勢。橋身的石刻“此處神仙跡,神仙到此么?”經(jīng)過風雨的打磨,熠熠生輝,時間沉淀下來的是仙人橋越發(fā)綻放的風姿。
3.4 欲上仙城無路上
丹霞地貌不僅孕育出儀態(tài)萬千的奇山異石,其接近垂直的懸崖和石寨,坡度大、山脊高而狹窄所形成的險峻的山勢令人望而生畏,更能激起人們挑戰(zhàn)險峰的欲望。方山地貌是由紅層受兩組以上斷裂切割,經(jīng)流水侵蝕、溶蝕、重力崩塌等作用后形成,山頂呈方形或長方形,頂面較為平緩而寬暢,四面或三面為陡壁,如龍虎山仙人城、香爐峰、鉛山的仙年寨、橫峰的赭亭山等為典型的石寨[5]。因其峰平坡陡,形似城堡或山寨,故俗稱為“城”、“寨”。
龍虎山的仙人城為一座巨型石寨,高288米,近于圓形的山頂面積約0.15平方千米,唐朝著名文學家顧況有二首詩描寫仙人城。其一“樓臺彩翠遠分明……水邊花里有人聲”(《安仁港口望仙人城》),仙人城這個名稱就來源此詩,篆刻在石壁上,被后世人千古吟詠;其二“何草乏靈姿,無山不孤絕”(《弋陽溪中望仙人城》),在不同的地方遠遠望去,仙人城四面懸絕,下臨深淵,上嵌碧空,只有臺階盤旋而上,險要異常。詩人震撼不已,只可仙人走,豈容凡人過。
赭亭山位于橫峰縣信江河畔,山勢崢嶸,怪石嶙峋,絕妙佳勝。赭亭山四面都是懸崖峭壁,僅有一條呈八十度傾斜向上小路可供攀登,山頂寬平如寨,四面有天險可守。明朝公卿李奎至此,乘興而作《赭亭堆霞》“赭亭名最著,乘興共攀緣?!痹娙吮霍魍ど降氖⒚?,欣然而游,隱晦曲折的小徑,風景甚好。一步步攀登,猶如到達天際,仰望蒼穹,渺渺茫茫,俯視山下,莽莽蒼蒼,登臨者思緒豁然,無不為之感嘆。
3.5 削石云邊著著高
由陡崖坡構成的褐紅色錐狀山峰,頂部較尖,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高低相間、疏密相生,組成連綿起伏、錯落有致的峰林,群山逶迤起伏蔚為壯觀。
翠微峰,故稱金精山,地處贛州市寧都縣,孤峰突兀,四周皆懸崖絕壁,為較典型的石峰,以其丹霞地貌、道家福地、儒家學說和兵家爭奪聞名遐邇,道教文化堪稱翠微峰的靈魂?!爸杏猩裣扇?,宛然姑射姿”(趙崇嶓《游金精山》),詩人描述了翠微峰奇聳入云的景象,巍峨挺拔、壁立如削,仙人就在其間,使她散發(fā)著神秘的氣息?!白瘷M看吳楚小……峰峰棋布煙嵐護”出自清朝許成麟,將石峰的陡峭險峻的特征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登高放眼三十二峰群峰競秀,飽覽無遺,那遠處的吳楚,也形如螻蟻。六石巖位于廣豐縣嵩峰鄉(xiāng)境內,由于受侵蝕構造地形影響,形成了群峰突立,千姿百態(tài),為典型的丹霞峰林。宋代詩人俞掞游覽六石巖后留下詩篇:“削石云邊著著高……好趁春風釣六鰲”,描寫其陡如刀削,下圓上尖,形似錐子,遠望六石巖像舊時皇宮六部大臣朝見皇上的朝笏,近觀又像是六只巨鰲。
3.6 一線斜開別有天
有“全國一線天之最”稱號的江郎山,吸引了大批的文人為其駐足并留下了大量的優(yōu)秀的詩篇,如辛棄疾所寫:“三峰一一青如削,卓立千仞不可干”。地層的差異抬升使流水向盆地中部低洼處集中,沿巖層垂直節(jié)理進行侵蝕,形成兩壁直立的深溝,稱為巷谷[6]。當寬度小于0.5米,則形成線谷。江西省內大大小小的一線天如著墨的重筆灑在這片紅土地上,刻畫出一道道神秘的風景線,令人心馳神往。
元代著名畫家趙孟頫,曾在鷹潭題過二十八景詩,遍寫鷹潭風光,對貴溪市掛榜山的一線天進行了清邃雋秀的描述:“洞中即仙境,洞口是桃源。何殊五陵路,雞犬自成村?!币痪€天又名潛谷洞,兩壁夾峙如刀斧劈成,其間不過十米寬,而直壁雙聳,高近百米,最窄處僅容一人側身而過。因此詩人不禁贊嘆洞中如仙境般幽深雅致,洞外開闊明朗似世外桃源,引人入勝。江如瑾游覽一線天后詠道:“石煉天能補,何余一線天”。就連飽覽山水之色的徐霞客途徑貴溪五日游時,也對其贊譽滿滿,留下“溪南諸勝一覽無余,而仙橋、一線二奇又可以冠平生者,不獨于此中之最也”的佳句,使一線天聲名遠播。
3.7 幽林古洞穴深深
陡峭的丹霞崖壁上,從軟巖層風化開始,通過凹片狀風化剝落以及塊狀塌陷,形成千姿百態(tài)的丹霞洞穴,常見的有蜂窩狀洞穴和扁平洞。龜峰南巖寺景區(qū)發(fā)育的扁平洞最具代表,洞穴的規(guī)模大且成群出現(xiàn),有“中華第一佛洞”之稱譽。南巖寺為三面紅巖環(huán)繞,依托天然半月形巖石洞穴建成的石窟寺廟。曾任弋陽縣知縣的杜良祚在《游南巖》一詩中曰“一峰聳峙插云端,下有奇巖真大觀。皓月半輪倚山麓,張弓一把掛欄桿?!蹦蠋r寺洞口寬66米,進深33米,高30米,氣勢宏偉壯觀,天然半月形巖石就像一把張開的弓一樣,洞內規(guī)模之大可容納三軍,可撐百尺竿,是一座中國最大的利用自然洞窟開鑿的佛教石窟,體現(xiàn)了江南佛寺文化“自然天地”的特征。鷹潭市余江縣馬祖巖也是廣泛的發(fā)育扁平洞,雖然規(guī)模不及南巖寺恢弘,卻像披著一層神秘的面紗,七彩繽紛、蒼茫迷幻。清代翟風翥贊曰:“絕壑危巖在沓沓,幽林古洞穴深深?!?/p>
贛州市尋烏縣青龍巖是典型的丹霞地貌,由11個大巖洞組成,其丹崖峭壁上分布著規(guī)模較大的蜂窩狀洞穴群。主要形成于厚層含礫砂巖中,最低的洞穴距地面20米,最高的洞穴距地面40多米,洞穴呈串珠狀近水平排列,洞與洞或獨立或連通。清朝的吳用今在《青龍巖》一詩描寫道:“惟愛橋邊似虎溪……往來游客未留題”,青龍巖峭壁凌空、高聳入云,十分壯觀雅致。使詩人忘卻巖壁上綴滿的百余洞穴,不禁聯(lián)想到虎溪,可見詩人對之喜愛之情。雖歷來香火很盛,景致超群,但是游客題詞留墨的卻很少,詩人只得無奈惋惜。
3.8 石色蒸霞紅甲潤
赤壁丹崖的鮮明色彩是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特色,五彩繽紛的色彩構成了自然山水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大大地增加了山水景觀的旅游魅力。
宋代抗金宰相陳康伯,信州弋陽人,在《龜峰》一詩中寫道:“石色蒸霞紅甲潤,苔痕茲雨綠毛垂?!边@里的山峰均由紫紅色砂巖和砂礫巖組成,有利于地下水的積蓄和活動,因此龜峰常年層蔭疊翠,煙樹蔥蘢。詩中巖石的紅潤與苔痕的翠綠相得益彰,儼然一幅自然天成的江南山水詩畫。“彩毫凌碧落……夏云如潑墨”(黃源《文筆秀峰》),翠微峰遠眺色如丹霞,在云彩的映襯下,綻放出眩人眼目的光彩。詩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畫家,揮灑著他飽蘸水分的妙筆,給讀者呈現(xiàn)一場視覺盛宴。
丹霞地貌景觀山依水,水傍山,處處風光明媚,每一座山都是一幅人間絕妙詩,每一處水都含著詩的韻味。山水詩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是通往文化研究的指路牌。當?shù)は嫉孛仓饾u被世人所知時,丹霞山水文化也開始撩開面紗。與丹霞山水聯(lián)系最緊密的山水詩將朝代的更迭、世人的喜怒哀樂融入到青山碧水中,不僅為丹霞文化研究提供了夯實的素材,也是歷史的見證者。在中國歷史上,江西名人輩出、文化璀璨。歐陽修、王安石、曾鞏、湯顯祖、宋應星等文人對丹霞山水傾慕贊美,留下了大量的筆墨,是丹霞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1 對旅游活動的促進作用
丹霞山水詩是古代文人與自然山水和諧相融之后產生的,飽涵著作者深刻的人生體驗。游客不僅重視有形的實體,對審美對象有關的文化內涵也有著深入探尋的欲望。山水詩便是一條便捷的途徑,通過欣賞品讀山水詩可以提高游客對自然山水的鑒賞水平進而引發(fā)心靈震撼和審美愉悅。山水詩因其獨特的觀賞性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作為單獨存在的旅游資源進行開發(fā),與風景相輔相成,增加了風景名勝的魅力和內涵,克服了在旅游活動中只能觀賞自然景觀的單調性;激發(fā)人們的旅游興趣,喚起游客對社會人生的深層思考和積極探索。山水詩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因此會得到迅速而廣泛的流傳,甚至達到家喻戶曉,對提高旅游風景區(qū)的知名度和促進旅游活動具有獨特的作用。
4.2 對現(xiàn)實生活的指導意義
山水詩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其豐富的想象、真摯的情愫,傳唱千年而不衰,帶來了我們所缺少的情懷和智慧,對實際生活具有巨大的啟發(fā)意義。古代文人用積極、超然態(tài)度來對待現(xiàn)實中官場的不得意、政治上的失意,他們面對丹霞優(yōu)美的景色時,寄情于山水之間。在現(xiàn)代快節(jié)奏的生活步伐和巨大的生存壓力下,我們可以把生活的節(jié)奏稍微放得緩慢一些,生活得從容一些,將我們疲憊的心靈沉醉于丹山綠水、蒼樹叢草的清新自然中,盡量細致地品味生活的滋味,感受人生的意義和美感,讓我們的精神得到自由和升華。自然山水是人類精神追求的歸宿與家園,山水詩藝術體現(xiàn)人與自然的關系,在詩中達到情景交融,心物契合的境地。山水詩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璀璨明珠,其價值還未大放光彩,需要我們繼續(xù)探究。
[1] 張秉戍. 山水詩歌鑒賞辭典[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 1989.
[2] 姜勇彪,郭福生,胡中華,等.龍虎山世界地質公園地學旅游資源及其特征分析[J].東華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8(1):23-28.
[3] 黃進,陳致均,齊德利,等.中國丹霞地貌分布(上)[J].山地學報, 2015(4): 385-396.
[4] 彭華.中國丹霞地貌研究進展[J].地理科學,2000,20(3):203-211.
[5] 姜勇彪,郭福生,胡中華,等.信江盆地丹霞地貌特征及其景觀類型[J].山地學報, 2010, 28 (4):505-512.
[6] 趙汀,趙遜,彭華,等.關于丹霞地貌概念和分類的探討[J].地球學報, 2014(3): 375-382.
A Brief Analysis of the Landscape Poetry of Danxia Landform in Jiangxi Province
HUA Lin, JIANG Yong-biao
(SchoolofEarthScience,EastChinaUniversityofTechnology,Nanchang330013,china)
Jiangxi province is one of the provinces in China which have the most widely distributed Danxia Landform. The landform has various types and typical forms, with high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ourism value. Based on the collection of 120 ancient landscape poems which describe Danxia landform in Jiangxi province, this paper reproduces the landscape of Danxia landform in Jiangxi province from its landscape features. Landscape poetry is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of natural beauty, and it is an indispensable link between the ancient times and the modern one. In the landscape poems, we experience the unique beauty of Danxia landform. These poems are treasures and worthy of our continuous exploration and research.
landscape poetry; Danxia landform; Jiangxi Province; landscape features
2016-08-15
華 琳(1990—),女,江西廣豐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人文地理學研究。
I207.2
A
1674-3512(2017)01-003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