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柯青
(隴東學院文學院,甘肅慶陽45000)
唐傳奇仙境營造的道教情懷
盧柯青
(隴東學院文學院,甘肅慶陽45000)
道教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發(fā)展到唐朝時期,達到了空前鼎盛繁榮的局面。道教深深地植根于唐人的人生理想和價值判斷,甚至是社會風氣之中。濃重的道教文化氛圍也對唐代文學的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作為中國小說成熟標志的唐傳奇,它的產(chǎn)生和盛行正值此時,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道教文化的影響。尤其是唐傳奇仙境營造所體現(xiàn)出的審美對象、審美趣味、審美思想以及審美方式都是道教文化的產(chǎn)物,體現(xiàn)出深厚的道教情懷。
唐傳奇; 神仙道教; 仙境
唐傳奇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的一支奇葩。魯迅先生曾說過:“傳奇者,源蓋出于志怪,然施之藻繪,擴其波瀾,故所成就乃特異,其間雖亦或托諷喻以紓牢愁,談禍福以寓懲勸而大歸則究在文則與意想。”[1]正如魯迅先生所說,詭異的文風、離奇的想象、華美的意象,使唐傳奇小說不同于前人,也異于后人。汪辟疆曾在《唐人小說》中說:“唐時佛道思想,遍布士流,故文學受其感化,篇什尤多?!盵2]程毅中先生則更加重視小說和道教之間的聯(lián)系:“在小說領(lǐng)域內(nèi),道教的影響卻比佛教更大?!盵3]唐傳奇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正是道教在唐代盛行之時,文人的審美取向受到了道教文化的影響,因此唐傳奇的創(chuàng)作也深受道教文化的影響。
“道教的產(chǎn)生是中國古代社會民俗信仰和神仙思想長期發(fā)展和演化的結(jié)果?!盵4]古代的中國人很早就有關(guān)于人死后會變成鬼進入“黃泉”的說法,也相信有神仙不死世界的存在。在《禮記·檀弓下》中說:人死之后“骨肉歸復(fù)于土,命也,若魂氣,則無不之也?!薄冻o》中《招魂》一文也表現(xiàn)出巫術(shù)可以使死者的靈魂升天成仙的觀念。在人類社會中,正因為有了生命的存在,人們開始關(guān)注生命,從而產(chǎn)生了人類對短暫和有限的生命的恐懼和焦慮。與此同時,也就有了為求永生而求仙尋藥的探索和想象。
道教產(chǎn)生于中國古代宗教和民間巫術(shù)、戰(zhàn)國至秦漢的神仙傳說與方士方術(shù)以及先秦老莊哲學和秦漢道家學說等的基礎(chǔ)之上。道家的創(chuàng)始人老子被神化為道教的始祖,其著作《老子》也被奉為道教的經(jīng)典?!暗馈背蔀榈澜讨械谋倔w概念,被認為是天地宇宙存在的依據(jù)和根本法則,人生的最高境界是合于道,而道就是體現(xiàn)于具體的現(xiàn)實生命之中。道教雖然在理論上緊緊依托于道家,但又不完全等于道家,甚至在有的方面是與道家背道而馳的。老子提出的“道”是一種超乎形象的宇宙最高法則,有神秘的傾向,而道教卻夸大了“道”的超越性和絕對性,把“道”變成具有無限法力的全能至上神的代名詞;道家宣揚清靜無為,以城市為秕糠,以富貴為物累,一心向往遠離塵世的世外桃源,道教以此為出發(fā)點,從而形成了飄然出世的宗教人生論;道家極重養(yǎng)生,其中包含了長生的胚胎思想。如《莊子》說神人“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逍遙游》),《老子》中也提到“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六章》),“故能長生”(《七章》),這些正好為道教的追求長生不死,羽化升仙的思想做了理論基礎(chǔ)。可是無論老子還是莊子,他們都是反對迷信鬼神巫術(shù)的,更加不追求肉體的長生不死、羽化升仙,而道教在這一點上則恰恰相反。為了達到長生不死、羽化升仙的境界,道教提倡清心無為、與世無爭,無私、無欲、返璞歸真等等,與此同時道教還提倡“道功”“道術(shù)”等許多具體的方法手段,尤其是煉丹,道教提倡煉丹、服食、內(nèi)養(yǎng)等道術(shù),為清心無為的修煉做輔助,從而幫助人們早日得道升仙。
道教歷經(jīng)東漢的創(chuàng)立和魏晉南北朝的充實改造,發(fā)展到唐朝時期已趨于完備成熟,它作為一種宗教信仰,在唐代達到了空前鼎盛的局面。道教宮觀林立,道徒數(shù)目眾多,一股狂熱的崇道之風彌漫全國。唐代的崇道之風之所以盛行,是有其社會歷史原因的。就如恩格斯所說:“每一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chǎn)物,在不同時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內(nèi)容?!盵5]當時李唐王朝出于政治目的對道教極度推崇,加之道教為了與當時具有理性精神的儒、釋相抗衡而將老莊哲學融入自身體系當中??v觀歷史,每一時期的統(tǒng)治者都會積極提倡各種宗教,目的就是為了強化對民眾的精神和思想統(tǒng)治,這成為當時社會政治的重要內(nèi)容。從唐高祖李淵開始,由于李唐王朝與道教創(chuàng)始人李耳在姓氏上的“親緣關(guān)系”,李淵于乾封元年下令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自此李唐王朝以道教創(chuàng)始人后裔的身份自居,并用政教合一的策略不斷地鞏固李氏政權(quán)。李淵還對助其開國的道士無不賜號封爵,厚待有加。武德七年,高祖詔授王遠知朝散大夫,賜金縷冠、紫絲霞帔?!痘煸ゼo》卷八中記載,唐高祖為嘉獎歧暉下詔曰:“道士歧平定,鏟跡求真,銷名離俗,恬淡榮利,無悶幽閑,而能徹損衣資,以供戎服,抽割菽粟,以贍軍糧,忠節(jié)不嘉,理須標授,平定宜受紫金光祿大夫,已下并節(jié)級授青光祿大夫,以籌其義?!逼蕉o,高祖說:“師且受,俟得京城,別有進止?!备咦跁r的道教著名人物潘師正,“高宗每降鑾駕,親詣精廬,尊師身不下堂,接手而已?!盵6]開元天寶年間,玄宗在詔書中一再表示對當時著名道士李含光的敬慕:“尊師體道之要,含光之和,清簡無為,與予合志?!奔又莆渥诶钛淄菩械囊幌盗械摹皽绶稹闭?,更加有力地證明了唐代帝王對道教的特別推崇和扶持。正是因為得到帝王的大力扶持和推崇,道教在唐代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fā)展,不僅獲得了“三教之首”的尊號,還奠定了國教的地位。古語有云:“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道教也就自然而然地在唐王朝興盛起來了。
道教發(fā)展至魏晉時期產(chǎn)生分化,形成了上層士族階層的神仙道教和下層百姓階層的民間道教。民間道教主要以治病驅(qū)邪化災(zāi)為旨,而神仙道教則以長生修仙為旨。神仙道教注重人的本身,它的終極目的是追求人的生存與享受,追求長生與富貴,希望可以長生不死,在天上永遠享受人間帝王般的榮華富貴。正是出于這種強烈的生存和享樂欲望,神仙道教追求一種與塵世截然不同的極樂世界,向往豪華奢靡、富貴安樂的生活,表現(xiàn)出對視覺、嗅覺、味覺、聽覺等感官刺激的追求,特別崇尚明麗艷冶之美、瑰麗之美。正如賈劍秋先生所言:“唐以前道教的宗旨是神仙方術(shù)、經(jīng)譏符圖,主要以修仙羽化的虛幻之境希翼長生者,或以方術(shù)道法為人驅(qū)邪化災(zāi),表現(xiàn)出濃厚而粗俗的原始迷信色彩?!盵7]這在許多道教經(jīng)典中都有體現(xiàn),尤其在《道藏》中有許多對仙境或者神仙的描寫,描寫的文筆極盡奢華,往往仙人總是衣著華麗,周圍的環(huán)境總是非常奢靡豪華,充滿了明麗艷冶和瑰麗之美。如《道藏》中所營造的仙境:“白帝天君稽首答曰:自入是境七百萬劫,唯聞雅樂百和之音,不聞國人有悲戚之聲。一土男女,皆面有金容。林有七寶騫樹,樹生赤實白環(huán),上有鳳凰孔雀金翅之鳥,晝夜六時吐其雅音,獅子白鹿,嘯歌邕邕。次有金精玉池冶煉之膏,飛天神人一年三下,沐浴其中。流精玄澳,普度無量,是故此國名曰極樂?!?《道藏》太上諸天靈書度命妙經(jīng))這段關(guān)于仙境的描寫中,最突出的是對聲音和色彩的描寫,這些正符合神仙道教所追求的感官刺激,再加上“七寶騫樹”“鳳凰孔雀金翅之鳥”“獅子白鹿”以及“飛天神人”的出現(xiàn),更容易讓讀者產(chǎn)生進入仙境的幻覺。再如:“元始天尊于元福棄賢世界郁單國土北壟玄丘,坐五色玄云之上。北方無極大圣眾、飛天神王、至真大神、五氣玄天洞陰朔單郁絕五靈玄老、黑帝天君、玄滋五氣天君、太上靈君、夜光玉女、北鄉(xiāng)諸靈官,無鞅數(shù)眾,一時同會北壟玄丘之上。國土皆凝水精,瑠璃灌地而行。國有塞池,縱廣五百里。池有流精玉芝,中有自然洞靈之觀。觀高與云齊,方圓五十里,中皆金刻書字,題觀四面。其處冥闇,四面無光,恒如闇夜,人不得見。一國男女飲食池水,面如玉脂,初無疾病,無有憂愁,壽三萬歲,無有中夭。命終之后,骸骨不灰,萬年亦無臭爛之日。國無禮樂,唯知直心。名此國土為無患之國?!?《道藏》太上諸天靈書度命妙經(jīng))這段關(guān)于仙境的描寫當中,同樣充斥著對視覺、聽覺、味覺等的感官刺激的追求。在我所讀過的道教經(jīng)書中,最常出現(xiàn)的就是某某神仙“坐五色玄云之上”,而且神仙們的膚色都很明亮,服飾的顏色也很艷麗,令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在神仙道教所營造的仙境中,不僅有明媚艷麗的玉女神仙,還有華美瑰麗的樓臺宮觀,“國土皆凝水精,瑠璃灌地而行。國有塞池,縱廣五百里。池有流精玉芝,中有自然洞靈之觀。觀高與云齊,方圓五十里,中皆金刻書字,題觀四面?!?《道藏》太上諸天靈書度命妙經(jīng))神仙道教營造出的仙境想象豐富多彩、瑰麗神奇,濃墨重彩地用各種方式描繪出神仙世界的瓊樓玉宇、玉露瓊漿。除此之外,一些道書中還配有插圖,著名的《太平經(jīng)》中就有《乘云駕龍圖》《東壁圖》《西壁圖》,這些畫都是規(guī)模宏偉,內(nèi)容豐富、色彩明艷,描繪了仙境和仙人們云游的場面。
這些感性色彩極濃的東西無疑對當時士人放縱享樂的生活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同時也成為唐傳奇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題材。唐傳奇不僅能反映出當時士人的生活形態(tài),更可以生動地表現(xiàn)出道教獨特的審美趣味、人生思想、宇宙觀念等等。道教對文人墨客產(chǎn)生的影響更甚,道教思想在其作品中不知不覺地出現(xiàn),甚至會有很多作者去刻意地模仿道教文學作品中的描寫手法等等,因此唐傳奇中所出現(xiàn)的仙境描寫與道教文學的描繪手法有許多相似之處,這也正是道教文化對唐傳奇仙境營造產(chǎn)生影響的佐證。
道教所宣傳的煉丹服藥、得道成仙極富誘惑力,很多道書中都會講到有人遇災(zāi)成祥,甚至漂流到神山仙島,見識了各式各樣光怪陸離的仙境的故事。唐傳奇的發(fā)展階段正好伴隨著道教的發(fā)展和鼎盛,自然也會受到這些道教思想的影響,因此唐傳奇在仙境營造時表現(xiàn)出具有明媚艷麗之美、神奇瑰麗之美、想象豐富多彩之美等特點,也表現(xiàn)出對生命無限性和對提高生命質(zhì)量和優(yōu)化生存狀態(tài)的追求。
(一)唐傳奇在仙境營造的審美對象方面表現(xiàn)出其所受到的道教影響
道教將人類的活動空間分為三個世界,“上則仙,中則人,下則鬼,人善者得為仙,仙謫之者更為人,人惡者更為鬼?!盵8]唐傳奇的仙境營造就是以神仙和人作為審美對象的。有了仙人,自然就會有仙境。唐傳奇所營造的仙境大概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水上仙境。在唐傳奇描繪的仙境之中,海上仙境居多,尤其以十洲三島為代表。這十洲三島正是道教的審美對象。《十洲三島記》中記載:“十洲”包括:東海的祖洲、瀛洲、生洲,南海的炎洲、長洲,西海的流洲、鳳麟洲、聚窟洲,北海的玄洲、元洲,其他的仙境雖然號稱三島,而《十洲三島記》中其實介紹了六處,即東海的方丈洲(三天司命所治)、扶桑(太真東王父所治)、蓬丘(九天真王所治),北海的滄海島(九老仙所治),西海戌地及北海亥地的昆侖(西王母所治),北海的鐘山(天帝君治處)。這十洲三島的管制之人也都是道教所尊奉的神仙。唐傳奇有很多都寫到了十洲三島的水上仙境。陳鴻的《長恨歌傳》中有一段描寫楊貴妃死后,唐玄宗因為思念愛妃,命人去尋找,其中就寫到了“蓬萊”的仙境。李朝威的《柳毅傳》,講述了書生柳毅幫助洞庭龍女,最后位列仙班的故事,其中有描寫柳毅來到洞庭湖,進入龍宮后的場景:“夫乃止毅,停于大室之隅,曰:‘客當居此以俟焉?!阍唬骸撕嗡??’夫曰:‘此靈虛殿也?!B視之,則人間珍寶畢盡于此。柱以白璧,砌以青玉,床以珊瑚,簾以水精,雕琉璃于翠楣,飾琥珀于虹棟。奇秀深杏,不可殫言?!边@段仙境描寫極盡奢華之筆,完全不同于人間的景致。第二類,陸上仙境。唐傳奇中也有許多仙境是描寫神仙的仙府或者九州名山大壑的,譬如西王母所居住的群玉山,廣成子修行的崆峒山,還有泰山、青城山、華山、王屋山等等。這些名山也都是道教的圣地,尤其是青城山?!稄埨稀肪褪莻€例子,張老由于違背了族人親戚的意愿,被迫離開了六合縣,回到了天壇山南的小莊:“到天壇山南,適遇一昆侖奴……遂與俱東去。初上一山,山下有水,過水延綿凡十余處,景色漸異,不與人間同。忽下一山,見水北朱戶甲第,樓閣參差,花木繁榮,煙云鮮媚,鸞鶴孔雀,徊翔其間歌管嘹亮耳目。昆侖指曰:‘此張家莊也。’韋驚駭不測?!边@段描寫的就是陸上仙境,對仙境中的自然景物描寫的非常細致生動,其中突出了重山復(fù)水、鸞鶴孔雀,前者顯其深邃,后者顯其仙景,所謂的“小莊”其實正是人們向往的仙境。第三類,天上仙境。唐傳奇所描繪的天上仙境都是竭力渲染,仙境被描繪的富麗堂皇、仙樂飄飄、龍飛鳳舞、虎躍鸞翔,而這些也是道教的審美趣味之所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杜光庭的《墉城集仙錄》,它向人們展示了一個有青春美麗的仙女的金碧輝煌的仙境,其中分別描寫上元夫人和南極王夫人是“年可二十余,天姿清耀,靈眸艷服”“年可十六七許,著錦帔青羽裙,左佩虎書,右?guī)]靈。形貌真正,天姿晻藹”。道教的終極理想就是想要借助各種道術(shù)、道功來掙脫生命有限的枷鎖,追求與永恒之“道”合而為一。杜光庭為了表明這種理想并不是虛幻縹緲、不切實際的,他運用文學的寫作技法塑造出許多富有青春氣息的女仙形象,從而傳遞給大眾一個信息:女性通過修道在達到高壽的同時還可以將自己的容貌定格在二十歲左右,成為永遠的妙齡女子,這在一定程度上正好與人們追求壽而美的心理需求完美吻合。
(二)唐傳奇在仙境營造的審美趣味和審美理想方面表現(xiàn)出其所受道教的影響
神仙道教表現(xiàn)出對充滿色、香、味、聲等感官刺激的極樂世界的追求,尤其鐘愛明麗艷冶之美,完全不同于道教始祖老子“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的認識。其實這個很容易理解,對于普通的蕓蕓眾生而言,明麗艷冶之美更具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能夠?qū)θ说奈骞俑杏X產(chǎn)生刺激,從而喚起人的欲望,而這一點正好符合神仙道教極度享樂的思想。道教尊崇明媚艷美的女神。道書中的西王母“修短得中,天姿掩藹,容顏絕世”“著黃金搭襡,文彩鮮明”[9]。洞庭山的仙女們“眾女霓裳,冰顏艷質(zhì),與世人殊別”[10]。道書中所描繪的女神都具有膚色明亮、容顏嬌美、服飾華麗的特點,具有一種光輝明麗的氣質(zhì),當這種形象出現(xiàn)在人們眼前時,通常都會給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的感覺。唐傳奇作家無疑受到了道教這種審美趣味的影響,在描寫女性的時候往往是姝麗美艷,比之于神仙。如薛調(diào)《無雙傳》中描寫的無雙就是一位“姿質(zhì)明艷,若神仙中人”的女子,裴铏《傳奇·高昱》中也描寫了高昱在昭潭見到的三位女子“容華艷媚,瑩若神仙”。其實不論“明艷”也好,“艷媚”也罷,都是在說艷冶,而“明”和“瑩”二字則正是說明麗。正是因為受到道教審美情趣的影響,才使得唐傳奇塑造出的女性形象,不論是村姑民婦,還是妓女閨媛,都被描寫的濃艷妖冶,染上了道教仙女“美而艷”的特點。
神仙道教除了崇尚明麗艷冶之美之外,還崇尚瑰麗之美。如葛洪《抱樸子內(nèi)篇·對俗》中說到:神仙“居則瑤堂瑰室,行則逍遙太清”,神仙道教通過想象創(chuàng)造出的仙界,不僅有明媚艷麗的玉女仙子,還有華麗瑰美的樓臺宮觀。道書中描繪的神仙們居住的地方,總是鑲金嵌玉、雕梁畫棟,顯得金碧輝煌、瑰麗神秘。這一方面是道教為了引誘更多的人加入道教而拋出的魚餌,另一方面其實也反映出當時統(tǒng)治貴族的富貴享樂思想。這種審美趣味也對唐傳奇的仙境營造產(chǎn)生了影響,致使唐傳奇所營造出的仙境大部分都帶有富貴之氣和神秘瑰麗的色彩。例如裴铏《傳奇·崔煒》中有這樣一段描寫,崔煒救了一條大蛇的命,大蛇為了報恩,帶他來到一個非常華麗的處所:“入戶,但見一室空闊,可百余步,穴之四壁,皆鐫為房室,當中有錦繡帷帳數(shù)間,垂金紫泥,更飾以珠翠?;湃缑餍侵B綴,帳前有金爐,爐上有蛟龍、鸞鳳、龜蛇、燕雀。皆張口噴出香煙,芬芳蓊郁。旁有小池,砌以金壁,貯以水銀,鳧鳥之類,皆琢以瓊瑤而泛之。四壁有床,咸飾以犀象,上有琴瑟、笙篁、鼗鼓拀敔,不可勝記?!边@段仙境描寫神秘詭異,色彩斑斕,瑰麗華美。除此之外,唐傳奇還有很多描寫的是夢中仙境。例如沈即濟的《枕中記》、李公佐的《南柯太守傳》等,都講述的是一場黃粱美夢,在夢中展現(xiàn)出許多現(xiàn)實中不可能存在的神仙和仙境,這其實是受到道教人生如夢的思想影響而產(chǎn)生的,尤其是《南柯太守傳》中,描寫淳于棼在槐安國偶遇群仙,那些仙女的道號都是道教中女仙、道姑的稱呼,如:清溪姑、華陽姑、上仙子、下仙子等等,其中還穿插了仙女下凡、仙姬奏樂的場景,更凸顯出仙家氣息。
從道教的審美理想來看,唐傳奇的仙境營造也是與之相符的。我們都知道,如何能夠超越生死,擺脫物質(zhì)對人類的束縛,從而實現(xiàn)無限的自由是道教的永恒追求。其實生命存在的本身就是要突破有限,向無限擴張。而在突破和擴張的同時,又延續(xù)了生命的價值。唐傳奇通過加工創(chuàng)造使道教描繪的神仙生活更具有人情味和趣味性,同時也更加藝術(shù)化,讓世俗之人讀后產(chǎn)生驚羨的感受,在此基礎(chǔ)上升華出一種提高現(xiàn)實生活水平的理想,最終表現(xiàn)出的還是現(xiàn)實人生的美好追求。人們希望過那種沒有皇權(quán)壓迫,沒有等級約束的自由自在的生活,但這在現(xiàn)實的世俗生活中,可能永遠也沒有辦法實現(xiàn),而唐傳奇通過仙境營造的手段,將這種希望和追求表達了出來。
(三)唐傳奇在仙境營造的審美方式方面表現(xiàn)出其所受道教的影響
仙境是人們概念中理想生活的再現(xiàn),因此它的存在依靠的就是想象和幻想。道教的想象豐富多彩、瑰麗神奇,這些對唐代作家進行創(chuàng)造性想象產(chǎn)生充分的啟示,極大地刺激了唐傳奇作家們的藝術(shù)想象力,致使唐傳奇的作家們充分調(diào)動想象力,虛構(gòu)出絢麗斑斕的仙境。如《嵩岳嫁女》中關(guān)于仙境的描寫 “言訖,見直北花燭洹天,簫韶沸空,駐云母雙車于金堤之上,設(shè)水晶方盤于瑤幄之內(nèi)。群仙方奏《霓裳羽衣曲》。”“續(xù)有一人,駕黃龍,載黃旗,道以笙歌,從以嬪嫡,及瑤幄而下?!弊髡叱尸F(xiàn)給大眾一個極盡奢華的,色、聲、味俱全的仙境?!段逶郎矫麍D》中說:“姓名魂神之所屬,皆有理所?!逼渲械摹袄硭敝傅木褪恰跋删场?。受道教的審美方式的影響,唐傳奇的作者們構(gòu)建出一個非普通人所能親歷的異域空間,夢幻的藝術(shù)情節(jié)、天馬行空的藝術(shù)想象,從而增加了唐傳奇在審美上的陌生感、神秘感和驚奇感。
在道教占據(jù)主導(dǎo)地位的唐代,文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趣味等或多或少都會受到道教文化的影響,因此在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時就會自然地流露出來。唐傳奇正是這樣,道教經(jīng)典中的宗教故事為唐傳奇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道教文化的發(fā)源圣地等審美對象為唐傳奇的仙境營造提供了參考依據(jù);道教返璞歸真、羽化升仙的思想為唐傳奇的仙境營造奠定了文化底蘊,加之神仙道教創(chuàng)造仙境的審美方式的影響,致使唐傳奇營造出的仙境帶有道教文化意蘊。但我們需要清楚,唐傳奇雖然在很多方面確實受到道教文化的影響,但它畢竟不是道教的附庸,它是作為一種獨立的藝術(shù)形式存在的。唐傳奇表面上是寫仙,而實際是寫人;表面上是寫仙境,而實際是表達對人類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完美地將宗教情感轉(zhuǎn)化成為審美情感。道教對唐傳奇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并使之更加“傳奇”,也為唐傳奇的廣泛流傳奠定了基礎(chǔ),而唐傳奇的廣泛傳播也幫助道教傳播了文化思想。兩者互相影響,互相推動,共同承擔著唐朝雅俗文化的主導(dǎo)地位。
唐傳奇的仙道情懷對宋元話本小說的產(chǎn)生有著重要影響,尤其對其靈怪、奇?zhèn)?、說經(jīng)、神仙等話本題材的影響更為直接。比如《大唐三藏取經(jīng)詩話》,對于猴行者的變化多端、各種精怪法術(shù)、奇異情節(jié)及美妙仙境的描寫,皆有唐傳奇仙道情懷的印跡。再者,唐傳奇的仙道情懷對于元雜劇的神仙道化劇也有著深厚影響,有些是直接取材于唐傳奇,在人物、故事情節(jié)、結(jié)構(gòu)設(shè)置等方面都是原作的演變。比如唐傳奇《離魂記》演變?yōu)樵s劇《倩女離魂》,《任氏傳》演變?yōu)樵s劇的《鄭子遇妖記》,《枕中記》演變?yōu)樵s劇《邯鄲記》,《南柯太守傳》演變?yōu)樵s劇《南柯記》,《柳毅傳》演變?yōu)樵s劇《洞庭君柳毅傳書》等等。而在表現(xiàn)手法、審美理想方面的影響則更為廣泛。
綜上所述,唐傳奇的仙道情懷營造出的審美對象、審美趣味、審美思想以及審美方式,都是道教文化的產(chǎn)物,豐富了唐文學的表現(xiàn)域境,也深深影響了后世文學的發(fā)展及繁榮。
[1]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第八篇 唐之傳奇文[M].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70.
[2]汪辟疆.唐人小說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48.
[3]程毅中.唐代小說史話:馀論[M]. 北京: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1990:331.
[4]胡孚?。簳x神仙道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7.
[5]恩格斯.自然辯證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27.
[6]陳子昂.讀唐故中岳休云先生潘尊師碑頌∥全唐文,卷215.
[7]賈劍秋.論唐代道教對唐代文化的影響[J] .西南民族學院學報,1996(3):53-60.
[8]陶弘景.真誥[A].《叢書集成初編》[M].北京:中華書局,1985:3-4,159.
[9]班固.漢武內(nèi)傳[A].北京:中華書局,1967:卷1.
[10]王嘉.拾遺記[A].北京:中華書局,1981(1):卷10.
【責任編輯 趙建萍】
The Taoism Concern Created by the Fairyland in the Legend Stories of Tang Dynasty
LU Ke- qing
(Chinese Department,Longdong University,Qingyang 745000,Gansu)
As a Chinese native religion,Taoism reached an unprecedented prosperity during the Tang Dynasty.Taoism is deeply rooted in the Chinese ideal of life,judgment of value and even social atmosphere.The atmosphere of Taoism culture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literature of the Tang Dynasty.Tang Chuanqi,a mature symbol of Chinese novels,is produced and popular at this time,so it is inevitably affected by Taoism culture.The aesthetic object,taste,ideology and style of Tang Chuanqi,which reflect the deep Taoism,are the product of Taoism culture.
Tang Dynasty;Taoism;fairyland
I1242.1
A
1674- 1730(2017)04- 0013- 04
2016- 08- 26
盧柯青(1987—),女,甘肅慶陽人,助教,碩士,主要從事寫作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