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石俊
(遼寧建筑職業(yè)學院,遼寧遼陽111000)
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建設的內部質量保證研究
張石俊
(遼寧建筑職業(yè)學院,遼寧遼陽111000)
在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建設過程中,以利益相關者、學習型組織、PDCA循環(huán)和品牌建設四種理論為理論基礎,通過塑造師生共同愿景、注重“以生為本”的理念、引進國外優(yōu)質教育資源以及采取科學的評價手段,來實現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建設的內部質量保證,從而在高職教育國際化的道路上,樹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美好形象,培養(yǎng)出更多可以接受國際挑戰(zhàn)的、具備國際視野的、適應國際市場的高端人才,為我國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目標的實現貢獻一份力量。
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建設;內部質量保證
當今世界需要大批具備國際視野、適應國際市場的高端人才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激流勇進,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須審時度勢,順應時代發(fā)展,引進國外優(yōu)質教育資源,培養(yǎng)出可用之才??梢姡叩冉逃龂H化勢在必行。在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正如火如荼地推進,政府將其視為提升高等教育質量的一項重要戰(zhàn)略。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教育也正以積極的姿態(tài)應對國際化改革趨勢,將教育國際化列為重要的發(fā)展戰(zhàn)略之一。隨著教育國際化理念的不斷深入,我國眾多高職院校都已將其作為高職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和方向。近年來,國內高職院校國際交流越來越頻繁,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數量也急劇增加,辦學的規(guī)模也迅速擴大。然而在追求辦學數量與規(guī)模的同時,辦學質量卻大打折扣,深層次矛盾也隨之出現。長此以往,不但有損合作辦學項目的美好形象,而且與教育國際化的理念和目標相違背,同時又造成我國高職教育資源的巨大浪費,嚴重地影響到我國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目標的實現。因此,針對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內部質量保證的研究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利益相關者理論
1984年,R·愛德華·弗里曼在其著作《戰(zhàn)略管理——利益相關者方法》中寫到:“利益相關者就是能夠影響一個組織目標的實現,或者受到一個組織實現其目標過程影響的人”,這成為利益相關者的代表性觀點,標志著利益相關者理論的產生。[1]高職院校是一個典型的利益相關者組織,從學校內部成員到整個外部社會都為學校承擔著某些不可推脫的責任,他們與學校的正常運行和發(fā)展互相制約與影響。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是高職教育的重要辦學形式,利益相關者理論在其運行和管理中同樣十分適用。它不但可以在合作辦學項目中實現利益相關者共同治理,而且更利于實現項目利益的合理分配和質量的共同保證。
(二)學習型組織理論
學習型組織理論是20世紀90年代西方管理學界的新興理論,它將教育學引入管理,強調育人為本,主張通過加強組內成員的學習能力來獲取組織本身的全面提升,進而實現成員個體與組織整體的協調一致。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斯隆管理學院資深教授彼得·圣吉在《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中系統(tǒng)地闡述了學習型組織的創(chuàng)建過程,并將其歸納為五項修煉法:實現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實行團隊學習、建立共同愿景和進行系統(tǒng)思考。[2]作為一種合作組織,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借鑒學習型組織理論,將自身打造成學習型組織,不失為推進項目內涵建設、提高辦學質量的重要舉措。
(三)PDCA循環(huán)理論
由現代質量管理的奠基者沃特·阿曼德·休哈特博士開發(fā)、世界著名質量管理專家威廉·愛德華茲·戴明博士大力倡導和推廣的“計劃(Plan)—實施(Do)—檢查(Check)—處理(Act)”四階段循環(huán)工作程序,即PDCA循環(huán)理論,不但清晰描述了質量管理體系動態(tài)循環(huán)運轉的機制,而且科學地反映了質量管理活動的規(guī)律,是能使任何一項活動有效進行的一種合乎邏輯的工作程序。要想使質量管理活動取得成效,離不開該循環(huán)程序的轉動,因此對于持續(xù)不斷地改進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的運營管理并能得到全面的質量保證。
(四)品牌建設理論
隨著品牌認知的發(fā)展,逐漸形成了不同的品牌理論,其中有著較強影響力的有品牌形象理論、品牌定位理論、品牌資產定位理論、品牌傳播理論、品牌關系理論、品牌生態(tài)理論等。這些理論從不同角度詮釋了品牌建設的思路和方法,啟示人們品牌并不是單一的元素,品牌建設是一個復合的系統(tǒng),需要多方面的考慮。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擁有更強大的市場屬性,將原本屬于企業(yè)界的品牌建設理論引入其中,通過提升辦學項目在廣大師生和社會大眾心目中的品牌形象,可以促進生源質量的逐步提高和辦學質量的穩(wěn)步提升。
(一)培養(yǎng)目標問題
1.學生對目標使命了解程度偏低,而期待了解的比例較高
對于項目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在學生入學階段就應該傳達給他們,并在日后的學習過程中不斷強化和鞏固。但是根據統(tǒng)計發(fā)現,接近一半的大二、大三的學生竟然對于項目的培養(yǎng)目標模糊不清,這顯然低于我們的預期??梢?,培養(yǎng)目標并沒有深入“生”心。然而在這些學生中,又有70%以上表示希望對培養(yǎng)目標加以了解,這一反轉又成為解決問題的重要切入點。
2.師生對目標使命認同度偏低,同時較少參與到制定過程中
調查發(fā)現,在那些了解培養(yǎng)目標的學生中,僅有1/3認同本專業(yè)的培養(yǎng)目標。在受訪談的教師中,也只有少數人對培養(yǎng)目標表示支持。而造成認同度低下的真正原因就是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項目建設與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制定都是由管理者完成的,作為教師和學生只要被動接受和執(zhí)行即可。作為教育質量保證活動主體的教師和學生并沒有參與到目標的討論和制定之中,因而所形成的目標使命也很難得到大家的認同和支持。
3.目標使命表述模糊,難以作為行動綱領實現引領和指導功能
作為一種激勵的有效手段,目標的設置會指明前行的道路,而崇高的目標更會帶動想法和行為的創(chuàng)新。目標設定是否合理,直接影響著執(zhí)行者能否清楚地了解工作方向和重點。只有先明確了目標,才能去追求目標,進而實現目標。然而大多數項目的培養(yǎng)目標空洞浮泛,無法落到行動中。這樣的目標毫無存在意義。
(二)課程建設問題
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課程建設既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高技能操作本領,又要加強他們的國際化素養(yǎng),提升其國際競爭實力,更要關注學生未來的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與發(fā)展。而目前合作辦學項目中的課程設置與實施普遍脫離了項目的培養(yǎng)目標,整體上并沒有因為外方的介入而使課程建設得到顯著的改善。問題主要表現為:專業(yè)課程的份量不足(尤其是實訓環(huán)節(jié)),課程對于職業(yè)資格獲取的支撐力度欠缺,培養(yǎng)職業(yè)素質的課程少之又少,外語課程的投入不夠(尤其是聽說環(huán)節(jié))。因此合理調整課程體系中專業(yè)理論與實踐、職業(yè)素養(yǎng)以及外語等各類課程之間的比例,切實優(yōu)化課程內容,是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建設的關鍵所在。
(三)教材選取問題
大多數合作辦學項目的教科書都是直接從國外引進的原版教材。專業(yè)知識的繁雜與英語語言的晦澀導致這類教材普遍難懂難學,學生使用起來極為吃力,對教科書表現出極大的不適應。而任課教師對這類教科書也常常沒有太多的耐心去鉆研,總會按照自身已掌握的原有知識結構授課。此時教科書在課程的實際教學中很少被使用,甚至根本不被使用。這不僅使原版教材的引進失去了實際意義,而且造成課程教學目標出現偏差,與項目培養(yǎng)目標大不相同。教材的低適應度和低利用率會直接引起教學質量的急劇滑坡,而這一狀況的罪魁禍首就是對教材的選取不當。
(四)師資隊伍問題
中外合作辦學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引進國外優(yōu)質教育資源,其中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大量請用外方教師全程參與到中方的教學、研討和科研工作中。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的專業(yè)素質和教學水平直接影響著課程實施和人才培養(yǎng)效果。在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課程教學中,除了要求教師具備過硬的教學能力外,還要求他們必須擁有較高的外語水平,尤其是較強的口語表達能力。然而在大多數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實際運營過程中,外籍教師的數量明顯不足,造成中方與外方教師結構比例嚴重失調。即使有些項目在外籍教師方面投入很大,但也是以兼職的形式臨時借調,并且他們多以教學的身份參與項目,很少參與研討和科研工作,并不屬于項目專門負責團隊的一員。另外,項目教學團隊與社會融合得也不夠理想,團隊缺乏在專業(yè)或行業(yè)領域中國際知名的學者、技術能手、企業(yè)高管等精英翹楚,這也是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師資隊伍建設方面需要努力完善的方向。
(五)項目評價問題
在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仍有許多高職院校的評價標準與方式表現出陳舊且單一,并沒有切實考慮到專業(yè)特點、學生差異等因素。傳統(tǒng)的閉卷答題考試依然是大多數課程采取的考核方式,僅有少數課程的考核是以實際操作的方式進行。傳統(tǒng)卷面考試只能從理論層面來衡量學生是否較好地完成課程學習,而并非從動手操作的角度去驗證學生的實踐能力。這樣的考核與評估是極不科學的,不利于管理者發(fā)現和糾正在教育教學中出現的質量問題。此外,評價主體的不完整性,即沒有形成中方與外方、企業(yè)與行業(yè)、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多元化評價主體,也是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在評價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通過塑造共同愿景實現背景保證
建立共同愿景屬于學習型組織理論五項修煉中的一種,是組織中全體成員深度分享的共同目標、價值觀和使命感,組織用這種共同的身份和命運歸屬感把組織成員成功地凝聚在一起。[3]共同愿景并非天然形成,而是由組織內部全體成員的個人愿景凝結而成。個人愿景是個人對自己未來發(fā)展的一種愿望,主要包括個人價值觀、個人奮斗目標和個人使命感。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管理者應該努力促使項目的主體成員,即教師和學生,盡早發(fā)現自身優(yōu)勢、明確自身使命、樹立自身目標、開發(fā)自身潛能、實現自身價值。不但要幫助他們正確定位個人志向,同時還要引領他們對志向投入更大的關切和熱情。一旦師生建立起個人愿景,在今后的工作和學習中,隨著師生不斷深入地溝通交流,他們會對項目有更新、更多的認識。師生在長期相互影響下,其個人愿景會逐漸凝結成共同愿景,即大家享有一致的價值理念、奮斗目標和未來志向。共同愿景是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內部質量保證的支撐框架,是打造高質量合作辦學項目不可缺少的強大背景。有了它,合作辦學項目才有機會朝著正確的方向發(fā)展、朝著高端的水平邁進。因此,項目管理者在科學地制定項目培養(yǎng)目標的同時,也一定要在師生共同愿景的形成方面給予重點關注,不但要呼吁師生樹立積極健康的共同信仰和理想,而且還要激勵他們將其轉化成工作和學習的準則,并依照這一標準原則探尋恰當的做事方法。這樣既可以把事做正確,又可以做正確的事[4],合作辦學項目的質量才會真正得到保證。
(二)通過貫徹“以生為本”實現參與保證
作為人才培養(yǎng)的對象,學生是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主體,這是不爭的事實。然而在培養(yǎng)過程中學生總是處于被動承受的位置,根本發(fā)揮不出其作為教育主體的優(yōu)勢與主動性。項目建設的成效最終都體現在學生身上,他們的表現和反饋既是整個項目的反光鏡,又是該培養(yǎng)過程的導航儀。缺少學生參與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哪怕是參與得不夠充分都會對最終的效果產生不利的影響。因此,一定要設法在項目中實現學生參與程度的最大化。這就要求管理者樹立“以生為本”的辦學理念,在鼓勵學生全心投入到課程學習的同時,也要適當賦予學生對項目運營的知情權、選擇權、管理權、決策權和監(jiān)督權,并為他們提供更多諸如學生評教活動、學生代表大會、學生監(jiān)督小組等直接參與項目共同治理的機會,以此來增強他們的主體意識和責任觀念,激活他們身上潛在的能量,充分實現他們的個人價值,引領他們成為項目的真正主角。這樣學生才會以百分之百的熱情積極參與到項目的建設中來,而這種全情投入正是項目質量的最好保證。
(三)通過引進優(yōu)質資源實現投入保證
國外優(yōu)質教育資源應是世界范圍內具有先進水平或辦學特色,并能保持一定領先優(yōu)勢的理念、制度、管理、課程、教材、師資、特色、物質等教育條件的總稱。[5]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的主要目的就是引進這些國外優(yōu)質教育資源,這也是項目合作的意義所在。在引進資源時,應重點把握三方面內容。
1.引進高水平教師
作為項目參與的主體成員,教師是最重要的資源,高水平的教師更是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核心力量。尤其是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教師,除了要在理論知識、專業(yè)技能、職業(yè)能力、行業(yè)狀況等做到無一不精,還要善于在國際視域下洞悉一切與行業(yè)相關的發(fā)展變化,并能夠適時提出獨到見解。這樣的教師資源才是項目重點引進的對象。
2.引進高才能管理者
任何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正常運行都離不開嚴格、規(guī)范的管理,優(yōu)秀的管理是項目穩(wěn)步開展的方向盤,而優(yōu)秀的管理者是正確把握方向盤的掌舵人。因此,聘請那些既畢業(yè)于管理學專業(yè)又具有多年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管理實踐經驗的專門人員來擔任管理者是最佳的選擇。此外,聘請國內或國外知名的管理專家來擔任項目管理顧問也是極其必要的舉措。這些做法對于項目內部質量的大幅度提高都有著決定性的作用。
3.引進精品課程與課本
課程與課本是教育教學得以順利實施的載體與工具,只有保證課程與課本的質量,才有可能保證總體教學的質量,進而保證人才培養(yǎng)的質量。在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中,引進國外課程與課本是中方獲取國外資源中必不可少的做法。在引進時一定要嚴格把關,挑選精品,擇優(yōu)采用。這里所指的“精品”“優(yōu)品”并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最適合的。務必要做到因材選材,即根據項目中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最適合他們的教學素材,這樣的教育資源才是獲勝的寶典,才是推動項目整體質量提升的助力器。
(四)采用科學評價實現結果保證
評價是在多因素相互作用下的一種綜合判斷[6],質量的高低好壞要通過科學的評價才能得出正確結果,如果評價得不夠合理、客觀,就無法看到真正的效果。與終結性評價相比,過程性評價可以跳出固有思維定式,不是單純地對個體最終表現論成敗,而是更多關注個體在全過程中的發(fā)展變化以及在各個階段的表現情況,既易于形成個體的過程動態(tài)記錄,便于質量的跟蹤調查,又利于個體在過程中的即時反思和總結,便于狀態(tài)的調整和問題的應對??梢哉f,過程性評價是較為科學的評價方式,是高職院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管理者對教學水平、管理制度、師資建設、人才培養(yǎng)等方面進行結果評估所選擇的理想方式,對實現項目質量質的飛躍起到保駕護航的作用。
[1]劉宗讓.大學戰(zhàn)略:利益相關者的影響與管理[J].高教探索, 2010(2):18-23.
[2]葉珊.運用學習型組織理論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研究[J].教學與管理,2014(2):49-51.
[3]高峰,羅堯成.論共同愿景視域下高職院校內部質量保障體系的構建[J].職教論壇,2013(1):28.
[4]托馬斯·J·薩喬萬尼.道德領導:抵及學校改善的核心[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2.
[5]譚貞.國外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引進與模式優(yōu)化[J].教育與經濟, 2007(3):58.
[6]殷永建.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質量評價體系建構[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1(4):25.
[責任編輯,遼建職院:付永生]
Research on Internal Quality Guarantee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n School Running Project Construction
ZHANG Shi-jun
(Liaoning Jianzhu Vocational University,Liaoyang 111000,China)
In the process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n school running project construction,based on stakeholder theory, learning organization theory,PDCA cycle theory and brand construction theory,through shaping shared vision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valuing the student-centered concept,introducing high-quality educational resources from abroad and adopting scientific evaluation means,it realizes the internal quality guarantee,establishes the good image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school running,cultivates more high-end talents accepting international challenges,owning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and suitable for international market,and contributes to the achievement of Chines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ic goal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n school running;project construction;internal quality guarantee
G717
A
1009—7600(2017)03—0001—03
2017-02-28
遼寧省國際教育“十三五”2016—2017年度科研規(guī)劃課題(16LNGJ004)
張石俊(1983—),男,遼寧遼陽人,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