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建勛
換得東家種樹書(外一章)
郭建勛
讀辛棄疾的詞,《鷓鴣天·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戲作》: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觮,漢箭朝飛金仆姑。
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須。 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很喜歡“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這句。
壯歲旌旗,老年種樹,人看到的或是落寞,我看到的卻是好晚景。 人生在世,到底是旌旗好,還是種樹好? 或先旌旗后種樹好? 還是先種樹后旌旗好? 亦仁智之見,并無定規(guī)。 至少,在我看來,種樹倒是個好營生。高中畢業(yè)那年,我是種了半年樹的,打了兩掌的厚繭。 若干年后,皆郁郁成林,風吹梢響,隱隱有龍吟之聲。 記得孔夫子還夸過太皞氏的“木德”的,上升到了馭民之術(shù),這當然是牛皮吹大了。 倒是陶淵明的《五柳先生》給了后世讀書人一碗雞湯,“不戚戚于貧賤,不汲汲于富貴”,半夜讀來,塌了的龍脊骨又硬朗了幾分。
忽又記取辛棄疾另一闕詞,也關(guān)乎樹的:
醉里且貪歡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
昨夜松邊醉倒,問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動要來扶,
以手推松曰去。
有一次我對朋友說,這詞上下是不合鉚的,有硬嵌之嫌。 今晚似乎倒想通了,上下倒是連得很緊,半闕虛半闕實,半闕醒半闕醉,半闕樹半闕書,是五柳先生的那個味。 不得志的讀書人心里頭都住了個五柳先生。我不算讀書人,但栽過樹,也歡喜“東家種樹書”那句。地鐵開通后,在枕頭下轟隆如鬼哭,起床步稼軒的原韻,也填闕《鷓鴣天》打個油,走的不是陶淵明的戚戚汲汲,倒是李清照的凄凄慘慘:
湖海山林作逸夫,紅纓夢斷卌年初。曾因醉酒傷豪膽,不再多情誤靚姑。
知天命,守真吾,秋霜為鬢雪為須。 犁鏵已銹歸無計,暫是閑時且讀書。
讀第一遍《紅樓夢》時,還是個春衫少年,有兩個收獲:一是林黛玉的眉;二是薛蟠的詩。交個底吧,其實,林妹妹的眉和老薛的詩正是青春期的“神”“獸”兩端。詩不說,只說眉: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 翻字典知道了“罥”字怎么讀,但到底也不知道“罥煙眉”到底是什么眉。該是美的,那時候我想,該是最心儀的那個女同學的眉的樣子。 我再想,冷不丁,那眉就掉進詩里,粘粘濕濕,人就像個賊。青春那鬼東西是有點殘酷。
罥煙是把煙掛起來的樣子,所以,黃昏放牛,坐在半山崗上,看炊煙浮起,搭成橋,覺得像極了一彎眉。后來又害怕,我聽說了,誰家的炊煙搭成橋,那家會死人。 我看見我家的炊煙搭成了橋,我哭了。奶奶是病殼子,我不想她死?;亓思?,奶奶坐在階基上剪窗花。 奶奶沒死,倒是炊煙沒搭成橋的另一家的婦女,不知何事想不開喝了農(nóng)藥。這還是殘酷的事。
不殘酷的是我喜歡上了一首詩:“一去兩三里,煙村四五家。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確切地說,我不是喜歡了這首詩,而是喜歡上了詩。喜歡上了詩的人有這樣那樣的癖,有個癖卻是相同的:除了姑娘,周圍的東西均不好。好東西都在不知遠的遠方。些許年,才知道,那遠方在江南。 煙雨江南,書里說。 唐詩宋詞一大半是寫江南的,每一個韻腳都能銷了劍蝕了髓。 人世沉浮,皆不得意,有時候也想想煙雨里的江南:那里綠如藍的春江水,那里的二十四橋,那里吹得一手好簫的小紅,那里也蹙著罥煙眉的柳如是和蘇小小。江南的驚鴻掠過,只剩老妻的呵斥和小孩的啼哭,懵懵然秋霜染鬢,臭皮囊泡在老薛的詩里,只有愁沒有樂。
四十搭邊還真去了一趟江南。那是煙柳成行的時候,到蘇杭二州逛了一大圈。秦淮河畔,西子湖邊,除了人頭還是人頭,意思不大。倒是跟睽違久矣的一個做了教授的發(fā)小見了一個面略可記。 在一個叫“又見炊煙起”的地方喝了一頓猛酒,醉后赤膊相擁,似乎重歸年少。酒醒了,歸于兩個半老男人的歲月唏噓:所謂蘇堤,無非老家的田堤;所謂西湖,無非老家的魚塘;所謂煙雨,無非老家的梅雨。千里萬里,不知遠的遠方,尋來尋去,原來就在屋前屋后。 現(xiàn)在想,倒是“又見炊煙起”的名字有點小意思,觀照了如眉的煙橋,那時候,奶奶還沒死,坐在階基上剪窗花,剪的是雙雀鬧春。 春,是春夏秋冬的春,也是洞房里的春,依我看,更是青春期的春。 但不管哪個春,鬧一鬧,就沒了,如煙散。
在煙散的時光里,是不是仍有煙視媚行的人?我不知道。半夜里,我點支煙,煙霧里騰起一只鶴,頎長的腿,媚媚地行。 我把這個比作春,不是春夏秋冬的春,也不是洞房里的春,更不是青春期的春。是什么?我還是不知道。不知道就想起林黛玉的眉和薛蟠的詩,“神”和“獸”同時飛出,罥著我。 罥,是籠罩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