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云升
(海南大學 國際文化交流學院, 海南 海口 570228)
《華夷譯語》與《訓民正音》的啟示
楊云升
(海南大學 國際文化交流學院, 海南 ???570228)
《華夷譯語》和《訓民正音》是世界語言學史上兩部非常特殊的著作,前者是我國明朝學習和翻譯少數民族語言及外語的教材,采用當時認為最便捷的方法開展教學與翻譯工作,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后者是朝鮮人為擺脫漢語而獨創(chuàng)的一套語言文字,經過漫長而曲折的過程才在朝鮮半島傳播開來。長久以來,人們對這兩部著作的研究多注重研究其起源及具體內容,鮮有研究對現(xiàn)在的影響與借鑒作用。當今中國正大踏步“走出去”,“一帶一路”建設迅速推進,涵蓋多個國家、輻射諸多領域、涉及所有語系,這不僅需要我們提供大量的物力財力,還需要我們通曉相關國家的語言和文化、了解其風土人情,以便順利推進“一帶一路”事業(yè)建設。因此,我們應借鑒《華夷譯語》和《訓民正音》的經驗,學習其創(chuàng)新精神,為“一帶一路”建設服務;同時要吸取兩者的教訓,避免走彎路。
《華夷譯語》;《訓民正音》;語言學習
在人類的交往中,語言是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世界語言學史上,有兩部非常獨特的著作,不僅對本國產生了深遠影響,而且與相關國家和地區(qū)也有利害關系,這兩部著作分別是我國的《華夷譯語》和朝鮮的《訓民正音》。前者在語言學習和翻譯方面盡管方法單一,困難重重,但組織嚴謹,掌控有度,效果明顯,對我國古代“走出去”、“請進來”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后者作為刻意的“人造語言”,借鑒已有語言,力圖簡潔,對朝鮮的語言文化發(fā)展有推動作用。但是,這種“嶄新的語言”推廣極其緩慢,且問題很多,長期妨礙朝鮮的對外交往和民眾生活,造成了嚴重的語言障礙,這種障礙影響至今。
在當今我國“走出去”和“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下,探討《華夷譯語》和《訓民正音》帶給人們的啟示,可以揚長避短,對推動我們的事業(yè)發(fā)展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華夷譯語》是明朝四夷館十館為教習諸番語音文字而編撰的番漢合璧教科書*烏云高娃:《明四夷館韃靼館及〈華夷譯語〉韃靼“來文”研究》,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年,第5頁。, 是保留至今的四夷館各館所用教科書之一。為什么是明朝時期出現(xiàn)了如此重要的翻譯著作呢?我們知道,語言交流是不同語言人群之間交往的重要障礙之一。在我國,隨著朝代的不斷更迭,不同語言的地位也出現(xiàn)變化。明朝取代元朝以后,漢語取代蒙古語成為唯一的官方語言,但是,元朝近百年的強大統(tǒng)治,使作為官方語言的蒙古語“根深蒂固”,“故元勢力雖退出中原,而在長城以北,卻長期割據,時而與明朝和平相處,時而挑起事端,因而雙方需要往來、交涉對話,明之官吏要學習蒙古語,才能同蒙古人溝通。如和平時期商貿往來, 也需要掌握基本蒙古語詞匯”*黃宗鑑:《華夷譯語研究》,北京:昆侖出版社,2014年,第2頁。。因此,明洪武帝下達敕令,編寫一部以漢字語音解讀蒙古語的《譯語》,這就是《華夷譯語》的雛形。該敕令的具體內容如下:
命,翰林院侍講火原潔等,編類華夷譯語。上以前元素無文字。 發(fā)號施令,但借高昌之書,制為蒙古字,以通天下之言。至是乃命火原潔與編修馬沙亦黑等,以華言譯其語。凡天文,地理,人事,物類,服食,器用,糜不具載。復取元秘史參考。紐切其字,以諧其聲音。既成。詔刊行之。自是使臣往復朔漠,皆能通達其情。*布日古德:《華夷譯語(甲種本)音譯漢字研究》,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年,第1-2頁。
從此以后,明朝開始了大規(guī)模注音、翻譯蒙古文的活動。不僅如此,隨著明朝對外開放力度的不斷加強,翻譯外文的范圍不斷擴大,從我國的少數民族到我國周邊國家的語言基本都有涉及。清朝取代明朝以后,滿族語成為官方語言,出現(xiàn)了漢、蒙、滿“鼎力”現(xiàn)象,形成了獨特的“華夷譯語”局面。
《華夷譯語》有狹義與廣義之分,狹義的是指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火原潔、馬沙亦黑等奉命編纂的《華夷譯語》,是一本專門用于蒙漢對譯的辭書,該書分17門,收詞840條;廣義的則是對明、清朝廷官方編纂的各種《譯語》、《雜字》、《來文》的統(tǒng)稱?!度A夷譯語》可分為三種不同的版本,國內學者分別稱之為洪武本、永樂本、會同館本*布日古德:《華夷譯語(甲種本)音譯漢字研究》,第5頁。。在“華夷譯語”的漫長歷史時期,明、清政府設立了諸多“譯館”,對少數民族和周邊國家的語言開展了蔚為壯觀的“譯語”工作。這些留存的辭書對研究近代歷史、國內外語言文字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湖南大全:《華夷譯語》(2015年11月10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40bba8a70102 vesd.html.
朝鮮半島歷史悠久,但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卻是一個只有民族語言卻無民族文字的國家。大約公元前4世紀左右,漢字傳入朝鮮,直到公元3世紀左右才逐漸傳播開來,后來又采用漢字的“音”和“意”記錄朝鮮語,即“吏讀文”。但由于封建社會等級觀念的影響,能夠學習和使用漢字的多是貴族階層,普通民眾很難接觸到,而且結合漢字創(chuàng)制的“吏讀文”不能完全適合朝鮮語的語音系統(tǒng)和語法結構,因而有時很難準確地標記朝鮮語言。
朝鮮王朝第四代國王世宗大王認為,以當時使用的漢字系標記漢語的文字,不適合標記與之不同結構的朝鮮語言,大多數百姓難以學習和使用,因此,就有了創(chuàng)制一種新文字的想法?!拔覀兊恼Z音不同于中國的語音,不容易用漢字表達出來。因此,即使我們的無知臣民中有人想表達他們的想法,但在許多情況下始終不能如愿,想到可憐的臣民,我們重新設計了一種由28個字母組成的文字,只有這種文字是每個人都容易學會,容易使用,方便自己日常生活的?!?[韓]李白基:《韓國史新論》,厲帆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4年,第202頁。于是,在世宗大王的積極倡導下,由鄭麟趾、申叔舟、崔恒、成三問等一批優(yōu)秀學者,在多年研究朝鮮語的音韻和一些外國文字的基礎上,開始創(chuàng)制一套全新的文字。這期間朝鮮學者曾幾十次前來中國明朝,與中國學者探討音律學問題。1446年,朝鮮學者終于完成了一套文字體系,命名為“訓民正音”,意思是教百姓以正確的字音。新文字發(fā)明后,世宗大王號召全體國民學習、推廣這套文字,提倡在公文和個人書信中使用“訓民正音”,并責令用“訓民正音”創(chuàng)作《龍飛御天歌》。他還將“訓民正音”作為錄用官吏的科舉考試的必考科目,并在錢幣上刻印了“訓民正音”。
“訓民正音”是一種表音文字,是一種把字母寫成方塊字的奇特文字體系。這種混合了漢語、本族語和外來語的文字體系其奇特之處還有:語序不同、有敬語和平語、同音異義字眾多。例如,漢語的語序是主-謂-賓,而朝鮮語的語序是主-賓-謂:“我吃飯”是漢語語序,“我飯吃”則是朝鮮語語序。朝鮮語的“敬語”和“平語”區(qū)分嚴格,不可出錯。在講話時要根據互相的關系和場合選用適當的詞匯和語尾,如果運用不當,就會失禮。朝鮮語的同音異義字眾多,甚至讀音相同、拼寫相同但詞義不同的詞匯也時常出現(xiàn)。
(一)語言創(chuàng)舉
語言是人類交往的重要工具,沒有語言的有效溝通,人們很難深入交往。但是,面對浩瀚繁雜的語言,人們在感慨其奇妙之外,更多的是困惑與無奈。于是,人們采取不同的方法,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研究、學習母語以外的語言,但收效迥異。
明朝的《華夷譯語》以官方機構大規(guī)模組織的形式,以母語擬音為外文詞匯注音的方式,學習和翻譯外文及少數民族語言,在紛雜艱難的過程中找出了一種較快解決問題的途徑,取得了明顯成效,可以說是世界語言學、翻譯學史上的創(chuàng)舉?!度A夷譯語》主要的研究對象是蒙古語,但對于研究西歐、東南亞及我國西北西南等地區(qū)的民族語言文字及研究我國翻譯學史,也都是珍貴的資料。
朝鮮的《訓民正音》是為了擺脫漢語而創(chuàng)造的一種全新語言。創(chuàng)立者借鑒了包括漢語在內的一些其他語言,省略了他們認為的復雜繁瑣部分,創(chuàng)立了構字原理與字型獨特、字母筆劃簡潔、拼讀簡便靈活的新語言。創(chuàng)立者聲稱該語言能夠標記朝鮮語的一切發(fā)音,也可以比較自如地表現(xiàn)出任何一種語言,而且始終貫穿了“簡單易學”的宗旨。有人聲稱《訓民正音》的字母及拼讀,聰明的人只需三小時就學會,就算愚蠢的人也只需要三天,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能創(chuàng)制出如此簡易的文字體系堪稱創(chuàng)舉。它的成功創(chuàng)制是朝鮮歷史上劃時代的大事, 對于進一步豐富、發(fā)展朝鮮民族文化和語言有重要意義。
(二)超越語言
《華夷譯語》誕生以來,在國內外引起了強烈反響,眾多學者開始研究《華夷譯語》,外國研究者中,日本人參與的最多,研究得最深入,虎次郎、羽田亨、石田干之助、村上嘉實、山崎忠等等都為《華夷譯語》在日本的研究作出了很大貢獻。《華夷譯語》不僅為學習蒙古語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而且為學習其他語言創(chuàng)建了較好的模式,更重要的是,為明朝“走出去”、“請進來”提供了強大的語言支撐,為了解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政治經濟、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提供了便捷條件。從明朝極具特色的對外貿易、政治外交等情況,我們可以知道,《華夷譯語》不僅極大地促進了明朝的番語、外語學習進程,而且對明朝社會的諸多方面都產生過重要而積極的影響。
《訓民正音》被韓國指定為第70號國寶,1997年10月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這是因為《訓民正音》是世界上少有的知道是誰、具體在什么時間創(chuàng)造的文字之一。隨著時間的推移,《訓民正音》超越了語言的概念,被賦予了政治、國家、民族等多種寓意,體現(xiàn)了政治強大、國家崛起、民族獨立的精神。
(一)方法欠佳,學習困難
語言學習必須尊重語言本身的規(guī)律,首先從語言的三要素即語音、語法、詞匯入手,打下扎實的基本功,做到發(fā)音準確清晰、語法靈活自如、詞匯豐富多彩。其次是培養(yǎng)外語(包括少數民族語言)學習者的實際運用能力,切實提高語言水平。因此,僅僅采取單一的學習方法很難取得長期效果,而隨意創(chuàng)立、變更官方語言會造成嚴重的混亂。
《華夷譯語》采用漢語擬音為其他語言注音的方式學習外語或方言,方法過于單一,而且容易出現(xiàn)注音模糊、發(fā)音不準、記憶混亂的現(xiàn)象,還會鬧出笑話。初學外語或方言時,很多人可能都有用母語注釋目的語的經歷,但這只能是短時行為,且只對少量內容有幫助,不可能一直用這種方法學習語言。有則笑話說的是中國人初學英語時用的注音方法:yes(爺死),bus(爸死)等等,盡管是笑話,但有一定代表性。外國人學習中文也有用獨特記憶方式的,我認識一位美國人,他在學習《水滸傳》和《西游記》時,把這兩部名著的名字分別注成Turning Kettle(旋轉的水壺)和There Is a Chicken in the West(西邊有只雞),他覺得這種方法記憶深刻,不易忘掉。《華夷譯語》和后續(xù)的各類“譯語”在給蒙古語或其他語言注音時,采用的基本上是初學外語者的注音模式,以便于記憶。但是,這種注音方法很難使外語學習向縱深發(fā)展,這也是《華夷譯語》初期只收錄八百多個詞匯的原因之一。
《訓民正音》的基礎是漢語,但是,為了擺脫漢語的影響,設計者摻雜了其他語言成分,在語言學的劃分上它不屬于漢藏語系,而是屬于阿爾泰語系,是拼音文字。這種添加了許多人為因素 “創(chuàng)造”出來的語言存在著嚴重的缺陷,有“越學越難”的感覺。雖說學習和閱讀朝鮮語字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朝鮮語發(fā)音時變音、簡音很多,文法上也比漢語困難得多,所以朝鮮語聆聽和會話非常困難,被語言學界稱為世上三種最難學的語言之一。
(二)缺乏基礎,推廣困難
“華夷譯語”盡管是由皇帝下令、高官組織的活動,但并沒有普及到老百姓,參與學習、翻譯者基本都是官宦子弟,且人數極少,解決的問題主要是官府的事務,蒙漢“雙語”教學并沒有在全國推廣開來。隨著時間的推移,“華夷譯語”便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
《訓民正音》也是由朝鮮最高統(tǒng)治者策劃、組織的重要活動,但一經出爐,立即遭到朝鮮大臣們的紛紛反對。他們覺得,朝鮮與中國具有同文同軌的文明優(yōu)勢,中華文明能夠改變朝鮮的落后狀態(tài)。有的大臣甚至把新創(chuàng)制出的朝鮮字比作“螳螂之丸”,而把漢字比作“蘇合之香”,毫無情面地抨擊世宗大王這樣“自甘墮落到夷狄”的行為。*新浪網:《一本古籍引發(fā)的歷史難題——韓國第一本韓文古籍〈訓民正音〉》(2014年11月25日),http:∥blog.sina.com.cn/s/blog_6b7b98970102v7j2.html.具有諷刺意義的是,直到世宗大王去世,《訓民正音》都沒有得到大的推廣,上到官員的公文,下至老百姓間的契約依舊用的是漢語。
更有甚者,世宗大王之后有的國君對《訓民正音》不屑一顧。例如,1494-1506年間當政的燕山君李隆,只因為有人說他充滿殘暴和血腥的詔書是用朝鮮文字寫成的,他竟下令禁止學習朝鮮文字,并把用朝鮮文字寫成和譯成的書都集中起來燒掉,使用朝鮮文字及知情不報者都將受到嚴懲。
朝鮮語真正流行起來是上世紀40年代,日本入侵,日語強迫進入朝鮮人的生活,引起朝鮮人民的強烈反對,在此特殊歷史背景下,《訓民正音》才被朝鮮人民無奈地撿起,并逐漸傳播開來。
(三)歧義頻現(xiàn),隱患堪憂
用漢字音標注出來的蒙語或其他語言存在諸多歧義,由于當時沒有“普通話”這個平臺,加之交通、通訊落后,方言土語流行,給注音帶來巨大困難,同音字、近音字極易出現(xiàn)誤差?!度A夷譯語》的反復勘驗、版本迭出就是最好的佐證。而《訓民正音》造成的麻煩則更是觸目驚心?;跐h語發(fā)展起來的朝鮮語無法從根本上擺脫漢語,況且漢語有四聲、有大量同音異義詞,朝鮮語沒有四聲,用漢語讀音拼湊朝鮮語字母,本身存在著巨大缺陷,不斷給使用者造成麻煩。最有名的事件之一是修建“京釜高鐵”(首爾—釜山)的重大事故: 當年修建高鐵二期工程(大丘—釜山區(qū)間),全長254.2公里,事故導致無渣混凝土枕木大面積嚴重龜裂。發(fā)生龜裂的部位是在混凝土枕木上“締結裝置”,在這個裝置里,按規(guī)定是要添加防水的填充物,但由于“防水”和“放水”在朝鮮語里寫法一樣,讀音也一樣,故施工公司理解錯了圖紙的意思,枕木里沒有加防水材料反而加了“放水”材料,造成了全部十五萬五千多根枕木成為次品,導致工期延誤,浪費巨大。實際上,在朝鮮語中類似“防水”與“放水”、“防守”與“防銹”等等發(fā)音、拼寫一樣或近似的詞語非常普遍,用朝鮮語字母拼寫的詞語無法像漢語直白表示出來,在使用中極易出現(xiàn)錯亂。
(四)政治波動,殃及語言
明朝竭力推行的“華夷譯語”經過艱苦努力,終于由弱到強,官員們逐漸適應了漢、蒙語并存的局面。但是,隨著清軍入關、明朝終結,作為統(tǒng)治者的官方語言——滿族語登上了“大雅之堂”,“華夷譯語”又迫在眉睫,但這一次需要翻譯的官方語言包括漢語、蒙古語和滿族語,出現(xiàn)了“三語同堂”的歷史奇觀。幸運的是,清政府允許滿漢并行,確保了漢語的地位。如果說明朝的“華夷譯語”是不得已而為之,那么清朝則是主動應對現(xiàn)實。如果清朝早期就禁絕漢語,那么,數百年后中國的語言界又將是一片混亂。
朝鮮語造成的亂象卻是實實在在地發(fā)生了,這些亂象不僅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中,還波及政治、文化、經濟等各個領域,韓國采取了不同的措施試圖解決這些矛盾。1948年韓國通過立法,禁止在政府公文中使用漢字,1968年韓國更以總統(tǒng)令的方式禁止使用漢字,這都是當年政治形勢的后果。此后,報章和書本上漢字的比率大幅下降,能夠掌握以漢字寫成的古、近代文獻的人越來越少,漢字文盲逐漸增多,出現(xiàn)了文字斷代甚至文化斷代的現(xiàn)象。然而,1999年2月,韓國總統(tǒng)金大中突然簽署了總統(tǒng)令,批準在道牌和政府公文中恢復使用漢字,其原因是:1998年赴韓國旅游的400萬外國游客中,約70%的人使用漢字,而只有朝鮮文和英文的路牌、景點等給這些游客帶來極大麻煩。2005年2月9日,韓國政府進一步宣布:在所有公務文件和交通標志等領域,全面恢復使用漢字和漢字標記,以適應國際化的時代潮流。與此同時,提出并通過了《推動漢字并用方案》,切實解決朝鮮文難以清楚地表明漢字含義的歷史難題,以便大力發(fā)展韓國傳統(tǒng)文化,促進中國及東亞漢字文化圈國家的交流和韓國旅游、教育、文化等事業(yè)的發(fā)展。
與韓國不同的是,朝鮮更早取締了漢字,朝鮮語成了該國唯一的語言文字,現(xiàn)在到朝鮮從事任何活動,必須使用朝鮮語,不懂朝鮮語者須配備翻譯人員。這在某種程度上妨礙了朝鮮的對外交流。
(一)放眼世界,兼收并蓄
《華夷譯語》以其獨特的方式培養(yǎng)了所需的外語人才,并且以同樣的方式涉及更遠區(qū)域的語言,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效果。當今中國, “一帶一路”戰(zhàn)略穩(wěn)步推進,這是我國政治、經濟的一盤大棋,涉及的區(qū)域非常遼闊。目前,已經參與到“一帶一路”建設的國家達到103個,連接國外近150座城市,涉及人口眾多,經濟總量巨大,對我國現(xiàn)代化建設和屹立于世界的領導地位具有深遠的戰(zhàn)略意義。“一帶一路”涵蓋世界全部十大語系:漢藏語系、印歐語系、阿爾泰語系、閃含語系、德拉維達語系、高加索語系、烏拉爾語系、南亞語系、南島語系和達羅毗荼語系。而每個語系又包含不同語族,每個語族包含多種語言。要順利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必須穩(wěn)扎穩(wěn)打地推進沿線國家的語言學習。這需要我們發(fā)揚《華夷譯語》的精神,放眼世界,兼收并蓄,不僅要學習“大語種”,而且要學習“小語種”,掌握“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語言。此外,在學習語言的同時,外語工作者和“一帶一路”其他建設者必須具備寬泛的專業(yè)知識、深厚的文化底蘊、嚴謹的工作作風、良好的心理素質,為我國“一帶一路”倡議插上騰飛的翅膀。
(二)遵循規(guī)律,切忌臆造
一門語言的形成是一個語言群體長期使用該語言的結果,它不僅是人們交流的工具,還是文化的載體、情感的寄托。隨意“改造”、“創(chuàng)造”語言都會產生非常麻煩的后果?!队柮裾簟穭?chuàng)立之后,給朝鮮的語言界和人們生活造成了嚴重的混亂局面,影響了五百多年,而且時至今日這些影響還沒有完全消除。
無獨有偶,“世界語”(Esperanto)也是一種刻意創(chuàng)造的語言,它是由波蘭籍猶太人柴門霍夫于1887年在印歐語系的基礎上創(chuàng)立的一種國際輔助語,旨在消除國際交往的語言障礙,被譽為“國際普通話”。后人根據柴門霍夫公布這種語言方案時所用筆名“Doktoro Esperanto”(意為“希望者博士”),稱這種語言為“Esperanto”。20世紀初,當世界語剛傳入中國時,有人曾把它音譯為“愛死不難讀”語,也有叫“萬國新語”。后來,有人借用日本人的意譯,稱為“世界語”,并一直沿用至今。然而,從該語言創(chuàng)世至今的130年里,“世界語”并沒有成為世界語,全球以此為第一語言的人約200-2000人*360百科:Esperanto(2013年1月15日), http:∥baike.so.com/doc/7059311-7282219.html.,作為外語學習的人也越來越少。
然而,在“世界語”的影響下,全球出現(xiàn)了創(chuàng)造語言的風潮,比較典型有伊多語(Ido)、成型中立語(Idiom Neutral)、奧克西登塔語(Occidental)、拉丁國際語(Latin International)、邏輯語(Lojban)等等。2002年7月開始,一批中國的國際語愛好者創(chuàng)立了“大同語”,這種語言是在世界語基礎上綜合了英語和漢語的一些特點,放棄了名詞的賓格,而以句子中詞語的順序確定其地位,并以一批來自英語的詞匯替換了世界語的部分基本詞。“大同語”取消了世界語的加帽特殊字母,更適合于電腦輸入。但是,批評者認為“大同語”不僅沒有解決世界語中的大部分問題,反而更加依賴英語,更加復雜了。
(三)循序漸進,減少波動
語言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通過運動式的學習不僅很難長期奏效,而且不能學以致用,造成人才浪費。明朝看似大規(guī)模的“華夷譯語”運動,實際上還是非常慎重的,“自永樂五年(1407年)到天順三年(1459年)為第一階段。這一階段共選生三次,分別是在1407年,1426年、1459年,平均20年左右招生一次”。*烏云高娃:《明四夷館韃靼館及〈華夷譯語〉韃靼“來文”研究》,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年,第24頁。對我們現(xiàn)代人來說,20年招生一次簡直是天方夜譚,師資隊伍如何建設?科研成果如何延續(xù)?其實,這還不是最長的,“天順三年(1459年)招生以后,四夷館約有三十年未招收新生徒”*烏云高娃:《明四夷館韃靼館及〈華夷譯語〉韃靼“來文”研究》,第24頁。?!叭A夷譯語”的做法值得我們深思。
上世紀50年代,我國全民學俄語,從小學到大學、從機關到工廠,但凡有點條件的都要學習俄語。人們堅信,只要學好俄語就會有好工作,就是愛國,就是共產主義接班人,而國際地位非常重要的英語被有意忽略。但好景不長,中蘇關系破裂,蘇聯(lián)變成了“蘇修”,俄語成了“不受歡迎”的語言,大批俄語專業(yè)的學生無用武之地,被迫改行,許多人從事了與所學專業(yè)毫不相干的工作,造成巨大浪費。
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沐浴著中美建交的春風,國人開始像當年學習俄語一樣拼命學習英語,又出現(xiàn)了全民學外語(英語)的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一直持續(xù)到今天。在過去的近40年里,國人似乎忘記了世界上還有別的重要語言,甚至連自己的母語都有忽略的苗頭。然而,這種運動式的英語學習效果好像不及預期,我國社會上流傳的“啞巴英語”、“聾子英語”、“英語是一壺永遠燒不開的溫水”等說法就是某種程度上的普遍結論。
時至今日,我國“走出去”、“一帶一路”倡議讓國人面對著更加廣闊的世界,原來較少接觸的地區(qū)、民族、語言紛紛呈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結果,語言障礙、文化沖突、政治分歧、法律缺失等等問題紛至沓來,使我們的美好愿望一再受到考驗。例如,幾年前,中國南車欲進軍北歐,競爭一高鐵項目,但最終未能如愿。究其原因,原來是翻譯人員把合同文本中的“刮雨器”翻譯成了“抹布”*曹昌:《高鐵出海因翻譯錯誤丟訂單》,《中國周刊》2014年第12期。,錯誤的翻譯使公司痛失北歐大單。試想,當年中國南車這樣的大國企聘用的翻譯人員肯定不是等閑之輩,出現(xiàn)這樣的低級錯誤實在是不應該。再試想,能把“刮雨器”翻譯成“抹布”的人,難道在整個合同文本中就犯這一處錯誤?于是,人們開始反思問題的癥結所在,得出的結論是:語言不通是首要問題。人們認為,只要語言過關了,文化沖突就會減少,其他錯誤也會有效避免。因此,學習小語種的熱潮在全國迅速掀起,這是一種好現(xiàn)象,但需要引起我們的警惕,不可一哄而起,雜亂無章。
小語種,顧名思義,就是分布面積小、使用人數少、國際地位不那么重要的語言。據語言學專家估計,全世界有4,000-8,000種語言,按照我國的習慣稱呼,除英語以外,其他的外國語言都是小語種,或“非通用語種”。其實,小語種里也有“大語種”,如俄語、日語、德語、法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等等,其他語種可以稱之為“小小語種”。在開設“小小語種”的時候,我們應該借鑒“華夷譯語”的做法,積極組織,慎重推進。但現(xiàn)在的局面是:全國號召,全面行動,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chuàng)造條件也要上。有些學校根本沒有必要的師資就開始招生,而且列入每年招生計劃。這種局面令人擔憂,大規(guī)模小語種專業(yè)的開設會使這類學生很快出現(xiàn)飽和甚至過剩,一旦他們不能從事與所學專業(yè)相關的工作,往往很難在其他領域發(fā)揮應有的作用,造成人才浪費。
我本人對學習外語有切身體會:一個人要精通多門外語絕非易事,除了專業(yè)外語,其他的“二外”、“三外”等等很難在工作中真正發(fā)揮作用。作為英語專業(yè)學生,除英語外,我還學習了法語、韓國語、俄語等,但是,在工作中使用的還是英語,其他語言作用不大且遺忘很快。當年與我一起學習小語種的同學絕大多數都回歸英語老本行?,F(xiàn)在國內有種弱化、甚至妖魔化英語學習的現(xiàn)象,認為中國學生學習成績不理想是英語擠占時間太多造成的,只要放棄英語學習,中國學生的學習成績會大幅度提高,中文水平會突飛猛進,這顯然是不理性的思維方式。首先,英語的重要性是世界公認的,我們切不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其次,鑒于現(xiàn)在的學習環(huán)境和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即使完全放棄英語學習,改學其他外語,學生的學習也不見得有多大起色。
因此,我們應以史為鑒,避免走彎路,建議小語種專業(yè)的設立采用全國統(tǒng)籌,按需布點,力爭做到布局合理,人盡其才。
本文比較了《華夷譯語》和《訓民正音》的異同,探討了兩部著作給中、朝、韓等國家社會、政治、經濟等諸方面帶來的影響,進一步揭示了語言不僅是人們交流的工具,而且是社會發(fā)展、文化傳承、情感寄托等重要載體的規(guī)律。本文研究也發(fā)現(xiàn)任何一種所謂“簡潔”的語言都很難經得起時間的檢驗,因為語言是精妙的,又是復雜多變的,對大多數人來說,語言學習是非常辛苦和乏味的,外語學習更是如此。但是,我們不能因為某種語言困難就試圖繞開它,更不能去隨意創(chuàng)造一種新的語言取代它,我們也不可能等待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去證明一種新語言的“行不通”。當今的中國,“走出去”和“一帶一路”建設正如火如荼地推進,外語難題是我們繞不過的坎,我們應該做的是:尊重規(guī)律,穩(wěn)扎穩(wěn)打,以科學的態(tài)度和方法認真學習相關國家的語言,探討其規(guī)律,掌握其要素,切實提高綜合運用能力,為我們的事業(yè)貢獻力量。因此,本文的研究為我國“走出去”和“一帶一路”建設在外語學習領域的突破展示了新的視角。
(責任編輯:袁 宇)
On the Enlightenment ofHua-I-I-YuandHunminChong-um
YANG Yun-sheng
(SchoolofInternationalCultureExchange,HainanUniversity,Haikou570228,China)
Hua-I-I-YuandHunminChong-umare two rather special books in the history of linguistics. The former is a book in the Ming Dynasty to learn and translate minority and foreign languages. The way to teach and translate the languages was considered the most convenient and fast at that time and obvious results were achieved. The latter is actually a language created by Koreans in order to avoid the Chinese language, and it has taken a long and complicated time to spread in Korean peninsula. For a long time, people have emphasized the origins and contents of the two books but have rarely studied their impact on and reference to the present time. Nowadays, China is striding to “go global”,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covers many countries and involves numerous fields and all the language families. This requires us not only to provide a lot of materials and funds but also to have a good knowledge of the languages and cultures, and local conditions and customs as well as of relative countries so as to carry the construction forward smoothly. Therefore, we should draw on the experience ofHua-I-I-YuandHunminChong-umand learn from their innovative spirits to serv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drive. Meanwhile, we must draw lessons from them and avoid detours.
Hua-I-I-Yu;HunminChong-um; language learning
海南省社科聯(lián)基金項目 “一帶一路建設與來華留學事業(yè)發(fā)展”(項目批準號:HNSK(YB)16-98);海南大學國際文化交流學院基金目“一帶一路推動來華留學事業(yè)”(項目批準號:HDGJY-16-01)
2016-11-20
楊云升(1962-),男,山東平度人,海南大學國際文化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英語、中國文化教學與研究。
H195
A
1674-5310(2017)01-012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