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王道即先王之道:先秦儒家法先王思想流變

2017-03-11 01:29:11
關(guān)鍵詞:圣王先王王道

李 犇

(中國人民大學 哲學院,北京 100872)

王道即先王之道:先秦儒家法先王思想流變

李 犇

(中國人民大學 哲學院,北京 100872)

王道是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也即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道,儒家經(jīng)典“六經(jīng)”就是王道的載體。根據(jù)《尚書》的記載,以堯、舜為開端,三代之王相繼法先王之道。歷夏商二代傳給武王的“洪范”包含了九個范疇的統(tǒng)治大法,在其核心范疇“皇極”中最早提出了王道的概念和內(nèi)涵。進一步而言,孔子繼承周代文化,損益三代之禮,就是要繼承先王之道。孟子主張法先王之道,先王之道就是以仁心行仁政。荀子認為百王之道無變,肯定了先王之道,但他主張法后王,后王是先王之道的集中體現(xiàn)。

先王之道;王道;皇極;法先王

王道首先是先王之道,沒有先代圣王的開創(chuàng),就沒有后世可以遵循的王道。王道統(tǒng)合了內(nèi)圣與外王,正是儒家思想的根本所在。如果說西方文明的理想國是追求彼岸的天國,那么儒家的理想國就是實現(xiàn)此岸的王道政治。在儒家思想中,“王道政治”是“政治儒學”追求的終極目標。先王之道既是儒家政治思想的來源依據(jù),也是儒家的政治理想。先秦儒家法先王,既是對先王之道的繼承,也是對實現(xiàn)王道理想的追求。

一、先王之道

《尚書》作為儒家重要經(jīng)典之一,記載了虞夏商周的歷史,集中反映了上古圣王的言行和事跡?!妒酚洝と辶至袀鳌酚醒裕骸翱鬃娱h王路廢而邪道興,于是論次詩書,修起禮樂。”[1]“王路”正是先代圣王開創(chuàng)的道路,后世須通過作為先代圣王之道載體的“詩、書、禮、樂”來繼承這條道路。孫星衍說:“或以前代置五經(jīng)博士,重在道統(tǒng),不知道存乎經(jīng),統(tǒng)本于堯、舜、禹、湯、文武,伏生不傳尚書,則道何所存?統(tǒng)何所述?”[2]這里指出了《尚書》對于道統(tǒng)的重要意義,認為道存于五經(jīng),統(tǒng)本于圣王,如果沒有《尚書》,上古圣王之道統(tǒng)就難以敘述了。堯、舜為二帝,開創(chuàng)夏、商、周三代的禹、湯、文武為三王,在傳統(tǒng)儒家看來,只有他們可以稱為圣王,他們所行的道稱作王道,王道即是先代圣王之道,就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之道。因周公輔助文武,并攝政七年,制禮作樂,繼承發(fā)揚了文武之道,所以也被稱為圣王?!吨杏埂氛f:“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泵献託v數(shù)前代的圣人,“由堯舜至于湯”“由湯至于文王”“由文王至于孔子”[3]22各有五百余年,圣人相繼而起,從而使大道不廢。董仲舒說:“夫周道衰于幽、厲,非道亡也,幽、厲不繇也。至于宣王,思昔先王之德,興滯補弊,明文、武之功業(yè),周道粲然復興?!盵4]2499王道并不會消亡,在歷史的進程中,后世之王都會自覺地遵循先代圣王之道,王道是超越于歷代統(tǒng)治者之上不變的法則,亦是歷代賢明統(tǒng)治者孜孜以求的最高理想。因此,王道不是生搬硬套,王道是活的靈魂。比如《尚書》中《湯誓》《牧誓》所載的湯武革命,雖然商周前后相隔幾百年,但其中所體現(xiàn)的王道卻是一致的,后世新王的革命也不能違背這個道理。堯作為第一個圣王,其盛德大業(yè)奠定了王道的基石,而后舜繼承堯之道,三代圣王相繼傳承堯舜之道?!渡袝烽_篇就描述了堯的形象:“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勛。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嗣骺〉?,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盵5]11堯恭勤不懈,能讓賢能,堯德充塞四方,至于天地。他能發(fā)揚大德,使九族和睦,使百官辨明,協(xié)和萬國諸侯,使天下民眾和樂。堯?qū)⑵渥陨淼牡聫膬?nèi)至外、由近及遠推至全天下。鄭康成曰:“稽古,同天。言能順天而行,與之同功?!盵6]2孫星衍指出:“是圣人為政,必先稽古也。堯稱帝,故謂之同天?!盵6]3孔子說:“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7]13孔子反復稱贊了堯的偉大,強調(diào)了堯的崇高廣大無以復加。唯有天是最高大的,只有堯能夠效法天之道,與天相配。民眾無法形容堯之道的廣大,就像無法形容天道一樣。堯所開創(chuàng)功業(yè)是崇高的,開創(chuàng)的文化是光明的。其中“煥,明也。其立文垂制又著明”[8]309。對于后王來說,效法堯之道就是效法天道,堯的“文章”是效法堯之道的憑借。

對于先王的繼承者來說,繼承了先王的王位,就要繼續(xù)發(fā)揚光大先王的功業(yè)。周初,武王死,成王幼,管叔、蔡叔勾結(jié)舊殷勢力發(fā)動叛亂,臣民們都認為平叛的困難很大,周公面臨嚴重的內(nèi)憂外患之時,告誡并勉勵邦君們:“爾惟舊人,爾丕克遠省,爾知寧王若勤哉!天閟毖我成功所,予不敢不極卒寧王圖事。”[5]16強調(diào)了后人要遵循文王之道,不應忘記文王勤勞開創(chuàng)的基業(yè),應該一起努力快速完成前文王未竟的事業(yè)。他又用生動的比喻來說明完成前人未完成事業(yè)的必要性,“若考作室,既厎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構(gòu)?厥父菑,厥子乃弗肯播,矧肯獲?厥考翼其肯曰:‘予有后弗棄基’”[5]21。因此,后人決不能拋棄前人的基業(yè),要想更好地發(fā)揚光大先王的功業(yè),只有遵循先王之道。商王盤庚遷都時對眾人說:“今不承于古,罔知天之斷命,矧曰其克從先王之烈?”[5]32就是說,今天不繼承古時先王的傳統(tǒng),就難以知道天是否會斷絕商的天命,更不用說能繼承先王的功業(yè)了。周公更是系統(tǒng)地指出了法先王之道的途徑:“今民將在祗遹乃文考,紹聞衣德言。往敷求于殷先哲王用保乂民,汝丕遠惟商耇成人宅心知訓。別求聞由古先哲王用康保民。”[5]38其中包含了由近及遠四個層次的先王:周代文王之道,殷代古先哲王之道,殷商老成人心中的先王之道,以及殷周公以前古代的哲王之道。值得注意的是殷作為周革命的對象,周王仍然要繼承效法殷代先王之道,這四個層次具有內(nèi)在的統(tǒng)一性,其本質(zhì)就是一以貫之的王道。周以三代更替為鏡鑒,尋找先王之道中天命授受的規(guī)律:“我不可不監(jiān)于有夏,亦不可不監(jiān)于有殷。我不敢知曰有夏服天命惟有歷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我不敢知曰有殷受天命惟有歷年,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墜厥命?!盵5]76周公強調(diào)一定要以夏殷二代為借鑒,夏殷兩代開始都受了天命的,后來又都失去了天命。在為政的具體方面,周初統(tǒng)治者總是要從先王之道中尋求可以遵循的法則,以確保自身能夠像先王一樣成功。周初統(tǒng)治者十分了解歷代先王的事跡,并善于總結(jié)其中的規(guī)律,能夠隨時隨事效法先王之道。在王位更替之時,王道作為不變的法則,保證了前王和后王連續(xù)性。周成王臨終時召集大臣及百官所作的政治遺囑說:“在后之侗,敬迓天威,嗣守文、武大訓,無敢昏逾?!盵5]33強調(diào)后嗣之王,必須繼續(xù)遵守先文王、武王之教訓,不敢昏亂逾越。太史對康王宣讀冊命之辭說:“皇后憑玉幾,道揚末命,命汝嗣訓,臨君周邦,率循大卞,燮和天下,用答揚文武之光訓?!盵5]16這是說,成王靠著玉幾宣布他臨終之命,命你承受遺訓,即位為周邦之君,遵循文武之訓不僅是后嗣之王即位的合法性來源,也是后王能夠勝任王位的根本大法。

二、王道內(nèi)涵的再詮釋

《尚書》是記載圣王事跡的重要文獻,“皇極”范疇是“洪范九疇”中的重要篇章,“王道”一詞最早便出自其中?!昂榉?,《釋詁》云:‘大也’,‘法也’”[6]291。“洪范”相傳是上帝傳給禹,歷經(jīng)夏商二代直至傳給箕子?;诱f:“我聞在昔,鯀陻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洪范九疇,彝倫攸斁。鯀則殛死,禹乃嗣興,天乃錫禹洪范九疇,彝倫攸敘?!盵5]42這是說,鯀堵塞洪水,把五行弄亂了,所以上帝不給他洪范大法,常理就混亂了。禹興起王業(yè),天就賜予他洪范大法,使常理變得有序了。天下常理的“敘”或“斁”取決于“洪范九疇”能否施行?!逗榉丁泛w了治國理政的各個層面,指明了治國理政的整體路線。

九疇中的第五個范疇——“皇極”是《洪范》的核心部分,也是統(tǒng)治大法的精髓?!盎蕵O:皇建其有極”[5]32,皇極就是王極。“《尚書大傳·洪范五行傳》曰:‘爰用五事,建用王極’,鄭玄注云:王極,或皆為‘皇極’”[6]295。這里從古文字的角度來考察“王”字,林澐認為,“商代甲骨文中未見“天子”一稱,商的最高統(tǒng)治者的名號是王,王字之本形象不納柲之斧鉞”[9]3277;王國維認為,“《考工記》:‘畫繢之事火以圜?!嵤献⒃疲骸稳绨氕h(huán)’,今觀古文諸王字,皆作環(huán)形,‘象火之上炎’可為《考工記》之碻詁。又王、旺同聲同,當以旺盛為本義”[9]3270。不管是在上古時代意義重大的火,還是象征最高權(quán)力的斧,都有超越一般人之上的意義;在甲骨文中“王”字就是商代統(tǒng)治者的稱號,應該認為“王”字較早就已成為最高統(tǒng)治者的稱謂。關(guān)于“皇”字,王國維認為,“上象日光放射之形。引申有大義。如大父亦曰皇父。大帝亦曰皇帝”[10]226。徐中舒認為,“皇與弁之不同者,以王者著之,則為皇,常人著之,則為弁矣。古以皇為至尊之稱,帝曰皇帝,父曰皇考,祖曰皇祖”[10]229,“皇”較“王”來說,一般用來形容“王”,而不能取代“王”。關(guān)于“極”,漢代馬融把“惟時厥庶民于汝極”解釋為“故眾民于汝取中正以歸心也”[6]303,也就是把“極”解釋為中正。朱熹認為,“‘皇極’二字,皇是指人君,極便是指其身為天下做個樣子,使天下視之以為標準”[11]2044,“標準立于此,四方皆面內(nèi)而取法?;剩^君也;極,如屋極,陰陽造化之總會樞紐”[11]2046。劉起釪認為,“‘極’當如《詩·殷武》‘四方之極’的極?!俄n詩》作‘四方之則’(《后漢書·樊準傳》注引),是其意為準則”[12]1150。因此,“皇建其有極”表明王要建立其統(tǒng)治之道的準則。

這里分兩部分來考察“皇極”的內(nèi)容,第一部分是講使臣民符合王極的方法:”斂時五福,用敷錫厥庶民。惟時厥庶民于汝極,錫汝保極。凡厥庶民,無有淫朋,人無有比德,惟皇作極。凡厥庶民,有猷有為有守,汝則念之。不協(xié)于極,不罹于咎,皇則受之,而康而色。曰:‘予攸好德’,汝則錫之福。時人斯其惟皇之極。無虐煢獨而畏高明,人之有能有為,使羞其行,而邦其昌。凡厥正人,既富方谷,汝弗能使有好于而家,時人斯其辜。于其無好德,汝雖錫之福,其作汝用咎?!盵5]78

這是說,要能聚集“壽”“富”“康寧”“攸好德”“考終命”五種幸福,進而普遍地施于民眾,這樣民眾才會向往這個準則,凡是民眾皆應遵循王所建的準則。簡而言之,要造福民眾才能使其心向王極,消除結(jié)黨營私才能使王極的實現(xiàn)成為可能,要留意有能之人以備進用人才,要寬容慎罰使民眾不至于無所措手足,要表彰德行,引導民眾以德,要選賢任能,善待賢能,使其有益于國家。

第二部分是講統(tǒng)治者與民眾應共同遵循的王道,這也是王極的高度概括:“無偏無陂,遵王之義;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黨無偏,王道平平;無反無側(cè),王道正直。會其有極,歸其有極。曰皇極之敷言,是彝是訓,于帝其訓,凡厥庶民,極之敷言,是訓是行,以近天子之光。曰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5]54

這里提出了“王道”的概念,認為王道是“平平”“蕩蕩”“正直”的大道。王道是至正的,不允許有偏頗有傾側(cè);王道是至公的,不允許結(jié)黨偏私,不允許有私好;王道是至高的,超越于統(tǒng)治者之上;王道是不變的,不要反其道而行。統(tǒng)治者和民眾應共同遵循王道,統(tǒng)治者要依王極把民眾會聚起來,民眾也要向能遵王極的統(tǒng)治者歸往。這六句四十八個字關(guān)于王道的論述,是王極的至言[12]1170。以之為法為訓,就是順應了上帝。民眾應當遵守履行,以接近天子的光輝。天子作民眾的父母,才能成為天下的王。《尚書大傳》講:“圣人者,民之父母也。母能生之,能食之,父能教之,能誨之。圣王曲備之者也,能生之,能食之,能教之,能誨之也?!盵6]306這是說,王要像母親養(yǎng)育孩子般保養(yǎng)民眾,又能如父親般教誨孩子一樣教化民眾,這樣才是同時具備了父母兩者的職責,能夠提供民眾之所需。《大學》也指出:“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盵13]統(tǒng)治者要以民眾的需求為前提,在家與天下的合一的政治制度下,必然引出政治理念上民之父母與天下王的統(tǒng)一。因此,王道不僅是王的統(tǒng)治準則的高度概括,也是對統(tǒng)治者自身的限制和規(guī)定。王道首先是王者所要遵循的法則,王道在統(tǒng)治者的個人意志之上,統(tǒng)治者不能以個人私欲違反王道。王道既是統(tǒng)治者應遵循的規(guī)律法則,也是統(tǒng)治者應向往的理想境界。

三、先秦儒家論法先王

正如前文所述,孔子刪述六經(jīng)就是要繼承先王之道,就是要在三代損益中繼承先王之道?!墩撜Z》中孔子對于先代圣王的高度贊揚,對于堯贊其“巍巍乎”,對于禹贊其“吾無間然矣”,贊文王之德為“至德”,足見孔子效法先王的強烈愿望。尤為顯著的是,孔子對于周代文化的向往。孔子說:“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盵7]26孔子在未衰年輕時經(jīng)常夢到周公,體現(xiàn)孔子仰慕周公,志行其道的理想,現(xiàn)在孔子仍然希慕周公,只是自己衰老了、精力不夠了,所以很久不再夢到周公??鬃诱f:“齊一變,至于魯;魯一變,至于道?!盵7]98齊是太公的封地,魯是周公的封地,“太公大賢,周公圣人”[8]308,孔子時,齊國經(jīng)過桓公霸政之后,更加崇尚功利,魯國還存有周公的遺風,但也因積弊已久,于王道已有廢缺。所以說齊一變可以成為魯,魯一變就能達到先王之道了。這里指出了當時實現(xiàn)王道的可能性,體現(xiàn)了變革的步驟,要根據(jù)不同的實際一步一步地調(diào)整,最終還是要以王道為依歸??鬃诱f:“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盵7]29周代在借鑒夏商兩代的禮樂制度的基礎(chǔ)上有所損益,開創(chuàng)出更加盛大完備的文化,孔子贊其盛美,并說自己要遵循它??鬃右岳^承周代文化為己任,孔子說:“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后死者不得與于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7]63“道之顯者謂之文,蓋禮樂制度之謂。不曰道而曰文,亦謙辭也”[146]?!八刮摹奔词俏耐踔赖娘@現(xiàn),文王已經(jīng)死了,但文王所開創(chuàng)的禮樂制度并沒有消亡,還存在于孔子身上。由此可見,孔子認為自己是文王之道繼承者,也就是說文王之道的延續(xù)傳承只能通過孔子??鬃诱f:“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盵7]9殷代因襲繼承夏代的禮,周代因襲繼承殷代的禮,這個禮的大體是不變的??鬃舆€舉出了損益三代制度的例子,“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7]10。夏時比商周的歷法更切合時令,殷輅比易壞的周車更加耐用,周冕比夏商的禮帽更完備,韶舞盡善盡美超過三代。就是要保留經(jīng)過歷史檢驗而不能變的部分,改變經(jīng)過歷史檢驗而出現(xiàn)弊病的部分。正如董仲舒所說:“夏因于虞,而獨不言所損益者,其道如一而所上同也?!盵4]2518孔子損益三代,并不包括虞夏二代之間的損益,是因為堯舜禹所行的道是一致的,政治上沒有要補救的時弊,就沒有增減。

孟子在法先王之道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其仁政學說,仁政就是先王之道?!睹献印分袕V泛稱引堯、舜、禹、湯、文武的事跡,來闡明其仁政主張。孟子說:“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盵3]7每過五百年必定有圣王興起治平天下,圣王之間也必有賢人聞名于世。當時已經(jīng)距離文武七百多年了,已經(jīng)超過了五百年,加上當時混亂的政治情勢,他認為應該要有新的王者興起了,所以他說:“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4]2518如果天意要平治天下,除了他就沒有別人了,孟子認為自己是圣王的繼承者,其原因在于就是在于自己繼承了圣王之道。孟子用舜和文王兩個圣王作參照,說明圣王所行的道只是同一個道,他們“得志行乎中國,若合符節(jié)。先圣后圣,其揆一也”[3]46。當他們得志能行其道于天下,兩者的做法像符節(jié)一樣高度一致;不管是先代圣王還是后代圣王,他們所行之道是相同的。王道是不變的,不因時間空間的變化而改變。孟子引用《大雅·假樂》中的詩句“不愆不忘,率由舊章”,來強調(diào)遵循先王之道的重要性,鄭玄箋:“不過誤,不遺失,循用舊典之文章。”[15]即不要有過錯,不要有遺失,一應遵循先王之法,因為“遵先王之法而過者,未之有也”[3]23,遵循先王之法而出現(xiàn)錯誤的情況,是從來沒有過的,也即只要遵循先王之法就不會有過錯。孟子又說:“為高必因丘陵,為下必因川澤。為政不因先王之道,可謂智乎”?[3]24就像向上建高臺必須依靠憑借丘陵,向下挖掘深溝必須依靠憑借川澤,要想取得為政的成功就必須依靠憑借先王之道。孟子把先王之道理解為一種標準,就像規(guī)矩對于方圓,還必須用規(guī)矩準繩這樣可以遵循的法度,才可以應用無窮,即“規(guī)矩,方員之至也;圣人,人倫之至也”[3]21。他進一步指出:“欲為君盡君道,欲為臣盡臣道,二者皆法堯舜而已矣?!盵3]26君要效法堯來盡君道,臣要效法舜來盡臣道,二者都是法堯舜之道。是否用規(guī)矩決定了能否極方圓之作,是否法堯舜決定了能否盡君臣之道?!翱鬃釉唬骸蓝喝逝c不仁而已矣’”[3]25,法堯舜就是仁,不法堯舜就是不仁,除此之外再無其他道。這個道就在那里,就看為政者行與不行。孟子說:“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故曰,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盵3]77這就是說,如果統(tǒng)治者有仁愛的心和仁愛的名聲,但是民眾卻得不到相應的惠澤,不能被后世效法,是他因為不去施行先王之道。先王以仁心行仁政,所以治理天下很容易。孟子說:“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3]9不忍民眾痛苦,首先就要使民眾“養(yǎng)生喪死無憾”,這就是“王道之始”[3]76。在孟子看來,王道就是仁政,“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3]78。禹、湯、文武獲得天下就是由于仁,桀、紂、幽厲失去天下就是因為失去仁。諸侯國之所以興盛、衰廢、存在、滅亡,也是由于仁與不仁而已。

荀子也認為圣王所遵循的道是不變的,要想實現(xiàn)長治久安,就必須遵循人類社會自身的規(guī)律。荀子指出:“百王之無變,足以為道貫。一廢一起,應之以貫,理貫不亂。不知貫,不知應變。貫之大體未嘗亡也?!盵16]2歷史在不斷地變化,如果不能把握這個“貫”,就不能應付人事的變化。而且,這個“道貫”是不會消亡的。荀子說:“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詩》《書》《禮》《樂》之歸是矣?!盵16]3楊倞注:“管,樞要也。是,是儒學?!盵17]89圣人是道的樞要,天下的道和歷代先王的道都是這個,《詩》《書》《禮》《樂》所記載的道也都歸匯于這里,這四者的內(nèi)容就是先代圣王的德行和功業(yè),從心志、政事、行為、和樂等不同層面體現(xiàn)了先王之道,天下的道都在這里了[18]。

荀子進一步指出:“鄉(xiāng)是者臧,倍是者亡。鄉(xiāng)是如不臧,倍是如不亡者,自古及今,未嘗有也。”[16]9遵循王道就會好,違背王道就會亡,遵循王道而不好,違背王道而不亡的,是從來沒有出現(xiàn)過的。關(guān)于“百王之道”,荀子有明確的定義:“百王之道,后王是也。”[16]22就是說后王之道和百王之道是相同的,后王集中體現(xiàn)了百王之道?!暗啦贿^三代,法不貳后王。道過三代謂之蕩,法貳后王謂之不雅”[16]8。遵循王道如果超過三代之前就難以確信,因為時間過于久遠;施行法度如果不依后王之法就是不正,因為不合時宜、脫離現(xiàn)實。這個后王到底是誰,并沒有明確的指向,有的人認為是文武,有的人認為是周公、成王,有的人認為是孔子。梁啟雄說:“似是指總匯‘百王’‘圣王政教’之跡的‘君師’,是一位理想的、‘德才兼?zhèn)洹?、有位或無位的圣人,——王或素王?;蛘呔褪墙獗蝿駥W中的‘其人’?!盵17]52但問題在于如何才能檢驗這個后王是否符合王道,因為先王都是經(jīng)過歷史實踐檢驗過的。荀子解釋了為什么要法后王,這么多的圣王,到底取法哪一個?“欲觀圣王之跡,則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16]54。要想觀察圣王的事跡,其中最為清楚明白的,要依據(jù)后王[19]。因為“文久而息,節(jié)族久而絕,守法數(shù)之有司極而褫”[16]10,禮樂制度以及守法數(shù)的官吏,都因為年代久遠而失傳廢弛。

正如荀子批評孟子說:“略法先王而不知其統(tǒng),猶然而材劇志大,聞見雜博。”[16]39荀子并不反對孟子效法先王,而是反對粗略地不得要領(lǐng)地效法先王。因為“傳者久則論略,近則論詳。略則舉大,詳則舉小”[16]102。流傳得太久就越簡略,是指先王;離得越近就越詳細,是指后王。簡略的只能舉其大概的綱紀,詳細的可以舉其完備的細節(jié)。如果不能按照這個原則,就會出現(xiàn)偏差。要么只知道簡略的而不知道詳細的,要么只知道詳細的而不知道大綱。“略法先王而足亂世術(shù),繆學雜舉,不知法后王而一制度,不知隆禮義而殺《詩》《書》”[16]98。荀子認為,這個要領(lǐng)就是要效法后王的制度,要把禮義放在最高的位置,降低《詩》《書》到次一級的地位。正如荀子在《勸學》中提到的“將原先王,本仁義,則禮正其經(jīng)緯蹊徑”[16]6??梢?,要想考察先王之原本,不通過后王之“禮”,是難以法先王的??偟膩砜矗诔橄蟮牡赖膶用?,荀子并不反對效法三代先王之道,而且他認為貫穿于歷代百王之道是不變的。在具體的制度層面,荀子認為要法后王,過于久遠的制度難以清楚考察的,只有現(xiàn)存的制度是清楚完備的,所以只有通過法后王才能真正法先王。

[1]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3115.

[2]孫星衍.岱南閣集[M].北京:中華書局,1996:162.

[3]孟子[M].鄭紅峰,注譯.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11.

[4]班固.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2:2499.

[5]尚書[M].顧遷,注譯.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6]孫星衍.尚書今古文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2004.

[7]論語[M].陳曉芬,注譯.北京:中華書局,2016.

[8]劉寶楠.論語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90.

[9]于省吾.甲骨文字詁林[M].北京:中華書局,1996:3277.

[10]李圃主.古文字詁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26.

[11]朱熹.朱子語類:卷七十九[M].北京:中華書局,1986:2044.

[12]顧頡剛,劉起釪.尚書校釋譯論[M].北京:中華書局,2005.

[13]禮記[M].李慧玲,注譯.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26.

[14]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110.

[15]焦循.孟子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7:485.

[16]荀子[M].王天海,注譯.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17]梁啟雄.荀子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3:89.

[18]袁鐸.犬儒主義:基于歷史與當代社會的審思[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3).

[19]陸愛勇.尊道貴儒觀:葛洪之道儒關(guān)系論[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6).

[責任編輯 陳浩天]

10.16366/j.cnki.1000-2359.2017.05.017

李犇(1985—),男,河南新鄉(xiāng)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儒家哲學相關(guān)研究。

B222

A

1000-2359(2017)05-0103-05

2017-02-22

猜你喜歡
圣王先王王道
圣王與革命——由“湯武革命”看宋儒道統(tǒng)論中的“排荀”
Realistic Words, Chilling after Reading
青年生活(2020年27期)2020-07-30 13:26:54
試論荀子的“先王觀”
人文天下(2020年11期)2020-07-20 16:27:54
“開漳圣王”陳元光的文教思想及其實踐
荀子“圣王”觀與儒家道統(tǒng)論的內(nèi)外維度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09:42
傲邦雖有效 幸福是王道
荀子“圣王”的三種解讀
江漢論壇(2017年2期)2017-04-19 23:29:36
泰民眾愿行善報答先王
楚人過河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diffusive contaminant release from permeable sediment layer under unidirectional unsteady flow*
奎屯市| 子长县| 宁乡县| 本溪市| 新晃| 永福县| 天门市| 南平市| 屏东县| 定安县| 沛县| 札达县| 太湖县| 遵义县| 公主岭市| 沐川县| 包头市| 孟津县| 平舆县| 加查县| 都江堰市| 长顺县| 广宁县| 阳新县| 巴林左旗| 常熟市| 屏东县| 长顺县| 怀化市| 姜堰市| 红桥区| 泾源县| 桐城市| 孟州市| 若羌县| 无为县| 昆明市| 保德县| 泸溪县| 武城县| 宣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