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樂明
走在時間后面的時光
◎李樂明
一位在礦山圖書館工作了大半輩子的忘年交,退休后從老家來電話:“小李,來山里玩玩,放慢時間,聽聽花開的聲音?!辈焕榕c圖書作伴的人,說話挺有禪意的。
是日,我如約而至。山村給我的見面禮很珍貴:翠翠的青山、裊裊的山霧、長長的石級,沿石級而上,麻麻的細雨、清新的空氣、拂面的和風。我從俗世而來,親近靜謐的古老村落時,自覺放慢放輕了腳步,生怕打擾了山村。
山村有許多手藝人,坐在門前的小凳上,做的大部分是篾器。山里竹子多,篾匠自然不會少。簸箕賣給養(yǎng)蠶人,畚箕賣給種菜人,籃子賣給花店,火桶本地很暢銷……手藝人有句行話:“時間等工夫。”說的是手工制品制作周期長,精工細作花時間。就說做火桶,一般兩天,有時候三天才做成一個。山村人似乎總是不慌不忙,即使錢在門前排隊了,他們也不著急往自家屋子里掃。
做手藝的都是老人家,村子里很少能見到年輕人的影子了。三兩天做成一個火桶的寂寞,年輕人消受不了,他們享受城市的時光、謀生路去了。晚上,村前的石拱橋上,水銀般月輝下锃亮的古銅色肌膚、搖著蒲扇的身影與家長里短的說笑成為村莊主要的元素。
第二天,我起得早,在村里閑逛。古香樟似華蓋,籽粒啜滿枝頭。摘片葉子聞香,手真不愿意放下。門前修竹,戳向云天,與瓦藍的天空對接上了。黃竹葉紛紛披披,靜止了時光,忘卻了流年。
老屋安然,閑草悠悠,屋檐下掛滿了裝菜的籃子,鋤頭、犁鏵等農(nóng)具掛在墻壁上,沒完工的篾器在門前散落著,有間屋前還放著昨日趕集買回來的新衣、新包,很有原生態(tài)的味道。一片殘墻上,絡(luò)石的藤蔓傾泄而下,紙風車狀的白花,開得纏纏綿綿。老人守著老屋,收獲一季一季的作物,無念無欲地與靜默的時光作伴。
日挑中竿,天井上投下來金黃色的光柱,照在門楣上,中堂上有掛鐘,這里人家的鐘卻有意無意地慢上半小時,或十幾分鐘。鐘有些年頭了,不知是鐘的原因,還是故意為之,沒有人愿意把自家的鐘調(diào)過來。我想,他們在靜寂的時光里,是不是嫌光陰不夠緩慢,還在一寸一寸的細數(shù)流年呢?
從天井投下的光柱照在斑駁的縫衣機上,有位老者在縫衣服。這部縫衣機許是陪伴老人一路走來的“吃飯家伙”,跟著老人山一程水一程,分享了老人許多憂愁、愜意。誰說老物件沒有感情?見我來,老人抬頭望了一眼,粲然一笑,豁牙,卻很健朗。一只貓倚在老人腳邊,腳步聲在耳邊了,也不眨一下眼,它在幽靜地享受著光陰。鐘敲了11下,貓才眨了幾下眼,然后又繼續(xù)睡,陽光把它的睫毛鍍成了金黃色。
我欣賞著老屋木雕窗欞、屏風,老人不打擾,也不隨從。一陣涼風吹來,縫衣機上的衣服飄然落地,蓋在五六歲光景、在玩玻璃珠的孩童身上。“咚——咚——”,玻璃珠的碰撞聲清脆了整座老屋。
我繼續(xù)溜達。村里有條逶迤的小河,清清淺淺流到山外去。河邊的幾塊大石板是山里人洗衣服的去處。有個老人似乎在砸著什么。近前一看,是褐而扁平、酷似豆角的東西。哦!這是皂莢,搗爛有不錯的洗滌效果。
“阿婆,還在用皂莢洗衣服???”
“用慣了?!?/p>
“我小時候也喜歡皂莢,洗凈的手帕有股淡淡的香味?!?/p>
阿婆沒再應我,沖我一笑,又是豁牙。
中午時分,煙囪升起裊裊的炊煙。隨性走進一戶人家,阿婆在柴火灶蒸米飯,小小的飯甑水汽彌漫。柴火灶、飯甑,曾經(jīng)是農(nóng)家廚房的主角,現(xiàn)如今多數(shù)地方的主角已早讓位給電飯煲、高壓鍋了。燒柴火灶,先猛火,后改為文火,做出的東西香味不一樣。阿婆說,人少了,就做了小飯甑蒸飯,舍不得飯甑飯的味道。飯甑用杉木做成,水蒸氣多通過木質(zhì)的紋理散發(fā)出去,這樣的米飯水分少,吃起來自然就極其香甜。
山村的光陰是澄澈的,可是至今仍如此澄澈的地方已不多了。珍惜那些淡淡、古拙、能濾去許多市井風塵的日子,它不是永遠存在的……
(責任編輯 冷杉)
●李樂明,江西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江西省定南縣縣委辦公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