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婧倩, 吳建廣
(1.復旦大學 外國語言文學學院, 上海 200433;2.同濟大學 外國語學院, 上海 200092)
人本自由摧毀社會秩序
——《浮士德悲劇》中瓦倫丁形象之詮釋
孔婧倩1, 吳建廣2
(1.復旦大學 外國語言文學學院, 上海 200433;2.同濟大學 外國語學院, 上海 200092)
在追求人本—自由的過程中,浮士德摧毀了神性-社會秩序;在獲得所謂“自由”的同時,他卻將他人投入牢獄,一路上毀滅了多個生命。與格雷琴一樣,她的哥哥瓦倫丁也是浮士德在追求自由過程中所造成的眾多犧牲品之一。瓦倫丁的士兵角色象征著他維護既定的社會秩序,聽命于神性聲音;他對浮士德勾引他妹妹深惡痛絕,這不僅敗壞了妹妹的名聲,破壞了家族的榮譽,更是觸犯了社會秩序,違背了神性意志;格雷琴成為犧牲者并非瓦倫丁所為,而是浮士德追求“人本自由”、毀壞社會秩序的必然結(jié)果。
歌德;浮士德;瓦倫?。簧鐣刃?;人本自由
瓦倫丁一幕,其標題是“夜:格雷琴家門口”,發(fā)生于歌德詩劇《浮士德悲劇·第一部》第19幕。(V.3620-3775)*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Weke. Kommentare und Register Hamburger Ausgabe in 14 B?nden. Dramatische Dichtungen I. Herausgegeben u. Kommntiert von Erich Trumz. München: C. H. Beck,1996, HA. Bd,3.以下凡引此書只標注詩行。對這一場的解釋通常一帶而過,重點則在于浮士德借助“魔鬼”梅菲斯特的幫助,殺死了格雷琴的哥哥瓦倫丁,因而獲罪在身,被迫逃命;這才有了他去解救因殺嬰而身陷囹圄的格雷琴的行為。這種解釋基本上忽視了戲劇中的社會因素及其對格雷琴所產(chǎn)生的影響。簡言之,這些社會因素及其影響就是歷時嬗變的社會秩序的某種共時性效應。人類的歷史延續(xù)不可能沒有秩序,個體活動空間與共時社會秩序之間始終存在著某種意義的張力。當張力崩壞時,個體與社會就會導致沖突、甚至是暴力沖突。
浮士德在與“魔鬼”梅菲斯特結(jié)盟之后,便開始追求人本自由;而瓦倫丁這個形象不只是粗魯士兵的代表,更是共時社會秩序的堅定守護者。站在今天的共時社會秩序的立場上,讀者、解釋者或許以為可以居高臨下地揶揄、諷刺瓦倫丁,其實他自己同樣深陷于特定的社會秩序之囹圄中。古人云:“禮失而求諸野”,從格雷琴和瓦倫丁等人物的言行中,讀者可以感受到社會秩序和規(guī)矩在社會底層的持續(xù)有效的約束性力量。
年過花甲的主人公浮士德與及笄少女格雷琴的兩性關(guān)系不只呈現(xiàn)出年齡的差異,還在于格雷琴年方十四(V.2627)、尚屬未婚少女。從當時的社會秩序來看,她不應發(fā)生婚前性行為;從今天“自由戀愛”的視角來理解浮士德與格雷琴的關(guān)系,則是對詩學文本的強暴解釋,既忽略了梅菲斯特的魔力作用,也忽視了詩學文本實踐性與超越時間性的本質(zhì)。“瓦倫丁”一場,我們應該將其置于事發(fā)的歷史—社會環(huán)境中,并與解釋者的理解取得一種視域融合,才能獲得理解的適當性;我們更應當基于《浮士德·一部悲劇》的詩學框架進行解釋,如此才能體現(xiàn)解釋的合理性。從文化史層面說,在梅菲斯特幫助下,浮士德殺死了格雷琴的哥哥瓦倫丁,不僅在肉體上滅絕了一個人,更是終結(jié)了一個社會的歷史符號。
“夜”場位于“在井邊”、“城墻角”和“大教堂”之間。從整個劇情看,這四個場景形成了一個戲劇單位?!霸诰叀背尸F(xiàn)了普通女性對社會秩序的理解;“夜”則呈現(xiàn)了普通男性對社會秩序的理解;在“城墻角”,少女格雷琴因感到“厄運”(V.3589,3619)的來臨而“痛苦”(V.3591,3598)、“羞恥”(V.3616),連“死”(V.3616)的心都有了;在“大教堂”里,作家以“惡靈”隱喻格雷琴內(nèi)心的自我譴責和渲染恐懼,“歌隊”則是對情節(jié)的陳述??傮w而言,包括“夜”在內(nèi)的四個場景展示了浮士德在梅菲斯特的幫助下引誘少女格雷琴所造成的后果:少女格雷琴婚前性生活之行為沖擊了既有的社會秩序,對自身造成了巨大壓力。
一般論述均將《浮士德·第一部》的第二部分解釋為所謂的“格雷琴悲劇”,其論述理由有三:其一,以市民悲劇的詩學類型理論來解釋這一部分;其二,將格雷琴視為詩學文本的主要人物;其三,將這一部分完全獨立于《浮士德·第一部》的整體劇情來加以審視。然而,這三個前提均不能成立。一是,《浮士德·一部悲劇》無論是在詩學類型上還是主題的彰顯和美學設(shè)定上,遠遠超越了對所謂“市民悲劇”的社會—時代批判,“市民悲劇”旨在表現(xiàn)市民與貴族之間的戀愛通婚由于社會秩序的禁止或權(quán)力的破壞阻礙而產(chǎn)生的悲劇,如席勒的《陰謀與愛情》,但市民悲劇從來不是歌德詩學聚焦的范疇。二是,這里的主人公以及肇事者是浮士德而不是格雷琴,這部詩劇的標題是“浮士德”,孤立地以其他形象(如格雷琴)進行詩學解釋,顯得斷章取義,放棄了對詩學整全性的理解。從這個意義上說,從詩劇角色分配層面說,這一部分也難以構(gòu)成“格雷琴悲劇”,格雷琴充其量只是個配角,是浮士德從魔鬼那里獲得“自由”之后所造成的第一個犧牲品。三是,從《浮士德》整體劇情看,對格雷琴的悲慘遭遇及其與浮士德所生嬰兒之死,只能理解為浮士德在追求人本主義自由的過程中給他人帶來的災難和厄運。因而,浮士德是踏著他人的尸體一路追求自由,借此自己的自由意志得以充分伸展。格雷琴曾對浮士德說:“我做的哪件事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意志(心愿)”,“不知是什么,催促我順從你的意志(心愿)”。(V.3514,3518)
本文擬從戲劇結(jié)構(gòu)的分析與詩學主題的解釋這兩個方面來論證下列命題——在梅菲斯特的幫助下,浮士德追求人本主義的自由,無視社會秩序的規(guī)范,將他人置于死地;浮士德的“自由”就是他人(格雷琴)的地獄。
四幕構(gòu)成了一個戲劇單位:“在井邊”(第17幕,V.3544-3586)、“城墻角”(第18幕,V.3587-3619)、“瓦倫丁”以及“大教堂”(第20幕,V.3776-3834)。這四場構(gòu)成了社會秩序和內(nèi)心活動呈現(xiàn)交替作用的戲劇情節(jié):“在井邊”(社會秩序),“城墻外”(內(nèi)在情緒),“夜:格雷琴家門口”(外在秩序),“大教堂”(內(nèi)在情緒),并在戲劇情節(jié)上呈現(xiàn)出張力上揚之勢。
光看瓦倫丁一幕。這幕詩學文本共有156行韻文?,F(xiàn)將其戲劇結(jié)構(gòu)呈現(xiàn)如下:
第一部分:瓦倫丁的獨白。(V.3620-3649)
第二部分:浮士德與梅菲斯特的對話。(V.3650-3681)
第三部分:梅菲斯特的道德之歌。(V.3682-3697)
第四部分:三人決斗,梅菲斯特和浮士德逃離現(xiàn)場。(V.3698-3715)
第五部分:眾人(或人民);瓦倫丁臨終前的長篇咒語。(V.3716-3775)[1](P.346)
我們首先面對的問題是,我們應該在哪個層面上探討瓦倫丁事件?我們不能將讀者當下所在之社會文化及社會秩序強加給另一個歷史和社會秩序;或者說,詩學中的社會秩序或社會形態(tài)才是值得我們首先遵從的結(jié)構(gòu)性框架。格雷琴的哥哥瓦倫丁是特定社會的特定性存在,體現(xiàn)了特定階層的特定職能;他是普通一兵。詩學文本賦予他這一角色,他便要按照這一階層的這一職能來行動。因而他既不可能超越自己的社會職責,也無法承擔突破這一角色被賦予的詩學功能。也就是說,瓦倫丁作為歐洲16世紀的一名士兵,他的社會職能和詩學功能從一開始就被限定在這一框架和關(guān)聯(lián)中,他不具備任何超越性或突破性;任何超越或突破其職能和功能的要求都顯得不合情理。
瓦倫丁形象所要彰顯的乃是,在家庭女性成員(格雷琴)破壞了社會秩序這一具體情形中,家庭男性成員必須承受來自社會的巨大壓力。這就是格雷琴的哥哥瓦倫丁應當體現(xiàn)的社會職能和詩學功能?!案覆辉趧t長兄為大”;格雷琴與浮士德的行為破壞了(當時的)社會秩序,兄長瓦倫丁必然會首當其沖地被社會所羞辱、唾棄和排斥;“兄長自然也是妹妹的保護者”。[1](P.347)家族榮譽遭到玷污,這是任何一個家庭都無法承受的災難。從這個視角出發(fā),我們便能更準確地理解兄長瓦倫丁對這一事件的劇烈反應。
任何人在任何時代及任何社會,如果企圖破壞社會秩序,無論是怎樣的社會秩序,那么必將遭受或大或小的懲罰。因其妹妹的未婚讓他承受巨大的社會壓力,原先引以為傲的妹妹現(xiàn)在卻成為他人嘲笑、貶斥的對象。這正反兩層含義在瓦倫丁的長篇獨白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xiàn):
從前每逢參加一次盛宴,
就會有一些家伙自吹自擂,
酒友們向我大聲夸耀他們的少女之花
把她沒口稱贊,
還干一大杯。
這時我總是兩肘支在桌上,
泰然自若地坐著,
聽著所有這些夸夸其談,
然后微笑著捋一捋胡須,
接過斟滿的酒杯,
說道:“誠然,各有各的特長!
不過,全國可有一個
能與我親愛的格雷特相提并論,
配給我的妹妹端茶送水的?”
對呀!對呀!叮叮當當,滿座碰起杯來。
有人還大聲叫喊:“言之有理,
她的確是全體女性之花!”
于是,剛才夸口的人們一下子噤若寒蟬。
可如今!——我恨不得把自己的頭發(fā)拔光
恨不得把腦袋往墻上直撞!——
任何一個癟三無賴
都可以諷刺挖苦我,可以對我嗤之以鼻!
而我卻像一個欠債人坐在這里,
就是聽見一兩句閑話也會渾身出汗!
真想把他們扁揍一頓,
可我又不能說他們在撒謊。
誰來了?誰溜過來了?
要沒弄錯,就是他倆。
真要是他的話,我馬上就揪住他,
他休想在這里活著走脫!(V.3620-3649)
從詩律結(jié)構(gòu)上看,以上30個詩行在德語原文中都用了較為齊整的四步抑揚格寫就;從詩行結(jié)尾(Kadenz)看,這些詩行可以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有18個詩行,均是以陽性結(jié)尾(即重音)的詩行(V.3620-3637);第二部分占12個詩行(V.3638-3649),其結(jié)尾均為陰性(即輕音);其中有兩行例外(V.3646-3647)。就長篇詩行的尾韻來說,則以aabbccdd為主。不過也有例外,那就是從3628到3631這四行中出現(xiàn)了abab的尾韻,且其重音全部都壓在元音A上(Bart, Hand, Art, Land),與獨白開始的兩行的尾韻(Gelag, mag)構(gòu)成了音素上的互文關(guān)聯(lián)。
詩律結(jié)構(gòu)與主題結(jié)構(gòu)形成了一定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性。第一,獨白中詩行結(jié)尾的陰陽性分割,同時也體現(xiàn)了獨白內(nèi)容與情緒的差異。以陽性結(jié)尾的詩行表述了獨白者激動亢奮的情緒,陳述了主人公對妹妹的人品與美貌的自豪感、榮譽感;以陰性為詩行結(jié)尾的詩律轉(zhuǎn)折則呈現(xiàn)了內(nèi)容與情緒的轉(zhuǎn)折,主人公由激動、亢奮、自豪轉(zhuǎn)變?yōu)榫趩省⒆员昂蛻崙?;在獨白第二部分作為兩個例外的陽性結(jié)尾的詩行3646-3647,充分表現(xiàn)了瓦倫丁看見欺侮妹妹的兩個仇人——浮士德與梅菲斯特時,意欲將其置于死地而后快的仇恨情緒。從時間上看,前段為過去式、后段為現(xiàn)在式,整段反映了主人公從激情回憶轉(zhuǎn)為應對冷酷現(xiàn)實的全過程。第二,詩行結(jié)尾abab的例外押韻(V.3628-3631),則彰顯了獨白者瓦倫丁言及妹妹時所流露的兄妹之情。這四個尾韻的重音都落在元音A上,作家借此表現(xiàn)了獨白者的興奮情狀。
相對于瓦倫丁對妹妹的親情(尾韻[abab]),浮士德則用男女歡快的環(huán)抱韻節(jié)(尾韻[abba])來表達其對格雷琴的渴望之情(V.3650-3653);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幕中,abab的關(guān)聯(lián)性押韻在浮士德與梅菲斯特的對話中出現(xiàn)(V.3670-3673),由此體現(xiàn)了浮士德與梅菲斯特之間隱在的不同一般的親昵關(guān)系。
以下對具體的詩行進行詮釋。瓦倫丁在回憶妹妹的榮光時興高采烈,從酒友的自吹自擂、夸夸其談,到瓦倫丁的氣定神閑、悠然自得、勝券在握,結(jié)果是噤若寒蟬,眾口一致地齊夸他妹妹格雷琴秀外慧中、其他女子連端茶送水的資格都沒有。這段獨白使用了對比和逐漸上揚的修辭手法,突顯了社會認同格雷琴的純潔、秀美之情形。也可以說,格雷琴的純潔、秀美能夠充分滿足并完全符合社會對一個少女的期待與要求。
從“可如今”(V.3638)開始,其獨白的語氣、內(nèi)容均發(fā)生了劇烈的轉(zhuǎn)折。本來充滿自豪、臉上有光的哥哥,現(xiàn)在卻因妹妹格雷琴在道德上的“失足”而無地自容,恨不得以頭撞墻;玷污了家族榮譽,哥哥瓦倫丁自覺無法見容于社會,就連“癟三無賴”都可以任意嘲笑愚弄他。他覺得自己好像是個“欠債人”(Schuldner),內(nèi)心出現(xiàn)了巨大的虧空,以前因格雷琴而從社會上獲得的所有贊美、羨慕和榮譽,都成為無力還款的巨額“借貸”、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是對社會的欺騙。失去家族榮譽的男人為了復仇,唯一的辦法就是消滅那個讓家族蒙羞的人——浮士德(加上梅菲斯特)。他倆的關(guān)系不只是主仆關(guān)系,而是合二為一者。
對瓦倫丁的心理和行為,我們不能完全以今天的道德觀念來理解,而是應當基于當時既定的社會秩序進入戲劇人物的時空,應當把戲劇人物置于其所給予的社會環(huán)境中進行再考察。從當時社會秩序出發(fā)觀之,浮士德乃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嫖客”,60歲的他假裝是30歲的年輕貴族,引誘14歲的市民少女格雷琴,騙取她的愛情,從頭至尾都沒有想娶其為妻。傳統(tǒng)德語中“嫖客”(Freier)的含義就是指不以結(jié)婚為目的的求歡者:“男性追求者,求歡者;不是未婚夫,也不是求婚者”,[2](P.105)梅菲斯特也是如此評價浮士德的:“你就是個超感官的、感官的嫖客?!?V.3534)反之,格雷琴談情說愛的目的則是結(jié)婚嫁人,而不是放縱情欲。之前“在井邊”一幕,她表達了對愛情與婚姻的理解,并認為男人跟女人一旦發(fā)生了性關(guān)系,男方就得娶女方:“他肯定會娶她為妻?!?V.3570)在格雷琴看來,愛情、性愛與婚娶之間具有連貫性和一致性,這也是她愛上浮士德的原因,這也體現(xiàn)了當時的社會秩序和道德觀念;而以性愛為目的的浮士德從來未曾說過要娶她為妻,文本中也無任何痕跡表明浮士德?lián)碛羞@樣的想法。
從社會秩序和道德觀念層面來看,格雷琴與瓦倫丁的道德觀念基本上是一致的。他們都體現(xiàn)了社會底層平民對道德的直觀理解;兩人只是表述不同,前者委婉含蓄,后者直接甚至粗魯。而浮士德對這場情感波動卻有相反的理解。他對格雷琴表現(xiàn)出來的狂熱激情,或者說他的人本主義式的自由情懷與格雷琴和瓦倫丁所代表的社會秩序和道德觀念背道而馳,也與格雷琴的少女情懷南轅北轍。格雷琴對浮士德的愛,無法喚起浮士德對格雷琴相應的情感。僅從格雷琴內(nèi)心的悲苦情狀來看,這部分戲文確實可以說是市民悲??;但詩劇的主人公不是格雷琴,而是浮士德,他上演的是一部巨大的時代悲劇,這部分戲文不能構(gòu)成自成一體的悲劇,只是局部反映了這部大悲劇。
浮士德對格雷琴的索求更多的是一場物質(zhì)(禮物)與情感的交易。浮士德不想空手與格雷琴共赴云雨幽會,于是要求梅菲斯特使魔法變出一件禮物:
浮士德:
難道沒有一根項鏈,沒有一枚指環(huán),
用來打扮我可愛的情人?
梅菲斯特:
我在那里倒看見一樣東西,
就好像是一串珍珠項鏈。
浮士德:
這就好了!我到她那里去。
要不帶點禮物,我會心疼的!
梅菲斯特:
不會讓你兩手空空去丟臉,
不花分文去白白享樂一番。(V.3670-3677)
浮士德與梅菲斯特開始進行的詩行對話,每人兩行的詩句(V.3670-3673)在韻律和節(jié)奏上十分和諧、融洽、齊整且相互呼應,每人第一行用的都是四步抑揚格,以陽性詩行結(jié)尾;第二行同樣是五步抑揚格,詩行的結(jié)尾都是陰性;押的是abab韻。他們商討的內(nèi)容是送給格雷琴的禮物,輕聲款語,相向而行。浮士德對梅菲斯特提出要求的語氣也不似之前強硬,而是以委婉和禮貌的口吻提出(V.3670f),甚至動之以情:“要不帶點禮物,我會心疼的!”(V.3675)梅菲斯特對浮士德偷雞摸狗、巫山云雨(V.3659)的勾當了如指掌。為了完成在天主面前的賭賽,竭力放縱浮士德的情欲,他說保證不會讓浮士德丟面子,并讓后者放心去享受云雨之歡(V.3676f)。無論是從音韻結(jié)構(gòu)還是主題結(jié)構(gòu)層面來看,浮士德和梅菲斯特的合作日趨和諧。就浮士德的要求來看,他不在乎究竟是何種禮物,似乎也不在乎禮物是否適合格雷琴,無論是項鏈還是戒指,只要是貴重禮物即可,目的是讓這個沒有見過世面的小女子束手就擒。然而,梅菲斯特預見的卻是少女格雷琴因被浮士德背叛而落下一串傷心淚:“珍珠項鏈。”(V.3673)這就是浮士德送給格雷琴的“愛情”禮物。梅菲斯特所扮演的角色,就是用各種魔法幫助浮士德“迷惑”情竇初開的少女格雷琴(V.3681)。
浮士德騙取格雷琴的愛情之情形,在梅菲斯特的“道德歌”(V.3682-3697)中得到了直截了當?shù)某尸F(xiàn);它近乎粗鄙地展現(xiàn)了浮士德在占有處女格雷琴前后的真實心態(tài),可謂話糙理不糙。浮士德在占有對方之前極盡花言巧語、卑屈獻媚之能事;在占有對方之后卻趾高氣揚,棄如敝屣:“進去還是姑娘身,出來可就不是了……好事一完畢,跟你道晚安”(V.3688-3692);這種對愛情盜賊式的騙取行徑在音韻形式上體現(xiàn)為“盜賊”(Dieb. V.3695)和“愛情”(Lieb’. V.3696)同押一個韻腳。在《浮士德》整體框架中,浮士德對格雷琴的追求與愛情沒有絲毫關(guān)聯(lián),而是他為了滿足性欲,更是為了在啟蒙—人本主義意義上完成了人類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在耳順之年,浮士德不甘生命衰竭,感嘆自己的尷尬境地:“若要一味玩樂,我已太老;若要毫無念想,我又太過年輕。”(V.1546f)正是梅菲斯特在女巫廚房里,用“還春湯”使浮士德減少了30歲。這種將時間回置的能力不為人類所具備,而梅菲斯特卻使之成為可能,也促使浮士德得以成功騙取少女格雷琴的清純愛情。浮士德對這場性愛游戲只是想踐行一下。在經(jīng)過“女巫廚房”時,他在“魔力”作用下試驗性地實施其人本主義式的自由,摧毀“自由”道路上的一切障礙。
此外,阿倫斯把浮士德的美人經(jīng)歷劃分為八個階段。(一)“女巫廚房”:魔鏡中的美女人像;(二)“格蕾琴悲劇”:真實的美女格雷琴;(三)“瓦爾普吉斯之夜”:年輕的女巫;(四)“騎士廳”:不可觸碰的海倫;(五)“實驗室”:幻想美女勒達;(六)第三幕:“真實”的海倫;(七)“高山”:女神朱諾、勒達或海倫;(八)“山谷”:超凡純粹的美女圣母瑪利亞,身為人類的浮士德無法經(jīng)歷體驗。[1](P.240)由此看來,浮士德對自由的追求歷程恰似一條不斷上揚、不斷抽象、鋌而走險的道路。格雷琴只是他自由之行道路上的一個現(xiàn)實而具體的站點,根本與愛情無關(guān)。
浮士德之啟蒙—人本主義的自由觀念或幻覺,與瓦倫丁所代表的社會秩序和道德觀念形成了“你死我活”的沖突。瓦倫丁及其妹妹格雷琴象征著既有的社會道德結(jié)構(gòu),與之相反且與之為敵的則是浮士德及其助手梅菲斯特所代表的摧毀性力量。戲劇沖突由此產(chǎn)生:浮士德在魔力幫助下(V.3709c-3710)殺死了瓦倫丁,意味著摧毀了既定社會的道德秩序。把瓦倫丁刺殺浮士德說成是個人的粗魯有失偏頗,因為瓦倫丁的刺殺行為不只緣于個體動機,更多地是出于社會動因。社會秩序要求瓦倫丁完成這項道德律令,瓦倫丁作為底層人,體現(xiàn)了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他是士兵,因而他象征著執(zhí)行命令。不過,在與浮士德的廝殺中,魔鬼梅菲斯特幫助了浮士德:
我想一定是魔鬼在格斗!
怎么搞的?一觸碰我的手就發(fā)麻。(V.3709c-3710)
在此,我們可以將梅菲斯特對浮士德的幫助理解為,如果浮士德沒有魔力的支持,就無法完成對社會秩序的致命性摧毀。被浮士德和梅菲斯特刺中后,從“倒下”(V.3711a之后)到“死亡”(V.3775之后)的彌留之際,瓦倫丁的對話與獨白表述了他基于自己的社會階層對神性與社會秩序的理解和解釋,并以此闡述了他對妹妹行為的評價;從結(jié)構(gòu)層面上看,上聯(lián)“在井邊”和“城墻角”(第17、18幕)下接“大教堂”(第20幕)。今天的讀者很容易把自己置于一個法官的職位上,進而抨擊“沒有人性”的社會秩序。其實,任何時代的任何社會秩序都有其不近人情的成分,否則社會道德與法律規(guī)章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問題的關(guān)鍵在于,在既定的社會秩序中,主人公浮士德明知對格雷琴的行為必將導致她淪落為社會的棄兒。但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浮士德在擺脫社會“牢獄”、追求“人本自由”的道路上,將被他引誘的格雷琴投入真實的“牢獄”,且無真心救她。具體而言,浮士德對格雷琴的始亂終棄將會使她失去名譽,沉淪為社會所唾棄和鄙視的對象。作為士兵的瓦倫丁就預言說,格雷琴的行為將會受到社會的嚴厲懲罰(V.3733-3763)。盡管他的話語粗鄙,依然流露出對妹妹的真摯感情,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詩行3722-3725中的交叉韻腳(abab)和3728-3731的環(huán)抱韻腳(abba)飽含著哥哥內(nèi)心對妹妹的親情關(guān)愛。令他痛苦不堪的是,在這樣的社會秩序中,浮士德的所作所為必將導致妹妹淪落為妓女,而浮士德則是第一個“嫖客”(V.3534):
你現(xiàn)在可是個娼妓啦。
……
該來的也是會來的。
你先跟一個人偷偷搞上,
很快有更多的尾隨而來,
等十幾個人找上了你,
全城的人就會蜂擁而至。
(V.3730,3735-3739)
事實上,在當時的社會,沒有人敢于或愿意娶一個未婚的失身姑娘。孤立無援的格雷琴只能走上賣身為生的娼妓之路,“喪失名譽、被拋棄的姑娘在社會唾棄和物質(zhì)匱乏的壓力下(V.4546)必然走上賣淫的道路”。[3](P.337)哥哥瓦倫丁似乎看到了身不由己的妹妹的悲慘結(jié)局:
我確實知道會有那么一天,
所有溫順的市民都躲避你,
像躲避會傳染瘟疫的尸體,
躲避你這個蕩婦。
你就會嚇掉了魂,
只要他們注視你的眼睛!
你再也戴不成金項鏈!
在教堂里也不能站在祭壇邊上!
也不能披著漂亮的花邊領(lǐng),
去跳舞尋找歡樂!
你只能躲在一個陰暗的角落,
跟乞丐和殘疾人一起,
即便上帝寬恕你,
在人間你也將遭到唾棄!
(V.3750-3763)
同樣,我們不能以今天人們所擁有的活動空間去衡量那個時代的社會賦予大眾的活動空間,即使當今的活動空間再大,依然存在著比較嚴整的社會秩序。因此,不能說瓦倫丁出口傷人、缺乏對妹妹的愛意。許多解釋者如同阿倫斯一樣,持有這樣的觀點:“瓦倫丁就是市民道德的代表,市民道德如此沒有愛心,以至于這樣的控訴其實是針對控訴人自身,社會自己處于被抨擊的位置上,格雷琴則一步一步淪為無助的犧牲者?!盵1](P.346)筆者認為,這種觀點錯設(shè)了問題的指向。其原因在于,歌德的詩學文本提供了一個特定時空的社會秩序,書中的人物形象如格雷琴和瓦倫丁等只能在這個被給定的框架中思考和行動。格雷琴之所以成為犧牲者,并非是瓦倫丁所為,而是浮士德追求“人本自由”、毀壞社會秩序的必然結(jié)果。我們首先應當指責的對象必然是浮士德;正是他把格雷琴引入了一個悲劇性境地,盡管浮士德作為“殺人犯”已經(jīng)逃離了現(xiàn)場。
瓦倫丁的話旨在提醒妹妹:這么輕率地聽信浮士德,將會有怎樣的后果,亦即社會(秩序)將會如何對待失足墮落的姑娘。如果她淪為娼妓,市民就會像躲避瘟疫一樣遠離她,她因而沒有資格戴金項鏈了。這是因為,據(jù)16世紀法蘭克福公共秩序管理規(guī)定:“地位低下的、貧窮的娼妓及被眾男性追求的女性在這座城里不得佩戴金項鏈或鍍金項鏈,在教堂里也不能使用條椅?!盵3](P.373)由此可見,瓦倫丁所言體現(xiàn)了其對社會秩序的敬畏感和信從心理。
這樣的一個失足女孩,無論在社會上還是在教堂里,都不能與一般市民一樣享有社會的尊敬和教堂里的權(quán)利,只能與“乞丐和殘疾人”為伍。格雷琴的前途著實令人擔憂,一個善良的姑娘就這樣被社會拋棄了,被社會秩序毀滅了。解釋者當然有權(quán)利抨擊社會秩序的不合理。然而,在解讀文本時,抨擊社會秩序似乎不是解釋者的第一任務,就像律師的第一任務不是抨擊法律文本的不合理,而是在既定的法律框架內(nèi)尋求對案情的合理解釋那樣。我們既不能把對格雷琴之遭遇的同情演變成對瓦倫丁粗暴語言的批判,也不能從今天的視域來批判當時的社會秩序,而是應當把矛頭對準肇事者“浮士德”。這才符合詮釋詩學文本的基本原則。
無論是瓦倫丁還是格雷琴,從來沒有指責過社會秩序、更沒有產(chǎn)生過摧毀社會秩序的意愿。瓦倫丁臨終的最后兩行詩句“我走過死亡的長眠,/將作為士兵順從地去見上帝”(V.3774f)充分表明:他不僅熟知而且遵守社會秩序,同樣也順從神性秩序。格雷琴更是虔誠的基督徒,最終她拋棄了魔鬼附身的“浮士德”、步入天國祈求神的拯救。在這一幕中,神、上帝或全能者(Allm?chtiger)在不同場合出現(xiàn)了六次之多(V.3721,3732,3733,3762,3764,3775)。相比于格雷琴、瓦倫丁等普通人對神性-社會秩序的維護和敬畏,“浮士德”卻是這個秩序的摧毀者,因為他要以血的代價戴罪創(chuàng)建一個人本化的自由王國。
[1]Hans Arens.KommentarzuGoethesFaustI. Heidelberg: Winter,1982.
[2]Wilhelm und Jacob Grimm u. a. (Hrsg.).DeutschesW?rterbuch.16 Bde. in 33 Teilb?nden. Leipzig: Hirzel,1854 bis 1971. DWB.
[3]Sch?ne, Albrecht.JohannWolfgangGoethe-Faust-Kommentare. Frankfurt am Main: Deutscher Klassiker Verlag, 1999.
(責任編輯:山 寧)
Humanistic Freedom Destroys Social Order: Interpretations on Valentin’s Image inFaust
KONG Jing-qian1, WU Jian-guang2
(1.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 2.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Tongj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92, China)
In pursuit of humanistic freedom, Faust destroyed the divinity-social order. He finally achieved the so-called “freedom” while putting others into prison; a number of people’s lives were thereby ruined. Similar to Gretchen, the brother Valentin was also one of the victims of Faust’s quest for freedom. Valentin’s social function as a soldier symbolized that he was in maintenance of an established social order, and took his order from the divinity; he detested Faust’s seduction of his sister Gretchen because it not only fouled her reputation, damaged the family honor, but also threatened the social order and profaned the divine will; it was Faust’s quest for “humanism-freedom” and violation of the social order, but not Valentin’s fault that made Gretchen a victim.
Goethe; Faust; Valentin; social order; humanistic freedom
2016-09-27
國家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重大項目“歌德及其作品漢譯研究”(14ZDB091)的研究成果。
孔婧倩,復旦大學外國語言文學學院德文系講師,主要從事德語電影、文學、中德跨文化交際研究;吳建廣,同濟大學外國語學院德語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德意志文學、德意志文化研究。
I106
A
1674-2338(2017)03-0098-07
10.3969/j.issn.1674-2338.2017.03.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