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南宋后族淳安楊氏家族考論

2017-06-19 19:18:28劉廣豐
關(guān)鍵詞:楊氏家族

劉廣豐

(湖北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62)

南宋后族淳安楊氏家族考論

劉廣豐

(湖北大學 歷史文化學院, 湖北 武漢 430062)

南宋后族,不但沒有了漢、唐時期后族的強勢,也沒有形成如北宋那樣的外戚將門。寧宗楊皇后所屬的淳安楊氏家族,是南宋后族的典型。這一家族之形成可謂迷霧重重,楊皇后與楊次山本屬兩個不同的楊姓家族,他們因為政治利益而結(jié)合在一起,形成后來的淳安楊氏。此后,為了家族的利益,楊氏族人兩次策動或參與政變,先是謀殺了權(quán)臣韓侂胄,后來又廢掉皇子趙竑,扶持理宗登上帝位。然而,同樣是為了家族利益,他們韜光養(yǎng)晦,遠避權(quán)勢,從而維持榮顯的社會地位和巨大的家庭財富。楊皇后之后,淳安楊氏還出現(xiàn)了一位駙馬和一位太后。這一家族的發(fā)展壯大,體現(xiàn)了南宋后族與其他家族發(fā)展的不同之處:他們享受皇恩,不憑借科舉,也不需發(fā)展自身的勢力,而是幾代人不斷成為皇親國戚,從而獲取富貴。隨著南宋王朝的崩塌,一部分楊氏族人以身殉國,而另一部分則成為亡國之臣,面臨著家道中落的困境。楊氏族人在元朝的遭遇,表明在這種發(fā)展模式下,一旦改朝換代,家族就會缺乏發(fā)展的內(nèi)在動力,從而迅速衰亡。

南宋;后族;淳安楊氏;楊皇后

學界有關(guān)宋代家族史研究的成果非常豐富,但大多集中于名宦、世家以及將門的研究。*比較著名的有戴仁柱《丞相世家:南宋四明史氏家族研究》,劉廣豐、惠冬譯: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黃寬重《宋代的家族與社會》,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09年;李貴錄《北宋三槐王氏家族研究》,濟南:齊魯書社,2004年;曾瑞龍《北宋種氏將門之形成》,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2010年;張邦煒《宋代鹽泉蘇氏剖析》《宋代時期仁壽—崇仁虞氏家族研究》,載氏著《宋代婚姻家族史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274-345頁。有關(guān)宋代皇后家族的研究,筆者僅見何冠環(huán)先生的著作《攀龍附鳳——北宋潞州上黨李氏外戚將門研究》(香港:中華書局,2013年)及其一系列關(guān)于北宋外戚將門的論文。*何冠環(huán)先生關(guān)于宋代外戚將門的研究文章有《北宋外戚將門陳州宛丘符氏考論》(《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2007年第47期)、《北宋外戚將門開封浚儀石氏第三代傳人石元孫事跡考述》(《新亞學報》,2012年第30卷)、《北宋保州保塞外戚將門劉氏事跡考》(《新亞學報》,2013年第31卷)。然而,何先生的研究成果僅揭示了北宋,對南宋卻未有涉及。南宋后族與北宋是很不一樣的,起碼就環(huán)境而言,宋太祖促使武將“與結(jié)婚姻”[1](卷1,P.12)的時代已經(jīng)過去,北宋外戚一門幾代擔任武將,形成將門之家的情形也沒有在南宋重新出現(xiàn)。南宋寧宗楊皇后的家族,在南宋中后期出現(xiàn)了兩位太后和一位駙馬,子孫后代“皆任通顯”,[2](卷243,P.8658)發(fā)展極為迅速,且至南宋滅亡之際,榮寵不衰,可以說是南宋后族的典型代表。然而,這一家族本身形成的過程迷霧重重,并體現(xiàn)了宋代后妃及外戚政治的一些特點。因此,把楊氏家族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研究,可窺見南宋后族的特點,有助于深入認識他們的生存狀況與社會地位。

一、二楊并源

南宋寧宗楊皇后乃宋代著名的女政治家,她的政治作為,無論是誅殺韓侂胄,還是嘉定十七年(1224)帝位傳承之事,都使她招致很多爭議。同樣備受爭議甚至可謂撲朔迷離的,是她的籍貫和身世。因為不同的古籍對她有不同的記載,這跟她早年的經(jīng)歷大有關(guān)系。

在諸點疑問中,楊皇后的籍貫問題被探討得最多。鮑緒先、何忠禮及吳業(yè)國均有相關(guān)成果。*參見吳業(yè)國《南宋寧宗楊皇后籍貫、身世獻疑》(《中國典籍與文化》,2010年第3期),何忠禮《南宋楊皇后姓氏、籍貫考》(北京大學中國史研究中心《鄧廣銘教授百年誕辰紀念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541-546頁),鮑緒先《浙江淳安發(fā)現(xiàn)宋恭圣仁烈楊太后家族宗譜及其墓地——宋寧宗楊皇后與宋度宗楊淑妃生平及其家族考》(《東南文化》,1994年第4期)。何、吳先生據(jù)史料認為,楊皇后與楊次山并非來自同一地方。吳業(yè)國認為,楊次山父子的籍貫“是嚴州遂安縣(今屬浙江淳安縣)無疑”,而楊皇后則有可能是蜀人;[3]何忠禮則以眾多史料佐證,認為楊次山父子來自浙江上虞,而楊皇后是嚴州遂安縣人。[4](PP.541-546)然而,寧波出土的《宋楊惠罙墓志》載,楊皇后之侄孫女楊惠罙“世家嚴之淳安”。[5](P.324)墓志對先人的評價雖未必盡信,但子孫對先人之籍貫卻不會輕易弄錯,且該墓志作于宋度宗咸淳年間,屬于當時記錄。這說明,楊氏后人認為他們的祖籍是淳安而非遂安。當然,這兩個地方是相鄰的,后來遂安也并入淳安,故《景定嚴州續(xù)志》說“楊太后為嚴人”,[6](卷1,P.10a)當大體準確。

關(guān)于楊皇后與楊次山的關(guān)系,鮑緒先先生根據(jù)考古材料,認定他們乃親生兄妹,且籍貫在今浙江淳安縣。[7]一般而言,有考古材料印證,應為信實,但鮑文最大的問題是過于依賴在民間發(fā)現(xiàn)的《宏農(nóng)楊氏宗譜》。眾所周知,宋代以后家譜一類的歷史材料,由于各種原因,所提供的信息可能不準確,有錯誤甚至是故意偽造的。故單以宗譜為據(jù),其結(jié)論非常值得懷疑。筆者認為,何忠禮先生的考證更加細致,他根據(jù)史料從籍貫與身世兩個方面進行推測,最終認定楊次山之于楊皇后,非父非侄,更非親兄,而是楊皇后后來冒認的兄長。這個結(jié)論應該是可信的。

接下來的問題是,楊氏一族中的另一位關(guān)鍵人物——楊漸,究竟是何許人也?盡管《宋史·楊次山傳》認為楊漸乃楊次山之祖父,而楊全則為其曾祖,在開封保衛(wèi)戰(zhàn)中戰(zhàn)死。[2](卷465,P.13595)但另據(jù)《宋楊惠罙墓志》記載,楊谷之女楊惠罙,“曾祖漸,贈太師尚書,今追封齊王……祖次山”,[5](P.324)而《宋會要輯稿》亦云,楊皇后為“保義郎、累贈太師、尚書令、追封齊王漸之女”。[8](后妃一之九,P.225)墓志銘所載籍貫和祖先一般很少有誤,且《宋會要輯稿》乃是當時的檔案。由此可知,楊漸不可能是楊次山及楊皇后的祖輩,《宋史》所記應是筆誤。如此,則剩下的問題是:楊漸究竟是楊次山還是楊皇后的生父?楊次山乃武學生出身,此時或已在御前帶御器械,[9](乙集卷2,P.528)其父楊漸也“以遺澤補官,仕東南”。[2](卷465,P.13595)也就是說,他們父子二人均是官員。宋代對官員的管理有非常嚴格的制度,故有所謂“官戶”之稱;能成為官員者,其姓名、籍貫、出身、經(jīng)歷等均會被一一記錄在案。據(jù)《宋史》記載:“高宗建炎初,行都置吏部。時四選散亡,名籍莫考。始下諸道州、府、軍、監(jiān),條具屬吏寓官之爵里、年甲、出身、歷仕功過、舉主、到罷月日,編而籍之?!盵2](卷158,P.3712)由此可見,即便亂離之日,南宋朝廷也不會讓這一制度廢弛。楊次山先入武學,繼而為官,其父楊漸也是官員,其時南宋早已安定,故其家庭、籍貫記錄清楚,較難更改。因此,楊漸應該是楊次山的生父。

如此則新的問題又出現(xiàn)了——楊漸若為楊次山之父,則楊皇后之生父又為何人?關(guān)于這一點,地方志史料也許能提供一些線索。嚴州地區(qū)現(xiàn)存最早的地方志,當屬修訂于南宋景定年間的《景定嚴州續(xù)志》。該志明確記載她是嚴州人。此后,成書于明天順五年(1461)的《明一統(tǒng)志》,明確記載楊皇后生父名楊宇,并指出他是從開封遷居而來的,其墓在淳安縣南七十里。另一方面,該書把楊次山歸為紹興上虞人,進一步表明他們兩人并非同鄉(xiāng)。[10](卷41,P.1013,卷45,P.1072)再后來,《嘉靖淳安志》延續(xù)了《明一統(tǒng)志》的說法,[11](卷7,P.16a)但《萬歷嚴州府志》載明楊宇是楊皇后祖父,楊紀才是楊皇后的父親,并封永陽郡王。[12](卷5,P.116)那么,楊皇后的生父究竟是楊宇還是楊紀呢?楊紀是后來才出現(xiàn)于萬歷年間的志書上的,而且記載很有問題。第一,《萬歷嚴州府志》記載,他的墓在“仁壽鄉(xiāng)遼源巧坑”,而楊宇之墓也在“縣南七十里”的遼源巧坑,但前一條《童頵墓》則明確指出仁壽鄉(xiāng)在縣東二十里。[12](卷5,P.116)如果這只是地理考證失當?shù)脑?,那么認為楊紀是永陽郡王就很不合理了。因為楊次山作為后兄已經(jīng)拜為永陽郡王,其后父——如果楊皇后承認并追封的話——無論如何都應該比他高一等,如楊漸——楊皇后所認之父——就被追封為齊王。再者,根據(jù)周密記載,楊皇后“既貴”后,“恥其家微,陰有所遺,而絕不與通”。[13](卷10,P.175)周密乃楊氏后人楊纘的密友,所知楊氏秘事甚多,故其所記大體可信。既然絕不與通,楊皇后就不可能為生父封王,以免給后世留下話柄。另一方面,有關(guān)楊宇的記載出現(xiàn)較早,其被錄入志書之年代,大約在楊皇后活躍時期的二百余年之后;其流傳可能更早,故真實可信性較大。故此,筆者認為,如《明一統(tǒng)志》及《嘉靖淳安縣志》所載,楊皇后之生父是楊宇,這似乎更合理。據(jù)志書記載,他與楊次山的祖父楊全都是開封人,但后者卻戰(zhàn)死開封,而楊宇則南下逃難至淳安。也許這是楊皇后選擇楊次山家族作為其宗族的原因。其南逃的難民身份與楊皇后“家微”的記載也最相符合,且史料沒有記載他有任何封爵,從而符合“絕不與通”的條件。

接下來是“認祖歸宗”這個問題了,但主人顯然不是楊皇后,而是楊次山。楊次山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上虞楊氏,而是來自開封的外來戶,只因父親“仕東南”,才“家于越之上虞”。[2](卷465,P.13595)此時他既然與后宮楊氏相認,當然要改易籍貫,使自己的家族與楊皇后一樣,成為淳安楊氏。這種改易說明,當時因戰(zhàn)亂而南下的人并沒有固定的故里,因為他們的根不在南方;或者說,他們還沒有在南方站穩(wěn)腳跟。楊次山一家南下后,盡管保留了官戶的身份,但在遇到后宮楊氏之前,他們根本不能與早已扎根南方的世族相比。攀附后宮,徙族于淳安楊氏,乃他為家族設計的發(fā)展之道。由于之前的檔案依然存在,故史料上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他是上虞人或會稽人的說法。但史料有關(guān)其子孫的記載卻大不一樣。據(jù)《景定嚴州續(xù)志》記載,從楊次山開始,楊家籍貫已遷至嚴州;而楊谷、楊石更曾出席當?shù)剜l(xiāng)會;其后楊谷之子楊蕃孫及孫楊鎮(zhèn),皆以嚴為鄉(xiāng)。[6](卷3,PP.14b-15a)另據(jù)前述之《楊惠罙墓志銘》,在楊氏后人看來,他們就是嚴州人,而且其家在當時之淳安。[5](P.324)這更進一步說明,至遲到其孫子那一代,楊次山家族的籍貫轉(zhuǎn)換已經(jīng)徹底完成了。

這本是來自北方的兩個楊姓家族,一個家境卑微,卻有女得寵于后宮;另一個雖屬小官僚家庭,卻未及榮顯。慶元年間,這兩個家族聯(lián)為一體,成為淳安楊氏家族。從此,他們各取所需,但又休戚與共。

二、政治與家族

《宋史》楊次山本傳云:“次山能避權(quán)勢,不預國事,時論賢之?!逼渥訔钍浜蟾莿裰G已垂簾聽政的楊太后撤簾還政,而自己與兄長楊谷也韜光養(yǎng)晦,多次辭免朝廷所授之高官厚職。[2](卷465,PP.13596-13597)于是,楊氏父子歷來備受稱道,堪稱宋代外戚之典范。然而,作為外戚,他們更關(guān)心自身的既得利益,尤其是人身安危。當然,這并不是說他們在政治上無所作為;相反,若朝廷大政涉及自身利益,他們也會奮起力爭,有時還會鋌而走險。

楊氏家族發(fā)展的關(guān)鍵人物是楊皇后。如前所述,她的生父極有可能是從開封逃亡南方的難民,母親張氏夫人也是宮中身份卑賤的樂師,而她自己則由母親帶進皇宮,侍奉在高宗吳皇后身旁,為“則劇孩兒”,[13](卷10,P.175)后來吳太后又把她賜給了尚為皇子的寧宗。[14](丙集,P.110)大概在慶元年間,亦即寧宗即位后不久,她將楊次山認為同宗。楊次山愿意把楊氏認為兄妹,當然是想通過她來提升自己的官位以及家族的地位,然而,嬪妃再受皇帝寵遇,終究還是嬪妃而已,此時的楊家離后族還很遠。而當時的皇后韓氏乃系出名門,來自北宋著名的安陽韓氏家族,其先祖是北宋名臣韓琦,而其叔祖則是當朝權(quán)臣韓侂胄,她本身也是寧宗在藩邸時的原配夫人,故其地位是不可撼動的。[2](卷243,P.8656)

然而,“命運之神”在慶元六年(1200)眷顧楊氏。她當年二月被晉為貴妃,同年十一月七日,韓皇后崩于坤寧殿。[8](后妃一之九,P.225)中壺虛位,重新?lián)窈笫腔实叟c朝廷必然要面對的問題。然而,楊氏的皇后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在宮中,她有競爭對手曹美人;在外朝,權(quán)臣韓侂胄對她也并不待見。這兩人甚至還聯(lián)合起來阻止她登上后位。當然,楊貴妃也有她的優(yōu)勢:酷愛讀書,“頗涉書史,知古今,性復機警”。[2](卷243,P.8656)此外,她雖出身低微,但自幼以“則劇孩兒”的身份被養(yǎng)于宮中,從而使她熟知琴棋書畫,精通詩詞歌賦。[14](丙集,P.110)《宋史》認為,寧宗最后決定立楊氏為后,正是因為她上述的種種優(yōu)勢。然而,有一點不可忽視,嘉泰二年(1202),楊貴妃有孕了,且為寧宗生了一個皇子。據(jù)李心傳記載:“華沖穆王坰,上第五子也。母曰楊皇后。嘉泰二年冬生,未逾月薨?!盵9](乙集卷2,P.529)就在當年十二月十三日,楊氏被立為皇后。[8](后妃一之九,P.225)史書未載皇子死于立后之前還是之后,但無論是皇子出生的歡慶,還是其薨逝的悲慟,都足以打動寧宗。楊氏被立為皇后,楊家就一躍成為當朝后族了。

宋寧宗是個“不慧而訥于言”的人,[15](續(xù)集下,P.191)且“非心黃屋”。[16](卷2,P.58)在這種情況下,皇權(quán)必須讓渡,尋找合適的代理人。那么是選擇皇后還是權(quán)臣呢?楊皇后是一個有政治抱負的人,當年立后之事早已讓楊家與韓侂胄發(fā)生齟齬,而楊皇后在內(nèi)宮權(quán)力的提升以及她對朝政的參與,更進一步使她與這位朝中權(quán)臣的矛盾激化了。韓侂胄竟“自置機速房于私第,甚者假作御筆,升黜將帥,事關(guān)機要,未嘗奏稟”。[2](卷474,P.13775)這相當于架空了寧宗的權(quán)力,也意味著剝奪了楊皇后參與政治的機會。這樣一來,沖突是不可避免的。楊、韓二人的沖突,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他們背后所代表的家族利益。宋代后族的勢力已遠不如漢、唐之時,對楊氏一族而言,他們只是剛剛結(jié)合,在朝中還沒有站穩(wěn)腳跟。楊氏被立為皇后之后,楊次山也只是被從吉州刺史提升為福州觀察使。故此,他們尚需要朝中有力的大臣幫助他們擴展家族利益。韓侂胄一來剛愎專橫,二來是高宗吳皇后的姨甥及前韓皇后的叔祖,其妻吳氏又是吳皇后的侄女,故其所代表的家族利益與楊氏不同、且有所沖突,顯然不是理想的合作者。在“誅韓”事件中,楊次山與皇后密謀,內(nèi)外聯(lián)合,促成其謀,因為韓侂胄已經(jīng)成為楊氏家族利益的絆腳石了。[13](卷3,PP.45-46)開禧北伐兵敗如山,則成為實現(xiàn)這個陰謀的觸發(fā)點。

開禧三年(1207)十一月二十四,韓侂胄在上朝途中被誅。該事件的最大受益者應該是皇子趙曮:他本來只是寧宗養(yǎng)子,誅韓后一舉成為皇太子,并改名趙詢。[2](卷246,P.8735)若寧宗有所不諱,他便是唯一法定的皇位繼承人。當然,楊氏家族受益的并不比趙詢少。楊皇后作為嫡母,已能有效控制趙詢,從而得以從中干政。據(jù)葉紹翁記載,誅殺韓侂胄后,楊皇后“每遣景獻諭時相”。[14](丙集,P.110)這表明,她通過趙詢向宰相傳達自己的懿旨,從而達到干政的目的。至于楊氏家族,當然大受封賞,楊次山授開府儀同三司,并于嘉定三年(1210)封少保、永陽郡王。其中有一段小插曲:許奕與真德秀認為楊次山恩賞太重,宜只予其一,于是封還制書,引致楊皇后震怒。[14](乙集,P.72)這說明當時楊皇后的勢力足以左右朝廷封賞,以擴大自己的家族勢力。然而,對楊次山來說,他要維持的家族利益是極盡榮寵的社會地位,而非如韓侂胄一樣權(quán)傾朝野。三代封王足以滿足他的虛榮,出于前車之鑒,他并不想讓楊家的利益如韓氏一樣,一朝喪盡,故此時他選擇“能避權(quán)勢,不預國事”。但是,楊氏家族利益的保障來自中宮的權(quán)力,但中宮畢竟不能走出外朝,而楊氏族人又不愿涉足權(quán)力,故他們需要一個外朝的代理人。太子的老師、參與了“誅韓”圖謀的史彌遠即是一位合適的人選。因為他與太子的關(guān)系更有利于宮內(nèi)宮外的溝通,而他本人對皇后也畢恭畢敬,對楊氏家族照顧有加。就這樣,他們開始了長達24年的政治合作,而“每遣景獻諭時相”,則是他們在趙詢?nèi)ナ乐暗暮献髂J健?/p>

中宮皇后主政,太子攝政,外朝宰相輔政,后族之家享盡榮華富貴,但不插手權(quán)力,這是一種相對合理的政治平衡。嘉定十二年(1219)楊次山去世,享年八十一歲。他去世前,朝廷把他提升為會稽郡王,去世后又追封冀王。[2](卷465,P.13596)不但位極人臣,更能壽終正寢,這正是他作為后族外戚所追求的人生理想。然而第二年,趙詢在當了13年太子之后,不幸薨逝,[2](卷246,P.8735)從而使政局再起波瀾。嘉定十四年(1221),寧宗下詔,以沂靖惠王嗣子趙貴和為皇子,改賜名“竑”。[17](卷30,P.2118)太子薨逝,新皇子入繼,打亂了楊氏家族的部署。畢竟他們與前太子相處十幾年,雙方已經(jīng)建立了互信互助的關(guān)系,即便寧宗崩逝,家族的長遠利益依舊不會受損。此時新皇子入繼,如何保障楊氏家族的利益,的確需要一番籌謀。楊皇后的策略是把自己的侄孫女吳氏嫁給皇子,這就意味著未來的皇后也是楊氏后人。如此一來,楊家的利益就能得到保障。然而,吳氏與皇子的關(guān)系非常糟糕。有材料認為,皇子不能處理好夫妻關(guān)系,并沉迷酒色,招致皇后的憤怒,成為他日后被廢的原因。[15](后集,P.87)然而,冷落妻子、沉迷酒色可以導致趙竑招致皇后的責罵,卻不足以導致他們關(guān)系緊張。楊皇后是一位很謹慎的人,這種大事她必須再三衡量,才會做出決定。

嘉定十七年(1224)閏八月,寧宗駕崩。此前,一場陰謀早已在醞釀之中。之前唯一的皇子趙竑被廢為濟王,而沂王宗子趙昀被迅速立為皇子,而后即位,是為理宗。有學者認為,這次陰謀依然是由楊皇后主導的。[18](PP.117-128)但各種史料均表明,丞相史彌遠一直在暗中策劃此事。在“誅韓”事件后,史彌遠憑借與中宮、太子及后族良好的關(guān)系成為一代權(quán)臣。如果太子趙詢不死,他的權(quán)位必然巋然不動。然而,新皇子與他并無師生之誼,反而對他的專制性格非常厭惡,并立誓將來繼位后把他遠貶嶺南。史彌遠驚懼異常,于是暗中讓同鄉(xiāng)鄭清之培養(yǎng)沂王宗子趙昀,以備將來。[2](卷246,PP.8735-8736)但是,按照宋朝的各種制度,丞相權(quán)力雖大,卻無改立之權(quán),且這種圖謀不但需要一個可以當皇子的替代人選,更需要宮內(nèi)宮外包括兩制官員以及侍衛(wèi)禁軍的合作。能夠協(xié)調(diào)這些官員的,只有皇家代表——楊皇后。事實上,在宋代歷史上,儲位發(fā)生疑問時,皇后或太后往往能起一錘定音的作用。[19]故此,史彌遠此時要發(fā)動代立政變,必須得到楊皇后的支持。

楊皇后當然是不喜歡趙竑的,甚至可能連寧宗也不喜歡他,否則不會把他立為皇子三年,仍不建儲。如果趙竑此時是皇太子的話,史彌遠的圖謀就無法實現(xiàn)了。也許楊皇后知道史彌遠在暗中培養(yǎng)另一位宗子,甚至希望他能成功,[20]但她對廢趙竑而改立趙昀之事猶豫不決。[2](卷243,P.8657)畢竟從道理上說,趙竑此時是寧宗唯一可能的繼承人,沒有寧宗的旨意而改立他人,與謀逆無異。然而,她最終還是同意與史彌遠合謀,因為趙竑即位,有可能威脅她和她的家族。眾所周知,趙竑是很討厭史彌遠的,這也是后者圖謀廢立前者的原因。然而,當時的史彌遠無論在關(guān)系上還是利益上,都很難與楊皇后切割開來,甚至有人因此懷疑他們兩人詭譎交通,淫亂后宮,于是寫詩諷刺曰:“往來與月為儔侶,舒卷和天也蔽蒙?!辈还苓@是否謠言,皇子趙竑早就聽在耳里,且對“楊后之事,濟王嫉之”。[16](卷2,P.72)他上臺后,難保不會對楊氏進行清算。從政治方面而言,濟王若要除掉史彌遠,就需要先架空楊皇后的權(quán)力,故若由趙竑繼位,楊氏家族的利益必然受損。新皇帝即便不處置太后及其家族,但眷顧之情肯定不如往昔,甚至有可能把他們邊緣化,那在太后去世之后,楊氏一族就有可能變得一無所有。故此,皇后再三權(quán)衡之后,同意了廢立之事,以維護自己的家族利益。此后,程珌草遺詔改立趙昀,[2](卷422,PP.12616-12617)夏震奉旨押送趙竑,[2](卷246,PP.8736-8738)都是出自楊皇后的懿旨。也只有她有權(quán)力調(diào)動這些朝中文武來配合這場宮廷政變。第二年發(fā)生湖州之變,趙竑必須得死,否則皇帝、太后和丞相及他們家族的利益都不能得到保障,這也是為什么長久以來理宗不肯為趙竑平反的原因——他們?nèi)以缇妥谝粭l船上了。[13](卷14,PP.252-259)

新君即位,太后垂簾聽政,這一方面是史彌遠欲借太后權(quán)威保扶理宗,另一方面其實也是他們共同分享政變的成果?;屎笾稐罟?、楊石兄弟也分別被封為新安郡王與永寧郡王,此正如真德秀所言“稽諸典故,所未前聞”。[17](卷31,P.2142)楊石兄弟也很清楚形勢與士論,故他們上書太后,論及漢、唐母后臨朝稱制的得失,不久,太后即撤簾還政。[2](卷465,PP.13596-13597)如今之理宗皇帝,雖由楊太后擁立定策,但其教育成長,由史彌遠為之。且皇帝現(xiàn)已成年,太后若過多干預政事,只會令皇帝反感,從而有損楊氏家族的利益。所以,為保楊氏一族盛寵不衰,太后應讓出權(quán)力,頤養(yǎng)天年,而楊氏族人則遠避權(quán)勢,以保富貴。為此,他們搬離京師,遠離這個集中天下權(quán)力的地方。此外,他們還多次辭免朝廷的封賞,以向朝廷表明,他們后族楊氏對皇帝并無威脅。

楊太后聽從楊氏兄弟的勸告,交出最高權(quán)力,理宗感激她的定策之恩,對她極為尊崇,多次給她加封尊號,并在她七十大壽時率百官同朝慈明殿。[2](卷243,P.8658)然而,同樣是為了家族利益,她并沒有放棄對理宗的控制,其方法還是扶植自己的親信之人,使其成為皇后。這一次她選了曾經(jīng)在寧宗立后之時對她施以援手的謝深甫的孫女謝道清。[2](卷243,PP.8658-8659)后來的事實證明,楊太后這一部署,對整個楊氏家族的發(fā)展是非常有利的。在關(guān)鍵時刻,謝皇后將會出手幫助楊氏。另一方面,楊家雖然遠避權(quán)勢,但他們還是決定跟權(quán)勢之家結(jié)為姻親,以此強化家族利益的保障基礎。楊谷之女楊惠罙后來嫁給了史彌遠的侄孫史茂卿,盡管當時史彌遠已經(jīng)去世,但史氏乃是明州的世家大族,終宋一代榮寵不衰。與他們聯(lián)姻,對楊氏來說是非常有利的。[21](PP.283-284)作為后族的楊氏家族所謀求者,僅富貴、榮譽與社會地位而已。事實上,他們確實得到了這些東西,成為南宋中后期最大的后族,且一直延續(xù)到宋朝滅亡。

三、國戚之家

紹定五年(1232)楊太后逝世,享年七十一歲。然而,朝廷對楊氏家族的榮寵并未因太后的離世而減少。楊谷、楊石兄弟生前已被封王,死后又分別被追封吳郡王與魏郡王*參見史公善《楊惠罙墓志》,章國慶編《寧波歷代碑碣墓志匯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324頁;脫脫《宋史》卷465,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第13597頁。;他們的子孫亦各有封賞。據(jù)相關(guān)史料記載,楊谷之子楊鳳孫官至中大夫,楊蕃孫官至節(jié)度使,楊衍孫為朝請郎。[22](卷8,P.71)理宗對楊氏一族如此寵遇的原因有二:其一,他感念楊太后的定策之功。在他們的遷官制詞中,有“昔我文母,保佑朕躬,有大功于天下”之語。[22](卷8,P.71)其二,楊氏后人懂得韜光養(yǎng)晦,避權(quán)自守。楊鳳孫的另一封轉(zhuǎn)官制書即稱他“既煩之以外府,受藏之冗,又佚之以西廂,奉祠之清”。[22](卷8,P.71)非但男子得到寵遇,楊氏女子一樣受到朝廷封賞。楊谷之女楊惠罙六歲封令人,八歲封淑人,十二歲封新安郡夫人,十五歲封榮國夫人,[5](P.325)也算是享受到了宋代上層女子的最高待遇了。

楊谷的后代中,最為榮顯者,當屬其孫楊鎮(zhèn)。楊鎮(zhèn),字子仁,號中齋,乃節(jié)度使楊蕃孫之子。[23](卷4,P.70)他乃當時的風雅之士,根據(jù)元人記載,他應該有詩詞集傳世,不過如今可能已經(jīng)散佚。*參見夏文彥《圖繪寶鑒》卷4,國學基本叢書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年,第70頁;王義山《稼村類稿》卷3《跋楊中齋詩詞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第132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20頁??贾T史,未見楊鎮(zhèn)曾考取進士,他能有如此閑情逸致,應該是從家族中獲取了足夠的生活與享樂的財富。當然,楊鎮(zhèn)之榮顯,不是其他楊氏男性后代與之可比的。景定二年(1261)十一月,理宗將獨女周國公主下嫁楊鎮(zhèn)。楊鎮(zhèn)之所以能當駙馬,最主要的原因是“以楊太后擁立功”,[2](卷248,P.8790)此事已經(jīng)過去30多年,但理宗顯然尚未忘懷。由此可見,當年楊皇后改立理宗,從家族利益的角度來看,是完全正確的。楊鎮(zhèn)成為駙馬,楊氏家族再次受到朝廷封賞。楊鎮(zhèn)本人被封為宜州(州治在今廣西宜山縣)觀察使,不久升為慶遠軍(今廣西宜山縣)承宣使。他的父親楊蕃孫轉(zhuǎn)兩官,兄弟楊鐸、楊鑒各轉(zhuǎn)一官,并直秘閣,其余家人轉(zhuǎn)官封官有差,[2](卷45,P.879)他的姑姑楊惠罙進為廣國夫人。[5](P.325)一年后,公主薨逝,楊鎮(zhèn)被封為節(jié)度使。[2](卷248,P.8790)

此后正史則少有關(guān)于楊鎮(zhèn)的記載,一直到德祐二年(1276)宋朝即將亡國之時。當時,蒙古大軍兵臨城下,京師臨安危在旦夕。也許是出于延續(xù)國祚的原因,垂簾聽政的謝太后同意宗親及朝臣的請求,讓度宗的兩個兒子——趙昰與趙昺出判福州和泉州,并以楊鎮(zhèn)、楊亮節(jié)及俞如珪為提舉。[2](卷47,P.939)所謂出判,其實是出逃,以保存趙氏血脈。楊鎮(zhèn)與楊亮節(jié)之所以被選為提舉,皆因趙昰之生母楊淑妃亦為楊氏族人。然而,楊鎮(zhèn)等人沒逃多遠,就被范文虎的追兵追上,楊鎮(zhèn)于是囑托楊亮節(jié)保護淑妃及兩位皇子隱匿山中,自己獨自返回以緩追兵,他當時已經(jīng)抱定必死之心,卻被范文虎押送回臨安。[24](卷24,P.969)之后,臨安城破,他與恭帝以及一干外戚和朝廷官員被押送至元朝上都(今內(nèi)蒙古錫林郭勒)。入元之后,據(jù)正史記載,他于至元十三年(景炎元年,1276)十月被封為參知政事;另據(jù)元朝一些士大夫的文集,他的最高官職應為正二品的左丞。*參見宋濂《元史》卷9,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第168頁;劉將孫《養(yǎng)吾齋集》卷19《寶熙齋記》,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第13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189頁。一個亡國之臣在元朝竟然可以獲得如此高官厚職,這不禁讓人懷疑他的節(jié)操。元人貢奎曾寫詩批評曰:“富貴功名無復聞,百年蹤跡等浮云??樟粑牟闪钊肆w,節(jié)操何能似此君?!盵25](卷6,P.121)其實,亡國之臣,風雨飄搖,命運如何皆不可知。楊鎮(zhèn)所為,只是延續(xù)先祖志向,繼續(xù)保持楊家的地位與利益罷了。但若無前朝駙馬的身份,他又如何能夠在外族統(tǒng)治下為自己的家族謀得一席之地呢?

然而,異族統(tǒng)治畢竟是異族統(tǒng)治,亡國之臣無論如何也很難得到尊重,他們自己的心態(tài)也很難擺正。《元史》記錄了這么一個故事:

宋駙馬楊鎮(zhèn)從子玠節(jié),家富于貲,守藏吏姚溶竊其銀,懼事覺,誣玠節(jié)陰與宋廣、益二王通,有司榜笞,誣服,獄具。致遠讞之,得其情,溶服辜,玠節(jié)以賄為謝,致遠怒絕之。[26](卷170,P.3989)

由這段材料可知,作為外戚,楊玠節(jié)是非常富裕的,這也說明楊家在宋朝不但保持了較高的社會地位,還積賺了巨大的財富。但作為亡國之臣,一個小小的守藏吏也敢欺負他,而蒙古人也不信任他。這種不信任也導致他們?nèi)狈ψ孕?。所以洗冤出獄后,他就拿錢賄賂為他平反的主審官員申屠致遠。國家喪亡于異族之手,這種事情及心態(tài)都是非常普遍的。楊玠節(jié)的故事,只是當時亡國臣民的一個縮影而已。

楊石一脈,在宋朝末年也非常顯赫,而且出了楊家第二位太后。他們在宋朝抗元過程中,體現(xiàn)了可歌可泣的悲壯精神。就筆者所能看到的史料而言,楊石并沒有太多后代,他的兒子楊麟孫年幼夭折,于是他收養(yǎng)了鄱陽一個姓洪的小孩以為后嗣,改名楊纘。楊纘,字嗣翁,又字繼翁,號守齋,又號紫霞翁。據(jù)周密記載,他小時候隨楊石入宮出席宴會,并且與當時的丞相史彌遠對過詩。*見周密《齊東野語》卷10《混成集》,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187頁;周密《浩然齋雅談》卷下,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第53頁;周密著,查為仁、厲鶚箋《絕妙好詞箋》卷3,影印徐楙愛日軒刻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10b頁。楊纘為楊石所收養(yǎng)一事,僅見于《浩然齋雅談》,但楊纘之于周密,亦師亦友,當為信實。成年后,他也像自己的祖父一樣,遠避權(quán)勢,不追求功名利祿,所以他最出名的是文學成就。他與周密等人在臨安成立吟社,經(jīng)常聚集一起探討琴音妙韻或詩詞格律,并編有《紫霞洞譜》傳世,在中國文學史和音樂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27]

當然,楊纘并非沒有當官。因為按照慣例,外戚一般都會推恩加官。他歷任朝請郎、安吉州(今浙江湖州)通判、知安吉州、司農(nóng)寺卿、兩浙東路安撫使,去世前曾任寶章閣待制(從四品)。他去世后,由于女兒進封淑妃,而被追贈少師。*楊纘的任職經(jīng)歷,散見于各種文獻。本文所述其任職的時間順序,乃根據(jù)文獻考據(jù)而成。見周密《癸辛雜識》前集《牛女》,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17頁;周密《浩然齋雅談》卷下,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第53頁;沈翼機《浙江通志》卷115《職官》,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史部第280冊,第102頁;徐乾學《讀禮通考》卷105《皇妃受冊遭喪》,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經(jīng)部第10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第475頁。在周密所撰寫的著作中,有很多有關(guān)楊纘的記載,但并沒有提及他曾考取進士。由此可見,他能升遷至從四品的寶章閣待制,除了他自己的能力外,作為外戚歷次推恩也是其中的因素。

楊纘的女兒后來入宮,先成為度宗的美人,后來進封淑妃。徐乾學所著的《讀禮通考》,記載了宋末參知政事趙順孫在楊美人晉封為淑妃時所上的一份奏疏:

臣忽睹邸報,御筆奉皇太后旨,美人楊氏可進封淑妃,令學士院擇日降制。臣竊謂圣治以端宮闈為本,第美人乃寶章閣待制纘之女,纘以六月初三日上遺表,內(nèi)批特贈四品,曾未半月,而進封之命下。[28](卷105,P.475)

這一奏疏雖為清人所轉(zhuǎn)載,但有元人黃溍所記之文字印證,當為信實。[29](卷10下,P.639)它透露了兩個非常重要的信息:其一,楊氏乃從四品之美人晉封為一品之淑妃,可謂越三級升遷;其二,這次晉封乃“御筆奉皇太后旨”,而當時的皇太后正是40年前因楊太后堅持而立的謝皇后。由此可見,謝太后對當年楊太后援立之恩銘感在心,同時亦可見楊太后當年甚有遠見;扶持親信當新皇帝的皇后,也是當時后族保持富貴榮顯的手段之一。咸淳四年(1268)初,楊淑妃為度宗誕下皇子,即后來之端宗趙昰。[30](卷4,P.328)同年七月,楊氏家族“楊幼節(jié)以下百三十四人推恩進秩”。[2](卷46,PP.900-901)若此數(shù)據(jù)正確,單從人數(shù)上看,他們絕對是南宋第一大的國戚家族了。

楊淑妃如何進宮,至今已不可考,但因家學淵源,她“圖史有聞”,[31](卷4,P.153)能為度宗生下兩個皇子,可見她甚得度宗寵愛。她當上太后,可以說是命運使然,但實際上也是把她個人的命運與大宋王朝的命運捆綁在一起。厓山兵敗之后,張世杰找到楊太后,“欲奉以求趙氏后而復立之”。其實他們都知道,這只是一個茍活的借口。以那時的形勢,欲求恢復宋室江山,只是癡人說夢而已。故此,楊氏感嘆曰:“我忍死艱關(guān)至此者,正為趙氏一塊肉耳,今無望矣!”遂赴海死。[24](卷24,P.976)對她來說,忍辱偷生,不如以身殉國。忠義思想,正是當時核心價值之所在,而皇帝、太后、丞相先后為國捐軀,也是為他們所提倡的這種思想做出的表率。至今,廣東新會地區(qū)依然有國母誕的傳統(tǒng),以紀念當年這位堅貞不屈的楊太后。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楊太后的弟弟楊亮節(jié)。他在德祐二年正月被封為福州觀察使,隨后保護楊太妃及“二王”離開臨安赴福建?!端问贰ぺw與檡傳》云:“益王之立,舅楊亮節(jié)居中秉權(quán),與檡自以國家親賢,多所諫止,遂犯忌嫉,諸將俱憚之?!盵2](卷450,P.13262)似乎楊亮節(jié)在大宋滅亡的最后關(guān)頭,竟然妒忌賢能,并把持朝政。但據(jù)《通鑒續(xù)編》記載,趙昰即位之后,楊亮節(jié)并沒有得到什么實權(quán)職位,只是做了福建處置使。當時行在中還有陳宜中、陸秀夫、張世杰等大臣同行,后來文天祥又加入其中,實在看不出楊亮節(jié)如何秉權(quán)。[24](卷24,P.970)趙與檡是宋室宗親、嗣秀王,后來戰(zhàn)死在瑞安(今浙江溫州),被列于《宋史·忠義傳》中。很有可能是他在軍中曾與楊亮節(jié)紛爭,諸將忌憚楊亮節(jié)國舅的身份,故有這樣的記載。事實上,楊亮節(jié)最后也跟他的姐姐一樣,以身殉國。[15](續(xù)集上,PP.121-122)

余 論

漢、唐時期的后族,多以攫取權(quán)力與發(fā)展勢力來維持家族的地位與利益。他們本身就是維持王朝統(tǒng)治的眾多家族中的一員,而家中有女成為皇后,使他們在權(quán)力與利益方面有更大的優(yōu)勢。尤其在漢朝,封建制剛被瓦解,但貴族政治依然根深蒂固。因此,當時的皇后與太后,也是家族政治利益的代表。西漢末,當“王莽謙恭未篡時”,誰會認為他以外戚身份主持國政有問題呢?而即便他篡位稱帝,若非改革失敗,導致社會崩潰,又有誰會批評他的所謂不臣之心呢?[32]更有甚者,宮中后妃或許只是權(quán)貴家族在政治上的棋子,最典型的是漢獻帝的皇后曹氏,她顯然是被曹操安排在獻帝身旁,以為曹家獲取更多利益的。當哥哥曹丕欲篡位代立之時,她即便想維護夫皇的帝位,卻也無可奈何。[33](卷10下,P.455)唐朝后妃政治最盛者當屬武則天和韋皇后,在后人眼中,這屬于“內(nèi)禍”,與漢朝外戚干政有所區(qū)別。但若不是她們背后都有龐大的家族作為支持,她們又如何能把持政權(quán)?

然而到了宋代,根本沒有后族能威脅皇權(quán),因為當時貴族政治的土壤早已消失殆盡,皇帝成為朝中的絕對權(quán)威。南宋兩個權(quán)臣,韓侂胄與賈似道,可以說是因后妃而得以專政的,但他們專政,并非家族勢力強大,而是因為皇帝的信任與支持。而當皇帝不再信任或支持他們時,一紙圣旨就可以把他們罷免并誅殺。這意味著,宋代后族已不能與皇權(quán)對抗,更不能顛覆皇權(quán),他們只能依附于皇權(quán)。換言之,他們的利益跟皇帝的利益是一致的。淳安楊氏家族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們是南宋首屈一指的后族,但卻缺少傳統(tǒng)世家大族的歷史底蘊,當家族的第一位皇后出現(xiàn)時,這個家族才剛剛因各種利益綜合而成。他們的發(fā)展與壯大,并不是來自家族勢力的龐大,也不是他們在朝中有權(quán)威人物,更不是他們在戰(zhàn)場上立有戰(zhàn)功,而是由于宋朝幾代皇帝對他們源源不斷的眷顧。當這一家族形成之時,他們就已經(jīng)設計好了發(fā)展思路,不斷獲得皇恩,把自己的利益與皇帝的利益捆綁在一起。誠然,他們跟史彌遠聯(lián)手廢掉了一個有可能成為皇帝的皇子,因為后者可能會有損他們家族的利益。但面對新皇帝,他們并不居功,而是選擇韜光養(yǎng)晦:出于前車之鑒,韓侂胄的例子告訴他們,過分接近權(quán)力,將會輸?shù)靡粺o所有。依賴皇恩而非自身的實力與勢力而發(fā)展,這是楊氏家族與漢、唐后族,乃至北宋外戚將門的不同之處。另一方面,楊氏家族也與其他名宦家族不同,雖然同樣是為了獲取皇恩,但他們不依靠科舉發(fā)展自己。在宋代,一個名宦世家如果三代不出科舉人才,就可能沒落,但楊氏家族似乎沒有多少人獲取進士功名,僅楊次山于嘉泰二年登武進士第。[34](P.1283)考慮到當年楊皇后懷孕并被立為后,作為哥哥的楊次山以六十四歲高齡取得武進士,似乎也是皇帝的恩賞。在他們看來,幾代國戚的身份足以讓他們長保富貴,與其辛苦讀書,不如吟風弄月。于是,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這一家族出現(xiàn)過詩人、畫家和音樂家,卻沒有發(fā)現(xiàn)他們在學術(shù)與政治上有過人之處。

然而,既然家族的利益與皇帝的利益捆綁在一起,一旦王朝崩塌,楊氏家族的運氣也就到了盡頭。在此時,像楊淑妃、楊亮節(jié)等人,能以身殉國,其實是比較好的結(jié)果。其他人進入蒙古人建立的新朝代,就只能低頭做人。楊玠節(jié)被守藏吏誣陷,差點性命不保,就是最好的證明。除此之外,盡管駙馬楊鎮(zhèn)在元朝官至左丞,但家財卻慢慢散盡。據(jù)袁桷記載,周國公主下嫁楊鎮(zhèn)時,理宗給了楊家很多財物,但后來“宋社亡,楊氏子不能守,歸于濟南張參政斯立”。[35](卷47,PP.8a-8b)這說明,南宋的后族一旦不能持續(xù)其國戚身份,則是其沒落之時,因為他們失去了繼續(xù)發(fā)展的動力與能力。

[1]司馬光:《涑水記聞》,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

[2]脫脫:《宋史》,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3]吳業(yè)國:《南宋寧宗楊皇后籍貫、身世獻疑》,《中國典籍與文化》,2010年第3期。

[4]何忠禮:《南宋楊皇后姓氏、籍貫考》,北京大學中國史研究中心:《鄧廣銘教授百年誕辰紀念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

[5]史公善:《楊惠罙墓志》,章國慶:《寧波歷代碑碣墓志匯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6]鄭瑤等:《景定嚴州續(xù)志》,中華方志叢書影印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70年。

[7]鮑緒先:《浙江淳安發(fā)現(xiàn)宋恭圣仁烈楊太后家族宗譜及其墓地——宋寧宗楊皇后與宋度宗》,《東南文化》,1994年第4期。

[8]徐松:《宋會要輯稿》,北京:中華書局,1957年。

[9]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記》,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10]李賢等:《明一統(tǒng)志》,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史部第23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11]姚鳴鸞等:《嘉靖淳安縣志》,影印天一閣藏明嘉靖刻本,上海: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1965年。

[12]楊守仁等:《萬歷嚴州府志》,日本藏中國罕見地方志叢刊本,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年。

[13]周密:《齊東野語》,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14]葉紹翁:《四朝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

[15]周密:《癸辛雜識》,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

[16]劉一清:《錢塘遺事校箋考原》,王瑞來校箋考原,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

[17]佚名:《宋史全文》,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

[18]戴仁柱:《丞相世家:南宋四明史氏家族研究》,劉廣豐、惠冬譯,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

[19]劉廣豐:《宋代后妃與帝位傳承》,《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9年第4期。

[20]小林晃:《史彌堅墓志銘と史彌遠神道碑——南宋四明史の傳記史料二種》,《史朋》43號,2010年12月。

[21]史禧孫:《史茂卿墓志》,章國慶:《寧波歷代碑碣墓志匯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22]吳泳:《鶴林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第115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23]夏文彥:《圖繪寶鑒》,國學基本叢書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年。

[24]陳桱:《通鑒續(xù)編》,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史部第90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25]貢奎:《貢氏三家集·貢奎集》,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0年。

[26]宋濂:《元史》,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

[27]周揚波:《南宋格律詞派和浙派古琴的淵源——以楊纘吟社為中心的考察》,《文學遺產(chǎn)》,2008年第2期。

[28]徐乾學:《讀禮通考》,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經(jīng)部第10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29]黃溍:《文獻集》,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集部第148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6年。

[30]佚名:《宋季三朝政要箋證》,王瑞來箋證,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31]王應麟:《四明文獻集》,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32]葛劍雄:《我看王莽》,《讀書》,1997年第10期。

[33]范曄:《后漢書》,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

[34]龔延明、祖慧:《宋登科記考》,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

[35]袁桷:《清容居士集》,四部叢刊本,上海:商務印書館,1922年。

(責任編輯:山 寧)

A Research on Yang Family of Chun’an, a Family of Empress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

LIU Guang-feng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 Hubei University, Wuhan 430062, China)

Empresses’ clans of Southern Song Dynasty neither matched those of Han and Tang in power and influence, nor became families of generals like those of Northern Song Dynasty. Yang family of Chun’an, which Empress Yang of Ningzong belonged to, was the biggest Empress’ clan in the mid-late Southern Song Dynasty, as well as a typical one in the whole. Mist shadowed the forming of this family, because Empress Yang and Yang Ci-shan, her so-called brother, were from two different Yang families. They united together for political benefit, which formed the later Yang family of Chun’an. From then on, for the benefit of the family, Yang clansmen launched or took part in coups twice, first killing the powerful minister Han Tuo-zhou, and then deposing the imperial son Zhao Hong, and supporting Lizong to get the throne. However, for the benefit of the family all the same, they knew how to keep low and avoid power, in order to maintain reputed social status and huge family fortune. After Empress Yang, the Yang family of Chun’an appeared an imperial son-in-law and another empress dowager.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family indicate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developments of empresses’ clans and other families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 they did not rely on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ir own power, but tried hard to get royal graciousness in generations in order to get and keep fortune. With the collapse of Southern Song Dynasty, a part of Yang clansmen died for the dynasty, but others became the conquered, facing predicament of family declining. The circumstance of Yang clansmen in Yuan Dynasty indicates that under this mode of development, a family would decline soon once the royal graciousness disappeared.

Southern Song Dynasty; empresses’ clans; Yang family of Chun’an; Empress Yang

2016-09-12

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課題“南宋寧宗楊皇后及淳安楊氏家族研究”(14JDNS03YB)的研究成果。

劉廣豐,湖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講師,主要從事以五代及宋為中心的政治史、家族史及婦女史研究。

K245

A

1674-2338(2017)03-0115-09

10.3969/j.issn.1674-2338.2017.03.014

猜你喜歡
楊氏家族
立足核心素養(yǎng) 發(fā)揮育人功能——執(zhí)教《楊氏之子》之點滴思考
成才(2023年14期)2023-11-16 03:26:42
攀禽家族
中華獼猴桃新品種‘楊氏金紅50號’在河南的引種表現(xiàn)及關(guān)鍵栽培技術(shù)
中國果樹(2020年2期)2020-07-25 02:14:34
HK家族崛起
Fort Besieged
精密家族AW
《小偷家族》
電影(2019年3期)2019-04-04 11:57:18
皿字家族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寶
一個壞官員導致冤假錯案
百家講壇(2016年7期)2016-08-09 18:49:42
营口市| 博爱县| 泽州县| 吴忠市| 克拉玛依市| 南部县| 栾城县| 哈密市| 韶山市| 固安县| 资源县| 静海县| 武义县| 五原县| 雷波县| 图木舒克市| 安阳市| 马山县| 延寿县| 北流市| 施秉县| 马尔康县| 潼关县| 阳高县| 凤城市| 油尖旺区| 施秉县| 黔江区| 临沭县| 梨树县| 弥渡县| 遂川县| 洞头县| 仲巴县| 大石桥市| 会泽县| 牙克石市| 罗田县| 永春县| 武邑县| 外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