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小超
(黃山學院 外國語學院,安徽 黃山245041)
高等教育國際化視角下大學英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
朱小超
(黃山學院 外國語學院,安徽 黃山245041)
大學英語教學應培養(yǎng)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為高等教育國際化服務。通過文獻分析法梳理高等教育國際化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內涵,探討當前大學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過程中的主要問題,并提出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策略。
高等教育國際化;大學英語教學;跨文化交際能力;策略
當前,各國高等教育之間的交流、合作以及競爭越來越廣泛,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逐步加快?!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綱要(2010—2020年)》要求全方位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增強高等教育國際競爭力,“培養(yǎng)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guī)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1]加強他們對其他國家文化的了解。在高等教育國際化進程中,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一個突出特征。社會對既懂專業(yè)又精通跨文化交際的人才需求非常迫切,因此如何培養(yǎng)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國際化人才已經(jīng)是高等教育當務之急。
在大學英語教育領域,有很多針對跨文化交際能力開展的研討。大學英語教學要服務于國家宏觀戰(zhàn)略,在高等教育國際化情境下,培養(yǎng)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人才,使其可以順利地從事對外交流活動。然而目前大學英語教學過于看重英語的工具性功能,對英語的人文性以及本國優(yōu)秀文化的對外傳播重視度不夠。現(xiàn)有跨文化交際能力文獻中,以國家高等教育國際化這一規(guī)劃為背景的探討較少。在闡釋高等教育國際化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內涵的基礎上,說明二者之間的聯(lián)系,梳理我國大學英語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主要問題,并給出合適的培養(yǎng)策略。
加拿大學者奈特指出,國際化一詞首先出現(xiàn)在政治領域,之后逐步應用于教育領域。他認為高等教育國際化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將跨國界、跨文化的因素融入到高等教育的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中。國內學者就高等教育國際化究竟該看成一種趨勢、結果還是過程存在爭論。有學者指出,高等教育國際化是各國高等院校發(fā)展到一定階段,戰(zhàn)略由國內轉向世界的一種趨勢;也有學者認為它是本土化與全球化語境相結合而進行的動態(tài)教學實踐活動,更強調過程。一般來說,“趨勢”是依據(jù)個體經(jīng)驗對事物未來發(fā)展的主觀預測,“結果”指事物發(fā)展的最終狀態(tài)。而高等院校始終處于不斷發(fā)展中,因此將其國際發(fā)展視為一種過程更為合適。
高等教育國際化是一個動態(tài)進程,主體為各類高校,通過與國外大學的交流與合作去學習和借鑒國外高校的教學經(jīng)驗,以培養(yǎng)擁有全球視野和跨越不同文化背景進行交際的人才為目標,實現(xiàn)人類相互理解與尊重。具體來說,高等院校向世界開放,接受國外學者和學生,與國外大學進行項目合作和開發(fā),開設有關外國文化等國際課程,為學生提供到國外實踐機會等。
在專著《無聲的語言》(The Silent Language)中,美國學者霍爾(Edward T.Hall)首先提出了“跨文化交際”這一術語,指出文化作為一種無聲的語言,對人類溝通有著很大的作用,制約著人際之間的行為準則??缥幕浑H能力指外來者和本國人在他們的交際中應具備的動機、知識和技能水平,這些要素引向有效的相互關系?!稓W洲語言共同參考框架》(Common European Framework ofReferencefor Languages)提出,跨文化交際能力包含知識、動機(態(tài)度、感情)、行動(技能、能力)、學習能力四方面因素。盧斯蒂格(Lustig)、科斯特(Koester)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跨文化知識、動機與行動,三者缺一不可。同時,跨文化交際能力可幫助交際者進行“有效、恰當”的跨文化行為。[2]379
國內學者文秋芳的觀點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由交際能力與跨文化能力兩塊構成。交際能力包括語言能力、語用能力和變通能力,跨文化能力包括對于文化差異的敏感、容忍和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張紅玲認為,跨文化交際能力需要相應的跨文化知識,并從心理上自信能實踐這些知識,對不同文化表現(xiàn)出包容和欣賞的態(tài)度。能夠包容和欣賞文化差異性顯示出交際者的文化審視能力。
綜合上述研究者的內涵界定,跨文化交際能力包含知識、動機、行動、文化審視這四個層面的能力。在跨文化活動過程中,交際者不僅應具備一定的文化知識,具有足夠的學習動機,還要獲得豐富的交際技能,在進行跨文化活動時能夠審視本國文化和他國文化的異同,有效、得體地解決跨文化沖突。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所屬的國際大學聯(lián)合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IAU)指出,高等教育國際化是把跨國際和跨文化的觀點和氛圍與大學的教育工作、科研工作和社會服務等主要功能相結合的過程。高等院校參與國際化,需要在本土文化語境下,在日常的教學活動、管理工作、科研活動以及社會服務中提高跨文化的意識和交際能力,實現(xiàn)不同文化的共同了解和平等對話。
為了做到這一點,高校必須要具有國際化人才,而他們的核心能力之一就是跨文化交際能力。“他們不僅要具有國際視野,而且要具備在多元文化環(huán)境下與來自不同民族、地區(qū)和國家的人們進行交流、競爭與合作的能力”。[3]17由此可見,要成功推進高等教育國際化,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必要的前提和保證。
《大學英語教學指南》提出將課程設置為通用英語、專門用途英語和跨文化交際三類課程,這是跨文化交際課程第一次被正式置入大學英語課程。盡管如此,一直以來外語界并未明確跨文化教學所處定位,對其重視度不夠,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課程體系不完善,從制定教學大綱、編寫教材、篩選教學內容到教學方法和評估方式的采用,都沒有形成成熟有效的整體環(huán)節(jié)。很多大學英語教師只是在日常教學中零散補充一點西方文化知識,并且將之誤解為跨文化交際能力教育。
教學理念貫穿大學英語教學始終,指導著教師的教學設計和具體實踐。很多大學英語教師過于注重聽、說、讀、寫、譯的基礎知識學習,認為英語只是語言工具,忽視西方國家人文知識的講解。這離培養(yǎng)國際型跨文化人才的理念還有巨大差距,教學觀念的轉變迫在眉睫。
大學英語課程中,跨文化教育的定位一直不夠明晰,附屬于基礎語言技能的傳授,直接導致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內容缺乏或不成體系,教學目標模糊。很多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學依舊過于偏重其工具屬性,錯誤地認為聽、說、讀、寫、譯水平就是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學中忽略了語言承載的人文特性。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善于利用立體化教材和信息教育技術,教學手段枯燥,教學資源陳舊,對海量的網(wǎng)絡資源利用不足,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實踐活動不足,無法發(fā)揮學生主動性,學生缺乏身臨其境的跨文化感知,跨文化意識無法得到提升。
教師應掌握扎實的跨文化知識和國際交流經(jīng)驗,才能勝任教學工作。然而由于大多數(shù)院校外語教師本身的學科知識單一,無法緊跟時代發(fā)展,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形勢下無法滿足跨文化交際教育的需要,師資培訓十分有必要。
跨文化交際意味著“跨越”本國和他國的文化,實現(xiàn)二者之間的互通。在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形勢下,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缺乏跨文化教育本土化特征,有關傳統(tǒng)中國文化的內容鮮有涉及,對跨文化教育的雙向性存在認知局限。
既要從培養(yǎng)目標和課程設置上做好頂層設計,也要具體考慮到課外的實踐學習,增強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審視不同文化差異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價值觀和身份認同。課堂學習和課外學習是提升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兩種主要形式,具體來說,可采用以下策略。
首先出現(xiàn)在美國高等院校,我國改革開放后胡文仲和賈玉新等學者將其引介進來。20世紀80年代,我國對外交流步伐加快,國際經(jīng)貿(mào)迅速發(fā)展,需要大量懂外語且能用外語進行有效國際交流的人才。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首先進行了跨文化交際課程的教學,主要是教授西方國家文化基本情況,采用比較分析的方法,對比中國與西方的文化異同,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
如今經(jīng)濟全球化日益深入,高等教育國際化范圍不斷擴展,大學英語跨文化交際課程需要與時俱進,進一步優(yōu)化。應包括語言文化類、專門用途類、交際實踐類課程,突出英語和專業(yè)特色,并且通過開展國際合作辦學來豐富課程體系。所設置課程要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有助于發(fā)展他們的個性和拓展他們的國際視野,并能增強他們的創(chuàng)新實踐水平、質疑精神以及批判思維精神。
教師水平?jīng)Q定了大學英語跨文化交際教育高度。很多教師錯誤地將課堂上外國文化知識講解等同于跨文化教育,混淆了二者實質。也有教師覺得英語基礎知識和聽、說、讀、寫、譯技能的訓練就可以滿足國際交流的需要,以英語等級考試作為衡量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唯一標準。培訓能夠使大學英語教師更好地理解跨文化教育理念,采用先進的教育信息技術,利用豐富的網(wǎng)絡資源,綜合運用各種教學手段,確保順利開展與推進教學工作。外語教師應接受系統(tǒng)的跨文化教育理論的培訓,結合實踐,走出國門,去英語國家學習和考察,了解國外跨文化教育課程的教學目標、課程內容、提升策略、課程評估,并對國內外跨文化教育進行反思和比較,結合中國國情和自身所在院校的發(fā)展戰(zhàn)略和生源實際情況進行本土化教學。
高等院??梢杂行У乩谜n堂學習和課外活動來推廣跨文化教育,創(chuàng)造濃郁的跨文化學習氛圍,使學生意識到文化差異的存在。首先,教師應該在課堂上講授西方國家的各種文化特征,幫助學生獲得基本的跨文化交際所需要的知識;并設計課堂主題討論,鼓勵并指導學生運用雜志、網(wǎng)絡等各種信息媒介自主學習,將所學到的西方文化知識呈現(xiàn)在課堂討論中。學校也可以與其他國家的大學共同創(chuàng)建連線課堂,進行真實的跨文化交際溝通和訓練,讓學生感受實際的交際行為,獲得跨文化交際經(jīng)驗,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其次,可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為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與留學生、外籍教師或具有出國經(jīng)歷的教師進行交流,獲得跨文化知識,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
文化是雙向流動的,既要有輸入也要有輸出,這樣才能保持平衡。民族文化也是國際文化,因此在學習他國文化知識的同時,大學英語教學也要注重本土的文化經(jīng)驗和知識體系傳授,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并了解自身的風俗習慣和文化身份。教育內容應包括中國的歷史、地理、文學、藝術、美學、科技等學科知識,以及中國社會的價值觀、人民生活方式和各民族文化傳統(tǒng)等方面的內容。
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內在需求。大學英語教學要明確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處理好目前過于注重大學英語工具性教學等主要問題,為高等教育國際化做好教學服務工作。要結合本校實際情況,設定合理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方案,采用合適的策略實現(xiàn)培養(yǎng)目標。要優(yōu)化跨文化交際課程,完善教學方法和手段,加強師資培訓,將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的理念落實到大學英語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國際化人才。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EB/OL].[2016-12-20].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201008/93785.html.
[2]Spitzberg B.A model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C]//Samovar L A&Porter.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Reader.Belmont,CA:Wadsworth Publishing Co.,2000.
[3]林健.“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ǎng)計劃”通用標準詮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nd Cultivation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Zhu Xiaochao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Huangshan University,Huangshan245041,China)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should cultivate talents with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ICC),and serv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es.By examining the concepts of higher education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ICC,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rrent problems with cultivating ICC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and proposes some strategi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college English teaching;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strategies
H319.1
A
1672-447X(2017)04-0130-04
2017-03-05
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AHSKQ2015D59)
朱小超(1979—),安徽繁昌人,黃山學院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外語教學。
責任編輯:吳 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