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民族大學 崔柏晟
北京故宮,舊稱為紫禁城,是明清兩朝最高統(tǒng)治的核心代名詞,承載了明清宮廷五百多年的歷史,包含了帝后活動、等級制度、權力斗爭、宗教祭祀等多方面內容。故宮位于北京中軸線的中心,占地面積約為7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為15萬平方米,是世界上現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的宮殿型建筑。故宮始建于公元1406年(永樂四年),1420年(永樂十八年)基本竣工。是明成祖朱棣在大臣丘福等人的建議下,在朱棣曾經的封地北平元大都宮殿的基礎上興建。設計者是一個叫做蒯祥的魯班師傅,動用了100多萬民工,耗時14年之久而建,據說有房屋9999間半,主要建筑是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等。
紫禁城的總體建筑格局是在明朝成型,但是一直處在不斷擴建變化的狀態(tài)之中。紫禁城的建筑分為前后兩個部分,前半部分叫做“前朝”,是皇帝處理朝政和舉行重大禮儀活動的地方;后半部分叫做“內廷”,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和帝后嬪妃們生活起居的地方。故宮建筑都是以院落的形式展開,而且每個建筑都體現出有主有從,有正有配的特點,以建筑的手段反映了中國封建禮制等級制度的政治形態(tài)。這樣的建筑形制,是受當時明朝統(tǒng)治集團“承朱儒學”思想影響,而在尊儒思想的桎梏下,少數民族文化及符號對故宮的格局與裝飾基本上沒有多大影響。
公元1644年,清王朝統(tǒng)治者順治代替明統(tǒng)治者成為紫禁城的主人,少數民族政權下的紫禁城面臨著一次重大的變革,這既是統(tǒng)治集團出于政治因素的考慮,也是時代性的要求,更是各民族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的必然結果。
明朝時,太和殿并不叫太和殿,而是叫皇極殿,因為是少數民族入關當政,“和”既包含著他們對天下和平的期盼,又是對自身統(tǒng)治秩序的教化。
今天的故宮太和殿,規(guī)格與形制有異于初建時。公元1679年,太和殿西側膳房意外失火,太和殿在這次大火中被燒毀,在之后長達18年時間里,太和殿一直是一片廢墟。直到康熙三十四年,康熙帝決定重建太和殿。但是由于太和殿的建筑比例和具體數據并沒有保存下來,重建艱難。一位名叫梁九的工部工匠扭轉了局面,根據《梁九傳》記載:“康熙三十四年,重建太和殿。有老工師梁九者董匠作,年七十余矣。自前代及本朝初年,大內興造,梁皆董其事。一日,手制木殿一區(qū),獻于尚書所,以寸準尺,以尺準丈,不逾數尺許,而四阿重室,規(guī)模悉具,殆絕技也?!币簿褪橇壕虐凑帐纫坏慕ㄖ壤谱髁艘粋€太極殿的木制模型,太和殿的重建就靠著對木結構的放大搭建,重修后的太和殿從庭院到正脊高36.57米,面積2381平米,長寬比例正好九比五,象征著九五之尊,它坐落在8米多高的漢白玉三臺上,不僅是紫禁城的核心與建筑頂峰,而且還是北京城最高的建筑,它的一切設計都為了將至高無上的皇權烘托到極致。
在此次重建中,康熙皇帝將太和殿原有的九開間形制改成了十一開間,這是這次重建中最為實用的改造。而且為了考慮到防火的因素,把木構的斜廊改成了磚墻,同時把太和殿兩邊的游廊改成了夾室,形成了了今天面闊十一間的格局。
坤寧宮在明代一直都是皇后的寢宮,到了清代,坤寧宮的室內布局有了很大變化,使之成為中軸線上最具滿族特色的宮殿。它室內貫通,西、北、南三面都有筑有火炕,西大炕供朝祭神位,北炕供夕祭神位,東北角是祭祀時煮肉用的廚房,這種布局來源于滿族民間口袋房、萬字炕的居住習俗。
雍正時起,養(yǎng)心殿就成為了皇帝的寢宮,這也改變了內廷的格局,養(yǎng)心殿變得越來越重要。養(yǎng)心殿的位置靠近前朝,它將皇帝的休息和辦公場所合二為一,宮殿的后半部分是臥室,通過一條甬道鏈接前殿,這樣大大提高了皇帝的辦公效率。
在等級森嚴的紫禁城東北角,有一處靈動而又爛漫的建筑,那便是乾隆的得意之作寧壽宮花園,俗稱“乾隆花園”。它狹隘細長,曲徑通幽,四個院落相連,風景迥異,將江南美景盡收其中。
乾西二所,本是乾隆皇帝作為皇子時所住的宮殿,由于乾隆皇帝是秘制建儲的第一個皇帝,所以他沒有當過一天太子,為了強調自己的正統(tǒng)地位,他將乾西二所升級為宮,取名“重華”。其中,東邊的乾西一所改為淑芳齋,淑芳齋內還出現了一大一小,室外室內兩個戲臺,這是紫禁城中最早出現的戲臺。
信奉藏傳佛教的乾隆皇帝,還在重華宮的西南角,修建了紫禁城內最重要的藏傳佛教建筑“雨花閣”。雨花閣的修筑,除了滿族皇帝自己平時禮佛外,更重要的作用是以宗教信仰的方式聯系中國邊疆地區(qū)的蒙藏各部落,它的興建為滿清王朝統(tǒng)治者與邊疆各部的積極互動提供了專門的場所,這有利于加強民族間融合與國家的統(tǒng)一。
作為一個由滿族所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清朝先后統(tǒng)治中國近三個世紀,在此基礎上,中國的中央集權封建等級制度發(fā)展到了頂峰,出現了“康乾盛世”的繁榮局面,故宮的格局與裝飾在這時期發(fā)生的變化也最大,這些變化大多數與統(tǒng)治集團所提倡的政治思想相一致,是思想發(fā)展的產物,更是物質方式的體現。在清王朝的統(tǒng)治階段里,由于初期政權尚未穩(wěn)固,后期民族矛盾又不斷激化,處理好各民族、各部落、以及統(tǒng)治集團內部的關系,都顯得至關重要。
故宮,從1406年興建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在此期間,它一直都在發(fā)生著變化,這種變化或大或小都與統(tǒng)治者本身密切聯系。政權更迭、制度變換、統(tǒng)治者的個人意志和喜好都被故宮用建筑與裝飾這種特殊的手段反映且記錄下來,為后人留下了豐富的史料。正是伴隨清王朝中央集權制走向頂峰,才使得這樣的輝煌與極致走向了高潮。如果說是封建集權制造就了紫禁城的肉骨,那么清王朝統(tǒng)治下的民族融合與由此所形成的文化交融必定是紫禁城的精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