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凱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5)
小學國學教育之反思
——有感于2017年全國兩會代表論國學教育
譚凱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5)
對于小學國學教育,教育者要充分認識到國學的特殊性,不能簡單將其納入知識性學科的考核系統(tǒng)下;要端正國學教育的目的,充分挖掘其德育與美育功能;要科學開展國學教育,吸納傳統(tǒng)國學教育的特長,編選出適合時代需要且符合現(xiàn)代文明價值的國學教材,循序漸進地開展。
小學;國學;反思
在今年“兩會”期間,國學再次成為代表們熱議的教育話題。全國政協(xié)委員、國家行政學院原副院長周文彰教授提出進一步推動領導干部學國學的提議;全國人大代表劉雪梅則建議在小學甚至是幼兒園的現(xiàn)有課程基礎上,適當增加國學教育課程,在少年兒童教育中加入優(yōu)秀國學文化元素,開展啟蒙教育。
除了在“兩會”上成為熱議的話題外,國學早已經(jīng)是社會各界熱議的話題了。在當前文化復興的大背景下,從各級學校到民間組織,人們的話題中或多或少都要涉及國學。曾經(jīng)的棄兒似乎一下子成了社會的寵兒。隨著這股熱潮的持續(xù)升溫,許多學生家長也急迫地希望自己的小孩在小學階段就能在學校里接受到正規(guī)的國學教育;小學教育工作者也在這股浪潮中希望能夠給學生開設合適的國學課程,給學生打好基礎。這期間難免出現(xiàn)諸多亂象。筆者多年從事國學方面的學習和研究,擬針對小學國學教育提供一些自己的觀察和思考。
國學是什么?這個問題至今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有人從最廣泛的意義上給國學做界定,如晚清時期的學者鄧實就認為:“國學者何?一國所有之學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國焉,有其國者有其學。學也者,學其一國之學以為國用,而自治其一國也?!盵1]胡適則認為“中國的一切過去的文化歷史,都是我們的‘國故’;研究這一切過去的歷史文化的學問,就是‘國故學’,省稱為國學?!盵2]其他著名學者如章太炎、吳宓等人對國學的界定都是從這種最廣泛的意義上進行的。此外,也有學者將國學僅僅限定為儒學,如民國年間的馬一浮則認為國學即是“六藝之學”,并堅信,用六藝之學代表一切固有學術,廣大精微,無所不備[3]。本文認為,國學應該是以儒學為主體,包括其他諸子百家的中國過去一切歷史文化的總學問。而若是在小學階段開展國學教育,則主要是彰顯國學在兒童啟蒙教育方面的作用與價值。
國學與學校的其他學科不一樣,它不是以傳授知識為主要目的,它具有很強的特殊性。國學的特殊性體現(xiàn)在哪里呢?國學不是主要以傳授知識為目的,而是通過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提升學生的悟性,包括藝術悟性與道德自覺,讓學生在國學的學習過程中,保任其天然善性,培養(yǎng)純真無邪的品性,并確立明辨是非的能力,幫助他們成為人格獨立和健全的當代文明人。
因此,在開展國學教育的時候,不能奢求國學教育有立竿見影的效果。教育大計,有時候需要十年、乃至數(shù)十年百年。但是,在當前我國基礎教育還無法擺脫應試教育思維方式的現(xiàn)狀下,國學教育難免也采取一味強調(diào)識、背、記等方式,以學生記住多少國學知識作為評價國學教育效果甚至是評價學生優(yōu)劣的標準,如果真是這樣,國學教育或許最終會淪落為應試教育體制下又一個被邊緣的可有可無的學科。
國學是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來形成的獨特的思想與文化,其涵蓋面相當廣泛。社會各界呼吁學習國學,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目的。筆者不好揣測各界人士學國學的目的,但作為教育工作者,如果在小學開展國學教育,首先要從端正小學國學教育的目的說起。國學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即是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與審美教育,小學開展國學教育的重要目的也是通過國學對小學生進行德育與美育,小學所有國學教育應該圍繞這個目的來展開教學。這是國學之所以可以在小學進行開展的重要原因,國學在德育與美育方面的育人價值也是其他學科無法取代的。
國學的德育功能主要表現(xiàn)在培養(yǎng)一個人的品性,提升其品行修養(yǎng)。按照傳統(tǒng)儒學的看法,即是“內(nèi)圣”。有人指出,“國學教育的最高目標,是讓學生形成良好的人生態(tài)度”[4],人生態(tài)度包括在人的品行修養(yǎng)之內(nèi)。而國學當中所要求的人生品性修養(yǎng)主要是以人倫道德為主體的道德教育。明代儒家圣人王陽明曾說:“古之教者,教以人倫。后世記誦詞章之習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當以孝弟忠信禮義廉恥為專務?!盵5]王陽明的這段話點明了國學教育的第一要義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而這里所說的道德,即是儒學當中最核心的價值: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引文中的“童子”,在今天看來,也就是小學生。
但是,這里尤其值得引起大家注意的是,在今天開展國學德育時,不是照搬過去專制時代的傳統(tǒng)道德,而應在現(xiàn)代文明洗禮下,繼承那些保有永恒價值的優(yōu)秀的傳統(tǒng)道德。我們雖然不完全認可五四新文化時期,那一批文化領袖把傳統(tǒng)文化貼上專制附庸的標簽,但也完全不認可在今天開展國學教育,只是對傳統(tǒng)的簡單重復與盲目守舊。
那么,其間根本區(qū)別究竟在哪?這需要我們把握一個原則,那就是:現(xiàn)在是民權時代。兩千多年的傳統(tǒng)中國是帝王專制時代,國學哪怕有再多民本或伸民權的主張,其最終結(jié)局仍然免不了淪為帝制婢女的命運。時移世易,現(xiàn)在世界大勢是民權時代,這要求在國學開展過程中所選擇的國學素材,以及這些素材所體現(xiàn)的價值觀念也需要符合民權精神。所以,我們在用國學對小學生進行德育的時候,要在民權精神的原則下區(qū)分優(yōu)秀精華與粗惡糟粕。既要讓國學中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繼承下去,又要警惕專制思想借尸還魂。
國學的德育價值一直是學者們強調(diào)的,但在小學開展國學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們卻極少提到小學國學的另一個重要目的,那就是培養(yǎng)小學生的審美能力。
事實上,國學主體——儒學在西周初年即是以制禮作樂的方式逐步形成的。到了孔子那里,他對兒子孔鯉說“不學詩,無以言”。而《詩經(jīng)》所體現(xiàn)的重要教育手段即是“寓教于樂”,讓學生在心靈的愉悅當中感受生命的歡樂、生活的和平、情感的真摯,從而使自身情趣變得高雅,審美能力得以提升,在不知不覺中獲得藝術的熏陶?!抖Y記·樂記》說:“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樂氣從之。是故情深而文明,氣盛而化神?!币虼?,在小學生當中普及國學教育的目的,不能只強調(diào)德育,忽視其中應有的美育。而強調(diào)國學教育中的美育,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還可以避免單方面強調(diào)國學德育而可能造成的將德育教條化,將國學僵化。
此外,時下如火如荼的國學教育當中,不免許多人是打著國學教育的幌子來行賺錢之目的。開家讀經(jīng)班或辦現(xiàn)代私塾,或組織所謂的國學夏令營,或開辦國學講座之類的等等不一而足的形式,是否真正明白國學教育的價值,是否端正國學教育的目的,是否只是在國學熱潮下跟風而已?這都是值得每一個國學教育者與家長進行自我反思的。
除了德育與美育,國學當然也有智育的功能,如古代蒙學中的《三字經(jīng)》《千字文》等,充分體現(xiàn)了其對小孩子識字能力的培養(yǎng)。但國學的智育功能并不具備獨特性,完全可以有更好的手段來取代。因此,本文認為,在小學階段普及國學,要端正開展國學的目的,在現(xiàn)代文明洗禮下,充分展現(xiàn)國學中的德育與美育功能。
傳統(tǒng)的國學教育(其承擔教育功能的機構主要是開展蒙學的私塾)中,其教育方法主要是以老師帶領學生誦讀為主。這種教學方式背后的理論支撐即是認為,小學階段的記憶力是人一生當中最好的時期,所以,即便是不理解,也要先記下來。臺灣臺中師范學院王財貴教授認為在小學階段開展國學,應該像“填?!币粯?,他提出的“填牛說”認為:“牛的胃口很大,你不要它多吃,它的胃就空著。牛是會反芻的。兒童學經(jīng)典也一樣,一時消化不了不要緊,他可以用一輩子的時間去消化。”[6]這種方式根深蒂固,但忽視了小學生的感受,其負面效果也不可小覷。
學生難求甚解,必然導致學生對課堂乃至對這一門課程的厭惡。魯迅那篇著名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提到的私塾場景,人們并不陌生,其反映的正是這種一味誦讀而不求解的方式最終會導致小孩子的厭學情緒。翻看民國時期學者的回憶錄,許多人的回憶錄都有一段與魯迅年少時類似的經(jīng)歷。而在當下社會,外界能夠抓取小孩子吸引力的事物遠比魯迅小時候為更多,這種一味誦讀而不求解的方式非常值得斟酌。因此,如今在小學開展國學教育,要尋找一條更為科學的教學方式。這種方式既要吸取傳統(tǒng)國學教育方式中的長處,也要盡量避免其不足,符合今天的實際需要。
首先,在選材方面,針對小學生的國學教材要以通俗易懂為主,充分借鑒和吸收傳統(tǒng)蒙學教材的優(yōu)秀成分,注意甄別其優(yōu)劣。傳統(tǒng)的蒙學教材可以追溯到秦漢時期。但宋明之前的很多教材由于年代久遠,反而會增加理解上的困難。我們今天耳熟能詳?shù)拿蓪W書籍,無非是《三字經(jīng)》《百家姓》《千字文》《增廣賢文》《弟子規(guī)》等等宋明以后的通行教材。其中當然有一些思想和當今價值觀念相沖突,但其共同的優(yōu)點就是通俗易懂,順口易記。要做到規(guī)避這些傳統(tǒng)蒙學教材內(nèi)已經(jīng)不符合當前時代精神的內(nèi)容,最好的做法,即是從中選編出一套“傳統(tǒng)蒙學教材內(nèi)容精選”。
除了吸納傳統(tǒng)國學教育中的蒙學教材,我們可以大膽主編相應的小學生國學教材。在主編教材的時候,既要保留傳統(tǒng)蒙學教材中的通俗易懂,順口易記的長處,還可以有一些新的創(chuàng)造。正如上一節(jié)提到的,國學對于小學生的價值主要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水平與審美能力,而傳統(tǒng)蒙學教材在德育方面很成功,但在審美教育方面似遠不及其德育效果方面。當前主編蒙學教材應更注重其審美功能。這也就意味著在選材到時候,應該選擇能提升小學生關愛生命、熱愛生活、親近自然、發(fā)現(xiàn)美好等方面的素材。
這既要求我們打破上述傳統(tǒng)蒙學教材的局限,也需要我們打破傳統(tǒng)儒學的限制,大膽從中國文學或藝術史當中尋找相應素材,選擇審美的、文藝的、詩化的且淺顯易懂適合小學生的詩、詞、曲、散文等內(nèi)容,融入到編寫的國學教材中去。這樣既更新和豐富了蒙學教材的內(nèi)涵,也可以使得當前小學國學教育跟上時代,還可以使國學教育在當代煥發(fā)新的光彩。
其次,在教學進度方面,要注重循序漸進。前述臺灣臺中師范學院王財貴教授的“填牛說”,其實代表了教育工作者中很大一部分人的觀點。這種填牛方式,只一味強調(diào)往學生腦中裝填知識,既忽視了學生的感受,也忽視了教學進度的循序漸進。小學生的理解能力較弱,只一味填牛而不顧及知識內(nèi)容的難易程度全部一股腦強迫學生死記硬背的方式,并不可取。針對小學生開展國學,也應該遵循由淺而深、由易到難的選材標準。
再次,在教學方法方面,針對小學生的國學教育,老師要注意對國學內(nèi)容的細致講解,還需要充分發(fā)揚傳統(tǒng)教學中的吟誦方式。傳統(tǒng)國學教育方式很大的弊端就是不求甚解,忽視學生的具體感受,從而導致學生的厭學。小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是講故事。因此,在小學國學的教學過程中,要求老師對國學素材背后的故事能夠了如指掌并以學生能接受的方式講述出來。這樣做,可以使學生在國學素材之間構建起一個故事的橋梁,小學生便能更好地接受和理解國學,還可以激發(fā)他們對國學的濃厚興趣,提升國學教育的效果。
此外,教學過程中,教師帶領學生吟誦的方式當然不能廢除,還應該繼續(xù)發(fā)揚。吟誦,“是指中國古代文人通過富有節(jié)奏和旋律的聲音表達自己或他人作品中的內(nèi)容和情感的一種閱讀活動?!盵7]
我們不能指望依靠強迫與灌輸?shù)姆绞骄湍苁沟掠蛎烙@得預期效果,空洞的說教,只會帶來更大的逆反。通過吟誦的方式,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受傳統(tǒng)詩詞的韻律美和節(jié)奏美,同時在詩化教育的過程中,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提升學生的道德修養(yǎng),其效果想必會好很多。
除了在課堂或校園內(nèi),針對小學生的國學教育還可以大膽創(chuàng)新,老師可以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出校園,到大自然中讓學生去感受四季變化與自然宇宙,感悟生命,體驗生之美好。將這種融入自然的感受與國學教育結(jié)合起來。只有這樣,才可以讓學生逐漸感受到古人“綠滿窗前草不除”、“要觀天地發(fā)生心”的天人合一境界。
以上是筆者關于當前小學國學教育所牽涉到的一些問題的粗淺思考,針對有些問題,提出了供參考的建議,有的地方只是提出質(zhì)疑,無法馬上找到解決方案。筆者認為,要充分認識到國學的特殊性,不能簡單將其納入知識性學科的考核系統(tǒng)下;端正國學教育的目的,充分挖掘其德育與美育功能;科學開展國學教育,吸納傳統(tǒng)國學教育的特長,編選出適合時代需要的符合現(xiàn)代文明價值的國學教材,循序漸進在小學開展國學教育,做到既能真正繼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又有效防止專制思想借尸還魂。
[1]鄧實.國學講習記[J].國粹學報,1906(19).
[2]胡適.胡適文集:第三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10.
[3]劉夢溪.中國現(xiàn)代學術經(jīng)典:馬一浮卷[G].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11.
[4]杜聰.淺談小學“國學”教育[J].教育研究,2011(6):34-35.
[5]王陽明.王陽明全集: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76.
[6]宋曉夢.但使弦歌無絕響——訪臺灣漢學教育協(xié)會理事長王財貴博士[N].光明日報,2003-02-27.
[7]李小貝.讓傳統(tǒng)文化在當代“活起來”——以吟誦文化為例[J].湖南社會科學,2012(2):11-14.
Reflection on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s:Ba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Delegates in 2017CPC and CPPCC
TAN Kai
(School ofMarxism,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205)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has special features,which cannot be assessed with the present system in primary schools.For the purpos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ethnic and aesthetic functions.Scientific approach should be applied to the compile of textbooksstep by step.
primary school;traditional culture;reflection
D622
A
1674-831X(2017)02-0038-04
[責任編輯:葛春蕃]
2017-03-28
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16JD16)
譚凱(1982-),男,湖南攸縣人,湖南第一師范學院講師,博士,主要從事中國思想文化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