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北碚區(qū)西南大學 楊麗媛
新中國成立后的社會改造是鞏固中共執(zhí)政地位的重要措施,隨著社會改造研究的不斷深入,學校改造逐步進入學者的研究視野。從建國至今,關于建國初期小學改造的研究,可分為以下三大階段。
階段一 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文獻整理匯編階段。
自1953年起,教育部每年將國務院和教育部頒發(fā)的各項重要教育法規(guī)編印成“教育文獻法令匯編”,為此后中國教育的研究提供了基礎的資料。如《教育文獻法令匯編(1953)》《教育文獻法令匯編(1949-1952)》等。這一時期出版的建國初期知識分子的自我批判文章——《批判我的資產(chǎn)階級思想》是建國初期知識分子思想改造研究的重要資料?!睹珴蓶|同志論教育工作》為研究建國初期毛澤東的教育思想和建國初期教育研究提供了不同于教育文獻法令等的資料。
階段二 改革開放后至2009年:資料整理與基礎研究并進,學術性研究發(fā)展。
改革開放后,新中國教育文獻資料得到進一步整理,出版了中小學教育政策法令、中共主要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等的教育論述等資料匯編。在此基礎上,一些學者圍繞著教育教學改革、中共知識分子思想改造等進行基礎研究,以宏觀研究為主,開始出現(xiàn)微觀研究。
重要的文獻匯編有《中小學教育政策法令選編(1949一1966)上、下冊》《中華人民共和國重要教育文獻1949-1975》和《20世紀中國中小學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匯編》等。這一時期整理出版的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教育論述較多,如《周恩來教育文選》《毛澤東同志論教育工作》《毛澤東 周恩來 劉少奇 鄧小平論教育》《劉少奇論教育》等。這些文獻是共和國教育史研究的重要資料,但在內(nèi)容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復。
著作類成果中,長時間段的教育通史著作,有助于我們從宏觀角度了解建國初期小學教育發(fā)展的軌跡。但是,建國初期的教育僅是各專題研究的歷史起點,而非重點,且僅能展示中國教育的共性,不能突出地方特色。
《中國教育年鑒(1949-1981)》等教育年鑒,連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大事記(1949-1982)》等,為何東昌主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專題史叢書》提供了豐富的資料和研究積累。這套叢書涉及到各級各類教育,是本時期著作類成果的典范。關于建國初期的專門研究中,《中共接管城市的理論與實踐》等著作將接管和改造舊學校作為舊文化教育事業(yè)的接管的內(nèi)容展開了簡要論述?!陡脑臁窂闹泄驳闹R分子理論與政策方面論述了建國初期教師思想改造。
論文仍以宏觀研究為主,開始出現(xiàn)微觀研究?!缎轮袊笆吣杲逃钡幕咎卣鳌氛撌隽恕笆吣杲逃钡闹饕卣??!督▏跗谥行W教學方法的改革》主要從法規(guī)建設、學習蘇聯(lián)教育經(jīng)驗、減輕學生負擔幾個方面簡要分析了建國初期教學方法的改革。《西南軍政委員會與建國初期西南區(qū)的政權接管》僅提及了少數(shù)民族文教事業(yè)的發(fā)展。《建國初期中小學教科書的變革》主要論述了建國初期中小學教科書變革的依據(jù)和概況,并對其作了簡要評介。
這一時期,著作成果多于論文成果,且教育通史著作居多,并未對建國初期學校改造的諸多問題進行系統(tǒng)研究。
階段三 2010年至今:學術研究逐步深入。
本時期以專題研究為主。著作類成果質(zhì)量較高,但并無建國初期小學教育的專門研究?!缎轮袊跗谥泄步逃结樥叩娜S向度》從理論、實踐和價值的三維向度,系統(tǒng)考察了建國初期中共教育方針政策的歷史背景、理論淵源、實踐脈絡和價值取向,并從中得出其對當代中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有益啟示。《中國共產(chǎn)黨的知識分子政策研究》圍繞對知識分子階級屬性、作用等核心問題的認識,總結(jié)了中共在建國初期知識分子政策的成功經(jīng)驗與深刻教訓。
本時期論文最多,尤以碩博學位論文為主,個案研究特點突出?!督▏跗谕┏强h基礎教育改造述評(1949-1952年)》對桐城縣教育的接管、組織管理改造、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變革、教師隊伍改造和改造中所出現(xiàn)的問題等六個方面做了研究?!缎轮袊闪⒊跗诒本┦袑W校的接管與改造》分別論述北平解放后對公私立學校的接管、整頓和改造,以及收回了受外國津貼學校的教育主權?!?949—1956年河南省小學教育研究》對1949-1956年間河南省小學教育的發(fā)展歷程、師資與學生情況、教育內(nèi)容與教育方法的改革、經(jīng)費與校舍建設等方面進行了考察?!督▏跗谔K北地區(qū)中小學教師思想改造運動說微》對蘇北中小學教師進行思想改造的背景、新老區(qū)師資改造不同實踐和方法和思想改造的影響展開了研究。《“無產(chǎn)階級政治”指導下的北京市中小學教育(1949—1966年)》分別從管理體制、辦學體制、教師思想改造、升入學、教學等五個方面做了研究?!墩涡耘c規(guī)制化:1949-1966年中小學教科書研究》將建國后至文革前的中小學教科書體系建設分為四大階段,分別論述了各階段教科書的特點?!督▏跗谡Z文教育借用蘇聯(lián)教育經(jīng)驗的歷史研究》和《20世紀下半葉蘇聯(lián)教育學在中國的引進和影響》等都關注到了建國初期蘇聯(lián)教育對中國教育的影響?!督▏粮母镩_放前義務教育學制改革的歷史研究(1949-1976)》和《新中國基礎教育學制改革:歷程、經(jīng)驗與展望》都將建國初期小學學制改革作為學制改革的一部分來論述。
本階段的研究多將小學教育納入到基礎教育或中小學教育來研究,不能充分體現(xiàn)小學教育的特色,這是教育史研究的薄弱環(huán)節(jié)。
國外學者宏觀上采取年鑒學派的方法進行長時間段研究建國初期重慶小學改造,缺乏專門研究。
關于毛澤東的教育思想與中國教育改革的研究?!久馈繉W者約翰·霍金斯在其《毛澤東和教育:他的思想與教學》中較為詳細地討論了1949年以前毛澤東的教育思想與實踐,認為在1949年以后,毛澤東更強調(diào)教育的政治目的,這一教育思想來源于毛澤東在蘇區(qū)和延安時期?!景摹繉W者羅納德·普賴斯在《中國現(xiàn)代教育》一書中著重論述了1949年以后的毛澤東教育思想與中國的教育實踐。
關于蘇聯(lián)教育對中國教育影響的研究。許多國外的有關研究成果都認為,蘇聯(lián)教育對中國50年代的教育有著重大影響但影響的程度,國外學者有著不同的見解?!久馈繉W者石鳴虎和伊萊·塞弗曼在《朝向一個新的世界觀: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文獻史,1949-1976》一書中認為,1953-1957的中國教育受到蘇聯(lián)的深刻影響。羅納德·普賴斯在《是聚合還是翻版:中國和蘇聯(lián)》一文中認為,蘇聯(lián)是影響50年代中國教育基本規(guī)則與內(nèi)容的主要國家,但并不認為中國只是“照搬”蘇聯(lián)教育。
關于新中國的教育政治化研究?!冻蛞粋€新的世界觀: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文獻史,1949-1976》指出,1949-1952年是中國教育的重組時期,其主要目標與政策體現(xiàn)為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樹立為人民服務的理想,包括改造課程與教學方法在內(nèi)的改革舊教育制度,是為了讓普及教育符合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需要。露絲·甘伯(Ruth Gamberg)著的《紅與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教育》從“紅與?!边@個問題出發(fā),認為中國的教育制度是半工半讀的非正規(guī)的教育制度。西奧多·陳世恩在《自1949年以來的中國教育:學術模式和革命模式》一書中,將中國1949年以來的教育發(fā)展歷史概括為在學術模式和革命模式之間的擺動。而這一觀念對當前我國的相關研究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
縱觀國內(nèi)外關于建國初期小學改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有學者將小學改造納入“學校改造”這一宏觀視野來考察,這也決定了不能體現(xiàn)小學改造的特殊性。有的學者將小學改造放在“基礎教育改造”的視域內(nèi)進行研究。有學者認為,1949年之后中小學學校的設置、教師管理、學生管理、教學和德育活動等都與“無產(chǎn)階級政治”密切相連。二者均為關于建國初期小學改造比較系統(tǒng)而專門的研究,是建國初期關于小學改造研究的典范。有學者認為,解放初期的學校改革是把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zhì)的舊教育改造成新民主主義新教育的根本性變革。有學者認為,全面移植蘇聯(lián)模式和“教育為無產(chǎn)階級政治服務”是文革前“十七年教育”的主要特征。
教師思想改造是學校改造的重要內(nèi)容。許多學者宏觀考察了建國初期中共知識分子政策和知識分子改造。有學者認為,建國初期知識分子的思想與精神“改造”的過程,是知識分子群體與外部環(huán)境雙向互動的過程。關于小學教師思想改造研究,多見之于宏觀上的教師思想改造研究或中小學教師思想改造研究。有學者認為,蘇北地區(qū)中小學老師的思想改造運動,基本上達到了整合建國初期知識分子群體中存在的紛雜多元思想,教育改造從舊社會過來的知識分子為新中國各項建設服務的效果。有學者認為,1949-1952年的中國教育的主要目標與政策是樹立為人民服務的理想。
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因而是眾多學者研究的焦點。
關于教法,有學者認為,建國初期的教學改革雖然也經(jīng)歷了一些曲折和彎路,但仍然在統(tǒng)一學制的基礎上,進行了多方面的嘗試和探索,配合課程教材改革為建立社會主義性質(zhì)的中小學教育體系奠定了初步基礎。
關于課程與教材,不同學者分別從政治、數(shù)學、歷史、音樂、地理等課程與教材變革來論述建國初期小學教學工作改造。有學者認為,建國初期中小學教科書受國家教育方針政策、國家領導人有關教育的論述、中小學的課程標準等因素的影響產(chǎn)生變革,其變革既有繼承、改造,又有借鑒和創(chuàng)新。不同學者都注意到了建國初期蘇聯(lián)教育經(jīng)驗對中國教育的影響。有學者認為,1949年至1956年是整個20世紀下半葉蘇聯(lián)教育學著作教材引進我國數(shù)量最大的一個時期,其特征包括:以政府為主導;主要為教學服務;引進的程度較為初步;引進的途徑多樣化。有學者認為,建國初期我們開展借用蘇聯(lián)教育經(jīng)驗的活動是正確的,也是必要的,也辯證地指出了學習借用蘇聯(lián)教育經(jīng)驗存在的弊端,并從雙方分析了原因。
關于學制,建國初期小學學制改革多見于地方教育史和教育志中,而學術論文多將建國初期小學學制改革作為小學學制改革的一部分來研究,未見專門研究。有學者認為,建國初期學制改革深受政治的影響和干預,學制改革的政治性突出。有學者認為,“建國初期的義務教育學制改革初步確立了新中國義務教育的學制體系,為新中國義務教育的學制改革奠定了基礎?!?/p>
多位學者將學校改造或教育改造作為城市接管的一部分來論述,但并未直接論述小學接管與改造,主要涉及江西、桂林、貴陽、武漢、重慶等地。關于蘇聯(lián)的影響,有學者認為,蘇聯(lián)是影響50年代中國教育基本規(guī)則與內(nèi)容的主要國家,但中國并非“照搬”蘇聯(lián)教育。關于改造的目的,有學者認為,1949-1952年的舊教育制度改革,是為了讓普及教育符合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需要。
縱觀國內(nèi)外,關于建國初期小學校改造的研究,國內(nèi)較早。學術性研究基本同步,且國外在研究視角和研究理論方面對國內(nèi)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但國內(nèi)的微觀研究和實證研究優(yōu)于國外。國內(nèi)外研究各有千秋,成果較多,但學者今后仍需在研究方法、內(nèi)容和視角等方面深化對這一主題的研究。
國內(nèi)外學者關于建國初期小學改造研究,成績是值得肯定的,但作為國史專題研究的較新主題,我們的研究存在著諸多不足。
理論基礎單一,教育學理論占主要地位。研究內(nèi)容多集中在教師思想改造和教學工作改革。史料發(fā)掘不足,并未充分利用文獻或未公開檔案,活檔案的挖掘更少。研究視野狹窄,在地域上局限在北京、河南、陜西、貴州、江蘇地區(qū)。
根據(jù)以上分析的不足,可從以下幾個方面深化建國初期小學改造的研究。
第一,開展跨學科研究。閉門造車是學術研究的絆腳石。與小學教育相關的教育學、政治學、歷史學和社會學等學科,應重視交流和學習,各取所長,為建國初期小學改造研究提供豐富的理論支撐。
第二,擴展研究內(nèi)容。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小學改造的特點、小學改造的問題等,是當前研究的薄弱環(huán)節(jié),也是今后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
第三,深入挖掘建國初期小學教育的文獻資料。首先,緊急挖掘活資料。建國初期小學教師的相關口述或回憶性文字是相關研究的重要資料。其次,保護和整理出版相關文獻資料,也將為相關研究提供重要參考。
第四,開闊研究視野。建國初期,沈陽、北京、上海、武漢、重慶等大城市不盡相同,新老解放區(qū)間、城鄉(xiāng)間在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等方面的個性,造成了小學教育的差異。所以,建國初期各大城市、新老解放區(qū)和城鄉(xiāng)的小學改造研究及其比較研究,是今后建國初期小學改造研究的主要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