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霜
(江漢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北 武漢 430056)
論奧爾科特《小婦人》女性價值主張表達的路徑實現(xiàn)
朱玉霜
(江漢大學 外國語學院,湖北 武漢 430056)
1868年,美國女作家路易莎·梅·奧爾科特發(fā)表了她的《小婦人》,這是一部美國文學的經(jīng)典之作,也被認為是初期女性主義思想的代表作,反映了在傳統(tǒng)觀念禁錮下早期女性主義思想的萌芽和發(fā)展。本文以作品的故事內容作為出發(fā)點,從成長教育、愛情婚姻、社會生活三個層面分析,認為小說中女性價值缺位呈現(xiàn)分別以父愛缺失、母愛凸顯為設置;以拋棄財富、平等相待為設置;以男性弱化、女性張揚為設置。
《小婦人》;女性價值;表達;實現(xiàn)路徑
發(fā)端于歐美的女性主義思潮,在其兩個多世紀的發(fā)展歷程里隨著歐美社會生活的變革而不斷推陳出新,輔以新義,形成了三次發(fā)展浪潮。第一次浪潮形成于18世紀末至20世紀20年代,其要義在于追求被制度性地排斥在權利系統(tǒng)之外的女性平等,開始要求女性作為人的、與男性平等的權利。受其影響,19世紀40年代美國的第一次婦女運動開始了,運動的主要內容就是為女性爭取平等權利,即賦予其與男性平等的地位,同時賦予其選擇職業(yè)和生活方式的自由權利,從而使女性獲得經(jīng)濟上和心理上的獨立。這種現(xiàn)象也反映到文學藝術領域,當時的女性作家也在進行相應的嘗試與探索,將女性主義追求平等的訴求延伸到更具普遍意義的領域——社會文化語境中去。[1]她們試圖通過文學作品來改變人們早已習以為常的思維定勢,沖擊和顛覆傳統(tǒng)的性別角色定型觀念。《小婦人》這部作品便是誕生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之下。小說主要記敘了美國南北戰(zhàn)爭期間的一個普通家庭,在父親常年參軍在外,家庭基本只有母親的特殊背景下,家中四個姐妹成長和成熟的生活歷程。小說打破了當時社會關于女性角色定位的傳統(tǒng)的和主流的意識,把四姐妹的角色賦予了獨立自主的特性:四姐妹在作者的筆下勇于打破時代對于女性的局限性,在生活和成長的過程中不斷地進行自我意識的覺醒,不斷沖破當時社會對女性的枷鎖,充分展現(xiàn)了女性不同于當時社會主流觀念認同下的價值存在,迄今仍然帶給廣大讀者強烈的共鳴和啟發(fā)。作品故事的敘述過程,實際上也是作者關于女性應有價值觀念的主張過程。[2]我們可以通過作品故事情節(jié)的分析,可以探求出作者關于女性價值實現(xiàn)的主張,也可以勾勒出作品中女性價值表達的實現(xiàn)路徑,從而充分體會到作者對于情節(jié)設置上的精心。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的美國社會正值夫權統(tǒng)治,人民群眾的普遍觀點是男性是家庭的主體和支柱,妻子只是丈夫的裝飾及附屬。為了打破這種傳統(tǒng)的固有觀念,作者在情節(jié)設置上直接選擇了作為丈夫和父親角色的馬奇先生的缺位。作者將故事的背景放在南北戰(zhàn)爭環(huán)境之下,但是其寫作重點并不是突出戰(zhàn)爭的殘酷,而是為馬奇先生的缺席找到了一個很好的理由和借口,用馬奇太太的原話來說就是,“把自己最美好的東西獻給我心愛的祖國”。因此整篇小說除了第一章交代了馬奇先生在服役,馬奇先生一直都沒有出現(xiàn),直到第十五章才傳來他生病的消息。即便是有馬奇先生的正面描述,也著墨不多,而他在家的時間也很少,空閑的時候也是整天把自己關在書房里,沉溺在烏托邦式的幻想中。這種父權和夫權的缺位情節(jié)設置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使得在四姐妹的教育成長中,女性價值實現(xiàn)的表達取得了如下效果。
(一) 作為女性價值最高表現(xiàn)的母愛得到凸顯
作品中的馬奇太太擁有女性可能擁有的一切高尚而可貴的品質。她的內心強大而又崇尚自由,在丈夫的缺席下,僅憑自己的力量為女兒們遮風避雨,撐起一片天,使她們得以擁有快樂自由的生活。同時,她還有著天生的好歌喉,在她的美妙歌聲中,女兒們從小便受到了良好的熏陶。因此在家庭里,母親的重要程度遠超父親。這個情節(jié)突出了母親的重要地位,也強調了母親在孩子們成長教育中的主導地位,表現(xiàn)出了對傳統(tǒng)男權社會習俗的挑戰(zhàn)。
(二)女性話語權力空間得以極大擴展
米歇爾·福柯(1926—1984),法國著名哲學家,他的權力話語理論表明話語即為權力,而權力亦存在于一切話語之中,掌握了話語權力,就可以主導話語。而在男權社會中,女性被剝奪了相關權利,那么想要爭取自己的基本權益,就必須要發(fā)出女性自己的聲音,把自己不同于男權的主張要表達出來,同時為了不被主流的話語聲音所淹沒,就必須掌握并強化話語權力。小說中父親角色的缺席,使得整個家庭基本全部都是女性、沒有其他男性的情況下,使得該家庭女性不會受到來自男權的強大干擾和阻力,從而輕而易舉地、極大地擴充了女性話語權力的空間。而從整部小說來看,小說中的對話,絕大部分也都是女性之間的對話。通過女性話語權力的掌握,不給男性話語權力發(fā)揮的空間,在小說中實現(xiàn)了對當時社會男性主導話語權的既定規(guī)則的一種挑戰(zhàn)和顛覆。
(三)女性經(jīng)濟地位獨立得以實現(xiàn)
英國19世紀著名女性主義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在其散文《一間自己的屋子》中提出論斷,女人必須要有“一間自己的屋子”。此處的“屋子”理論,實則是一個具有強大隱喻意義的象征符碼,暗示了女性在社會上所受到的歧視或者說是不公正待遇。根據(jù)伍爾夫在文中所說,在經(jīng)濟上,由于女性沒有社會地位,同時無錢亦無權接受教育,造成女性在職業(yè)選擇上的局限性,再加上社會對于女性的要求,很多女性一輩子都只能在廚房和起居室里打轉。因此,她呼吁女性必須爭取“一間自己的屋子”,首先就要爭取經(jīng)濟上的獨立,進而得到政治和文化上的平等權利,旨在激勵女性為自己的經(jīng)濟權益和社會地位而抗爭。父親和丈夫這個男性角色的遠離,成了這個家庭的女性必須依靠自身努力去獲得經(jīng)濟獨立的客觀前提。雖然這種經(jīng)濟上的獨立是由客觀的情勢造成的,但也為凸顯女性的經(jīng)濟獨立地位作了極好的鋪墊,力求說明,沒有男性的世界,女性也是可以生活的,而且會活得更好。在作品中,大女兒梅格始終是三個妹妹的榜樣,其更是主動承擔在四姐妹中的引導作用,主動找到一份在幼兒園做家庭教師的工作,對于工作中的種種困難她也早有預感,卻始終堅信通過自己的努力一定會成功。盡管在梅格的內心深處始終懷念和留戀著奢華的生活,卻是一心想著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xiàn),堅持培養(yǎng)自己獨立的性格和獨立的精神,始終把獨立自主作為自己內心深處的夢想和目標。貝思是四個姐妹中性格最靦腆的一個,雖然一直沒有出去工作,但是始終在自己的家庭中擔任著縫縫補補的工作,憑借自己的微薄力量維持著整個家庭的平和,就像是一個默默奉獻者,始終站在角落里,卻始終為他人無私奉獻著自己。喬則是四個姐妹中獨立意識最強的一個,就因為看上了馬奇嬸嬸的藏書室,就算馬奇嬸嬸這個人非常讓自己頭痛,但是還是主動到她家做起了管家,并且還將這一過程認為是對自己的鍛煉,非常樂于接受,認為這樣的工作能夠讓自己更加獨立。其實喬是認為自己能夠有一份工作而拿到工資,就能夠為整個家庭奉獻自己的力量,也能幫助自己首先實現(xiàn)經(jīng)濟上的獨立[4]。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的美國女性在愛情和婚姻上沒有自主權,女性的愛情和婚姻主要由父母通過對男性財富地位等的考察來決定。因此小說在女性愛情婚姻的故事情節(jié)上采取了“以財富論英雄”的設置,不過是以財富少的男性作為最后的勝者,成為故事中女主人公們最終的歸宿。通過這種情節(jié)設計,來表達對男權社會主導下主流的財富婚姻觀的唾棄。同時,作者用作品中五個女性的形象向讀者傳達自己對愛情和婚姻的獨到見解,表達出來女性應該有自己的尊嚴和個體獨立性的觀點。女性在選擇愛情和婚姻的時候要有自己獨立的人格和獨立的精神,而不能成為男性和金錢財富所奴役的對象。
(一)彰顯獨特的愛情觀和婚姻觀
小說首先凸顯的是馬奇太太的家庭觀和愛情觀。通過她,把作者主張的愛情觀和家庭觀灌輸給四姐妹。在對四姐妹的成長過程中,馬奇太太就教育四姐妹不要把金錢當作人生奮斗的目標,馬奇太太告訴四姐妹說,寧愿看到四姐妹做貧苦人家快樂的妻子,也不愿她們做沒有自尊和快樂的王后。馬奇太大的這種愛情觀和婚姻觀念是四姐妹認識及衡量愛情和婚姻的標準,是四姐妹愛情婚姻生活的坐標。所以在愛情和婚姻問題上,四姐妹始終堅持追求真愛而非財富。[4]譬如,在愛情和婚姻上梅格選擇了清貧的布魯克,最終他們倆通過努力建立起了幸福美滿的婚姻生活。曾經(jīng)夢想嫁入豪門的艾米最終遵循自己內心的意愿嫁給了勞里,故事的結尾艾米擁有了溫馨美滿的家庭生活。
(二)尋求愛情婚姻中兩性的平等
既然愛情婚姻不以財富的多少作為衡量標準,那小說中必須提出一個標準主張,那就是尋求愛情婚姻中兩性的平等。這點在書中的主人公喬身上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作者為了達到愛情婚姻中女性價值主張的表達實現(xiàn),在小說最后,設計了喬拒絕了青梅竹馬的鄰家男孩洛里嫁給了年紀很大的貝爾教授,以至于這種結局給讀者帶來了閱讀審美上的遺憾。嫁給洛里,她將迎來的是衣食無憂的貴婦人生活,從當時的主流意識維多利亞式的婦女倫理觀念來看,這的確是一個女孩所能夠渴求得到的最美好的歸宿。那么然后呢?結局不言自明,就像梅格一樣,她將被終生禁錮于狹小的家庭空間里,而她唯一的人生追求就只是做一個好妻子、好母親。她看到了這一危險,因而拒絕了洛里。對于喬來說,上流社會的貴婦人生活只是一把枷鎖,她將不得不嚴格遵守維多利亞時代的婦女準則:虔誠、持家、純潔、馴服,不得不泯滅自己的個性,安于狹小的家庭空間。而喬和貝爾有相同的價值觀,有共同的性格特點和對藝術追求的執(zhí)著,小說也強調了他們的結合是美滿和諧的,兩個人在結婚之后不管是在生活上還是事業(yè)上,均能夠相互幫助,從而將他們一致人生觀結合下的美滿婚姻完美呈現(xiàn)。[5]小說著重表達的就是:喬對于自由平等的熱愛之情,對于自己事業(yè)的熱愛之情,導致她不愿意作為一個男人的裝飾品,毋庸置疑,她這一舉動完全就是對當時男權社會的一個挑戰(zhàn)。在喬和貝爾教授結婚之后,平等相待的理念也是貫穿始終,喬和自己的丈夫一起承擔著生活的重擔,并且在其丈夫的寫作生涯中,喬始終給予其無私的幫助和支持。
在愛情婚姻層面的女性價值主張上,作者采取破立結合的呈現(xiàn)方式,破掉的是以財富多少為衡量標準的愛情婚姻觀,立起的是平等相待的婚姻價值觀。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作者在情節(jié)的設置上是直接的,甚至有些粗暴。以至于在故事的結尾,當讀者讀到喬拒絕了洛里,這一完美的鄰家男孩的求愛,反而選擇了形如父輩的貝爾教授都不禁喟嘆,感到遺憾。喬的拒絕不僅彰顯了她的叛逆性格,彰顯了她對于自由、女性獨立空間和男性力量的深切而本能的欲望,也揭示了她不顧一切,偏執(zhí)狂般的維護一個自我滿足、充分獨立的女性社區(qū)的欲望。她的拒絕是自我挫敗式的,但也確實張揚了自己的個性。也使得作者關于女性在愛情婚姻層面的價值實現(xiàn)主張得到了充分的表達。
傳統(tǒng)觀點一直強調兩性對于家庭貢獻的嚴格區(qū)分,劃定女性的生活范圍僅限于自己的家庭,因此女性的生活重心被迫囿于家庭事務上,而男性則負責在外工作養(yǎng)家糊口。針對這一觀點,女性主義者在發(fā)表主張時,首先就批駁了女性只能做全職家政的觀念。他們認為,婦女也有權利、有必要走出家門,從而開拓家庭以外的事業(yè),她們應當去追求自己感興趣的東西,甚至可以像男性一樣在工業(yè)、科技、宗教等領域干一番事業(yè),或許可以表現(xiàn)得更好。小說的作者為了表達社會生活層面的女性價值主張,在此采取了弱化男性和張揚女性對比呈現(xiàn)的手法。
(一)弱化男性在社會生活中的功用
小說中,女性人物著墨明顯多于男性人物,篇幅上的不平等導致男性人物和女性人物性格上非常不平衡。男性人物如馬奇先生、勞倫斯先生在小說中不僅出現(xiàn)的次數(shù)少,即使出現(xiàn)也是為了突出描寫其中女性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當馬奇先生身染沉疴,是馬奇夫人對他的悉心照料使他逐漸恢復健康;當勞倫斯先生因為失去愛女而一直郁郁寡歡,是貝思的關心使他倍感欣慰。而小勞倫斯,四姐妹性格的完善,生活的完成,跟他并無太大的關系。梅格和約翰的戀愛婚姻,他只是旁觀者。[6]喬成長為一個作家,艾美成為一個地道的淑女,以及貝思的死去,他都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也并不能影響姐妹們的生活,換言之,他對她們沒有任何的影響力。奧爾科特在《小婦人》中著意削弱男性人物及其感情的描寫,即便提到也總是讓人失望,他們無法滿足愛人、女兒或伙伴在物質或者精神上的追求,也無法肩負起對家庭和社會的責任,男性的社會生活功用幾乎無從實現(xiàn)。[7]反觀女性人物,盡管生活艱難,感情受挫,但她們依然積極樂觀,勇于追求幸福,追求獨立,她們不僅承擔起了家庭的重擔和社會中的各種責任,還填補了男性在社會生活功用上的缺失。
(二)張揚女性在社會生活中的個性
通常女性的存在價值集中在容貌的妍麗上,而女性的容姿又往往籠罩在男性的視野打量之下。例如,秦羅敷的美麗在“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的駐足觀賞中呈現(xiàn),希臘第一美女海倫的美麗是在大臣們 “為了這樣一個女人打仗值得”的反應中襯出。在男性視野下,女性成為“柔橈輕曼,嫵媚纖弱”“侍兒扶起嬌無力”“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櫻桃樊素口,楊柳小蠻腰”的“弱者”形象,而女性也逐步從與男性的平等地位降格成為男人的“肋骨”。女性美更一度被物化為“膚如凝脂”“指如春蔥”“楊柳纖腰”的具體標準。[8]而《小婦人》的女主人公喬故意打破傳統(tǒng),穿著打扮向男性化發(fā)展,開始穿戴比較舒適實用的衣帽。在19世紀的美國,婦女在公共場合被要求穿束縛全身的緊身衣裙,并且配有厚重的花邊蕾絲裝飾,追求淑女化的打扮,作者對女主人公的設計也就體現(xiàn)打破男性話語權的主導,從外表、行動上追求自由解放的傾向。除了外形上的打破,小說中的女性人物也打破了傳統(tǒng)觀念對于女性生活區(qū)域和事業(yè)上的局限,馬奇家的四個女兒各有其潛質,梅格想成為演員,喬立志成為作家,貝思和艾美分別想當鋼琴家和畫家。如果擁有機會,這些女性完全有可能取得像男人一樣成功的職業(yè)生涯。其中,喬的寫作最為成功,為家庭帶來了一系列的好處,譬如她為《鷹報》寫的第一個故事使她掙得了一百元的稿費,最終成了母親和貝思到海邊度假的來源;《公爵的千金》為家里付了肉賬;《幽靈的魔爪》為家里添了一條新地毯;而《咒語》一文則使馬奇一家衣食無憂。在小說的第十一章《匹克威克和郵箱》中,四姐妹因為品讀狄更斯的《匹克威克外傳》有感,也組建了自己的匹克威克社團,并為自己起了筆名且創(chuàng)辦了自己的匹克威克文選,使她們的所思所想可以像男性一般公開發(fā)表。四姐妹對于像男人們那樣組團結社有著強烈的興趣,渴望獲得平等開設研討會朗誦會和參與政治討論時事的權利,這些都無形中打破了現(xiàn)實生活中女人只能出入社交場合或在家庭范圍活動的禁錮,反映出了馬奇姐妹的自我的意識覺醒,她們敢于沖破加在婦女身上的枷鎖,在社會生活中為女性開拓出了更加廣闊的空間。[9]
奧爾科特在《小婦人》中突破和顛覆傳統(tǒng)的女性形象,通過對四姐妹的成長歷程的描寫,積極倡導女性應當獨立自主,勇于追求思想和行為的自由,并且應當有家庭以外的生活。為了在作品中闡述自己關于女性價值實現(xiàn)的主張,打破當時社會關于女性的既有觀念以及男性話語的統(tǒng)治,作者采取了缺位呈現(xiàn) 、破立呈現(xiàn)、對比呈現(xiàn)的情節(jié)設置,獲得了極大的成功。雖然這些情節(jié)的設置有些還表現(xiàn)得比較簡單化、概念化和粗暴化,但這部作品不失成為一部經(jīng)典的文學作品,是早期女性主義思潮觀點在文學作品中的一次集中體現(xiàn),《小婦人》在婚姻觀、愛情觀、性別觀等思想與理念上,在當時的時代都是先進的。
[1] 陳斌.女性主義翻譯理論及其對翻譯研究的啟示[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10(1):150-152.
[2] 蘇美妮.媒介形象與父權規(guī)制——論青春家庭劇中都市女性形象的父權制內涵[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1):102-107.
[3] 馬石子.美國文學中新小知女性特征初探[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4(3):137-140.
[4] 于倩.道德倫理與人生選擇:論《小婦人》中喬的愛情與婚姻[J].世界文學評論,2011(1):144-147.
[5] 孫章萍.淺析路易莎·梅·奧爾科特《小婦人》[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98-101.
[6] 張元元.解讀《小婦人》中的女性角色[J].芒種,2011(10):75-76.
[7] 何小穎.“新女性”:在傳統(tǒng)與獨立角色間做出妥協(xié)——析《小婦人》中的主要女性人物[J].時代文學,2011(10):150-151.
[8] 安昌光.從女權主義角度看《飄》與《小婦人》中的兩位女性[J].時代文學,2011(8):123-124.
[9] 路易莎·梅·奧爾科科特.用心靈去感受少年時代美麗的時光——評路易莎·梅·奧爾科特《小男人》[M].陳玉立,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2:112.
責任編輯:畢 曼
2016-12-01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時尚審美的民族性與世界性的關系研究”(項目編號:15BZX121);湖北省軟科學研究項目“互聯(lián)網(wǎng)企業(yè)國際化與‘科技武漢’國際形象的塑造”(項目編號:2016ADC078)。
朱玉霜( 1975- ) ,女,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文學翻譯與跨文化研究。
I106.4
A
1004-941(2017)01-01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