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唐宋變革觀的研究與審視

2017-03-07 03:57郭學信
關鍵詞:變革文化

郭學信

(聊城大學 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山東 聊城 252059)

唐宋變革觀的研究與審視

郭學信

(聊城大學 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山東 聊城 252059)

作為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社會大變革,唐宋之際社會變化之大、之廣,對宋代及后世社會影響之深,不僅令時人震驚,也令中外學者感嘆,以至于從20世紀初開始,有關唐宋之際的社會變革便成為世界范圍史學家關注的對象。把握和探究唐宋之際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社會變化,無疑是研究和認識宋代及后世歷史的關鍵點,其學術價值不言而喻。

唐宋;唐宋之際;社會變革

唐宋之際,中國封建社會經歷了一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社會大變革,學界稱其為“唐宋變革”。這次變革凸顯出承上啟下的時代特點,此后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乃至習俗觀念等諸多方面的變化,無一不與唐宋之際的社會變革緊密相聯,由此開啟了中國封建社會發(fā)展的未來之路。

有關唐宋時期的社會變革,這是自南宋以來就為人們意識到的問題。如一生致力于學術研究的南宋史學家、目錄學家鄭樵指出:“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狀,家有譜系,官之選舉必由于簿狀,家之婚姻必由于譜系?!私胖?,以繩天下,使貴有常尊,賤有等威者也。所以人尚譜系之學,家藏譜系之書。自五季以來,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故其書散佚而其學不傳。”①[宋]鄭樵:《通志》卷25《氏族略第一·氏族序》,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439頁。在這里,鄭樵明確指出,唐宋之際由于士族門閥制度的衰落,中國社會的婚姻觀念、官吏選舉之制發(fā)生了歷史性的變革。明代史學家陳邦瞻在《宋史紀事本末敘》中則認為,自遠古時代至明代,中國歷史出現了三次大的歷史性轉變。他說:

宇宙風氣,其變之大者有三:鴻荒一變而為唐、虞,以至于周,七國為極;再變而為漢,以至于唐,五季為極;宋其三變,而吾未睹其極也。變未極則治不得不相為因, 今國家之制,民間之俗,官司之所行,儒者之所守,有一不與宋近乎?非慕宋而樂趨之,而勢固然已。②[明]陳邦瞻:《宋史紀事本末》(第3冊《附錄一》),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1191-1192頁。

陳邦瞻認為,中國歷史上有三次大的轉變時期:從遠古至戰(zhàn)國時代是第一次大轉變,由漢代至五代是第二次大轉變,從宋代開始,中國歷史則開始了第三次轉變時代。而在他看來,在這三次轉變時期,上承唐末五代建立的宋代無疑是一次最大的轉型時期和定型時期,它開啟了此后中國歷史發(fā)展的新路向,此后上自國家制度,下至民間風尚習俗,乃至讀書人遵從、操守,皆與宋代相近或相同。由此而論,唐宋之際無疑是中國歷史上新舊交替之際,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巨大的變革時期。

自20世紀初開始,有關“唐宋變革”便成為世界范圍史學家的話語,國內外專家學者從不同的層面對“唐宋變革”展開討論和闡釋。

(一)國外學者的唐宋變革觀

學界一般認為,國外最早提出“唐宋變革論”者,應為日本著名史學家內藤湖南。他的“唐宋變革論”之論點,主要體現在他于1910年發(fā)表的《概括的唐宋時代觀》①②[日]內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時代觀》,收錄于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1卷),黃約瑟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10-18頁,第10、18頁。一文。在論著的開頭,內藤湖南便直截了當提出了他的中心論點:“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質上有顯著差異:唐代是中世的結束,而宋代則是近世的開始”;在文章的結尾,他又向讀史人強調指出:“中國中世和近世的大轉變出現在唐宋之際,是讀史者應該特別注意的地方”②[日]內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時代觀》,收錄于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1卷),黃約瑟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10-18頁,第10、18頁。。

內藤湖南認為,唐代和宋代在文化上的差異和變化是多方面的,在《概括的唐宋時代觀》一文中,他主要從以下三個層面論述了唐代和宋代在文化狀態(tài)上的不同,其要點是:

其一,政治上,“貴族政治的式微和君主獨裁的出現”是唐宋社會變革的主要表現。在內藤湖南看來,魏晉南北朝到唐代中葉時期,名門望族在政治上具有優(yōu)越地位,全體貴族占據了政治舞臺,而那些非名門望族出身的人則遠離政治舞臺,與高官絕緣。歷史發(fā)展到唐朝末年到五代時期,門閥貴族政治走向沒落,隨之被君主獨裁政治所替代,這時的家世背景與特權已不能決定誰出任高官要職,而是由君主的權力來決定來任用。隨著貴族政治的沒落,官吏的擢用方式發(fā)生了變化,由魏晉南北朝隋唐時代的自貴族階級中擢用,一變而為科舉考試擢用,在宋代科舉考試注重能力的前提下,官吏的選舉擢用已使每個人都享有同樣的機會和機遇。貴族政治的失勢和沒落導致唐宋兩代朋黨之爭的性質發(fā)生變化,即由唐朝以貴族為主、以權力爭奪為目的的朋黨斗爭,演變?yōu)樗未蛘紊系姆制缍_展的朋黨之爭。

其二,經濟上,內藤湖南認為唐宋處在實物經濟結束期和貨幣經濟開始期兩者交替之際。他指出,唐朝實物經濟還沒有完全退出經濟領域,當時仍有許多物品的價格使用絹布進行交換;而宋朝的物價則用銅錢來表示,在發(fā)達的時期則廣泛使用由政府發(fā)行的紙幣交子、會子。由此他認為,貨幣經濟從宋朝開始已變得非常發(fā)達和活躍。

其三,從文化層面上看,唐宋時期的社會變革主要表現為各種式樣的文化類型由注重形式變?yōu)橹刈杂杀磉_,文學藝術由屬于貴族之物“一變成為庶民之物”。如經學從漢魏六朝一直到唐代初期重家法和師法,到了宋代,用本身的見解對儒經作新的解釋發(fā)展成一時風尚;詞在宋代打破了以前五言、七言的格局,變?yōu)楦幼杂傻谋憩F形式,其結果又導致戲曲中的詞不再以典雅的古語為主,而變?yōu)橐运渍Z自由地表現;畫在五代以前主要是作為宏偉建筑物的裝飾品,屬于貴族的道具,而從五代至宋卷軸畫盛行以后,畫作成為也可以為那些出身平民的官員享用、欣賞的文化用品;唐朝以舞樂為主體的音樂也主要是為達官貴族服務的,而從宋朝開始,則變成了迎合庶民欣賞趣味、為廣大庶民百姓所享受的藝術形式。

從內藤湖南唐宋變革理論的論述中不難看出,貴族政治的式微是唐宋變革的核心,是引發(fā)唐宋之際社會變革尤其是在政治和文化上出現歷史性變遷的關鍵因素。

在日本,對內藤湖南唐宋變革論學說進行闡述和發(fā)揮的是京都大學教授、東洋史研究會會長宮崎市定先生,他在《東洋的近世》③[日]宮崎市定:《東洋的近世》,收錄于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1卷),黃約瑟譯,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153-241頁。一文中,認為東洋的近世是與宋王朝的統一天下一起開始的。不過與內藤湖南唐宋變革理論的論述有所不同,他主要是從經濟層面對唐宋之際的社會變革進行闡釋的。

宮崎市定在《東洋的近世》一文中指出,宋王朝是以商業(yè)統制作為中央集權基礎君臨萬民的第一個統一王朝,并認為宋代社會可以看到顯著的資本主義傾向。在他看來,宋政府的商業(yè)統制雖然蘊含著對自由企業(yè)壓迫的一面,不利于自由企業(yè)的發(fā)展,但商業(yè)統制同時也可以起到保護商業(yè)的作用。宮崎市定指出,宋朝都市的財富力量之所以能迅速崛起,其原因是與當時作為官道的運河網向廣大民眾開放有關,由此促進了國內商業(yè)經濟的活躍和繁榮,從而導致都市經濟勢力的崛起和繁榮。在接下來的論述中,宮崎市定從經濟方面對宋代作為近世社會所體現出來的一系列變化、特征進行了具體論析,如他認為,縱觀中國古代經濟,從宋代以后,已將古代至中世時期的內陸中心時代變?yōu)檫\河中心時代,也就是所謂的商業(yè)時代;農業(yè)生產改變了中世時代自給自足的狀態(tài),農民與市場的聯系不斷加強,由此出現了農業(yè)生產商品化的發(fā)展趨勢;由于宋代徹底打破了以前城市存在的坊市分離制,使都市面貌煥然一新,原先主要以政治和軍事為中心的都市,一躍變?yōu)樯虡I(yè)性都市。除此之外,宮崎市定在本文中還對近世的政治和文化等問題進行了闡釋和論述,如在政治上,宮崎市定認為宋代以后出現的新貴族是憑借科舉而形成的士大夫階層;文化上,在都市經濟和財富力量發(fā)展繁盛的基礎上,宋代文化的發(fā)展蒸蒸日上,出現了許多新的時代特征,像文藝復興的興起、通俗性白話文學的出現、世俗文化的發(fā)展、思想的解放等等。宮崎市定在后來發(fā)表的《從部曲到佃戶》①[日]宮崎市定:《從部曲到佃戶》,收錄于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5卷),索介然譯,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第1-71頁。一文中,又對唐宋之際的社會變革作了進一步論述,其核心觀點是:經濟上表現為唐代兩個被蔑視的賤民階層——奴婢與部曲,到宋代地位提高,上升為自由人——佃戶;政治上特殊的優(yōu)點是打破了過去的“身份制”,樹立了在獨裁君主之下萬民彼此平等的原則。與此相適應,中國社會自宋代以后不再“那樣凝固不化,一方面貧富兩個階級判然可分,另一方面兩個階級中的成員互相進出,不絕地變換其構成成分……在六朝至唐中世的貴族社會,貴族的生命頗長,它和王朝的興衰無關,繼續(xù)保持它的社會地位。然而宋代以后,則王朝的命脈很長,而貴族、官僚、富豪之家則不能長期保持下去?!錾碛谧钕聦拥娜?,憑自己的努力而致身青云,也并非不可能”。由此宮崎市定認為,宋以后的社會是到了憑個人實力說話的時代,人生變化的劇烈是近世社會的特征,而決不是以“封建”之名表現出來的固定的社會。②[日]宮崎市定:《從部曲到佃戶》,收錄于劉俊文主編:《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5卷),索介然譯,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第65、66頁。有關宮崎市定《從部曲到佃戶》一文的主要論點介紹可參見張其凡《關于“唐宋變革期”學說的介紹與思考》(《暨南學報》2001年第1期)一文。宮崎市定的《東洋的近世》和《從部曲到佃戶》之文,無疑是對內藤湖南唐宋變革觀的繼承與進一步的豐富與發(fā)展。

日本另一學者佐竹靖彥先生繼承了內藤湖南、宮崎市定確立的將宋代作為世界史意義上的近世社會的學說體系,認為中國歷史上的宋元時代,正好處在世界史意義上的近世社會的展開時期。不過他認為,如果要對世界史上近世社會特征進行簡要扼明概括的話,那么這是一種社會結構和文化狀態(tài)的轉化,即社會結構是從以前的農村時代向宋元時期的城市時代的轉化,文化狀態(tài)是從以前的宗教時代向宋元時期的知識時代的轉化。在談到宋元時代社會結構的變化時,佐竹靖彥指出宋元時期,是以魏晉南北朝的中世紀農村的狀況為基礎,形成全國性城市要素或體質的確立時期,并認為這一新的歷史階段是在宋朝時期得到了確定。在談到從宗教時代轉向知識時代的變化時,佐竹靖彥認為宋元時期表現出的是儒教、道教、佛教的自我變革和趨向三教合一的變化 。③[日]佐竹靖彥:《總論》,載[日]近藤一成主編:《宋元史學的基本問題》,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

在對唐宋之際社會變革的研究中,日本當代一些學者關注較多的是宋代科舉所產生的社會流動性。如日本學者平田茂樹曾對宋代科舉所導致的身份上的“社會流動性”進行過研究論析,他指出:宋代以客觀性和公平性為宗旨的科舉考試,促成了宋人身份階層的社會流動性。宋人通過科舉考試入仕后,便在國家戶籍上獲得了同一般庶民百姓“編戶”性質不同的“官戶”身份,由此獲得了經濟上稅役的優(yōu)免特權以及刑法上的優(yōu)免特權,但這種經濟和政治上的優(yōu)免特權僅能維持三世,期間如果其家族成員沒有出現科舉入仕的官宦,那么這個原先取得官戶的家族很快就會面臨著沒落的危險;而那些庶民百姓階層如果科舉考試成績合格,身份也可以向上流動,發(fā)展成士大夫的上層④[日]平田茂樹:《宋代政治史研究的新視野——以科舉社會的“人際網絡”為線索》,《史學月刊》2014年第3期。。

歐美學者也對唐宋之際的社會變革給予關注。大部分歐美學者認為,自宋代開始,中國社會已經出現了近世社會的特征。如匈牙利裔的法國著名漢學家、經濟學家埃狄納·巴拉茲認為,宋代已經凸顯出近代中國以前的新因素①巴拉茲認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特征到宋代已發(fā)育成熟,而近代中國以前的新因素到宋代已顯著呈現,因此研究宋史不僅對于解決中國封建社會中承上啟下的各種問題具有決定性的意義,而且還有助于解決中國近代開端的一系列重大問題?!鞭D引自景戎華《造極趙宋,堪稱輝煌》,《讀書》1987年第5期。。法國著名歷史學家謝和耐在其系列論著中,也曾對宋代社會發(fā)生的變化,以及所具有的近世社會的特征給予論述。如他在《中國社會史》中認為,11—13世紀期間在政治、經濟、社會或生活諸領域中發(fā)生的較先前時代完全不同的一系列深刻變化,使這個時期的社會已具有了近代中國特征的端倪②參見謝和耐:《中國社會史》,耿升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57頁。。他在《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國日常生活》一書中則認為,在宋代尤其是13世紀,由于中國社會總體結構的變化,已經透露出中國近代社會的發(fā)展前景。他指出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的總體結構逐漸發(fā)生了一系列變化,在上層精英集團與民眾集團之間,出現了一個特別活躍的社會階層——商人,并且由于其經濟勢力的發(fā)展,商人階層在國家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開始變得愈加重要。同時由于貨幣經濟勢力的發(fā)展和擴張,貧富間的差別也變得愈益懸殊,對立更加尖銳。謝和耐指出,在兩宋時代,新崛起的勢力在慢慢地侵蝕、削弱著中國社會的基礎,但卻未能把它引入新的形態(tài),以至于“到了最后,這些勢力實際上在統治精英和財主們之間造成了一種利益上的勾結,從而大大改變了士大夫的本性。從這個意義上講,在宋代時期尤其是在13世紀,透出了中國的近代曙光”③[法]謝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國日常生活》,劉東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7頁。。

在歐美學術界中,美國學者對唐宋變革尤其是宋代社會變革更是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在美國學者看來,中國社會從宋朝以來一直處在動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中,甚至出現了以前不曾有的革命性變化,譬如馬克·埃爾文認為宋代時期的中國在農業(yè)、交通運輸、金融與信貸、市場結構及城市化等領域發(fā)生了革命性的變革;羅伯特·哈特威爾則認為“近代”社會所應有的“商品化”、“城市化”和“工業(yè)化”三個特征在宋代已經顯現。也正是基于以上認識,美國學者約翰·N.海格爾在其主編的論著《中國宋代的危機與繁榮》中,指出中國近代的開端孕育于8、9、10這三個世紀之中④參見張鎧:《國際學術思潮與美國的中國史研究》,《中國史研究動態(tài)》1995年第2期。。美國著名歷史學家費正清、賴肖爾在對“中國從古典時期向近代早期的過渡”的論述中,也將唐宋之際看作為中國歷史上的“近代早期”階段⑤[美]費正清、賴肖爾:《中國:傳統與變革》,陳仲丹、潘興明、龐朝陽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18頁。。

與上述觀點有所不同,美籍學者劉子健先生雖然認為宋時的中國尤其是在11到12世紀出現了一場令人矚目的歷史性轉折,但他不贊同學界把宋朝視作“近代初期”的觀點,指出這是東西方歷史學家在全球史觀觀照下把歐洲歷史視為歷史文化演進的標準。他認為不同的文化在人類歷史發(fā)展過程中往往表現出相異的發(fā)展重心,而不是按照相同的模式、單一的軌道向前發(fā)展的⑥劉子?。骸吨袊D向內在:兩宋之際的文化轉型?序言》,趙冬梅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2頁。。正如他論著的題目《中國轉向內在:兩宋之際的文化轉型》所揭示的一樣,他認為中國歷史新文化模式的出現是在11到12世紀的北宋和南宋之交,其內涵是由外向趨向于內斂。他指出,與11世紀充滿勃勃生機的精英文化相比較,12世紀精英文化的發(fā)展走向則出現了轉向,它“將注意力轉向鞏固自身地位和在整個社會中擴展其影響。它變得前所未有地容易懷舊和內省,態(tài)度溫和,語氣審慎,有時甚至是悲觀。一句話,北宋的特征是外向的,而南宋卻在本質上趨向于內斂”⑦⑧劉子?。骸吨袊D向內在:兩宋之際的文化轉型》,趙冬梅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9、10頁,第18頁。。劉子健指出,中國文化在內向化的過程中,首先轉向的是知識分子,而后士大夫逐漸地跟入;在精英文化走上內向化的影響下,整個社會的統治階層也繼之發(fā)生轉向,直至影響到社會各個階層⑧。

與日本學者不同的是,美國學者對唐宋之際社會變革的研究主要側重于士在唐宋時代身份屬性的變遷,以及唐宋時代思想文化領域的變化。如包弼德先生在《唐宋轉型的反思——以思想的變化為主》一文中,不同意內藤湖南的唐宋變革說,認為在唐宋轉型中某些方面的傳統闡釋是不正確的。他指出應該重視士、士大夫、思想文化在唐宋社會轉型中的體現。在該文中,包弼德就從思想文化的角度,概括指出了唐宋社會轉型的三個顯著特征①包弼德在《唐宋轉型的反思——以思想的變化為主》(載《中國學術》第3輯,商務印書館2000年)一文中指出:“唐宋的思想、文化轉型有三個顯著的特征。首先,從唐代基于歷史的文化觀轉向宋代基于心念的文化觀。第二,從相信皇帝和朝廷應該對社會和文化擁有最終的權威,轉向相信個人一定要學會自己做主。第三,在文學和哲學中,人們越來越有興趣去理解萬事萬物是如何成為一個彼此協調和統一的體制的一部分。 ……宋代的思想文化使文人可以斷言,學者能夠獨立于政權來悟‘道’,它以此創(chuàng)造了一種紐帶,來聯系社會和政治、以及作為社會基礎的自我賡續(xù)的地方精英和自我限制、不積極有為的政府?!?。包弼德有關唐宋轉型理論研究的代表作,無疑是他的另一重要學術論著——《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②③[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向》,劉寧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6-37,80-81頁。。在中國歷史上,士作為社會的精英無疑是思想文化的主要創(chuàng)造者與賡續(xù)者,該書就是以士在唐宋時期身份屬性的變化作為探析研究的出發(fā)點,圍繞著“斯文”這個中心論點,對唐宋之際思想轉型進行了深入考察論析,旨在以士在宋代前后的轉型變化構建唐宋時代思想轉型理論。對于士的身份屬性的變化,同大多數學者的認識一樣,包弼德認為在唐代,士最重要的身份屬性是出身,凡是出身于世代顯宦、門第顯赫的世家大族家庭,就可以獲得高官厚祿,并且可以世代延續(xù),相反那些不是出身于士族家族的人很難獲得官位,這里血統的作用被強化。而在宋代,士最重要的身份屬性是文化,在文化與血統之間,血統的地位和力量被減弱,而文化的力量被強化,只要有文化,就可以獲得高官厚祿,就可以成為社會的精英。由此包弼德認為,士作為一個描述社會成分的術語,在唐朝可以被譯為“世家大族”,在北宋可以譯為“文官家族”,在南宋則可以譯為“地方精英”。也正是基于上述認識,包弼德指出,“在士從門閥向文官,再向地方精英的轉型中,文化和‘學’始終是作一個士所需的身份屬性”③[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向》,劉寧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6-37,80-81頁。。毋庸置疑,在對唐宋時代文人士大夫問題的研究上,美國學者的唐宋變革論應當引起國內學者的重視和關注,它對于人們準確把握和認識不同時代文人士大夫階層的文化人格及其社會作用無疑具有重要的作用與價值。

(二)中國學者的唐宋變革論

對于唐宋之際的社會變革,中國學者很早就給予闡述。除前述鄭樵和陳邦瞻的論述外,清末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嚴復先生指出宋代是中國歷史上“人心政俗之變”最為顯著的時期,認為中國之所以成為今日現象者,大部分為宋人所造就④嚴復:《與熊純如書》,見《嚴復集》(第3冊),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第668頁。。

民國歷史學家、中國文化學的奠基人柳詒徵先生在其論著《中國文化史》之《唐宋間社會之變遷》一章中,開門見山歷數唐宋間中國社會變遷之大勢:“自唐迄宋,變遷孔多。其大者則藩鎮(zhèn)之禍,諸族之興,皆于政治文教有種種之變化;其細者則女子之纏足,貴族之高坐,亦可以見體質風俗之不同。而雕版印刷之術之勃興,尤于文化有大關系”,認為“自唐室中晚以降,為吾國中世紀變化最大之時期。前此猶多古風,后則別成一種社會”⑤柳詒徵:《中國文化史》(下卷),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88年,第488頁。。

民國學者陳鐘凡先生在談到近代思想發(fā)展趨勢時,則認為宋代是中國近代學術思潮發(fā)端時期,認為“諸夏學術,肇造于夏殷,發(fā)皇于周秦,消沉于兩漢,變革于魏晉齊梁,至隋唐而浮屠義諦,風靡一世,國聞淪喪,不絕如縷?!澭越在w宋始,下迄清季,凡九百五十余年;索群言之旨歸,匯眾流于一脈?!雹揸愮姺玻骸秲伤嗡枷胧鲈u》,上海:東方出版社,1996年,第1頁。

民國時期,另一位歷史學家傅斯年先生在《中國歷史分期之研究》中,把自隋迄宋看作為“第二中國”期,認為唐宋歷史之間既統緒相承又有不同,他指出在“此八百年中,雖為一線相承,而風俗未嘗無變。自隋至于唐季,胡運方盛,當時風俗政教,漢胡相雜?!劣谥芩危鷼鉂u消,以至于無有。宋三百年間,盡是漢風。此其所以異于前代者也。就統緒相承以為言,則唐宋為一貫,就風氣異同以立論,則唐宋有殊別,然唐宋之間,既有相接不能相隔之勢,斯惟有取而合之”。①《傅斯年全集》(第4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yè)公司,1980年,第181頁。

錢穆先生在其一系列論著中,曾對宋代社會發(fā)生的歷史轉折進行過論述,其中涉及較多的是唐宋之際門閥貴族政治的瓦解,以及政治上發(fā)生的社會流動。如他在《國史新論》中認為:中國社會從宋朝之后開始步入中國的現代型時期,這一時期因科舉制度的長期推行,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士族門第勢力已經徹底消失于歷史舞臺;由于趙宋政府尊崇文士,所以在宋代立國的六七十年之后,中國歷史上的士階層正式走上復興之路;由于這時的科舉制度取消了門第限制,而以科舉考試作為取士的標準,大量的平民階層藉此進士及第,因此自宋代以后的中國社會不再有門第。正是從宋代以后大量平民階層進士及第的角度,錢穆將自宋代以后延及清末時期定名為“白衣社會”②參見錢穆《國史新論》,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1年,第28、49-50頁。。而在《中國文化演進之三大階程及其未來之演進》一文中,錢穆先生提出了唐宋社會政治上發(fā)生的流動,認為“社會下層有轉超于政治上層者,則宋代之較漢唐,其在中國文化展演之階程上,不得不謂其又進了一步”③錢穆:《宋代理學三書隨札》附錄,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2年,第219頁。。在《中國文化史導論》中,錢穆先生又指出,自宋代以下由于門第新貴族的消失,最受全國各級社會尊視的,便是那輩拔起于農村、應科舉的讀書人。由此他認為“中國社會由唐以下,因于科舉制度之功效,而使貴族門第徹底消失”④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上海分店,1988年,第128-129、l49頁。。

對于唐宋之際門閥政治的崩潰,香港學者、歷史學家孫國棟先生也曾給予論述。如他在《唐宋之際社會門第之消融——唐宋之際社會轉變研究之一》一文中,指出宋代是中國古代社會組織一轉換時期:“唐代以名族貴胄為政治、社會之中堅;五代以由軍校出身之寒人為中堅;北宋則以由科舉上進之寒人為中堅。所以唐宋之際,實貴胄與寒人之一轉換過程,亦階級消融之一過程。深言之,實社會組織之一轉換過程也?!雹葺d孫國棟《唐宋史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337頁。

與內藤湖南把漢代作為上古不同,張國剛先生認為唐宋之際的社會變革是中古前期向中古后期發(fā)生變化的歷史階段。在這一歷史階段中,士族及其文化的形成和瓦解是唐宋變革的關鍵所在。對此張先生具體闡釋說:在唐朝,由于科舉考試選拔制度的推行,魏晉以來的取士制度——九品中正制度退出社會舞臺,繼之而來,使士大夫概念的內涵漸漸發(fā)生變化,由魏晉南北朝時代僅指稱門閥士族的涵義,到宋代演變?yōu)榉褐甘咳俗龉僬?,門閥士族的涵義已不復存在;唐宋之際,隨著士族和官爵的脫鉤分離,原來主要為世家大族所承擔和實踐的禮法文化也逐漸被社會各階層所接受,門閥士族失去了長期以來在文化上的優(yōu)勢地位。由此而言,“唐宋變革是中國文化發(fā)展中的一次階段性變化”⑥參見張國剛《“唐宋變革”與中國歷史分期問題》,《史學集刊》2006年第1期。。

陳來先生在其論著《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的序言中,則提出了用“亞近代”或“近世化”⑦陳來先生指出“近世”與“近代”是有區(qū)別的,有其特定的意義,在世界文明的譜系中,它是介于中世紀與近代之間的一個形態(tài)。見陳來《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序》,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第2頁。來指稱唐宋轉型這段歷史時期,并認為應該在此背景下對宋明理學進行重新審視和評價。他指出自中唐至北宋確立的文化轉向屬于“近世化”過程中的一部分內容,其文化形態(tài)可以視為中世紀精神與近代工業(yè)文明的一個中間形態(tài),突出世俗性、合理性與平民性是這個近世化的文化形態(tài)的基本精神。在此背景和意義下審視宋明理學,陳來先生認為理學是“擺脫了中世紀精神的亞近代的文化表現,它正是配合、適應了社會變遷的近世化而產生的整個文化轉向的一部分”⑧參見陳來《中國近世思想史研究·序》,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第1-2頁。。

在有關唐宋變革的問題上,葛金芳先生主要強調了四個方面:第一,唐宋之際是從貴族政體向官僚政體的轉變時期。他指出這兩種政體主要體現為三個方面的區(qū)別:一是入仕途徑的不同,貴族政體下當官靠的是血緣、地緣、學緣,而科舉社會下的官僚政體靠的是科舉考試,完全突破了身份上的限制;二是貴族政體之下的官員有世襲性,而科舉社會的官僚政體之下世襲性已經接近于零;三是貴族政體帶有封閉性或者說半封閉性,而科舉社會下的官僚政體具有開放性,社會上任何一個階層都可以進入當官的階層;四是貴族政體下的當官資格是非制度性的,而科舉考試是一種制度性的選拔官員的方式。第二,從經濟結構的角度看,唐宋之際是從中古田制時代向租佃制時代轉變時期。他認為中古田制時代是“地著”社會,把老百姓固定在土地上,而租佃經濟社會是一個流動社會,老百姓可以離開土地。第三,從社會結構上看,唐代是個良賤社會,專門有個賤民階層,宋代是個庶民社會,或者叫做平民社會,良賤之間的鴻溝已經填平。第四,從學術思想的角度看,漢唐是經學,宋代是宋學和理學;經學世家是解經,不能隨便動搖,“經”是絕對正確的;但到了宋代,經不一定正確。從“我注六經”到“六經注我”這是一個很大的變化。①參見葛金芳《宋代經濟史講演錄》,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25-27頁。

林文勛先生也為唐宋變革觀注入新的內容。在他的有關唐宋社會變革的研究論著中,提出了“富民社會”的概念,認為“富民社會”在唐宋社會變遷中處于關鍵環(huán)節(jié)。他指出,唐宋之際,崛起的“富民”階層迅速發(fā)展成國家社會的中堅力量,不僅成為國家賦稅和財富來源的主要力量,而且成為管理鄉(xiāng)村社會、發(fā)展鄉(xiāng)村經濟和文化教育的主力軍,它改變和影響了唐宋社會的階級關系、經濟關系的整體性結構;“富民社會”所凸顯的流動性、市場化和平民化趨向的特征,直接影響了唐宋以來中國社會的發(fā)展面目,開啟了近代“市民社會”的發(fā)展階段②林文勛:《中國古代“富民社會”的形成及其歷史地位》,《中國經濟史研究》2006年第2期。。對于宋代富民社會的形成,及其在唐宋變革中的地位與作用,林文勛先生在其大作《唐宋社會變革論綱》③林文勛:《唐宋社會變革論綱》,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中有具體、系統而又深入的論析。

許多專家學者從文化史、思想史和學術史的角度對唐宋之際的社會變化進行了論述。如著名史學家呂思勉先生從文化史角度上論述了中國文化在唐、宋間發(fā)生的巨大轉變,指出中國文化在宋代已轉向“注重內心”。在呂思勉看來,先秦時代的學術偏重于社會,注重對社會病態(tài)進行矯正;但是從魏晉南北朝之后,學術文化從先秦時代的偏重于社會逐漸轉向偏重于個人。到了宋代,宋儒仍把改良個人視作改良社會的根本;而要達到改良個人的目的,則應該把重心放在內心上,要依據所處時代的倫理道德、政治制度,各盡其份,各盡其責,修身行道。治心養(yǎng)性的功夫做好了,社會的改良自然做好了④呂思勉:《呂著中國通史》,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9年,第335-337頁。。胡適、錢穆等先生則主要從學術史上論述唐宋之際的社會變革。如胡適在其論著《<戴東原的哲學>引論》中認為“中國近世哲學的遺風,起于北宋,盛于南宋,中興于明朝的中葉,到了清朝,忽然消歇了”⑤胡適:《戴東原的哲學》,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第7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239頁。。錢穆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指出近代學術導源于宋,并認為“故不識宋學,即無以識近代也”⑥錢穆:《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上冊),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年,第1頁。。葛兆光先生在《道教與中國文化》一書中,則從思想文化史的角度論述了唐宋兩代文化精神的變化,指出唐、宋文化是迥然相異的兩種文化類型,其文化精神差別極大,唐朝文化可以稱為“古典文化的顛峰”,宋朝文化則可以稱作“近代文化的濫觴”。他認為在唐、宋文化的嬗變之間,存在著一個從中唐到北宋長達幾百年時間的過渡帶,其間思想、學術和習俗等方面出現了新舊交替的動態(tài)變化⑦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16頁。。

作為唐宋社會變化重要組成部分的城市變革,也是專家學者關注的重要領域,他們重視城市變革在唐宋社會變革中的地位和作用,認為在唐宋之際的社會變革中,城市“往往起著既引領社會潮流,又設置種種藩籬的雙重作用”①寧欣、陳濤:《唐宋城市社會變革研究的緣起與歷程》,載李華瑞主編《“唐宋變革”論的由來與發(fā)展》,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293-357頁。。對于唐宋之際的城市變化,國內外許多專家學者進行過深入探論,研究成果頗豐。從中國古代城市發(fā)展史看,宋代毋庸置疑是其中一個重大的變革時期,無論是城市發(fā)展形態(tài)、城市格局還是城市結構等都發(fā)生了一系列重大變化,呈現出新的時代特點。如城市從原來坊市分離走向坊市合一的變化,城市范圍的外延和規(guī)模的擴大,城市人口的急遽增加,市民階層的壯大和市民文化的發(fā)展與繁盛,等等②寧欣、陳濤在《唐宋城市社會變革研究的緣起與歷程》(載李華瑞主編《“唐宋變革”論的由來與發(fā)展》,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293-357頁)一文中,曾對唐宋之際城市變化的主要方面做過如下總結、概括:“從中國城市發(fā)展階段看:以宮殿城池階段為城市主體的秦漢時期,以坊市制度為標志的隋唐時期,以坊市合一、臨街設店為特征的宋以后時期;從中國都城史角度看:中國都城在兩宋時期開始由中原型向近海型轉移;從城市規(guī)??矗阂运逄苾伤螘r期為界限,中國傳統城市規(guī)模達到頂峰,城市人口達到一、二百萬;從城市布局、重心分布看:唐宋時期城市重心發(fā)生了由北向南的轉移;從城市觀念看:宋以后,突破墻的觀念界限,城市圈擴大,形成大都市的發(fā)展模式,南方市鎮(zhèn)、草市的興起,已經沖破圍墻的桎梏;從城市人口構成看:從唐朝后期開始,市民階層逐漸興起,城市工商業(yè)人口比重加大;從城市文化結構看:市民文化成為宋以后城市文化的主流或主導,宋以后新興的文學藝術——諸如說話、話本、元曲、雜劇、小說、曲藝、戲劇,更多的是因市民的需要而產生和發(fā)展的,士大夫也因城居與市民階層的精神文化需求趨同層面擴大?!?,其變化之大,發(fā)展之快,皆令中外學者驚嘆。

唐宋之際引發(fā)的社會變革是多方面的,有的專家學者就唐宋變革中的文學藝術轉型進行了深入探究,如虞云國先生撰文指出,與唐宋之際城市經濟繁盛、市民階層崛起以及門閥貴族政治崩潰相呼應,這一時期文學藝術的受眾群體表現出極為突出的“平民化傾向”③虞云國:《唐宋變革視野中文學藝術的轉型》,《社會科學》2010年第9期。。嚴耀中先生則對唐宋變革中道德至上傾向的發(fā)展進行了探論,認為以儒、道、佛三家所共同表現出來的泛道德化傾向是唐宋社會變革的一大標志。儒家是一種倫理型的文化,道德崇拜或曰道德至上是其固有的文化特色。與唐宋之際的社會變化相適應,特別是在宋代三教融合文化環(huán)境影響下,道德至上的傾向也在道家、佛家文化中得到發(fā)展、強化④參見嚴耀中:《唐宋變革中的道德至上傾向》,《江漢論壇》2006年第3期。。有的學者還就一些具體問題展開研究,如熊燕軍先生認為,在唐宋之際社會變革影響下,宋朝在土地制度和政策上打破了漢唐時代對土地買賣交換的一系列干涉與限制,在土地政策上實施 “田制不立”、“不抑兼并”,允許土地的自由買賣和自由流通,從而導致中國古代土地兼并方式發(fā)生變化,即經濟性兼并取代以前的政治性兼并。宋代“不抑兼并”土地制度實施后,便為后世的元明清所承續(xù),開啟了宋代以后土地兼并的新模式,由此亦導致“傳統中國的經濟社會發(fā)展觀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公平優(yōu)先轉為效率優(yōu)先”⑤熊燕軍:《從公平優(yōu)先到效率優(yōu)先:“不抑兼并”與唐宋變革》,《學術探索》2006年第6期。。還有的學者通過唐宋時期在兵制方面發(fā)生變化的論述,說明唐宋之際社會變化最集中的體現就是等級森嚴的身份性社會有了某種程度的松弛,以及社會成員處于國家嚴格控制下的人身關系有了某種程度的松動⑥孫繼民:《唐宋兵制變化與唐宋社會變化》,《江漢論壇》2006年第3期。。

除了上述外,胡如雷先生在《唐宋之際中國封建社會的巨大變革》(《史學月刊》1960年第7期)、漆俠先生在《唐宋之際社會經濟關系的變革及其對文化思想領域所產生的影響》(《中國經濟史研究》2000年第1期)、王曾瑜先生在《宋朝階級結構》(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朱瑞熙先生在《宋代社會研究?前言》(中州書畫社1983年版)、張邦煒先生在《婚姻與社會:宋代》(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等論著中,對唐宋變革的內涵、特質皆有所論述,對此,李華瑞先生在《20世紀中日唐宋變革觀研究述評》(《史學理論研究》2003年第4期)一文中已有介紹、論述,此不贅言。

以上是國內外有關唐宋變革理論之大觀。綜合國內外專家學者有關唐宋變革理論的論述,在唐宋之際社會變革方面,以下幾個方面可以稱得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社會變化:

(一)土地私有制的快速發(fā)展,地權的不斷轉換,社會各階層的經濟地位出現上下波動。以唐代均田制瓦解和兩稅法的實施為契機,宋代土地所有權在商品經濟發(fā)展大潮中轉移的頻率加快,特別是宋代“有錢則買,無錢則賣”①[宋]袁采:《世范》(卷下)《治家》,載(宋)袁采等撰《世范》(外四種),長沙:岳麓書社,2003年,第60頁。的土地兼并方式,以及“不立田制”“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使土地私有制以不可遏制之勢迅速發(fā)展起來,土地的私有化占據了絕對優(yōu)勢。土地所有權的不斷轉移,導致宋代社會成員“貧富無定勢,田宅無定主”②[宋]袁采:《世范》(卷下)《治家》,載(宋)袁采等撰《世范》(外四種),長沙:岳麓書社,2003年,第60頁。,影響了宋人經濟地位的穩(wěn)定,使社會各階層在經濟地位上出現了較大的波動狀態(tài)。

(二)士族門閥的崩潰,科舉制度的發(fā)展與完善,社會各階層的政治地位出現升降沉浮。唐長孺先生在分析士族門閥衰落的因素時認為,士族門閥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的盛衰起落與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式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的統治地位還沒有動搖,與之相聯系的貴族、官僚土地所有制也仍然存在,那么門閥制度也就能夠繼續(xù)下去”③唐長孺:《門閥的形成及其衰落》,《武漢大學學報》1959年第8期。。唐宋之際土地所有制的變化證明了這一論斷的正確性。經過唐代中葉以來土地所有制的發(fā)展,社會生產關系的劇烈變動,以及唐末五代幾十年的大動亂,魏晉以來的士族門閥至宋徹底衰微,“舉賢不出世族”④[宋]鄭樵:《通志》(卷127),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1983頁。的門閥貴族政治由此退出歷史舞臺。士族門閥的衰落,促使宋代的科舉考試向著“取士不問家世”的方向發(fā)展,大批出身貧寒的士子登上政治舞臺,大量非身份性的官僚地主迅速崛起,打破了此前門閥士族對政權的控制和壟斷,由此地主階級內部升降沉浮加速,社會各階層在政治上出現了上下流動。

(三)士庶天隔的等級界限被打破。門閥社會時代,由于缺乏經濟和政治上的社會流動,“士庶之際,實自天隔”⑤[梁]沈約:《宋書》(卷42)《王弘傳》,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第865頁。,等級界限森嚴分明。入宋以后,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土地所有權流動的加速,科舉制的發(fā)展與完善,宋人貧富貴賤的變化日漸頻繁。與此同時,隨著唐宋之際契約租佃經濟關系的形成和發(fā)展,廣大勞動者的人身依附關系與前代相比有所松弛減弱,等級森嚴的身份已大為松動。加之宋代科舉考試打破了門第限制,不論家世高低貴賤,社會各階層都有可能通過科舉考試改變身份地位,“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⑥[明]鄭文康:《平橋藁》(卷9)《送郭廷輝訓導龍游序》,文淵閣四庫全書本。成為可能。由此,以前“士庶天隔”的等級界限被打破。

(四)文化平民化,世俗文化崛起與發(fā)展。隨著有宋一代社會經濟的繁榮,造紙技術的提高,印刷術的發(fā)明與普及,教育的發(fā)展與下移,社會各階層皆能接受知識和文化教育,由此開啟了宋代文化平民化的發(fā)展歷程。特別是“在印刷術普及之后,大城市中涌現一大批有草根性的基層知識分子,他們知書識字,是主流精英文化的消費者,也是大眾文化的締造者與推廣者。有了這個人數龐大的基層,再加上科舉制度的逐級篩選,知識分子群遂呈現金字塔式的巨大結構,精英與群眾文化之間的分界不再是截斷的,而成為漸變的”,“正統(儒家)與非正統(釋道、民間宗教)之間,也隨知識擴散與文化趨同,而逐漸界限淡化”⑦余英時等著:《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知識分子·序二》,臺北:聯經出版事業(yè)公司,2002年。。也正是在這一歷史文化環(huán)境的變化過程中,再加上宋代市民隊伍的壯大,反映廣大庶民百姓思想文化情感的世俗文化得以迅速發(fā)展,成為不可忽視的文化現象,美學領域中雅俗并峙的審美取向已經形成。

(五)三教融通、合一。魏晉隋唐時代,由于佛教、道教的發(fā)展,儒、佛、道三家在思想領域中形成了相互鼎立的態(tài)勢,同時三家因文化主旨的不同而沖突而斗爭,雖然三者之間在對峙的同時也有相互吸收和滲透的趨勢,但這一時期的沖突和斗爭是主流。入宋以后,隨著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特別是統治者因思想統治的需要加大了對佛道二教的扶持與提倡,因此宋代逐步出現了儒、佛、道三教融通的文化思潮,并最終形成了三教合一的文化格局。也正是在三教融通、合一的文化思潮中,一種援佛老入儒的新儒學,亦即經學史上的義理之學——宋學應運而生。積極入世的儒教與出世、避世的佛教和道教的融通,對文人士大夫文化人格的影響不可低估,宋代士大夫具有時代特色的人格特質便可在此得到詮釋。

(六)文化類型從開放到封閉、由外傾到內斂的轉向。與唐宋之際社會變革相適應,唐宋之際的文化風貌也發(fā)生了轉向,呈現出兩種不同風格的文化類型。與唐代任俠尚武的社會環(huán)境相適應,唐代文化呈現出一種無所畏懼、無所顧慮的兼容并包的宏大氣派,文化風格明朗、高亢、奔放、熱烈,體現出一種相對開放、外傾、色調熱烈的文化類型。而與宋代守內虛外、重文輕武等社會環(huán)境相適應,宋代文化則呈現出一種相對封閉、內傾、色調淡雅的文化類型①參見張岱年、方克立主編:《中國文化概論》,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74、77頁。,文化風格趨向舒徐和緩,婉轉含蓄。

作為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社會大變革,唐宋之際社會變化之大、之深,對宋代及后世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于唐宋之際的社會變革,我們無須過分深究日本學者提出的唐宋兩代社會屬性的正確與否,而應該主要把握和探究唐宋之際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社會變化及其時代特質。筆者非常贊同張其凡先生的觀點,張先生認為:

應當汲取“唐宋變革期”學說的精華,摒棄其對唐代與宋代社會的定性,在此基礎上,研究與分析唐宋社會的巨大變化。簡單地說,唐宋之間,是由領主制向地主制轉化的時期,其變化之巨,并不亞于春秋戰(zhàn)國之際的轉變。其表現是:政治上,由貴族政治轉變?yōu)楠毑谜?,法上大夫,禮下庶人;經濟上,由國有土地制度轉變?yōu)榈刂魉接械耐恋刂贫龋壳谱優(yōu)榈钁糁?,“田制不立”、“不抑兼并”;文化上,由貴族文化向庶民文化轉變,詞、曲等“下里巴人”的東西相繼登上大雅之堂,成為時尚,小說的地位也隨之提高;思想上,追求理想、講究仁義的孔孟儒學,演變?yōu)橹v究實際、崇尚道德的理學;在社會風俗上,等級界限被突破,求新、求變成為社會潮流。這一切,不僅構成了宋代社會的全新風貌,而且奠定了其后中國社會的基本習俗基礎 。②張其凡:《關于“唐宋變革期”學說的介紹與思考》,《暨南學報》2001年第1期。

應當說,這些變化,是我們研究和認識宋代及后世歷史的關鍵點。

[責任編輯 山陽]

A Study and Examination on Theory of Reform from Tang Dynasty to Song Dynasty

GUO Xue-xin
(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Liaocheng University,Liaocheng 252059, China)

As a epoch-making social change in Chinese history, Reform from Tang Dynasty to Song Dynasty has witnessed dramatic changes and exerted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society of Song Dynasty and the later.It not only shocks people in that era but also thrills Chinese and overseas scholars. Theory of Reform from Tang Dynasty to Song Dynasty has become focus of historians all over the world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on. It undoubtedly is a key point and has high academic value to explore and grasp reform from Tang Dynasty to Song Dynasty.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at the transition betwee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social reform

K24

A

1672-1217(2017)03-0060-10

2017-03-21

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14FZS024):宋代士大夫群體意識研究。

郭學信(1961-),男,山東招遠人,聊城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教授。

猜你喜歡
變革文化
文化與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誰遠誰近?
以變革迎接新時代
變革開始了
海爾變革
新媒體將帶來六大變革
奪變革先機
广丰县| 阿克陶县| 盐城市| 六安市| 凤台县| 庆阳市| 宝丰县| 如东县| 华蓥市| 读书| 兰西县| 伊春市| 尤溪县| 青州市| 大城县| 孝义市| 化隆| 延川县| 杂多县| 黔南| 武功县| 古丈县| 五常市| 琼中| 贵定县| 镇赉县| 兴义市| 濉溪县| 芷江| 南雄市| 保定市| 淅川县| 津南区| 秭归县| 凯里市| 辛集市| 商都县| 共和县| 临沧市| 崇阳县| 新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