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國電影票房并沒有達到預(yù)期的600億元,甚至,比2015年還要低一些。在年底狂轟濫炸的進口和國產(chǎn)大片,也未能拯救這股頹。
文藝片《黑處有什么》,在臨近下檔時又成了話題,因為它在愛奇藝上的播放量898萬次并因此帶來的付費觀看收入超過了它的票房730.5萬。
這當(dāng)中固然有視頻網(wǎng)站可能更適合文藝片放映的因素,但也要看到這部電影在影院停留的時間僅有兩周。如果能夠給它足夠的口碑發(fā)酵時間,也許票房也不會那么慘淡。
事實上,上映時間縮短可能并不只是《黑處有什么》這樣的文藝片的問題。整個 2016 年的中國電影市場似乎都是這樣,一部電影上映的周期不再是通常的 30 天,而縮短到了 14 天。就像北京電影學(xué)院客座教授劉嘉此前在接受采訪時說的那樣,2016年暑期檔很多影片到第三周就基本沒有什么觀眾了。
14天,這就是當(dāng)下一部電影的生命周期。
當(dāng)然需要說明的是,這個 14 天并不是指放滿兩個星期電影就必須下映。只不過,電影本身放映滿兩周以后,會再去看這部電影的人大幅減少,影院也會隨之縮減排片。
更完整的數(shù)據(jù)統(tǒng)計來自《壹娛觀察》,他們將挑選了 20 部電影分成兩組:2012 到 2015 年的系列電影,以及 2015 年到 2016 年的系列電影。第一組前兩周的票房占總票房的比例為 73%,而后一組的這一數(shù)字則達到了 85%。
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有許多不同的原因。其中的一個原因和影片的內(nèi)容有關(guān)。截至目前,2016年電影票房第三高的影片《魔獸》的首周末票房占總票房的比例高達 70%。而第二高的影片《瘋狂動物城》的票房則只有 10% 左右。
前者的高票房主要依靠IP的粉絲效應(yīng)帶動,所以大量的票房潛力會在首周末釋放。而后者的高票房則是由口碑的帶動的,第一周還只是口碑的發(fā)酵期,到了第二、第三個周末,口碑所吸引到的影迷就會涌入電影院。
目前的中國電影市場全是IP。如果說去年還有《捉妖記》、《夏洛特?zé)馈?、《煎餅俠》這些原創(chuàng)的劇本上映的話,今年更多的就是《魔獸》、《盜墓筆記》、《從你的全世界路過》這樣的電影。在首周末粉絲效應(yīng)充分發(fā)揮,后續(xù)又沒有足夠的口碑發(fā)酵的話,在電影院能存活兩周,差不多也就是一個正常的生命周期。
發(fā)行環(huán)節(jié),也需要為電影越來越短的生命周期負責(zé)。在談及為什么到第三周觀眾就消失了的時候,劉嘉把它歸咎于發(fā)行同質(zhì)化。
所謂的發(fā)行同質(zhì)化,意思就是不管影片是什么題材、受眾時候,都采取類似的發(fā)行策略。比如今年夏天的幾部動畫電影《精靈王座》、《搖滾藏獒》等都是直接面向 4000 家影院以上的發(fā)行。
在這種情況下,這些本該是定位在家庭受眾的動畫電影忽略了精準(zhǔn)營銷的重要性。即便他們的影片質(zhì)量還行,但卻因此錯過了他們的受眾。而試圖搶占所有電影院的舉動,又擠壓了同期上映的面向全體觀眾影片的空間。隨著后續(xù)影片的到來,他們自然也就被擠出了電影院。
這多少造成了兩敗俱傷的局面,畢竟放映周期的縮短意味著這些電影本身也失去了后兩周可能會帶來的票房收入。
最后,檔期的選擇也導(dǎo)致了電影放映周期的縮減。就好比2016年 11 月一共有《奇異博士》、《神奇動物在哪里》等十多部好萊塢電影在國內(nèi)上映,這本身就不是市場能夠消化的體量。劇烈的競爭進一步壓縮了這些電影本身的生命周期。
事實上,在好萊塢,對于檔期的爭奪要更有序。通常情況下,任何一部大片會提前三年甚至四年就確定檔期,這就是為了告訴競爭對手,這個時間我有大片要上,希望你能夠避讓。2016年夏天,《自殺小隊》于8 月 5 日正式上映。接下來的三周時間,就沒有能夠在體量上和它匹敵的電影上映,最終《自殺小隊》也蟬聯(lián)了三周的票房冠軍。
這樣的秩序在中國還無法做到,國內(nèi)定檔隨意,有時候甚至僅提前一兩個月,而批片的定檔又不完全由片方做主。這說明,至少在檔期這一點上,中國電影市場還不夠市場化。供求并不完全匹配,最糟糕的結(jié)果就是整個市場的萎縮。
2017年,中國計劃引進來大片接近百部,此外每年中國還有至少365部國產(chǎn)電影等著排檔期。這么多電影一起競爭,只能讓電影的生存周期越來越短。14天說明什么,說明中國電影市場根本消化不了這么多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