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旋
(遼寧社會科學(xué)院 文化學(xué)研究所,遼寧沈陽110031)
史學(xué)傳承與資鑒
“崇文”抑或“尚武”
——秦漢選官思想探析
王凱旋
(遼寧社會科學(xué)院 文化學(xué)研究所,遼寧沈陽110031)
秦漢時代的選官思想總體而言是一個由“尚武”向“崇文”方面轉(zhuǎn)變的過程,主要表現(xiàn)在選官制度中由秦代的“軍功爵”向漢代的“察舉”和“征辟”轉(zhuǎn)變。隨著察舉制和征辟制的日漸常態(tài)化和制度化,“崇文”思想日益取代“尚武”思想成為漢代選官的主流思想。直至東漢末年,由于政治腐敗,“察舉”和“征辟”均為世家大族壟斷,士族門閥政治出現(xiàn),漢代“崇文”的選官思想名存實亡,遂演變成為一種既非“崇文”,也非“尚武”,卻只重門第的“非文非武”的選官思想。然而,無論是“崇文”抑或“尚武”,秦漢兩代選官思想的發(fā)展演變與秦漢皇權(quán)的強弱及秦漢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均關(guān)系密切。因此,弄清秦漢選官思想的演變及其歷史原因和規(guī)律為我們更好地認識和了解秦漢政治和社會均有很大裨益。
古代選官制度;“軍功爵”制;“察舉”制;“征辟”制
秦漢時代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早期發(fā)展階段,其對于中國古代選官制度及中國古代社會的發(fā)展均產(chǎn)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鑒于此,學(xué)術(shù)界很早就關(guān)注到這一問題,取得的研究成果也十分豐富,然而,這些研究成果絕大多數(shù)都是從制度層面對秦漢選官進行直接研究,或是通過秦漢選官制度對秦漢時期的政治和社會發(fā)展進行研究。本文則力求轉(zhuǎn)換視角,從秦漢選官思想由“尚武”向“重文”的轉(zhuǎn)變過程著眼,來分析秦漢選官思想發(fā)生變化的歷史原因及其與秦漢社會的內(nèi)在聯(lián)系。
秦代的選官制度來源于戰(zhàn)國時期秦國的選官制度。戰(zhàn)國初期,秦國的選官制度主要由世卿世祿制度和客卿制度組成。世卿世祿制度即世襲制度,它規(guī)定凡是擔(dān)任官職的各級貴族們,在他們卸任或是死亡后都要由他們的嫡長子繼承官職和爵位,這種選官制度就是世卿世祿制度。世卿世祿的選官制度不僅在秦國施行,在戰(zhàn)國時期的其他各國,也是當(dāng)時各國的主要選官制度。世卿世祿制度確保了各級貴族的特權(quán),并在實際上形成了各級貴族對官職的壟斷??颓渲贫葋碓从诖呵飸?zhàn)國時期的養(yǎng)士風(fēng)氣?!翱汀奔础百e客”“門客”之意。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國貴族都豢養(yǎng)大批門客為己所用,“以客出仕”也是戰(zhàn)國時期最流行的一種仕進途徑。其中秦國更是一個將客卿選官制度實行較好的國家。如公孫衍、張儀、樓緩、白起、范雎、呂不韋、王翦、李斯等人均是由客卿出仕的典型人物??颓渲贫仁窃谶x官層面上對世卿世祿制度的一種挑戰(zhàn),然而這種挑戰(zhàn)并未對世卿世祿選官制度造成顛覆性的影響,直到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實行軍功爵作為秦國選官的基本制度,才在根本上對世卿世祿制度產(chǎn)生了顛覆性的作用。因此也可以認為,客卿制度是其中間環(huán)節(jié)的一種過渡形態(tài)。
戰(zhàn)國時期,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商鞅為了徹底地改變傳統(tǒng)的世卿世祿制度,打破舊貴族對官位的壟斷,開始以軍功爵作為選官的基本制度。軍功爵制度的基本原則是“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1〕。實行獎勵軍功的政策,制定了二十等級爵位制度,鼓勵激勵所有人去戰(zhàn)場殺敵立功受爵,即便是最低微的奴隸也可以通過殺敵立功擺脫奴隸身份,甚至受爵當(dāng)官。如在云夢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簡”中記錄有《秦律十八種》,其中《軍爵律》一篇就有如下記載:“欲歸爵二級以免親父母為隸臣妾者一人,及隸臣斬首為公士,謁歸公士而免故妻隸妾一人者,許之,免以為庶人。工隸臣斬首及人為斬首以免者,令皆為工。其不完者,以為隱官工”〔2〕。這段記載中的“隸臣妾”即指男女官奴,他們都可以通過斬敵首來立軍功,一旦立有軍功就可以擺脫奴隸身份被免為庶人。通過這些激勵措施就可以大大地提升諸如庶人和奴隸等下層民眾的殺敵立功積極性,從而提高秦軍的戰(zhàn)斗力。又如在《商君書·境內(nèi)》篇對于“陷隊”“攻城圍邑”“野戰(zhàn)”等各類在戰(zhàn)場上殺敵立功的方式進行了詳細的規(guī)定,分別給予了不同等級的軍功賞賜。在商鞅制定的二十等級軍功爵中又分為官爵和民爵,其中官爵是指較高級的爵位,民爵是指較低級的爵位。在《漢書·高帝紀(jì)》中亦有“七大夫、公乘以上皆高爵也”的記載〔3〕。由此可以得出,以七級爵位的公大夫和八級爵位的公乘為基準(zhǔn),其上的爵位即為高級爵位,也就是官爵,其下的爵位即為低級爵位,也就是民爵。
秦代實行軍功爵選官制度透露出一種強烈的“尚武”思想。正如《商君書·賞刑》篇所言:“利祿官爵摶出于兵,無有異施也”〔4〕。而該書還記載說:“能得甲首一者,賞爵一級,益田一頃,益宅九畝,除庶子一人,乃得入兵官之吏”〔5〕。正是在這種“尚武”思想的指導(dǎo)下,秦代將軍功與官爵緊密相連,鼓勵臣民在戰(zhàn)場上殺敵立功,凡“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6〕。正是在這種“尚武”思想的指導(dǎo)下,秦國最終得以戰(zhàn)勝六國,統(tǒng)一中國。
秦統(tǒng)一六國建立秦朝后,以軍功爵為代表的“尚武”思想仍舊作為最基本的指導(dǎo)思想,成為秦朝選官的基礎(chǔ),而對于文士則相對不是太重視。如焚書坑儒就是“重武輕文”思想的集中表現(xiàn)。據(jù)《史記·秦始皇本紀(jì)》記載,焚書坑儒將“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皆坑之咸陽,使天下知之,以懲后”〔7〕。即便那些沒有犯禁而被坑殺的文士,如在朝任職的博士官們也多不被重視,淪為秦政權(quán)粉飾門面的裝飾而已。據(jù)《史記·秦始皇本紀(jì)》記載:“始皇置酒咸陽宮,博士七十人前為壽”〔8〕;又載:“博士雖七十人,特備員弗用”〔9〕。然而,我們今天所能見到的秦代各類文獻中卻難覓關(guān)于這些博士官的記載,當(dāng)然,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崇尚法家思想而抑黜儒家思想。由此可見,文士在秦代社會影響力較低,秦代“重武輕文”的思想亦可見一斑。正如顧頡剛先生在他的著作《漢代學(xué)術(shù)史略》一書中所言:“史官所藏的史籍,除了秦的統(tǒng)統(tǒng)燒了,而《詩》《書》百家之言凡是博士官所執(zhí)掌的都不燒:為什么還要留上這一點‘是古非今’的根苗?大約這和官制有關(guān)系,除非把博士官取消,就得讓他們?nèi)プx點古書,只要他們不敢亂發(fā)不合事宜的議論,安心做個皇帝的裝飾品,也就罷了”〔10〕。
與秦代不同,漢代的選官思想經(jīng)歷了一個由“尚武”到“崇文”的轉(zhuǎn)變過程,且這個過程并非一朝一夕而成,而是一個極其緩慢的漸進式過程。
較之秦代,漢初的皇帝總體而言要更尊重文士一些,如張良、陳平、陸賈、賈誼、酈食其等人都是飽學(xué)之士,且在漢初的中央政權(quán)里占有重要的位置,但這并不表明漢初的選官思想就是“崇文”的。如《漢書·儒林傳》中就有這樣的記載:“孝惠、高后時,公卿皆武力功臣。孝文時頗登用,然孝文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竇太后又好黃老術(shù)。故諸博士具官待問,未有進者”〔11〕。由此可見,西漢初年,以博士官為代表的大部分文士仍如秦代一樣被閑置供養(yǎng)起來,漢初的選官思想也仍然是以“重武輕文”為主流。
然而,隨著西漢政權(quán)的日益穩(wěn)定,社會經(jīng)濟有所恢復(fù)和發(fā)展,經(jīng)濟建設(shè)逐步取代戰(zhàn)爭成為漢代社會的主旋律,漢初這種“重武輕文”的選官思想也隨之悄然發(fā)生變化。據(jù)《漢書·文帝紀(jì)》記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十一月,漢文帝下詔說:“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以匡朕之不逮”。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九月又下詔說:“諸侯王、公卿、郡守舉賢良能直言極諫者,上親策之,傅納以言”〔12〕。漢文帝的這兩份詔書中直接要求各諸侯王、公卿、郡守為朝廷“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作為皇帝決策納諫之用,這就開創(chuàng)了漢代察舉選官的雛形,漢代的選官思想也開始出現(xiàn)“崇文”傾向。
察舉選官在真正意義上成為漢代選官的基本制度是在漢武帝時期。據(jù)《漢書·武帝紀(jì)》記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冬十月,詔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諸侯相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之士。丞相綰奏:‘所舉賢良,或治申、商、韓非、蘇秦、張儀之言,亂國政,請皆罷?!嗫伞薄?3〕。從上述記載中不難看出,察舉選官在漢武帝時期已經(jīng)較為完備了,不僅規(guī)定了何種級別以上的官員要為朝廷舉薦賢良之士,還明確規(guī)定了治申、商、韓非、蘇秦、張儀學(xué)說的文士不能成為被舉薦的人。另據(jù)《漢書·董仲舒?zhèn)鳌酚涊d:“自武帝初立……及仲舒對冊,推明孔氏,罷黜百家,立學(xué)校之官,州郡舉茂才、孝廉,皆自仲舒發(fā)之”〔14〕。由此可見,至董仲舒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的思想主張且被漢武帝接受后,漢代的察舉選官制度實際上就是以儒學(xué)水平的高低作為選官的標(biāo)準(zhǔn),漢代的選官思想也正式由“尚武”轉(zhuǎn)向“崇文”。
漢代的察舉選官制度可分為??坪吞乜苾深?。常科即所謂的“歲舉??啤?,常年舉行,其科目通常包括孝廉、茂才、察廉和光祿四科,其中孝廉科是最重要的科目。特科是皇帝根據(jù)需要臨時決定的,因此,特科在舉行的時間上往往不固定,通常由皇帝策問來決定被舉薦者是否取用,其科目很多,主要有賢良方正科、文學(xué)科、明經(jīng)科、明法科、至孝科、有道科、敦厚科、尤異科、治劇科、勇猛治兵法科、明陰陽災(zāi)異科等,其中前四科較為重要。漢代察舉選官的范圍也很大,出現(xiàn)了許多布衣官員和平民卿相即是最好的反映,如漢代名相公孫弘就是布衣出身。
漢代的察舉選官制度在總體上主要呈現(xiàn)出以下三個特征:其一,漢代的察舉制度在時間和舉薦的科目上都是不確定的,一般都要因皇帝的需要來決定;其二,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官吏,如:丞相、列侯、公卿、大夫、郡守等都要按科目舉薦人才,并由皇帝親自策問并對入選者進行考察;其三,策問的對答及評定的優(yōu)劣直接決定授予官職的高低。無論是西漢還是東漢,在察舉選官方面均是如此。
除察舉選官外,漢代還實行征辟制度作為政府選官的補充。征辟制度主要包含征召和辟除兩個方面。征召是指皇帝以特別征聘的方式選取社會上德才兼?zhèn)涞娜耸砍鋈喂賳T。如張衡就是按照征辟制度選官入仕的杰出代表,據(jù)《后漢書·張衡傳》所載:“衡善機巧,尤致思于天文、陰陽、歷算……安帝雅聞衡善學(xué)術(shù),公車特征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15〕。辟除即選拔擢升官員,是指漢代中央和地方選任屬吏的制度。如東漢人崔寔在《政論》中說:“三府掾?qū)傥槐奥氈?,及其取官又多超卓,或期月而長州郡,或數(shù)年而至公卿”〔16〕。這則記載說明在漢代的辟除制度中,一旦某位官員被政府辟除,無論其出身如何,官職高低,都會很快得到擢升,其升遷的速度之快,官位之高,有的時候甚至?xí)蟠蟪^察舉入仕的官員。
另外,如博士弟子課試、任子、貲選、自薦、計吏拜官、以材力入官、以方伎入仕等選官方式也都存在,因其方式特殊,所選官員的數(shù)量很少,對漢代政治的影響也很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這里就不一一記述。
縱觀漢代的選官制度不難看出,漢代以儒家思想作為選官的指導(dǎo)思想,而這些被選取的官員大多為信奉儒家學(xué)說的文士,隨著這些文士逐漸進入中央政權(quán),漢代的選官思想也日漸由“尚武”轉(zhuǎn)向了“崇文”,直至“士族門閥”的出現(xiàn)才被打破。
漢代的選官制度雖然為中央和各級地方政府選拔了大量人才,為鞏固和加強漢代中央集權(quán)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漢代的選官制度,無論是察舉制度,還是征辟制度都不注重考試,主觀隨意性很大,很難客觀公正的選取人才,進而形成了許多豪門士族把持察舉,并以此控制士人,通過門生故吏結(jié)成朋黨,操縱政治。尤其到了東漢末年,這種現(xiàn)象更為嚴(yán)重,晉代學(xué)者葛洪在《抱樸子·審舉》中記載當(dāng)時的民謠說:“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潔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17〕??梢?,這時的選官思想已經(jīng)從“崇文”而變得既不“崇文”也不“尚武”的“非文非武”了。
東漢末年選官制度中的“任子制”和“貲選制”最能反映當(dāng)時“非文非武”的選官思想。
“任子制”是一種對高官子女采取世襲授官的選官方式,即秩二千石、任職滿三年的高官均可以一名子弟出任郎官一級的職官。東漢末年,宦官干政,他們多通過任子選官,扶植黨羽,培植勢力,左右朝政。隨著宦官集團的覆滅,任子選官制度也隨之廢止。
“貲選制”也是漢代實行的一種選官制度。貲者,錢財也。貲選是用錢買官,即納貲。東漢桓靈二帝時期,貲選入仕已經(jīng)成風(fēng),甚至公開標(biāo)價賣官,如東漢靈帝時標(biāo)明“公”一級的售價是一千萬,“卿”一級的售價是五百萬。對此,《資治通鑒》評述說:“每嘆桓帝不能作家居,曾無私錢,故賣官聚錢以為私藏”〔18〕。
至此,漢代的選官制度已經(jīng)形同虛設(shè),徹底淪為“士族門閥”把持朝政,控制士人的工具,漢代的選官思想也徹底變得“非文非武”,唯“門第”而已。
秦漢兩代的選官思想經(jīng)歷了由“尚武”向“崇文”再到“非文非武”的演變歷程,其中展現(xiàn)出的歷史原因及發(fā)展規(guī)律大致可以歸納為以下三點。
1.“尚武”的選官思想是秦國能夠統(tǒng)一六國的重要基礎(chǔ)條件之一。賈誼在《過秦論》中說:(秦國)“及至始皇,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撲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19〕。秦國能夠滅六國,統(tǒng)一天下,建立秦朝的原因有很多,其“尚武”的選官思想是秦國能夠統(tǒng)一六國的重要基礎(chǔ)條件之一。以“軍功爵”為代表的秦國選官制度將“尚武”思想灌注到每一個秦人心中,殺敵立功而受爵成為秦國的核心思想,也成為秦國軍隊之所以能夠變成虎狼之師的根本動力,而秦國正是憑借其強大的武力統(tǒng)一六國的。
2.“崇文”的選官思想符合漢代鞏固和加強中央集權(quán)的政治需要。在經(jīng)過秦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的破壞和漢初的恢復(fù)發(fā)展后,漢代社會至漢武帝時期達到了極盛。隨著對匈奴戰(zhàn)爭的勝利,外部的威脅也被解除,西漢政權(quán)相對穩(wěn)定,“尚武”的選官思想已經(jīng)不再適合這一階段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因此,漢武帝將漢代的選官思想由“尚武”轉(zhuǎn)為“崇文”。通過“察舉”和“征辟”選官取士,以滿足加強中央集權(quán)統(tǒng)治的政治需要,盡管不能說漢代中央集權(quán)政治的發(fā)展完全歸功于選官思想的轉(zhuǎn)變,但是選官思想由“尚武”轉(zhuǎn)向“崇文”對維護和鞏固漢代中央及各級地方政權(quán)的有效運轉(zhuǎn)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3.漢代選官制度的主觀隨意性是造成東漢末年選官思想“非文非武”的根本原因。漢代的選官制度,無論是“察舉”還是“征辟”均帶有極大的主觀隨意性,正是這種主觀隨意性成為東漢末年選官思想“非文非武”的根本原因。東漢末年,皇帝暗弱,朝政多為宦官和外戚把持,許多世家大族利用選官制度的主觀隨意性,置品德才學(xué)于不顧,大力選拔對己有利的人出任官職,結(jié)黨營私,毫無客觀公正而言。漢代“崇文”的選官思想淪為空泛,不論文武,只問門第的選官思想成為主流,“士族門閥”政治也隨之出現(xiàn)。
綜上所述,秦漢兩代選官思想的發(fā)展演變與秦漢皇權(quán)的強弱及秦漢社會環(huán)境的變化均關(guān)系密切,尤其是專制皇權(quán)的政治機制直接決定了選官思想的走向和歸宿,而選官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秦漢社會的前進方向。
〔1〕〔6〕〔漢〕司馬遷.史記·卷68·商君列傳〔M〕.北京:中華書局,1959.2230.
〔2〕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編.睡虎地秦墓竹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55.
〔3〕〔漢〕班固.漢書·卷1·高帝紀(jì)〔M〕.北京:中華書局,1962.54.
〔4〕〔5〕蔣禮鴻.商君書錐指·賞刑·境內(nèi)〔M〕.北京:中華書局,1986.96、119.
〔7〕〔8〕〔9〕〔漢〕司馬遷.史記·卷 6·秦始皇本紀(jì)〔M〕.北京:中華書局,1959.258、254、258.
〔10〕顧頡剛.漢代學(xué)術(shù)史略〔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56.
〔11〕〔漢〕班固.漢書·卷 88·儒林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2.3592.
〔12〕〔漢〕班固.漢書·卷 4·文帝紀(jì)〔M〕.北京:中華書局,1962.127.
〔13〕〔漢〕班固.漢書·卷 6·武帝紀(jì)〔M〕.北京:中華書局,1962.155-156.
〔14〕〔漢〕班固.漢書·卷 56·董仲舒?zhèn)鳌睲〕.北京:中華書局,1962.2525.
〔15〕〔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卷59·張衡傳〔M〕.北京:中華書局,1965.1897.
〔16〕〔漢〕崔寔.政論校注〔M〕.孫啟治,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189.
〔17〕楊明照.抱樸子外篇校箋(上冊)·卷15·審舉〔M〕.北京:中華書局,1965.393.
〔18〕〔宋〕司馬光.資治通鑒·卷57·漢紀(jì)四十九〔M〕.北京:中華書局,1956.1850.。
〔19〕〔漢〕賈誼.新書校注·卷1·過秦上〔M〕.閻振益,鐘夏,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0.2.
Abstracts:In Qin and Han dynasties,the guiding ideology of official selection underwent a change from the Serious Military to Serious Culture,particularly from the Military Merit Official Position in Qin dynasty to the Recommendation and Recruitment in Han dynasty.With the gradual normalization and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the Recommendation and Recruitment system,the idea of Serious Culture increasingly replaced the thought of Serious Military as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in Han dynasty.Until the end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because of political corruption,the Recommendation and Recruitment were monopolized by the prominent families.The clan politics appeared.The Serious Culture official election idea is neither of Serious Culture nor of Serious Military,but focusing on the family origin in Han Dynasty.However,whether it is Serious Culture or Serious Military,the development of the official election idea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trength of the imperial power or authority and the changes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in Qin and Han dynasties.Therefore,understanding the evolution and the historical reasons and rules of the official election in Qin and Han dynasties is beneficial for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and recognize the politics and society of Qin and Han dynasties.
Key Words:Official selection system of ancient Chinese;the “Military glory”;the“Recommendation”system;the“Recruitment”system
【責(zé)任編輯 孫 琰】
Serious Culture or Serious Military:An Analysis of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Official Selection in Qin and Han Dynasties
WANG Kaixuan
(Institute of Culture Research,Liaoning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Shenyang 110031,China)
K232
A
1002-3291(2017)05-153-05
2017-05-09
王凱旋,男,遼寧沈陽人,歷史學(xué)博士,遼寧社會科學(xué)院文化學(xué)研究所研究員。研究方向:秦漢史和中國科舉制度史研究。